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 Adaptive IBC 異構鏈跨鏈技術路線

MiX
2024-01-17 14:57:48
收藏
關於Adaptive IBC 異構鏈跨鏈技術路線的詳解

作者:MiX

由 Cosmos 提出的 IBC 協議,採用鏈上原生輕客戶端/ light client 來驗證跨鏈消息,即跨鏈雙方都在自己的鏈上維護一個原生的、對側鏈的輕客戶端,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跨鏈數據的安全。

Cosmos SDK 為所有基於 tendermint 共識的區塊鏈提供了 tendermint 輕客戶端實現,所以 Cosmos 鏈之間的跨鏈體驗絲滑,但非 tendermint 共識的區塊鏈,也就是所謂的「異構鏈」,因為沒有對應輕客戶端的工程實現,所以 IBC 擴展到異構鏈的旅程舉步維艱。

2023年12月17日,章魚網絡開發的第二個異構鏈 IBC ------ NEAR-IBC 正式投入使用,從立項開發、到第三方審計直至正式上線,整個過程不足一年,這背後的功臣就是章魚網絡團隊提出的 Adaptive IBC 異構鏈跨鏈技術路線:通過對 IBC 技術架構的創新,彌補了 IBC 協議在異構鏈跨鏈的缺陷,極大地拓展了 IBC 協議的適應性:

  1. 各種不同的共識機制的區塊鏈都可以採用 Adaptive IBC 技術路線,比如 Ethereum、NEAR Protocol 和 Polkadot 等等。
  2. 極大降低了跨鏈成本,解決了 IBC 協議延伸到異構鏈最大的问题。
  3. 可以適應各類驗證技術的進步,比如 ZK 技術一旦成熟,可以很方便的將代理客戶端升級為 ZK 驗證器。

Adaptive IBC 技術演進里程碑詳見文末附錄

|IBC 協議的基本原理及其優勢


Cosmos 團隊提出的 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協議是一個完全開源、通用的區塊鏈跨鏈互操作協議。

跨鏈技術方案的關鍵,在於其「互操作能力」和「安全性」。IBC 協議的「分層架構」和「開源策略」,讓 IBC 可以支持功能豐富、無需信任的跨鏈互操作,成為當之無愧的跨鏈協議的黃金標準。

1、分層架構:

IBC 將跨鏈拆分為「應用層/ Application」和「通訊層/ Channel」,其簡潔性和靈活性堪稱區塊鏈的 TCP/IP 協議,就如 IBC 官網自述:IBC 從構建互聯網的底層協議 TCP/IP 汲取了靈感。 圖片
圖1:IBC 是區塊鏈的 TCP/IP 協議

  • 應用層是面向最終用戶的跨鏈互操作接口:包括 token 轉賬、鏈間賬戶和鏈間查詢等多個獨立的應用協議,這些應用協議具備可組合性,隨著應用協議的增加,跨鏈能力可以指數級的提高。
  • 通訊層定義了數據跨鏈發送於接收,包括傳輸、驗證和排序,且傳輸數據內容是不可見。這其中,在源鏈的狀態機內的輕客戶端,是通訊層的關鍵,也成為了 IBC 的精髓所在。

圖2:IBC 技術架構

鏈 A 在自己的狀態機內有一個代表鏈 B 的輕客戶端,鏈 B 也有一個鏈 A 的輕客戶端,輕客戶端通過驗證區塊頭和 Merkle 證明來跟蹤對方區塊鏈的共識數據,從而驗證跨鏈交互的合法性。

跨鏈雙方之間有一個 Relayer,負責監視兩側區塊鏈產生的 Event,一旦收到 IBC Event 就會把它轉換為實際的 IBC message,傳遞到對面的鏈上。

簡單說,就是 IBC 協議首先建立兩個區塊鏈之間的安全通道,然後傳遞數據包/ Data Packets,輕客戶端驗證對方區塊鏈的共識信息,保證轉移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所以,只要通訊層建立起來,整個 IBC 的跨鏈就是安全的。

2、技術開源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IBC 協議,並且為其做出貢獻,IBC 協議內沒有抽佣或者隱藏費用。

