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Mint Cash 白皮書:刻意營造學術感的詞藻表演,白皮書負面案例

深潮TechFlow
2023-11-28 09:16:22
收藏
40 頁的白皮書, 10 頁的“史前鋪墊”。

撰文:深潮 TechFlow


隨著 USTC 的爆拉,Mint Cash 火了。

我們之前在《探秘 Mint Cash:借 Terra 尸體招魂,一場漂亮的空投行銷》中寫到,LUNC 或是 USTC,早已成為 MEME 幣,但是依然具有強大的炒作價值。

而炒作的前提,是對 Mint Cash 這個新產品預期的看好。

那麼,Mint Cash 究竟設計的如何?目前社媒上已經出現了不少第三方的深入分析,但大多都是基於創始人 Shin 的推特發言。

按照老套路,評價一個項目水平如何,還有一個更直觀的參考標的:官方的白皮書材料。

筆者抱著好奇的心態,去扒了扒 Mint Cash 的白皮書,首先就被其長度震驚了 --- 足足有 40 頁。

而在粗略的速覽一圈後,也發現白皮書中也不乏各類高大上的數學公式和經濟模型,似乎看上去有點東西。

Mint Cash 是試圖在嚴謹的理論驗證中重現 Luna 系的輝煌,還是在用一本正經的方式搞包裝?

帶著疑問,我們深入的看了看白皮書,為大家帶來最新的解讀。

40 頁的白皮書, 10 頁的「史前鋪墊」

白皮書第一部分,叫做「過去的工作」。主要描述了前人對於加密市場的穩定幣,以及如何讓現實世界中的貨幣保持穩定的探索。

但是,這個「過去」,實在有些久遠了 --- 甚至追隨到了上個世紀。

對,你沒看錯,Mint Cash 的白皮書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了一次「史前鋪墊」:詳細描述了上個世紀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古典經濟模型,並對其數學公式進行了詳細闡述。


筆者大學的專業正好是經濟學相關。為了防止有些讀者不了解這玩意,在此可以做一個簡要說明:

IS-LM 模型和 AD-AS 模型都是 20 世紀早中期提出的經濟理論模型,它們是宏觀經濟學中常見的概念,前者翻譯過來叫做「投資儲蓄 - 流動性貨幣」模型,即用來分析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下,利率和產出(國民收入)之間的關係;後者則叫做「總供給 - 總需求」模型,用來解釋在經濟世界中,商品的價格和產出之間的關係。

聽起來有點高大上?沒錯,這兩個模型在學術界非常有名,屬於每一個經濟學本科生的黑板上肯定都出現過的那種。

但問題在於,這兩個模型過於寬泛和古典。

對於一個具體的加密項目來說,除了能增加自己的「學術感」,實際上起不到太大的理論支撐作用。這就有點像,你想畫一個三角形,然後通過各類字母和公式,把眾人皆知的勾股定理詳細的推導一遍一樣。

沒有必要。

此外,在該章節的後半部分,作者也花了大量筆墨去描述加密市場中穩定幣的形式,包括算法穩定幣、超額抵押穩定幣以及法幣背書的穩定幣,以及它們各自在資本效率、中心化和安全上的優缺點。

問題還是相同,沒有增量信息。

以論文的形式花大代價去具體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確實營造出了一種「極具學術感」的效果。

老生常談的設計原則

在漫長的鋪墊之後,白皮書倒是非常簡潔的僅用幾頁紙闡述了當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穩定幣設計:

無中心化抵押風險:

與 USDT 等不同,消除對外部中心化銀行系統的依賴,核心原則是確保任何能夠接受比特幣支付的人都能接受 Mint Cash 支付,不受現有金融系統的限制或審查。

支持多種貨幣:

多貨幣支持使得 Mint Cash 能夠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需求,特別是那些不將美元作為主要貨幣的用戶。

合成互換、流動性和抵押品構建:

Mint Cash 採用合成互換機制,該機制允許在不同資產類型之間進行交換。這種設計減少了需要額外提供流動性的需求,允許系統支持多種貨幣。


只是,與那麼長的鋪墊相比,對設計原則的描述顯得非常單薄。

同時,上述提到的設計原則,其實也是整個穩定幣賽道老生常談的話題,剖析的力度也很弱。對比 Vitalik 日常博客裡的文章,就能看出最大的區別:

Mint Cash 只是在表層「闡述」,而不是在深入「分析」。

系統設計中的乾貨

實際上,白皮書的後半部分才是乾貨,非常詳細的闡述了整個 Mint Cash 系統的構思和具體實現方式。

對於希望參與 Mint Cash 項目和關注 USTC 的讀者來說,如果需要開展投研,建議直接從這一部分開始,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為方便大家快速理解,筆者統一將該部分的闡述劃分為設計目的、解決的問題、實現手段和可能產生的效果這 4 個部分進行總結。

基於 Terra Core 的實現:

  • 目的:利用 Terra Core 構建穩定幣的經驗優勢,同時避免其失敗的教訓。
  • 解決問題:構建一個去中心化且抗審查的穩定幣實現。
  • 實現手段:以 Terra Core 為基礎,但進行了重大修改。這涉及到採用 Cosmos SDK 區塊鏈框架,同時改進和增強原有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 可能效果:提供更高的穩定性和審查抵抗力。

無中心化抵押風險:

  • 目的:避免依賴於中心化抵押資產。
  • 解決問題:減少因中心化資產管理而產生的風險。
  • 實現手段:完全依賴比特幣作為抵押品,避免使用中心化資產作為抵押。這意味著所有 Mint Cash 穩定幣都是通過比特幣支持,確保了其不受傳統金融系統和中心化機構的影響或控制。
  • 可能效果:降低審查和金融風險,增強穩定幣的獨立性。

高資本效率:

  • 目的:提高加密資產的使用效率。
  • 解決問題:解決超額抵押穩定幣模式中帶來的低資本效率問題。
  • 實現手段:允許用戶直接使用比特幣進行合成資產交換,來鑄造新的穩定幣,而無需通過貸款頭寸,減少了為獲取穩定幣而需要的額外資本投入。
  • 可能效果:提供足夠的穩定幣流動性,同時降低借貸成本。

流動性管理:

  • 目的:控制和管理資本流動性。
  • 解決問題:防止過度資本流入或流出,維護系統穩定性。
  • 實現手段:Mint Cash 通過設置流動性限制控制資金的流動,這包括對進入或離開系統的抵押品數量進行限制。這種方法通過減少資本的快速流入和流出,幫助維護系統的穩定性。
  • 可能效果:防止市場波動,維護穩定幣的價格穩定。

外部價格衝擊下的貨幣政策:

(注:這種手段在白皮書中只是理論探討,具體實現效果有待市場檢驗)

  • 目的:使系統能夠吸收市場上的短期和長期價格衝擊。
  • 解決問題:穩定幣價值穩定性。
  • 實現手段:Mint Cash 設計了一套動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吸收市場上的短期和長期價格衝擊,旨在減小穩定幣與相應法定貨幣之間的價值波動範圍,而不是強制執行一對一的硬掛鉤。
  • 可能效果:減少市場波動,提高穩定幣價格穩定性。

流動性非美元穩定幣和存款:

  • 目的:支持多種非美元貨幣,並維持其價值穩定。
  • 解決問題:提供對多種法定貨幣的支持。
  • 實現手段:系統通過合成互換機制支持多種貨幣,意味著不需要為每一種貨幣配對提供鏈上流動性。
  • 可能效果:支持多種貨幣不僅增加了交易需求,特別是在美元之外的市場,還作為對不同外部利率制度的對沖。這有助於提高 Mint Cash 系統的市場接受度和交易機會,同時增強其貨幣穩定性。

從這些設計方向上來看,Mint Cash 的白皮書顯然對當下穩定幣市場中的各種問題進行過精細考量,試圖創造一個能夠應對經濟波動並支持多貨幣的穩定和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

通過這些方法,Mint Cash 希望在保持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優勢的同時,提供更廣泛的貨幣穩定性和市場適應性。

對於這樣的願景,筆者是持肯定態度的。

當下的穩定幣們各有各的問題,也沒有競爭出一個最佳的產品。Mint Cash 在爭議中出現,如果能對現有的穩定幣市場格局造成衝擊,多一種穩定幣來進行競爭,用戶也的確多了一種選擇。

只是在 Luna 的廢墟之下,太多的記憶陰影被掩埋。

從創生到消亡,實際上整個加密市場對 Luna 生態已無實質需求。在廢墟上原地重建一個新穩定幣,借屍還魂創造需求。

這條路究竟能走多遠,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聯標籤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