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Particle Network:链抽象是链爆炸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我们致力于解决 Web3 UX 的终极问题

深潮TechFlow
2024-06-22 11:00:02
コレクション
加密货币项目从来都不是只向某个单一群体做标准化的业务。

记者:深潮 TechFlow

受访者:Pengyu,Particle Network CEO

 

引言

6 月 20 日,Particle Network 官宣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Spartan Group 和 Gumi Cryptos Capital 共同领投,SevenX Ventures、Morningstar Ventures、Flow Traders、HashKey Capital 等公司参投。

目前,Particle Network 仍处于测试网第一阶段,据称已经有约 130 万个 Universal Account 注册。其测试网第二阶段预计将于本周启动,而主网则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上线

与此前不同的是,我们发现这一次的融资,Particle Network 貌似更加注重对 “链抽象” 定位的描述。相比于两年前,从钱包抽象起家的 Particle 而言,“链抽象”又像是一次新的跨越。而在前不久,Particle Network 也陆续推出了 People's Launchpad等新产品。

带着对 Particle 最新叙事,以及对团队几年来所推出不同产品之间的逻辑与思考的好奇。本期内容,我们将与 Particle Network CEO Pengyu 进行深度交流。从内而外,了解 Particle Network 团队自身对叙事、对行业以及自身的产品与商业逻辑的思考

要点

  • Particle 从成立以来的使命一直都是赋能开发者,解决 Web3 UX 的终极问题。我们的产品分为:钱包抽象,账户抽象,以及链抽象三个阶段

  • 用户在不同交互层的体验是乘法而不是加法,任何一个环节的 UX 问题带来的都是全局的影响。

  • 我们产品的底层逻辑是:横向全链生态,纵向全生命周期,并在内部设有三条产品线:主航道产品,增长产品线,运营产品线

  • 我们本质上是一个加密货币项目,而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理解经营一个加密货币项目从来都不是只向某个单一群体做标准化的业务。

  • 我们本身就是沿着用户和开发者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设计,并且技术上每个阶段都是完整利用上一个阶段产品带来的技术积累。

  • 链抽象不是生造的,而是链爆炸背景下的一个必然产物。

  • 我们链的定位是一个支持者,协调者,赋能者,并不是新的一条与其余链竞争的链。我们并不从 TVL 或者开发者角度与其余链竞争,也没有加剧用户流动性的碎片化问题。

  • 好的 Token 是有 Utility 的 Meme。

  • Crypto 项目的获客成本远低于移动互联网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远期的债也有成本,除非你默认不还了。

  • 整个 Web3 的技术演进历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断循环。合久必分的标志是 L2 的兴起以及模块化的流行,分久必合的核心就是链抽象。

  • 我认为现在的基础设施的问题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整体渗透率太低;应用的问题不是数量太少,而是方向不对。

背后的思考:积累技术优势,沿着用户和开发者全生命周期不断迭代

深潮 TechFlow:首先恭喜你们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我发现你们这一轮融资貌似很注重“链抽象”这个方向,我们也有关注到很多的链抽象相关的报告都会覆盖 Particle 做研究和对比,但我们对你们印象深刻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钱包基础设施项目,能简单讲讲你们是怎么从钱包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到链抽象领域的吗?

Pengyu:Particle从成立以来的使命一直都是赋能开发者,解决 Web3 UX 问题。产品有三个阶段:钱包抽象,账户抽象,以及链抽象

  • 钱包抽象:通过给开发者提供社交登录和钱包套件减少用户进入链上的摩擦;

  • 账户抽象:升级用户在链上的账户底层结构,提高和链交互的效率;

  • 链抽象:减少多链生态带来的账号和流动性的碎片化体验问题。

分别对应开发者以及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进入链上-单链交互-多链交互的 UX 问题。

我们对 UX 优化的理解是全生命周期的 UX 优化才有实际意义。用户在不同交互层的体验是乘法而不是加法,任何一个环节的 UX 问题带来的都是全局的影响。

深潮 TechFlow:第二个问题可能相对比较直接,就像你刚才提到的,你们其实经历了好几个产品阶段的迭代,同时你们又推出了 People's Alliance 以及 People's Launchpad,并且好像 BTC 生态也打的火热。从外部来看,也许会觉得你们不聚焦,有热度导向的嫌疑?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做各类产品的底层逻辑吗?

