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投資中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在前些天的文章中,我曾經引用過一位科技博主評論加密生態投資者的話,大意是:他認為加密生態中的絕大部分玩家連一些常識都不具備,純粹就是賭徒。
這位博主所強調的常識就是指在商業投資中必須考慮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項目一定要有商業模式,換句話說要能提供價值,能持續賺錢,能產生利潤。
把這個認知應用到加密生態,就是除了被視為類比特幣那一類資產之外的其它項目都應該考慮它們的商業模式。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內心是有點抵觸的。
因為過去這麼些年,起碼我自己對所參與項目的"商業模式"是看得不多的。我主要看的是所謂的"宏大敘事"。
用這個方法在過去這些年還是掙到了錢,為什麼?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大部分就是運氣。
段永平曾經評論過一個案例。
在那個案例中,一位玩家各種花哨的把事玩得風生水起,各種光鮮的名詞滿嘴跑。段永平說,這位玩家前面肯定用這套方法還掙過不少錢。
看完這段評論,當時我的後背就生出一絲涼意。
要在投資市場持續地參與下去,是不可能長期靠花哨把事和滿嘴名詞的,還是要回歸投資的常識,回歸投資的本源。
段永平對巴菲特的投資和風險投資有過一個在我看來很直觀的表述:
巴菲特的資金量非常大,所以他的目標都是體量很大的公司。對於體量小的公司,他即便找到了,往往這樣的公司他也買不了,因為這些公司容納不下他希望重倉的資金體量。
而對於小資金的投資者,就可以在市場上尋找機會更多的小公司,它們的回報會遠比那些大公司要好得多,這就是風險投資。
儘管這兩種投資方式不同,但它們所尋找的公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要找一個能持續產生價值的公司,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價格。
無獨有偶,這兩天我看了朱嘯虎的一段訪談,談到了他在風投過程中選擇企業的標準時也特別強調,他投資的企業一定要能商業化,商業化是不是能持續。
這些都是商業的本質。
在他的訪談中,他談到當下非常熱的某個"小龍",認為這個"小龍"在當下的環境中很可能會上科創板,而且還會表現得非常好。
但他還是更喜歡基本面好的公司。
在加密生態,像這樣的"小龍"更是多得數不勝數。它們有著宏大的敘事,很迎合當下人們追捧的熱點、很符合人們談論的風口,我們知道它一上幣,其幣價就會有一波熱潮。我們就知道誰能先搶到籌碼誰就能趁這波熱潮掙到錢。
圍繞這個思路,猜市場情緒、看鏈上數據、探內幕消息、做多做空就自然而然成了後面的一系列操作。
然而它們的商業模式、它們能否持續基本上是沒人談,更沒人深入探討的。
宏大的敘事可以想像、偉大的故事也可以講,但敘事和故事最終還是要看能不能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否則單靠講故事的模式注定是不可能長久的,注定是一場熱鬧過後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