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 概要:何一回應閨蜜團、員工違規與上幣質疑,多次哽咽

吳說區塊鏈
2025-02-10 21:45:23
收藏
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和相關員工及項目方代表共同對近期負面言論做了回應,內容涉及幣安內部治理、員工違規問題及上幣流程的管理。本次 AMA 總時長達 6 小時。

編輯:吳說區塊鏈

在本次 AMA 中,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和相關員工及項方代表共同對近期負面言論做了回應,內容涉及幣安內部治理、員工違規問題及上幣流程的管理。本次 AMA 總時長達 6 小時。

本期播客截取了其中部分重要內容。音頻轉錄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錯誤。請收聽完整的播客:

小宇宙

YouTube

AMA 回放(Twitter Space)

過去兩年幣安員工違規調查、解雇與追回 3000 萬非法所得

何一:大家好,這裡是幣安的華語社區,我是幣安的首席客服何一。很長時間沒有和大家聊天了。

其實從昨天開始,很多專業的 PR 人員以及幣圈的朋友們都建議我說,乾脆不要回應了,因為市場情緒不好,似乎不管我說什麼都是錯的。而且文章裡其實並沒有直接針對我,大家只是說,反正你只需要把身邊的人開除掉,平息一下風頭,這樣就可以了。但我個人的觀點是,我一直認為面對問題要正面應對。多年來,我覺得事無不可言,所以我還是想正面回答大家,不管是關於這篇文章,還是關於目前整個社區對幣安的質疑和建議。因此,今天我開了這個 AMA,也希望在這個 AMA 裡能跟大家暢所欲言。

首先,我想說一下,文章裡提到的一些問題。第一段提到過,過去我曾公開發布過幣安的舉報方式,有沒有人舉報過?舉報的案件是否公正、公開、公平地處理過?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是,幣安現在實際上有兩個美國執法部門的監控。在過去兩年裡,幣安的內部調查部門對內部員工,包括行賄受賄、信息洩露等違規行為,進行了深入調查。過去兩年內,這個部門共處理了超過 120 起調查案件,其中有 60 名員工因違規被解僱。

這些違規行為很多,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利益輸送。一些行為可能是員工在工作中不經意犯下的,比如沒有披露一些信息,或者在與供應商合作時,存在一些個人關係(如朋友或親屬關係),但沒有進行內部披露,這種行為也會被解僱。當然,也包括一些其他更嚴重的違法行為。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追回超過 3000 萬美元的非法所得。同時,我們還有超過兩個案件正在訴訟階段,或者正在追捕的過程中。大家可能覺得這些信息沒有在公共渠道披露,但主要原因是這些報告都會提交給美國執法部門和監控機構,但確實沒有公開這些細節。

對於員工的違規行為,包括在沒有正式批准的情況下私自調查用戶信息的情況,幣安也是零容忍的。這樣的行為會被警告,情節嚴重的會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所以,我們的舉報通道一直是公開的,最高獎勵金額可達 500 萬美元。任何涉及貪腐的離職員工,加入的項目或基金都會被列入幣安的黑名單。為了確保透明,我們也公開了 HR 的聯繫信息。如果大家在招聘幣安員工時,歡迎進行前員工的背景調查。我們的舉報通道一直是開放的,舉報郵箱是 audit@binance.com。

澄清幣安 Labs 與幣安的獨立性

何一:關於幣安 Labs 的部分,可能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有些搞不清楚,覺得 Labs 是不是等於幣安?是不是說 Labs 投資的項目都會在幣安上市?但其實如果有媒體的朋友或者其他朋友發現在幣安歷史上,Labs 投資了數千個項目,實際上能上線的也只是其中的少數項目。Labs 從加入幣安開始,就一直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團隊。其實在 2018 年時,Labs 在上幣的過程中,就曾與幣安的 listing 團隊產生過不少爭議。

例如,有些項目,Labs 認為很好,而 listing 團隊覺得不好;或者有些項目,雖然已在幣安上線,但 Labs 會覺得它們不如我投資的某個項目。這實際上是幣安在發展歷程中的常見情況。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 Labs 能夠直接拿到利益或輸送利益的情況。

