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EigenLayer 的 Intersubjective staking 的意義:群體主觀性,多數人暴政和可分叉代幣
作者 :@Web3Mario
引言 : 在五一假期期間,Eigenlayer發布了其Eigen Token白皮書,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旨在介紹激勵模型以及價值的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白皮書,而是為大家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業務系統------基於Eigen Token的Intersubjective staking,在看完白皮書全文(並沒有深入閱讀附錄部分)以及前輩們對其的解讀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與理解,希望與諸君分享,並期待大家討論。先上結論,我認為Intersubjective staking的意義在於,其提出了一個基於一種可分叉的ERC20 token模型的共識系統,可用於對一些"群體主觀性"問題的決策,與此同時避免出現多數人暴政。
何為"群體主觀性"
正確的理解Intersubjective是理解該系統意義的前提,關於如何翻譯這個詞,中文互聯網上似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在閱讀了潘致雄老師的文章後頗感認同,的確"社會共識"的概念能夠很好地用於理解其含義,但是我覺得用"群體主觀性"來指代這個概念似乎與字面翻譯更吻合,方面理解,因此在下面的行文中,我選擇用"群體主觀性"指代Intersubjective。
究竟何為"群體主觀性",在EigenLayer的上下文中,指的是在某個系統中的所有積極的觀察者群體之間對某種事務執行結果的對錯有一個廣泛的一致共識 , 那麼稱這種事務具有intersubjective , 也就是群體主觀性。 我們知道EigenLayer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通過將共識層與執行層解耦,並專注於前者的搭建與維護,從而將共識服務化,降低Web3應用的開發成本,充分發掘市場的潛在需求。在白皮書的敘述中,EigenLayer似乎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可以為第三方執行數字化任務的去中心化數字公共平台,那麼自然就有必要對其服務的邊界進行分析,也就是明確什麼類型的數字化任務可以被其"可信"的執行。而在Web3的語境中,"可信"通常意味著一個系統由密碼學設計或經濟模型來避免數字化任務執行錯誤的情況發生,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數字化任務可能出現的執行錯誤進行分類。EigenLayer將數字化任務的執行錯誤分成了三大類:
客觀可歸因錯誤 : 該類錯誤指的是可以憑藉一組客觀存在的證據(通常指的是鏈上數據,或者說具有DA的數據),在不依賴某特定主體信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某種邏輯或數學推導方式證明的數字化任務的執行錯誤。例如在Ethereum中某個節點對兩個衝突的區塊進行了簽名,這個錯誤是可以通過密碼學證明的,與此類似的還包括OP Rollup中的欺詐證明過程,是通過鏈上執行環境對一組有争議的數據進行重新執行,即可通過結果比對判斷錯誤。
群體主觀性可歸因錯誤 : 該類錯誤指的是在某個系統中所有參與者群體對於某種數字任務的執行結果有一致的主觀判斷標準的執行錯誤。對該類錯誤進行細分,又可以分成兩類,
- 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回溯過往數據被識別的錯誤,例如價格預言機中,2024年5月8日00:00:00 UTC時Binance中BTC的現貨價格為$1,這個錯誤在事後任何時間內都可以被識別。
- 只有實時的觀察才能觀察到的錯誤,例如惡意審查,假設一筆交易長時間的被某節點群惡意的拒絕執行。
不可歸因錯誤 : 該類錯誤則指的是那些尚未在群體之間有確定一致的判斷標準的執行錯誤,例如判斷巴黎是不是最美的城市等。
而Intersubjective Staking正是希望可以有效的解決具有群體主觀性屬性的數字化任務,這樣就意味著可以應對群體主觀性可歸因類型的數字化任務執行錯誤。也可以說這是對鏈上系統的擴展。
當前解決方案的多數人暴政問題
所謂多數人暴政是一個政治術語,指的是在議會中絕大多數的席次聯合強制通過政策,進而侵損到少數人的權益。在明確了EigenLayer目標後,讓我們來看下當前針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類型。按照EigenLayer的總結共分為兩種:
1. 懲罰機制: 該類機制通常通過加密經濟學,懲罰作惡節點的質押資金來震懾惡意行為,staking slash即為其中一種,然而這種方法容易出現一個麻煩,設想一下當一個誠實節點提交了作惡證明,然而此時系統中大部分節點決定合謀共同作惡,則可以選擇無視證明,甚至反向懲罰誠實節點。
2. 委員會機制: 該類機制通常設置一個固定的委員會節點群,在出現爭議的情況下,將交由委員會節點核准作惡證明的準確性,然而委員會是否值得相信也就成為了大問題,當委員會節點合謀作惡後,系統也就意味著崩潰。
這兩種方案顯而易見的都遭遇的多數人暴政的問題。這就展示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難點,雖然有對執行結果準確性的統一判斷,但由於缺少客觀驗證能力,只能從對密碼學或數學的信任轉而對人的信任,然而當大多數人均選擇作惡時,當前方案均顯得無能為力。
通過可分叉的work token帶來的社會共識能力避免多數人暴政
那麼EigenLayer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答案是通過設計一種鏈上可分叉的work token,並基於該work token staking所帶來的社會共識能力,處理群體主觀性數字化任務,並避免出現多數人暴政的問題。
那麼可分叉可以帶來的所謂社會共識能力究竟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避免多數人暴政問題呢?首先EigenLayer指明,靈感來自於對ETH PoS共識的研究。其認為Ethereum的安全性來自兩方面:
- 加密經濟安全性:通過要求出塊節點質押資金,並設計了針對惡意行為的懲罰機制,使作惡的經濟成本超過潛在的收益,來杜絕惡意行為。
- 社會共識: 當由於某些惡意行為導致鏈出現分叉情況時,由於對執行結果的正確性具有一致性的判斷標準,任何善意或誠實的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對不同分叉執行結果的主觀觀察選擇他們認為正確的分叉,這樣即使惡意節點掌握了多數質押資金,出現多數人暴政問題時,也會伴隨著使用者對惡意分叉的棄用,使分叉鏈的價值逐漸反超惡意鏈。例如大部分的CEX將選擇正確但少量質押支持的分叉鏈,並棄用錯誤但大量質押支持的惡意鏈,這樣隨著普遍的社會共識,惡意鏈價值將逐步消失,分叉鏈將重新成為"正統分叉"。
我們知道區塊鏈的本質是在一個去信任的分佈式系統中,對某組事務的順序達成一致的共識,Ethereum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個串行的執行環境EVM,這樣當事務一致的情況下,EVM將達成一致的執行結果。EigenLayer認為對此類事務執行結果的評估大部分情況下是客觀可歸因的,但也存在群體主觀性可歸因的情況。具體指的是對鏈活性(Chain Liveness)維度的評估。在Ethereum的PoS共識機制中有一個特殊的Inactivity Leak模式,當由於某些不可知的情況導致超過1/3的節點無法正確出塊,此時PoS的加密經濟安全性將被打破,一個極端例子是由於戰爭導致某個地區的互聯網整體與另一個地區中斷。那麼Ethereum將會出現分叉,當共識機制發現該情況時將進入Inactivity Leak模式,此時新的出塊將不會被給予通脹獎勵,與此同時不活躍的節點將逐步被slash,直到活躍節點的質押資金重新超過2/3。這樣會使兩條分叉鏈逐步重新具備各自加密經濟安全性。
在此之後,對於哪條鏈將會成為所謂"正統分叉",此時只能依賴使用者根據自身的判斷標準主動選擇,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共識"。那麼伴隨著使用者的主動選擇,兩條分叉沉澱的價值量將出現偏移,直到在加密經濟安全性的競爭下,某條分叉取得明顯的勝利。這個過程可以被視為通過社會共識賦予的安全性。
總結該現象,EigenLayer認為Ethereum通過依賴社會共識識別並解決與鏈一致性相關的群體主觀性錯誤,即所謂鏈活性攻擊,而這種社會共識能力的核心源自於可分叉,當分歧出現後,不寄希望馬上判斷是哪一方作惡,而是伴隨著後續使用者用腳投票,靠社會共識的能力解決分歧,這樣就避免了協議遭受多數人暴政的問題,因為少數的誠實節點不會被合謀而立即罰沒,這就有了東山再起的能力,而針對群體主觀性類型的問題的判斷,這種方式展現了其價值。
因此遵循著這樣的判斷,EigenLayer參考並升級了一個名為Augar的鏈上博彩協議的共識模型,提出了一種鏈上可分叉的work token,名為EIGEN。並圍繞EIGEN設計了一個Intersubjective staking機制,用於解決對群體主觀性數字化任務的執行共識,當對執行結果出現分歧時,通過對EIGEN的分叉,並依賴後續時間窗內的社會共識解決衝突。具體的技術其實並不複雜,在一些文章中已經有過介紹,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我相信理解了上述關係,在能夠比較好的把握Eigen intersubjective staking的意義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