春節期間加密市場大跌背後:體量、槓桿與內驅力的三重困境
節前,加密生態因為DeepSeek帶跌美股被一並帶跌。
結果春節期間,加密生態又因為川普加稅帶跌美股被再次帶跌。
儘管此前我猜測川普可能會是接下來加密市場最大的"黑天鵝",但沒想到這個黑天鵝這麼快就飛出來一隻,更想不到這個黑天鵝會是看上去和加密市場關係不太大的關稅引起的。
根據一些交易所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估算,在這次加密市場的大跌中,有將近100億美元的資產被清算。
這對於使用了槓桿的用戶損失會非常慘烈,但對於拿著現貨的用戶來說,損失還是可以控制的。希望我們的讀者儘量不要用槓桿,在這場大跌中損失有限。
對於接下來後市的發展,我還是抱有希望,依然覺得行情沒有走完,因為生態內的創新還在湧現。
只不過我們散戶要加強心理建設,增強對這類劇烈波動的承受力,迎接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的新的"黑天鵝"事件。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春節前和春節期間這兩次市場波動表現出的各種狀況,會發現一方面加密市場除了一如既往地受到傳統美股市場的干擾和影響之外,另一方面加密市場也顯得比美股更脆弱、更敏感。
美股往往在深跌之後在接下來的反彈中還能在較大程度上恢復元氣。但加密市場則不然,往往在深跌後恢復得相當疲軟,需要更長時間、更大的利好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如果我們認可現在的加密市場已經越來越受傳統資本和傳統投資者的影響,那麼現在的加密市場用一句比較粗俗的話來說,看上去似乎越來越像"風險資產"中的"夜壺",用的時候拿出來,不用了就扔一邊-------當主流風險資產(比如美股)行情好的時候,加密資產會跟隨向好;而當主流風險資產受到衝擊時,加密資產會受到更嚴重的衝擊。
這個現象在上一輪周期中開始有了一些苗頭,但在這一輪周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對這個現象,我總會嘗試想一想其中的原因,因為我總認為加密生態和傳統的金融市場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它是另一個平行世界,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線和規律。
就像黃金和美股,兩者雖然都是金融資產,但內在屬性完全不同,很多時候兩者的走勢和內在邏輯沒有強關聯。
加密生態也一樣,它不應該總是扮演"夜壺"的角色,它理應走出自己單獨的行情。
但當下,加密資產之所以會受傳統金融市場的影響這麼大,我想可能和三個現狀有關:
一是加密市場的整體體量還不夠大,稍有"風吹草動",一定體量的資金流動就會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
二是加密市場不受監管導致槓桿風險不受控,很容易在市場波動時放大風險,加劇市場的波動;
三是加密市場到現在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內驱力和發展模式,在已經有主導權的傳統資本眼裡,它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題材而不是一個能走出獨自行情的生態。因此一旦風險來臨,第一個被拋棄的可能就是這個生態的資產。
再進一步細想,我認為這三個狀況歸根到底還是第三個。
所謂的加密生態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內驅力和發展模式是指這個生態還沒有形成能夠大量出圈,大量吸引圈外用戶的應用和場景。
拋開比特幣"數字黃金"的定位不談,從最早的1CO,到上一輪的DeFi、NFT、鏈遊,它們催生出的應用絕大部分還是服務於生態內的用戶-----------真正通過加密錢包使用這些服務的用戶。
對於大量在CEX中買賣交易的用戶,實際上他們並不是這個生態的真實用戶,而僅僅是投資者。
所以這些應用本質上並沒有大量出圈、也並沒有帶來海量用戶。
這和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互聯網應用完全相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人人用微信、人人用支付寶,但我們沒幾個人投資了騰訊、投資了阿里。
從這個對比出發,如果加密生態沒有媲美互聯網海量用戶的加密應用出現,我估計加密生態現在這種"夜壺"的角色可能還會繼續扮演下去。
但是這樣的加密應用什麼時候能出現呢?
從1CO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的各種把區塊鏈結合"實體"或者"鏈下"的應用,但它們中99.99%都是偽需求、偽應用,至今好像一個出圈乃至火爆的都沒有。
這一輪行情中,我們能不能看到這樣的應用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