幣安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反思

何一:當然,過去這些年幣安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大家都覺得幣安現在的產品,尤其是在 Web3 錢包這一塊,可能有些跟不上時代,做得有點慢。這是一個很客觀,也非常有效的批評和建議。過去一到兩年,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做合規工作,很多資源用於補齊歷史上的一些漏洞。因此,我們發現,在產品的競爭力上,尤其是在一些新興產品的競爭力上,實際上是相對無效的。但比起產品的滯後性,我覺得更嚴重的可能是上幣後沒有帶來財富效應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內部也討論過很多次,很多項目把上幣當作他們創業的最終目標,就像去納斯達克 IPO 一樣。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用戶感受到財富效應?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今年(應該是去年)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 MegaDrop 和盤前市場,但實際上效果並不理想。反觀 LaunchPad 剛上線時,它的上幣效應非常強,是因為 LaunchPad 有定價。當項目在幣安發售時,用戶認購時是有價格的。而當我們進行一些類似 LaunchPool 的活動時,這些代幣直接投放給用戶,價格則是由市場決定的。

就像我之前跟大家說的,幣安過去是無法直接影響價格的。因此,當市場開盤時,價格如何波動我們完全無法干預。相反,我們更多的是要監控市場,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我們需要將其報告給監管機構,包括美國司法部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所以,可能有些用戶在幣安交易過程中,發現賬戶被冻结,或者收到調查函要求提供信息。實際上,這些都屬於我們的合規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在合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確實可以說是過重的投入。

上幣流程與篩選項目的依據

何一:我覺得其實在幣圈這樣的一個自由市場,我也在反思,幣安的"嚴選"這一機制是不是有點過時了?實際上,在去年,從元旦節後到春節前,我推動了我們的上幣部門做了一些變革。儘管在過去,我們上幣部門的 KPI 是可以公開給大家看的,審核標準或是上幣的定義到底好不好,我有幾個基準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基準其實比較簡單,就是上幣後,代幣的價格表現是我們無法直接影響的,但如果這個幣的質量較好,那麼它的市場表現應該會優於市場平均水平。所以,我們的所謂"上幣價格的 ROI"是通過它第一天上線時的均價,然後每個季度再與其他 CEX 交易平台做橫向比較。如果上幣團隊的價格表現優於其他平台,那就說明它是一個好的上幣選擇。如果表現不好,那就說明我們在選擇代幣時,可能存在誤差、偏差,或者上幣的時機有問題。

第二個上幣標準是,我們是否選擇的項目能給行業帶來突破,是否能夠新增用戶。這裡的新增指的其實是看這個項目本身帶來的新增用戶,而不是看市場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大家可能會看到有些項目,比如說 Telegram 的小遊戲,它確實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少新增用戶。當然,這些新增是否能長期有效,這些用戶是否會真正轉化成幣圈用戶,炒幣用戶,還是說只是成為幣安的註冊用戶,這點我們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更多的是看這些用戶能否真正成為區塊鏈的長期用戶。

第三點,大家可能會看到有些市場上非常熱的項目,估值非常高。那麼,為什麼幣安還是會選擇上線這些項目呢?我認為這也可能受到我們第三個 KPI 的影響。我們對於上幣的要求,也在乎項目在現貨和其他主要 CEX 交易平台的表現,即它的交易量佔比。如果市場上有熱度的項目沒有上線,尤其是那些在技術理念或者熱度上比較高,但估值也比較高的項目沒有上線,那幣安可能會失去一些市場份額。

所以這就是我們上幣的主要標準。從這三個標準來看,我們基本上可以覆蓋到所有類型的項目,不管是那些炒得很熱的 VC 幣,還是從邏輯價值上來看可能有前景的幣種,也包括大量的 memecoin,因為它們確實有熱度,也有它們的合理性,甚至還有財富效應。

此外,大家還會看到,一些項目會嘗試"破圈",不管這些破圈是否成功,我們還是希望它們能為整個行業帶來一些新氣象。就像當初 StepN 剛開始時,它帶給行業的一些新鮮感和突破性一樣。這些嘗試雖然有成功有失敗,但也帶來了新的思考。