Pengyu:我们产品的底层逻辑是:横向全链生态,纵向全生命周期

不是因为我们不聚焦,片面地求大求全,而在于我们解决的是 UX 相关的问题,这个必须要全局的考虑。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多链与跨链的趋势是不可逆的,用户在不同生态都会有账号和流动性,怎么能够让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在横跨各个链生态的体验都是统一且高效的,这是 Web3 UX 的终极问题。

举个不是特别精准的例子,互联网时代你不能说访问日本的网站很快,但是访问美国的网站就很慢对吧。同时也不能让你玩某个游戏的时候注册账号阶段很丝滑,但是充值的时候就卡住。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回到你的问题,我们内部有三条产品线:主航道产品,增长产品线,运营产品线

主航道产品线是我们核心产品线,面向开发者的,产品角度有我在上个问题提到的三个阶段。

增长产品线主要指的就是你刚才提到的People's Launchpad,People's Alliance 等偏增长工具的产品。

运营产品线是我们的测试网平台 Particle Pioneer 等。

为什么要在主航道产品线外设立增长产品线以及运营产品线?

因为我们本质上是一个加密货币项目,而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理解经营一个加密货币项目从来都不是只向某个单一群体做标准化的业务。需要同时让你的客户,投资人,社区,终端用户满意。所以增长产品线是面向我们社区的,通过紧跟市场热点资产,保持社区的兴奋度以及和我们的互动频率。

运营产品线是面向我们终端用户的,即使我们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基础设施,但是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是非常创新和独特的,运营产品线有助于我们快速的让行业知道我们究竟提供了什么独特的产品或者功能。

至于为什么运营和增长不用活动,内容导向的方式做,这个是我们团队风格决定的,我们喜欢以产品驱动的方式解决每个问题,倾向于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获得好的结果,因此即使在市场活动,增长等方面我们也会推出看起来可能很复杂的产品去达成我们的一些目标。这样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看起来我们提供的产品会多一些。

而在比特币生态打的火热是执行我们“横向全链生态”这个策略的一个结果。我们其实不仅仅是比特币生态在耕耘,我们在 Cosmos 生态也有非常好的进展。

我觉得可能给外界带来不聚焦这个感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做的好的地方:在每个产品线都有不错的声浪,获得了比较多的认可。但是我们没做好的地方是对外沟通我们的整体策略,迭代产品以及推出不同产品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觉得今天也刚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聊一些我们的整体思路。

深潮 TechFlow:这样的迭代方式从商业上很自洽,但不断地保持进化产品,是否会导致使用你们前一个阶段的产品的合作伙伴获得的支持变少呢?

Pengyu: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你的主航道产品的迭代在技术,功能,用户群体上没有继承关系确实容易带来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不是这样设计产品迭代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本身就是沿着用户和开发者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设计,并且技术上每个阶段都是完整利用上一个阶段产品带来的技术积累

我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我们第一个阶段的钱包抽象产品和第二个阶段的账户抽象产品是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的,开发者可以用 MetaMask 等独立三方钱包驱动我们的账户抽象协议,也可以用我们提供的钱包抽象(社交登录+内置钱包)驱动账户抽象协议,等于把 dapp 的内置钱包从普通 EOA 账户变成一个 AA 账户。

而我们第三个阶段的链抽象产品的有 3 个最核心的底层模块,分别是 Master Keystore Hub, Decentralized Bundler 以及 Messaging Network。

这里面的Master Keystore Hub以及Decentralized Bundler都来源上一个阶段账户抽象产品的积累,本质上是一种账户抽象方案的去中心化和全链化。从开发者的实际感受来讲,他们感受到的是我们不断在增加新的 feature 给他们供使用或者选择,钱包抽象以外可以使用账户抽象升级原有账户结构到智能账户,链抽象产品可以让他们单一的账户抽象产品简单的扩展到全链。

在具体的如何让合作伙伴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其实也一直在迭代。我们目前累积有超过 1800 个 dapp(不算各种 Hackerthon 的实验性产品)接入了我们的各类型产品,其中还活跃的(DAU 大于 0)有 1000 个左右,我们上个月面向开发者的 SDK 下载量(各类 npm 包)已经超过 50 万下载/月,并且一直还在快速增长

但我们希望尽量保持一个小运营,大研发的团队结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分层+自动化。我们会更关注有真实流量和链上交互的项目,单纯增加EOA账户数量的项目我们会采取自动化支持的方案,不再有人力专门支持。

深潮 TechFlow:我有观察到你们这三条产品线都有非常多的合作方,好像一推出就能得到很多的支持,不会面临大部分 Web3 项目启动或者增长困难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做法吗?

