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常識:從傳統投資看加密生態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推薦了黎大衛的《價值投資進階指南》。作者在書裡又推薦了幾本不錯的書,其中一套就是《段永平投資問答錄》。
《段永平投資問答錄》分上下兩冊,上冊講的是商業邏輯,下冊講的是投資邏輯。這套書總結了段永平在雪球上和網友之間的問答實錄。
這套書我很建議大家認真看看。
這套書和黎大衛的書相比,黎大衛的書偏理論,著重講原理和底層邏輯;而這套書用更生動、更實際的案例描述了段永平對價值投資(以及風險投資)的理解。
尤其是段永平在問答裡所舉的案例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並且有切身感受的案例,讀起來代入感會更強、體會會更真切。
這些案例中包括萬科、阿里、騰訊、京東、拼多多、蘋果、谷歌、亞馬遜等。
對永平對這些公司的看法很多都發表在10多年前。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公司後來的發展結局很多都應驗了段永平早年的判斷。
用那些判斷來指導投資不僅幫他獲取了豐厚的回報更幫他避開了常人難以拒絕的坑和陷阱。
這麼前後一對比,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看一個公司要看10年、20年甚至更久,管這句話巴菲特老先生說過多次,但我只是在看到段永平的那些評論疊加自己的親身感受後,才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比如萬科。
早年段永平買過,但很快他就賣了,表示看不懂。雖然他賣過之後,萬科繼續大漲,他也不再關注。
在實錄裡2014年有人問段永平:看完茅台和萬科的年報,兩家公司的盈利相差無幾,而市值幾乎相差一半(注:時年萬科市值700億,茅台市值1400億),如果有錢買下整家公司,會選擇誰?
在那個萬科如日中天的年代,我相信絕大部分人會買萬科。
但段永平很簡單地回覆了一句:"你借過錢不"?
再比如在2019年,有人提到綠城,說它現金等價物490億,流動資產2800億,債務2500億,即使清算也有300億的價值。而且綠城的口碑這麼好,但不明白為什麼股價這麼低?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會因為"即使清算也有300億的價值"再加上綠城如此好的口碑,會買入綠城。
但段永平的回答是:"我也不明白,但我不會買這種高負債的公司。"
當年的萬科不僅是中國房地產的龍頭,也是A股的標杆和榜樣。而綠城則是中國民企房地產公司中最注重品質和格調的公司。
2014年依舊是中國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年代,而2019年則中國房地產回光返照最耀眼的時刻。
我相信那時那刻的人們,沒有幾個會想到後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民企會被團滅,萬科會實質上走向po chan。
而且核心原因無它,都是因為不堪重負的債務,也就是段永平兩次問答指出的關鍵點。
由此足見段當年的眼光,更讓人佩服的是在那些公司那樣高光的時刻,他能拒絕那些看上去的光環,看到它們潛藏的巨大風險。
這套書除了案例選擇得好以外,另一個特點是段永平的語言表達比較通俗易懂、接地氣,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都能很輕鬆地讀懂。
在中國的大投資者中,我經常關注的有段永平、李錄、林園和但斌。
在這四個人中,李錄的表達給我感覺很平實、很易懂,但可能由於我的接觸範圍有限,沒怎麼聽過他講具體的案例分析。
林園的表達很跳躍,經常給我感覺是說話只說了一半。但林園的話很容易讓我在潛意識裡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看到他說的某句話後的幾個月、一年或者兩年後,突然在某個場合或者某個案例中,我會想起林園曾經說過的某句話,然後慢慢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
在實錄中,段永平曾經評價林園的一些觀點悟性很高。
但斌的表達很宏觀,他在分享中以及書中舉的一些案例會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時不時會讓我回味一下。
而段永平的觀點和言論就目前我看到的算是最詳實、最豐富也最接地氣的了。
為什麼我推薦大家看看這些書呢?
因為我覺得加密生態的投資最終都要回歸正常的邏輯,也就是和傳統一級、二級市場的投資邏輯一樣,要看它們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等等。
而這些書講的就是正常的、經過歷史反覆驗證過的邏輯,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是要儘早走上回歸常識、回歸本分的投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