另外,隨著幣安的發展,我覺得團隊確實越來越龐大。所以很多時候,反應速度可能會慢一些。比如說,我們需要做安全調查或數據調查,但在這個過程中,處理速度往往會滯後。對此,很多公眾和普通用戶也提出了批評和建議。對於這些批評,我們當然是聽到了,並且會認真思考如何去改進。但我們也確實要思考這些調整和創新是否真的有效,是否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從 2014 年到現在,整個行業和用戶的結構在發生變化。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專業玩家進入市場,項方和 VC 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 ICO,到現在的 VC 投資,很多 VC 在這個過程中變得舉步維艱。有些 VC 可能會在高估值時投資一些項目,但可能無法順利退出。

同時,也有一些項方,他們可能會與市場做市商簽署合同,市場做市商會將幣借出去,儘管他們在市場上如何交易,幣的價格可能會非常低,但最終這些幣還是會歸還給項方。這種情況在市場上是可見的。當然,市場做市商中也有其他更強的做市商,他們會和這些項方展開競爭。市場始終在變化和迭代,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殘酷。

幣安面對市場下行時的應對策略與思考

何一:我也認同一點,那就是如果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最終將會被用戶拋棄。用戶還是會用他們的行動來投票。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在市場下行時站出來,在下跌階段做這個 AMA,面對這些問題。

我覺得,如果你不去正面處理問題,面對問題,或者去想辦法改進這些問題,那麼最終將頭埋進沙子裡,實際上只會讓整個行業失去信心。我們會看到,在這個周期中,一些早期非常有激情的創業者,他們的聲音也會出現,比如說"區塊鏈已死",過去 10 年,區塊鏈沒有創造出有效的價值。昨天我寫了一篇較長的文章,解釋了幣安與 Labs 之間的獨立性。

除了說明幣安與 Labs 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團隊,並且 Labs 對幣安的影響力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強之外,我也想呼籲一些朋友。我知道,情懷這個東西並沒有太大用處,大家真正的訴求就是財富效應,就是賺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一些創業者,哪怕身處困境,依然能夠仰望星空,相信區塊鏈技術仍然能夠帶來一些改變。

區塊鏈能夠像當初 BNB 改變整個交易平台的格局一樣,改變更多的行業 --- --- 比如遊戲、社交,甚至更多的行業。我覺得大家其實都是在一個更自由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那為什麼我們不能用這些新興的技術和理念去改變那些已經非常僵化的行業,創造更好的分配方式和更好的創業模型?但最終還是要回到那個原點:你是否真正創造了價值。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那麼用戶拋棄幣安也是必然的。

我覺得我講的有點多,可能會影響到後面自由的 AMA。所以接下來,我還是按照文章裡的內容來聊聊。文章裡面有一些指控我們員工輸送利益的問題。其實,過去很多年,我也因為自己是女性而被別人認為,不理解我為什麼能坐在這個牌桌上,可能會覺得我是一個附屬品,或者認為我一定是通過不可告人的手段才坐上了這個位置。但實際上,如果你要堅持某些事情,你最終就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

這個世界本質上還是利益驅動的地方,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會有紛争。無論是在幣安還是幣安的員工,大家不需要去做所謂的"向上管理",但貪腐絕對是零容忍。所以,接下來我會把這些涉及貪腐的當事人找出來,或者至少讓他們站出來向大家做些解釋,包括與我們合作的項方。

Catizen 項目上線過程中員工不規範操作被開除

Colin Wu:我就追問幾個一姐剛才和大家提問中沒回覆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想問一姐,剛才說到 Catizen 在 IC 過程中出現不規範的行為,導致有人被開除,能不能詳細再講一下這件事?

何一:關於 Catizen 在上幣過程中與 Labs 的獨立性問題。首先我要澄清一點,Catizen 的上幣過程與 Labs 是完全獨立的。具體來說,在那個時期,Dana 正休產假,後來她回來時才發現 Catizen 被投進了 IC,而她並沒有事先知道。她去查看 IC 的文檔時,發現該文檔寫得不規範,且她沒有被及時通知。在這個過程中,IC 的討論非常倉促,實際上有些 IC 成員是缺席的。這個就是所謂的 Catizen 上幣過程中的不規範操作,但這其實是 Labs 內部的事件,而不是幣安整體的事件,因為我自己是 Labs 的股東,所以我知情。

Hook 聯創說明與 Dovey 的私人關係 Dovey 作為 Hook 投資人擁有 2% 代幣

Colin Wu:第二個問題是,想讓 Hook 的創始人回應一下,是否和 Dovey 有男女朋友關係,以及 Dovey 在這個項目中佔有多少的幣的百分比,她在幣安上幣過程中有沒有提供幫助?

