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投資價值評估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嘗試分析了一下以太坊的商業模式。
這個評估方式還非常粗略,有很多細節我也只能給出大概的估算值,在細節方面肯定還有很多不完善甚至是錯誤的地方。
但這個方向是要堅持的。
段永平有兩句話我很認同: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
我認為用商業模式來評估以太坊是"做對的事";用各種方法來評估則是嘗試"把事情做對"的過程。儘管這個嘗試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錯誤,但只要不斷改進、不斷修正就會不斷逼近"把事情做對"。
從昨天那個商業模式出發,以太坊未來要達到內在價值2萬億美元,每天需要燃燒的ETH個數保守說要在2萬個左右。
然而從當下的生態來看,以太坊想達到這個狀況有點難以想象---根據現在的數據,以太坊每天燃燒的ETH個數僅僅只有百來個,距離目標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要實現這樣的場景,從最直觀的認知來看,以太坊未來的生態必須要相當龐大,從具體表現上來看:
必須要有大量的二層擴展掛在以太坊上面
必須崛起一批(而不是個別)具有強勁生態的二層擴展
而這種形態又反過來要求以太坊必須安全、必須去中心化。否則一旦以太坊出問題,它下面掛載的二層擴展會團滅,整個生態將會遭遇滅頂之災。
那這個場景有沒有可能實現?
如果我們反向考慮這個問題,那以太坊要達到這個目標似乎就不是能不能為之,而是不得不為之了。
長期以來,我了解和學習得比較多的一層區塊鏈只有兩個,一個是比特幣,另一個就是以太坊。
我對一層區塊鏈的期待是它們未來能夠再造一個全新的鏈上生態和鏈上經濟體。要實現這個願景,這個一層區塊鏈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是個圖靈完備的系統
極盡可能的去中心化。
在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間,比特幣本身有著比以太坊更好的共識,但缺第一個條件。所以理論上如果比特幣能把這個缺憾補足,那前景會相當耀眼。
可惜的是,經過過去兩三年的實踐和探索,比特幣在第一個條件上依舊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成功,所以在這兩個一層區塊鏈中,就只剩下以太坊具備實現這個願景的條件了。
以太坊的未來必須要發展出更多元的生態,吸引更多元的建設者。
有讀者留言問:
經濟全球化是不是區塊鏈最大的有利環境,尤其是對以太坊這樣的公鏈來說。
現在的狀況是經濟全球化開始在某種程度上終結,美國和歐洲的傳統盟友關係開始產生裂痕,未來的世界會比今天割裂。
但全球的交流和通信是無法被阻擋的,尤其在經濟方面。而區塊鏈公鏈恰恰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交流和互通的中介。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去中心化、更中立、更中性的公鏈具備更有利的條件。我很難想象一個機構色彩或者國家色彩濃厚的公鏈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所以我相信以太坊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瑞士最大的銀行UBS正在以太坊的二層擴展上測試代幣化的黃金交易就是一個典型。
上面說的都是對未來的猜想。如果我們回到當下的現實,以太坊每天僅僅燃燒百來個ETH的交易額顯然和它現在的市值是不匹配的。它現在的市值明顯高估了。
從當下這個場景出發,我能想象到的結果只有兩個:
如果再過4年(或許不用4年),以太坊生態(包括二層擴展)依舊沒有耀眼的新生態爆發,那以太坊的價格一定還會大幅下跌。
如果4年內,以太坊爆發出新生態,那就會向想象中的願景大幅邁進。
我相信第二種情況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