Pengyu:主要是有几个原因:

  • 虽然几条产品线一直在迭代产品,但合作群体没有变化过:公链+dApp,使得我们可以一直累积合作资源。

  • 我们只追求可以落地的合作,确保和合作对象的信任关系是真实的。以和公链的合作来讲,我们和接近 80 条的公链有直接合作,我们会尝试各个角度的落地。例如我们和 Avalanche 一起做过一个规模非常大的 Consumer Crypto 的 Hackerthon,和 Linea 做过 People's Alliance 的铭文活动,Near 以及 Sei 给了我们 Grant,Avail 与我们有交叉空投的计划,我们即将和 Berachain, Arbitrum 上线 Co-Testnet 活动,Citrea 和 BOB 我们 Co-host 过多个线下会议,Merlin 上过我们 People's Launchpad。包括一些独立场景的链,例如 Depin 主题的 Peaq,游戏主题的 Xter.io 公链,他们生态项目几乎是整体采用我们各类型的技术方案。

  • 我们有一个体系化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合作不仅能落地并且能尽量多个角度。这个机制里面包含一套我们自建的适合自己的 CRM 系统,我们会定期 review 头部合作项目的情况,确保我们和重点项目是按照固定频率 catchup,以了解他们除了产品合作以外的各个角度的需求。

新的叙事:链抽象是链爆炸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也是我们最兴奋的演进方向

深潮 TechFlow:现在的 Particle 对外的定位是 "The L1 Unifying All Chains Through Universal Accounts",瞄准链抽象,我们有看到一个说法是行业里面的各类抽象太多了,链抽象是生造的叙事吗?你觉得为什么行业还需一个新的“抽象”?

Pengyu:首先链一定会越来越多,从发链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都会助推这个事情。发链与维护链的成本因为 RaaS,DA 等模块化基础设施兴起以及 EIP-4844 落地等原因大幅度降低,而发链对于任何背景的项目几乎都有明显的好处:给 Token 增加了简单高效的价值捕获的方式,拓宽了项目的产品运营边界等

当前能够被追踪到的就有 400 条左右的链,预计到今年底可能有接近 1000 条,到 2025 年结束预计会超过 3000 条。这么多链不仅仅是给所谓的 Web2.5 用户增加了非常高的学习门槛,其实所谓的专业用户也已经感受到这种割裂带来的问题。

大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就是自己的 USDT 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很多链,很多时候因为搬运耗时或者 gas 不够,很多购买力其实就沉没了。因此在上千条链的背景下,给终端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一个统一的交互和开发环境,这个一定是需要有方案去实现的

我觉得判断是不是生造的叙事核心是看:有没有在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天花板有多高以及这个是否能够有可落地的方案去实际解决这个问题。链抽象不是生造的,而是链爆炸背景下的一个必然产物。

深潮 TechFlow:行业也有很多其余的叙事,既有天花板也能够实际落地产品,你们为什么选择链抽象作为演进方向而不是 AI 或者 Depin 等?

Pengyu:叙事毫无疑问是 Web3 项目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叙事本质上是产品演进方向,技术交付路线以及投资者社区的估值体系的混合体。尤其在没有标准化的价值发现路径(例如传统的 PE 倍数之类的指标)的行业当下,叙事=定价范围。但是这里面最大的挑战是选择适合 Particle 的叙事方向。

我理解叙事方向大致分为:成熟叙事,明牌叙事,贵族叙事,先锋叙事等。例如:

  • 成熟叙事就是类似预言机,跨链桥等;

  • 明牌叙事就是新且大规模接受的,例如这个周期的 AI 或者 DePin 等;

  • 贵族叙事是所谓的最紧跟以太坊基金会的叙事,例如 ZK,隐私,声誉等。

都有优劣,例如明牌叙事的好处是不需要教育这个赛道,但是证明自己是头部是最困难的。贵族叙事是一定会有人买单,但是上牌桌比较难(对团队出身和背景要求很高),并且交付产品和做 Traction 是不确定的。先锋叙事的挑战在于可能叙事很快被证伪。

我们想要的方向是能够交付产品,做出 Traction,能够利用好我们的产品,用户,技术积累。

综合考量,链抽象是我们最兴奋的演进方向。

深潮 TechFlow:从链抽象赛道本身来讲,也还有其他的一些项目在做,比如 Near,Polygon、Everclear (前 Connext)等都有在做,Particle 的链抽象方案的切入点有什么不同吗?你们有什么独特优势?