Jason:對,我就直接回應一下吧。這個問題其實從我們項目上線的第一天開始就有人在問。Dovey 和我以前是前男友和前女友的關係,這在行業內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對於項方來說,肯定不希望創始人的私人關係變成大家經常拿來討論的 PR 話題,所以我們也沒有正面回應過這個問題。

第二點是關於 Dovey 或者 Primitive 在 Hook 項目中的比重。Primitive 在我們的項目中是第一輪的天使投資人,比重大概是 2%。所以,Dovey 和 Primitive 一共持有 2% 的代幣,且整個釋放周期與其他投資方,包括紅杉和幣安 Labs 的投資條款是完全一致的。

我也想再次重申一點,實際上我們 Hook 的創始團隊有四位,我們不是任何人的"白手套"。整個項目的決策是由我們幾位創始人共同協調的。

Colin Wu:他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哪些具體的幫助?包括上幣等方面的流程。

Jason:她早期唯一給我們提供的幫助,確實是引薦了一些最早的投資人,並且幫助我們聯繫了其他的一些投資機構。但在整個上幣過程中,Dovey 其實完全不知情。我記得當時在幣安 Labs 的上幣群裡,我們每天都被強調一句話:"這件事不能跟任何人說"。包括我們的其他合夥人,實際上他們也是在上幣公告發布的那一天才知道我們的幣已經上線了。

上幣決策流程解析,IC 成員的投票與審批機制

Colin Wu:能不能再請一姐介紹一下上幣的決策過程?比如是幾個人投票,是否有人有否決權等。我覺得整體流程如果能在合規的情況下盡量透明,應該能讓社區更清楚。否則大家會去猜測,效果反而不好。

何一:是的,我非常認同 Colin 剛才的觀點。首先,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的上幣框架。剛才提到的 KPI 已經解釋過了,所以我們有一個研究團隊,專門負責項目的篩選。這個團隊會通過社交媒體、鏈上數據以及社區討論等方式,抓取市場上所有的熱點項目。只要是市場上有討論、關注的,且正在開發中的項目,哪怕沒有 TGE,但如果有很多 VC 投資的項目,我們都會做調查。你可以理解為我們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按照不同的行業、品類和賽道進行分類,匹配這些項目的數據。

第一個關鍵點是,我們會通過數據進行篩選。如果我們考慮將某個項目列入討論,它必須通過這一系列的分析和評估,雖然這個過程涉及的數據量巨大,但我們的團隊會在篩選過程中進行詳細調查,可能會向項方提出問題。

因此,這個過程中偶爾會發生一些信息洩露的情況。例如,如果我們詢問 20 個項目,最終能正式進入 IC 審批的項目可能只有 2 個。第二點,當我們認為某個項目值得進一步討論時,比如它沒有嚴重的安全問題或數據造假,或者雖然存在一些瑕疵,但市場熱度非常高,用戶量很大,我們會繼續與項方談判。

其實,談判過程我覺得是比較"激進"的。作為商業機構,幣安的 BD 團隊,特別是其中的幾位同事,在談判時確實會要求項方做出一些讓步,比如要求他們拿出代幣做空投,或者讓它參與 LaunchPool。這種情況下,確實可能會給一些項方帶來壓力。不過,也有很多項方願意接受這種條件,尤其是代幣的空投。如果他們認為項目值得推介,他們願意在幣安上線。

所有這些條款最終會進入 IC。IC 的過程當中,有一票否決權。就是說,任何一個 IC 成員都有權利否決某個項目。我們會檢查每個項目的瑕疵。例如,項方的創始人曾經參與過失敗的項目,或者項目的代幣高度集中,可能集中在 30 個地址內,這些信息我們都會進行檢索。雖然看上去我們的篩選機制已經很完善,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逐步建立起來的,經過多次迭代和改進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市場上很多項目存在問題。但實際上,這就像是在"矮子裡面拔高子"的過程。作為交易平台,如果你不參與,實際上你就會失去市場份額。比如說,其他平台一年可能有數百個幣上線,而如果你沒有參與,那你的市場份額就會不斷下滑。所以,我們最終為什麼將上幣的 KPI 定義為第一天的上線價格,隨後每個季度與其他交易平台做橫向比較,考量投資回報率。這就是我們評估上幣項目的核心依據。

