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 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OdailyNews
2025-03-28 10:00:54
收藏
“不會出錯”是奢望,但“出錯後怎麼應對”,才是項目能否長期存活的核心能力。

作者:Nomos Labs

3 月 26 日,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 Hyperliquid 經歷了一次突如其來的信任考驗。

一場由鯨魚帳戶主導的價格操縱行動,引爆了 $JELLY 永續合約的異常波動,平台流動性池(HLP)因此面臨高達 2 億美元的潛在風險敞口。危機發生幾小時後,Hyperliquid 迅速通過驗證者委員會投票決定下架相關合約,並承諾由基金會自動全額補償非違規用戶。

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圖片來源:網路

雖然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當一個強調"去中心化治理"的平台在風險面前選擇集中決策和資產補償,它的底層治理邏輯、品牌公關策略、風控體系是否足夠成熟?又是否足以支撐其在劇烈波動周期下的可持續發展?

從處理速度到對外聲明,再到機制透明度與用戶溝通方式,Hyperliquid 此次危機應對的路徑,為 Web3 項目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實戰樣本"。我們試圖從公關與運營角度復盤這場事件,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技術危機可以快速止血,但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一、危機應對初現章法:快速止損與情緒安撫

1、及時止血,控制風險蔓延

與過往部分項目在危機中"遲鈍應對"不同,Hyperliquid 表現出相對成熟的危機反應,迅速的把握好了公關的"黃金時間":

Hyperliquid 同步在推特和 Tegram 社群公布官方聲明,表示治理委員會迅速介入並下架涉事資產,展現出平台對"穩定大局"的一致應對立場。參考 2022 年 Solend 事件,當時該 Solana 借貸協議欲接管巨鯨帳戶資產,引發社區對"去中心化"原則的爭議。相比之下,Hyperliquid 通過鏈上治理流程完成緊急決策,在操作合規性與效率之間取得一定平衡。

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圖片來源:網路

2、自动賠償,避免用戶反復拉扯

Hyperliquid 承諾由基金會全額補償非違規用戶,並採取"自動賠付"的處理路徑,減少用戶焦慮與溝通成本。這一處理方式在 DeFi 協議中並不常見,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 Hyperliquid 試圖以用戶保護為核心,拉近與普通交易者之間的信任距離。

類似的"兜底"策略也曾出現在 OptiFi 在 2022 年因意外關閉主網合約後主動賠償所有用戶資產損失中,用實踐證明,"乾脆利落"的按頭認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幫助項目挽回信任。

3、公開數據,建立處理信心

儘管公告中披露的" 24 小時內 HLP 虧損約為 70 萬 USDC",這一數字雖然不小,但快速核查出的事件真相,並及時用具體數據來明確傳遞"損失可控"的信號,不得不說是"用事實證明"的正面教材。

相比此前 FTX 崩盤時期信息高度不對稱、數據遮掩的輿情混亂,這種信息透明反而能夠成為品牌信用的一道護城河,畢竟立正挨打、有錯就改,也是一種"止損"策略。

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圖片來源:Nomos Labs

二、風控預警失靈、治理信號模糊:危機下的系統性軟肋

1、風險識別滯後,預警機制缺位

本質上,此次危機源於鯨魚利用倉位槓桿和現貨價格聯動機制,在無明顯限制下製造了市場異動,暴露出平台在交易行為監測與倉位風險預警上的盲區。雖然不同於合約漏洞或閃電貸攻擊,但其本質同樣體現了 DeFi 平台在鏈上風控系統構建上的普遍薄弱。

類似於 2021 年 CREAM Finance 因缺乏實時風控模型而遭遇閃電貸攻擊,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整個行業在"主動識別風險"能力上的不足,風控系統的構建依然是多數 DeFi 協議的"未解課題"。

2、機制模糊與治理黑箱:用戶疑慮為何難以平息?

儘管 Hyperliquid 在第一時間做出賠償承諾,但其公告中的關鍵細節披露明顯不足。賠償如何計算?篩選邏輯基於哪些鏈上數據?資金來源是否具備持續性?這些本應在第一時間交代清楚的要點,被模糊處理,引發了用戶的二次焦慮,受 $JELLY 代幣清算的影響,平台單日 USDC 淨流出達 1.84 億美元。

與此同時,平台強調"通過驗證者投票決定下架合約",卻未同步公布投票機制、參與節點及治理流程,導致部分用戶質疑其"去中心化治理"是否只是形式。尤其在處理結果已出、流程未見的情況下,用戶對於"誰有權做決定"這一核心問題,始終未能獲得清晰答案。

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圖片來源:Telegram

3、當質疑來自同行,去中心化的信任再遭挑戰

除了用戶的擔憂,Bitget CEO Gracy 也公開喊話,認為 Hyperliquid 可能有望成為 FTX 2.0,甚至將其比作"中心化平台的鏡像體",並指出其產品架構存在頭寸限制不足、風控模型缺失、保險池混合使用等風險點。

這些聲音不難反映出行業對"治理與權力邊界"的新一輪追問:當去中心化平台面對系統性風險時,是否有必要設置"紅線機制"?而項目方是否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在不破壞開放性的基礎上完成風控閉環?

三、從賠償到反思:一次危機喚醒的,應是Web3的底線意識

Hyperliquid 的迅速止損和賠償機制,固然避免了事態失控,但它真正帶來的"運營價值",遠不止一套緊急預案的復盤。相反,這次事件正在倒逼Web3項目重新審視:在一個去中心化敘事主導的市場裡,當危機真正來臨,平台到底能不能承擔起與其願景匹配的責任邊界?

這場風波之所以引發廣泛討論,不是因為"賠得夠不夠",而是因為它觸碰了用戶最敏感的問題:誰有權決定規則?賠償是否公正?風控是否早該預警?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寫個流程"就能解釋清楚的。

Hyperliquid事件公關復盤:技術止血之後,品牌信任該如何修復?

圖片來源:網路

相比照本宣科的危機 SOP,Web3用戶更在意的是:你是否願意在第一時間站在用戶角度說話?是否敢於公布完整流程、接受質疑、開放治理?能否讓社區知道,他們的資產不是交給一個"無臉實體",而是真正擁有表達權和選擇權的平台?

這並不是一場關於"賠付速度"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機制信任"的長跑。Hyperliquid 交出了第一張應對答卷,但真正的品牌修復,是從這張答卷之後才開始的。

寫在最後:危機之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

Hyperliquid 在風險識別機制、治理透明度、信息披露節奏上的短板已經被集中放大。當前,危機應對的"第一階段"已完成,真正影響未來走向的,是"第二階段"的處理深度。

如何兌現賠償?如何升級風控?如何讓治理更透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 Hyperliquid 在用戶心中的長期定位。

在Web3這個一切透明、節點眾多、社區聲音極其敏感的環境中,"不會出錯"是奢望,但"出錯後怎麼應對",才是項目能否長期存活的核心能力。

某種程度上,Hyperliquid 的這次風波,是一次針對整個 DeFi 敘事的"實戰考"。考驗的不止技術架構,更是治理韌性與公關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所有圖片、數據和信息來源網路、僅供參考,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做出相應處理。文章中的觀點、數據和分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所有統計數據來源於公開渠道,儘管我們盡力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但不保證其完整性和時效性,請讀者自行判斷和核實。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