Pengyu:从切入点来看。Particle 是从通用账户角度切入,Near 是从去中心化签名计算角度切入,Polygon 是面向基于 CDK 构建的 L2 提供共享流动性的桥,Everclear 是从交易结算的角度切入。

Particle 的链抽象方案从产品角度最独特的优势是

1. 用户和开发者没有迁移成本,提高了方案的被采纳速度。

2. 我们方案底层有一个 Decentralized Bundler 网络,能够将多个 UserOps 打包成一个交易执行,可以节省复杂的多链、多步骤操作的 gas 成本。

从商业角度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在钱包抽象以及账户抽象产品积累的所有的用户和开发者都可以无缝的迁移到我们的链抽象基础设施。某种意义上我们在自己的链抽象方案正式上线前已经积累了这个方案的用户和流动性。

深潮 TechFlow:你们的链抽象方案底层是“设计了一条新的链”,这和链抽象的初心“解决链太多”的问题是不是违背了?

Pengyu:我们链的定位是一个支持者,协调者,赋能者,并不是新的一条与其余链竞争的链

在底层设计我们链抽象方案的时候,我们主要从安全性,透明度,链抽象服务的边际成本,以及价值捕获的可持续性来考虑。整体评估下来,用一条独立的 Layer-1 来承载是最合适的。

当用户经由我们的 Universal Account 发起任何交易的背后,从价值链条来看,我们并没有减少其余链的链上 Gas 消耗,只是所有的链抽象交易都是先发送交易到我们的链,我们再协调外部链执行对应的操作,屏蔽掉用户对多链,跨链交互的感知,但是用户并不需要提前将资产跨链到我们的 Layer-1,因此我们并不从 TVL 或者开发者角度与其余链竞争,也没有加剧用户流动性的碎片化问题

深潮 TechFlow:Particle 的产品交付能力一直很强,但从商业上,这个链抽象方案如何实现商业化闭环,保持未来可持续的运营呢?

Pengyu:我们理解在整个 Web3 行业被验证过的可以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只有公链的原生 Gas Token 以及链上或者链下的交易抽成。

我们整个链抽象方案的底层是一条基于 Cosmos SDK 的 Layer-1,用户在基于这条链提供的 Universal Account 发起的任何交易(复杂的跨链交易,或者只涉及某一条链的交易)都会先发送打包了用户 UserOps 的交易到我们链, Particle L1 的节点拆解,执行,协调对应的操作。

因此 Universal Account 上的任何交易都会间接或者直接消耗我们 L1 的 Token。在价值捕获上是很自然且持续的。

Token 与未来:Token 的发行将带来多角度的帮助,希望 Particle 能成为整个行业的润滑剂

深潮 TechFlow:下面我们进入到用户最关心的 Token 话题,很多用户都在期待 Particle 对 Token 的设计,可以先请你用一句话讲述你如何定义一个好的Token?

Pengyu:我觉得好的 Token 是有Utility 的 Meme。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 SOL。

深潮 TechFlow:对于你们来讲,为什么一定要发 Token,意义是什么,对项目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Pengyu:Token 我们内部理解有几个角度的作用:启动器,助推器,筛选器,创收器

  • 启动器是在项目中早期,可以用 Token 相关激励来冷启动获得一些认可理念和方向的用户或者社区支持者。但之前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 Crypto 项目的获客成本是远低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远期的债也有成本,除非你默认不还了,或者你觉得这个 Token 不会有流动性或者价值。所以最早阶段将 Token 用于启动器也需要非常精细的设计。

  • 助推器其实是在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如何与核心生态合作伙伴做利益绑定,例如最近发生的 zkSync 与 Lens 的合作。

  • 筛选器是因为购入以及持有 Token 是有成本的,能够通过这个成本的逐步推高反向筛选出长期的支持者,但这里面最大的挑战是项目方如何让长期支持者有超额回报,不然就是长期支持者反而被 PUA 了。

  • 可持续创收器,如果有 Token-Centric 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直在用业务成长换利润,只是体现形式是 Token 流动性和价格的健康增长。

整体来讲我们觉得如果 Token 能够同时对项目有以上 4 个角度的帮助,就很值得推出。

深潮 TechFlow:问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些团队发完 Token 就躺平了,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Pengyu:躺平其实有两类,主动躺平和被动躺平。

很多 Web3 团队其实在发了 Token 后也是想继续做事情的,但后续没有在业务上做出太多的认可度是因为被动躺平。可能是几个原因:

  • 技术设计脱离工程实践,无法交付。

  • 产品没有 PMF,找不到人用。

  • Token 没有价值捕获能力,继续做业务的意义不大。

主动躺平的本质是因为团队认为当前项目的发展潜力有限。没有人会拒绝继续追求财富回报,选择主动躺平的背后,是因为团队认为将个人精力和财富投资到其他资产更有潜力,而继续投入现有项目的收益预期不高。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没有被动躺平的挑战,我们每一个产品从最开始设计考虑的就是适用对象是谁,如何确保技术领先的同时还能够合理时间交付。我们的 Token 作为一条公链的原生 Gas Token,也是少有被验证过可以规模化的价值捕获方式。