所謂的"percentage"就是百分比,比如說代幣的價格漲了多少或跌了多少,這樣計算 ROI。簡單來說,很多人提交的項目信息會定期被篩選,我們還會查看市場上所有已獲得投資的 VC 項目,整理出一份清單。在這個清單中,比如準備上線 TGE 的項目,或者已經在市場上交易的項目,都会被納入數據分析,最終才會進入 IC 審議。

大家可能會發現,如果你按照這樣的流程走下來,很多時候項目的上線速度確實比較慢,等到項目真正上線時,代幣的價格已經被市場熱度推高了。所以這是我們當前的上幣決策流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嘗試做一些調整。例如,"盤前市場"的嘗試,目的是想把新上線項目的價格壓到一個更合理的範圍,確保幣價走勢更加健康。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嘗試,雖然有些成功的案例,也有一些失敗的。

其次是 LaunchPool 的情況。LaunchPool 作為一個較成熟的產品,我們覺得它至少在代幣表現上是不錯的,但當它變成 LaunchPool 時,我們就無法控制其價格。唯一能和項方談判的就是,願不願意拿出一定比例的代幣做空投。

關於上幣費用的問題,正如文章中提到的所謂"霸王條款"或幣安的"霸王條款",我認為未來幣安可能需要做的事情是,從今天開始做到透明。最開始,幣安的上幣費用是捐贈給慈善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停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我們更換了上幣團隊,這個費用才重新開始收取。

我希望大家明白,幣安收取的上幣費用並不算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很多時候,反而會成為大家質疑的焦點。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公開透明地標明每一筆上幣費用的去向。我們會將這些費用全部返還給用戶和社區,當前的成熟模式是通過 LaunchPool。未來,無論是顧問費,還是其他活動費用,我們都會明確說明這些費用的具體用途。比如說,某個幣的空投是用在 LaunchPool,還是用於其他活動。我們也會向項方提供報告,明確這些幣是如何分配的。

總的來說,我能保證的是,從今天開始,幣安的上幣費用將真正意義上變為"零"。

Colin Wu:像 Coinbase 等平台也因員工內幕交易被判刑,我相信幣安這 8 年,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你剛才提到,已經有將近 60 名員工因違規被開除。有沒有印象最深刻的違規案例?例如類似"老鼠倉"、內幕交易、或者收受賄賂的案件?如果方便的話,能不能詳細講一下,是否涉及到某個項方等?

何一:嗯,關於員工違規的問題,我覺得有幾點需要澄清。首先,幣安對員工參與交易有嚴格限制。因此,我們所看到的違規情況,大部分並不是"老鼠倉"這類結構性問題。更多的是,比如收受賄賂,或者將公司的收幣地址換成自己的地址。類似的行為,我們有提起訴訟並報警處理,涉及國內外的案件。由於這些案件涉及到一些隱私,尤其是一些訴訟案件尚未正式判決,或調查過程仍存在爭議,所以在法律程序未完成之前,我可能不便透露員工的具體名字。但我想強調的是,幣安在反腐方面一直是認真的。

幣安對內部問題的調查是否考慮公開,可否引入第三方執法機構

Kuai Dong:你好,我想請問一姐,剛剛提到幣安過去做了很多內部調查並處理了一些問題。其中,我在 VC 圈經歷最深的一次是 2021 年團隊的"老鼠倉"事件,那次鬧得很大,但歷史上其實好幾次類似的事件,大家都是通過內部消息知道的,並沒有看到幣安公開的結果。那幣安是否考慮學習像 Coinbase、騰訊這些競爭對手,公布最終的調查結果、處罰情況以及是否退還了資金?接下來,幣安是否有計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並做善後?謝謝。

何一:我先回答一下。首先,關於這一類問題,我們有幾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是,如果沒有直接證據,可能是因為負責人所在的項目出了問題,那我們也會處理。這種情況下,雖然項目出現了問題,但負責的人有時自己也未必能解釋清楚原因,但他們必須為這個問題負責。

