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常識進行投資
這段時間以來,文章末尾的留言中經常有讀者表示出對文章的不解和困惑。
我覺得這些不解和困惑不少都來自於對常識的某種誤會和抗拒。
我在這些文章中分享的觀點都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對這些年投資以及加密生態的一些反思。而這些反思主要就是借鑒過往的成熟案例中已經總結出來的常識和事物的原本。
投資的常識和事物的原本是什麼呢?
就是企業/公司/項目未來能夠產生的自由現金流。
我相信這一點不管在什麼生態進行投資都是適用的,不管它是傳統生態還是加密生態,不管它是風險投資還是價值投資。
然而,對加密生態的很多參與者來說,我們這些年的體感卻與上面的常識迥然不同:似乎加密生態過去這些年的很多"投資"看上去不需要這個常識,不需要談項目的盈利,不需要談項目未來能夠產生的自由現金流。
就憑講故事,就憑迷因幣就能"暴富"。
在我看來這一方面純粹就是因為我們恰好碰上了它的泡沫期,另一方面恰恰證明市場在沒有正向激勵的情況下越來越走向了歧途和岔路。
段永平說(大意是):去一趟澳門的賭場,這些都能看到。
而這種泡沫和這種歧途是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的,更不可能是促進這個生態健康發展的根本。
他還說過另一句話(大意是):有人買六合彩中了一億獎金,你能向他學嗎?你能重複他的故事嗎?
作為投資者的我們,小賭怡情玩玩六合彩沒有問題,但把六合彩中獎作為成功路徑去琢磨去演繹那會有大麻煩。
實際上不僅在加密生態,在股票投資、風險投資等其它已經相當成熟的領域,類似的泡沫早就發生過,類似的"暴富"也早就上演過。只不過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批人大多沒有經歷過而已。
但也有些領域,我們這代人、我們這批人是經歷過的。比如過去20年,全世界有兩個顛簸不破的神話:
一個是中國的房價永不跌,另一個是美國的股市永不跌。
過去,哪個要是敢戳穿這兩個神話,那是要冒極大風險,要被罵死的。
然而,第一個泡沫就這樣破滅了。
沒有不滅的泡沫------------這就是常識,只不過市場瘋狂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泡沫什麼時候會破滅而已。
但我們不能因為泡沫沒破就真的認為泡沫永遠會存在下去,甚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忽視常識、忽視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
既然知道泡沫是有問題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去駕馭泡沫,那就老老實實地回歸原本、回歸常識。
段永平的問答錄裡有一句話我第一眼看到時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世界上最好騙的人是自己。
這句話很值得和所有的讀者共享。
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自己騙自己,我們就要面對事實、回歸常識、回歸原本。
一些基本的事實就是:
當我回顧這些年比特幣的發展和它的表現後,我越來越看不出比特幣是"避險資產"、更看不出比特幣是"數字黃金"。
起碼它現在不是。
既然它現在不是,它又有價值,那它是什麼?我能想到的就只有它是有價值的奢侈收藏品。
如果比特幣是奢侈收藏品,那它未來價值的持續上漲靠什麼?
只能靠加密生態的繁榮產生的價值外溢。
而加密生態要繁榮,那最終的表現是什麼?
那只能是一大批產生真正價值、提供真正服務,能持續盈利,產生自由現金流的項目。
否則加密生態的繁榮是什麼?
是迷因幣?
還是只能講故事永遠無法落地的敘事?
而當加密生態的繁榮後要和投資者分享它的繁榮、分享它的利益,具體要分享什麼呢?
是僅僅只有治理功能而無實際權益、也無使用價值的治理代幣?
如果是僅僅只有治理功能的治理代幣,其真實價值比得過股票?比得過股權?
如果比不過,這些治理代幣現在的價格不是虛高是什麼?
如果這些代幣的價格想扎扎實實地走高,那不是只能變成真正有權益價值的資產或者有使用價值的資產嗎?
我覺得這些不難理解,也不難推導,只要我們不要再自己騙自己就行。
同樣是基於常識,同樣是回到事物的原本: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個中心化的世界,儘管它帶來了效率、帶來了速度,但與此同時在很多場合,我們犧牲了個人自由、犧牲了個人利益,我們的數據、我們的權益經常被中心化勢力任意濫用和盤剝,甚至有時候我們的生命都被中心化勢力任意處置。
所以才有了一代又一代前輩們為去中心化而奮鬥終生。這些前輩試圖以科技的力量營造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用來對抗中心化的傾轧,釋放人類的靈魂、不向權威下跪、不向權力屈服。
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了比特幣、以太坊,才有了今天的加密生態。沒有這些基礎平台的去中心化,我們未來不可能有這樣一個自由的世界。
現在竟然連這些基礎平台(L1)的去中心化都要懷疑,這不是偏離了常識、偏離了原本嗎?
更何況,我們馬上要進入一個分封割裂、各自為政的世界。如果我們還相信人類的互聯互通是無法阻斷的,還相信未來有這樣一個中性化的世界能夠繁榮昌盛,那麼什麼樣的平台能夠支撐這樣一個世界?什麼樣的資產能夠取信於全人類?
如果還想不清楚,那就想一想有什麼資產和什麼平台是我們東北面那個與世隔絕的鄰居和西半球那個橫行世界的帝國同時都能放心持有,都能放心使用的?
回歸常識,加密生態的很多問題都能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