更多的挑战来自 Particle 本身天花板如何能够持续打开。整个 Web3 的技术演进历程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断循环

合久必分的标志是 L2 的兴起以及模块化的流行,分久必合的核心就是链抽象

这个赛道在整个行业发展的浪潮中占据中心位置。不提理想,单从财富价值创造的效率角度来看,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放慢脚步。

深潮 TechFlow:Web3 是一个技术演进特别快的行业,并且广受开源文化影响,你会担心你们今天在链抽象领域的重大创新,明天就伴随行业本身的发展成为技术标配,从而丧失技术的先进性吗?

Pengyu: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开源产品会丧失技术领先性吗?Particle 链抽象基础设施的壁垒是什么?

开源产品相关的话题很大,我只能简单讲讲我的理解。开源产品的技术领先与直觉恰恰相反,一般开源的产品公司会持续领先,反而是习惯于魔改和 Fork 的公司会因为太多直接可用的选择,而丧失向前突破的动力。Uniswap 其实是很好的例子,大多数的链上 DEX 都是基于 Uniswap 优化的,但是我们看到 Uniswap V4 等创新依然是推动链上交易赛道的源动力之一。

链抽象的本质是以一个协调者的姿态,建立一个横跨整个行业的互操作性标准。

而任何标准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依靠产品或者技术领先实现的。而是最开始的产品领先带来的渗透率领先,持续滚雪球带来的规模效应,最后形成一个标准,形成标准后还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迭代才能够持续。

回到 Particle 的链抽象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的产品方案和交付时间是领先的,并且能够比较好的利用好我们过往的用户规模的积累,从最初发布就自带比较不错的账号规模和流动性规模,并且我们的方案的姿态是完全的开放+赋能的逻辑,不竞争 TVL,不竞争开发者。

深潮 TechFlow:我印象中你们是 22 年 5 月成立的,刚好是整个熊市的开端,完整地经历了整个熊市。如果请你讲一个这期间最大的挑战你觉得是什么?

Pengyu: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带来的撕裂感。

小团队,需要做“大”事情的平衡:Web3 项目的团队规模都不大,但是需要技术创新,客户获取,品牌营销,国际化扩张,上市管理,投资者关系等很多传统意义上巨型公司的业务面。

1 个项目,4 种角色的平衡:面向合作伙伴,面向社区,面向投资人,面向交易所的角色和利益诉求不是完全统一的。叙事灵活与产品积累的平衡,亚洲流量与西方社区的平衡等等。整体来讲需要执行力+灵活度兼具,同时还要既功利又长期主义。这个撕裂感是这个期间最大的挑战。

深潮 TechFlow:你怎么看未来行业的发展,你期待 Particle Network 最终成为什么样的角色?

Pengyu:我们理想的 Web3 行业是边缘创新+技术驱动带来的大规模消费行业,但行业目前的特点依然是带有金融杠杆,依靠注意力变现的“伪”技术行业。“伪”技术行业不是指的没有真的技术进展,而在于技术创新没有标准化的价值发现逻辑。

我认为现在的基础设施的问题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整体渗透率太低;应用的问题不是数量太少,而是方向不对

在这个时间点我无法判断行业的终局是什么:也许大家会重新定义所谓的 Mass Adoption,不再追求内容类,泛娱乐的 Consumer Crypto,回归到单纯追求链上资产发行与交易的效率;也有可能是行业突破了缺乏标准化商业模式带来的困境,塑造了一个 AI 乘以移动互联网级别的巨型消费行业。但任意情况发生,所有的行业用户依然还是要和链打交道的,如何使得与链打交道的过程体验更好,是一个没有上限的追求。

我们希望 Particle 能够以协调者和赋能者的姿态成为整个行业的润滑剂,降低所有人与链交互的摩擦

ChainCatcherは、広大な読者の皆様に対し、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を理性的に見るよう呼びかけ、リスク意識を向上させ、各種仮想トークンの発行や投機に注意することを提唱します。当サイト内の全てのコンテンツは市場情報や関係者の見解であり、何らかの投資助言として扱われ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万が一不適切な内容が含まれていた場合は「通報」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私たちは迅速に対処いたします。
チェーンキャッチャー イノベーターとともにWeb3の世界を構築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