第二點,關於 2021 年的事件,大家可能會認為是團隊的某種調整。其實事情很簡單。當時在 IC 審批時,有個同事將某個股東的名字隱藏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因為如果信息被隱藏了,說明我們無法確認其中是否存在其他問題。而如果這份文檔沒有完全披露,且相關團隊的成員沒有披露,那這些人也會因此受到處罰並被淘汰。

在調查過程中,關於內幕交易或其他利益往來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我們只能說明的是,大家要理解,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不能去管理謠言。我們只能調查事實,而不能隨便編造故事。比如,我可能因為個人原因不喜歡某個項目,就通過編造一個故事去影響調查。我們始終強調,處理事情時要依據事實,不能讓謠言左右我們。例如,調查這個項目是誰負責的,這個項目出現了什麼問題,相關聯的人可能會受到相應的處理。這是我們當前在內部調查中遵循的原則。

Kuai Dong:感謝。其實我還有一個補充問題,因為很多結果來源於幣安的內部調查。是否考慮引入第三方執法機構,並與他們一起公布調查結果?比如像 Coinbase,他們公布了與美國司法部合作的案件,最終起訴了幾名內部員工。那幣安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大企業,無論是在迪拜、阿布扎比,還是美國、新加坡,都有相應的合規部門,是否考慮未來朝這個方向發展,聯合第三方執法機構一起公布調查結果呢?感謝。

何一:我其實在之前已經提過這個問題,但可能大家沒有理解。大家知道,幣安現在有兩個監控機構。這些監控機構實際上是美國的金融公司,它們負責對我們進行監督管理。它們直接與美國司法部和 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接。所以你可以理解為,目前我們所有的內部調查報告都會提交給這兩個直接與美國司法部對接的監控機構,以及來自美國的其他執法部門。

所以,所有這些信息實際上都會報送給美國司法部門。只是這些信息沒有公開。至於為何不公開,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某些調查中確實存在疑點不確定的情況,因此我們選擇將員工解僱,而沒有進一步公開處理。第二,如果調查過程中出現確鑿的證據,我們會將案件提交給司法部,進入正式的執法和訴訟流程。我剛才提到的某些案件,確實已經進入了訴訟階段。如果我們在訴訟中勝訴,相關信息可能會公開,類似於 Coinbase 他們在案件結束時才會披露更多信息,而不是在調查初期或者只是在寫報告時公開。

另一方面,公開這些信息可能會被視為負面消息。所以,在過去,即便有此類案件,我們並未公開處理。這也是我們目前的做法。

關於幣安上幣後的托管機制、項方成果反饋機制的建議

帶帶帶比特:大家好,一姐好,我就不自我介紹了,我是一個炒幣散戶。先講一下我剛才的聽感,尤其是從項方的視角出發。因為我跟一姐溝通是從二級市場散戶的視角去討論的,我們做的是二級市場,一级市场的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不了解。聽完之後,我覺得這些項方說的很多內容有點空泛,實話說,大家心裡也都清楚。包括剛才一姐也打斷了其中一個項方好幾次,大家心裡還是很清楚的。為什麼?因為從我們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關心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也不關心你說的 AI 男友、AI 女友,我們關心的是幣價,我們看的是 K 線圖。幣價跌了 90%,你說什麼都沒用了。從我們的視角出發,我們不是完全否定這些項方,也有優秀的項方。

我想問的是,像今天這種情況,幣安是否可以在每個 LaunchPool 上線之前,也像今天這樣開一個 AMA,討論項方的規劃、路線圖,看看這些項方能不能實現他們的承諾?比如幣價走勢是否像他們承諾的那樣發展?我覺得這可以作為一個建議,是否可行呢?

何一:這個太可行了,我覺得你說的這個建議非常好。至少在上線前,項方能否履行他們的承諾,應該被展示出來。如果這些項方說的東西不靠譜,那大家最好就不要買,甚至如果分到了代幣,也趕緊賣掉。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建議。我在想是不是所有上線的項目都應該定期出來接受公眾的審視,尤其是每個月那些大家覺得有問題的幣,應該拉出來回應一下大家的質疑。

帶帶帶比特:對,過去的事不再提了,那些幣都已經上線了。今天的 AMA 其實是讓大家了解幣安和項方的互動,尤其是如何監管這些項目的上幣後表現。其實大家更關注的是未來,散戶在意的就是幣安上幣後能否帶來賺錢機會。

例如,剛才一姐提到的一些項目,像 ACT Punt, 我們沒有罵它。我們批評的只是我們自己犯的錯誤。我們賺到錢後,幣價拉升,再下跌,是我們自己的事。沒有人因為幣價下跌而責怪幣安。而我們關心的是幣安上市後,幣價在每個階段都下跌,那才是散戶最關心的事。

比如 2022 年的 GMT,儘管幣價後來跌了很多,但它確實有很強的造富效應,有強烈的拉盤過程。最終肯定是有人賺到錢,但沒人會因為它去責怪幣安。而 2021 年,我們每次在幣安上市,大家就是衝著開盤去的,完全不看基本面,只看 K 線圖,直接買進去。

為什麼?因為當時所有幣都有造富效應,有一波拉盤。但現在,幣安上幣後,幣價直接下跌,項方開始賣出,整個市場就變成了"割韭菜"的局面。幣安需要考慮如何控制這些項目的上幣流程,尤其是對於項方的強勢監管。

散戶是交易所的重要組成部分,幣安背後有幾千萬的用戶。即便是創新型項目,項方本質上還是想通過上幣來賺錢,而不管項目多麼優秀,項方必然是想從自己的項目中賺取回報的。所以我覺得,幣安對項方的監管和控制應該更強勢一些。

那麼,Labs 去控制項目的 FDV(全稀釋估值),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應該嘗試控制這個 FDV。再舉個例子,是否考慮不再要求項方支付上幣費用,而是要求他們把未來一年可能解鎖的 20% 甚至 30% 代幣放在幣安這裡?你可以通過季度考核的方式,檢查項方是否達標,如果他們做到了,那麼就可以解鎖這些代幣。這是否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呢?

我認為這個想法是可行的,雖然我可能還不夠成熟,但我覺得幣安的團隊可以考慮這一點。最起碼應該維持幣價的合理性,讓項方能夠確保幣安上幣後,代幣的走勢能為散戶帶來盈利機會。大家買入時,不是每個階段都錯。我們需要控制項方的行為,確保他們的項目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幣安應該對這些項方更強勢一些。

就像以前的 GMT 項目,儘管後來價格跌了很多,但它確實有強大的造富效應,有很強的拉盤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幣安是無法受到指責的。因為市場中總是有人賺到錢。與其批評幣安,不如從幣價的漲幅中得到好處。但現在幣安上幣後的問題是,幣價上線後大幅下跌,這樣的情況需要反思。幣安需要對項方施加更多的壓力,確保這些項目在上線後不會讓散戶失望。

我覺得幣安的管理層可以通過更強的控制來避免這些問題。畢竟,散戶是交易所的核心用戶,我們的數量龐大。幣安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管理項方,確保他們的上幣不僅僅是為了項方的利益,也考慮到散戶的需求。

何一:對,謝謝,您說的非常有道理。目前我覺得散戶的立場非常重要,幣安也確實站在了散戶這一邊。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發現有些項方在上幣後並沒有履行承諾,直接導致幣價下跌。我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嘗試過一些不同的解決方案,但到目前為止效果還不太理想。

我們需要更好地找到方法來創新和改進,如何在不影響市場的情況下,使上幣更加公平和透明。我也歡迎大家群策群力,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畢竟,幣安員工的解決方案未必像我們這些散戶一樣能直接感知到問題。

對於上幣的控制,我們確實曾經試圖通過托管來管理一些項目,但後來發現這種方式並不奏效。市場上現在有一些新的衍生金融服務,讓項方通過 OTC 渠道提前做出選擇。幣安作為交易所,不能直接影響幣價,因為這樣做會涉及違法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規則,要求項方公開更多信息,並且大家可以通過 AMA 等渠道了解項目的真實情況。

對於後續的新幣上線,我建議大家不要急於衝進去,應該花時間了解項方的真實意圖。畢竟現在上幣的 KPI 決定了幣安上線一些熱門項目,而這些項目並不總是能夠持續帶來價值。我們也希望通過更多的創新,改善整個市場的健康度。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