跨鏈橋之所以安全問題頻發,說到底是因為用單一團隊的安全能力無法對抗整個黑客群體。只有使用共同的跨鏈開放協議,以開源的方式,借助開放社區共同的力量來持續迭代升級,才能讓整個行業的跨鏈安全能力持續進化。 Louis Founder of Octopus Network

圖3:IBC 跨鏈數據
數據來源:mapofzones.com

截至2024年1月15日,IBC 協議已經在107個區塊鏈上啟動,過去30天總交易量 $40+ 億,安全跨鏈交互800+萬次。當然,目前絕大多數跨鏈發生在 Cosmos SDK 區塊鏈之間。

與此同時,許多團隊正在努力將 IBC 協議延伸到其他生態系統,希望可以通過 IBC 實現與異構鏈的跨鏈交互,包括以太坊、波卡、NEAR Protocol Avalanche、Solana 和 Celestia rollups。

|IBC 擴展到異構鏈的難點


IBC 協議的架構基於輕客戶端,所以無需引入第三方的驗證服務,實現了無信任/ Trustless 跨鏈。尤其是在 Cosmos 鏈之間取得了安全性、成本和速度的極佳平衡,但是在延伸到異構鏈時,很多團隊都是肉眼可見的進展緩慢。

IBC 和 Tendermint 共識機制都是 Cosmos 團隊提出,所以 Cosmos SDK 從設計之初就對輕客戶端做了非常好的支持。

如果要在 Cosmos 鏈和非 Cosmos 鏈之間實現 IBC 協議,就需要在 Cosmos 鏈上實現對側的非 Cosmos 鏈的輕客戶端,並且在非 Cosmos 鏈上實現 tendermint 輕客戶端。因為異構鏈共識機制的不同,在實現過程中需要做大量 兼容性 工作,並引入相應的技術風險。

這也就讓異構鏈 IBC 在實現過程中面臨很多技術挑戰:

第一,異構鏈對 跨鏈 消息的驗證,成本高且會有計算資源限制/gas Limitation:

IBC 驗證跨鏈消息需要先驗證區塊頭,驗證區塊頭通常要驗證幾十上百個簽名,在鏈上用智能合約做這些計算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無論是以太坊、NEAR 乃至其他區塊鏈,都会對智能合約的可用計算量進行限制和規範。這就讓 IBC 在做驗證時容易遇到驗證簽名 gas 不夠的問題。

最近出現的零知識證明跨鏈,把很多簽名轉換成一個 ZK 證明,驗證 ZK 證明等效於驗證區塊頭的所有簽名,從而節省驗證成本。

第二,鏈上資產管理/ On-chain Asset Management 機制不同

Cosmos SDK 可以通過協議對鏈上資產進行註冊和操作,但在智能合約區塊鏈上不行,Fungible Token 數據都是由單獨的智能合約管理。

第三,虛擬機的沙盒限制/Sandbox Limitation

當前的智能合約區塊鏈都基於虛擬機,這種封閉可控的環境訪問宿主鏈的能力有限,比如智能合約就無法獲取鏈上共識狀態,又比如 NEAR 是異步鏈,共識狀態變化可能出現在智能合約調用的多個塊,更為複雜。

第四,鏈上存儲/ On Chain Storage 數據的規則不一樣

IBC 協議需要有較嚴格的存儲鍵值規則/Path Rule,再去鏈上獲取基於規則生成的存儲鍵值對應的密碼學的證明/Proof。

以上難點乃至更多的差異,開發團隊都要做額外的工程處理,勢必會極大地增加複雜度和 Bug 風險。

|Adaptive IBC 的原理和優勢

Adaptive IBC 異構鏈 跨鏈 技術路線的關鍵,在於將 IBC 協議的分層架構進行了創新,進一步拆分出「驗證層」,即引入「驗證代理/ Verification Proxy」部署在代理鏈( ICP )上,這樣跨鏈雙方只需要驗證「驗證代理」產生的 Proof,無需直接驗證對方鏈的區塊頭和全部簽名。

圖4:基於 Adaptive IBC 的 NEAR-IBC 架構

以 NEAR-IBC 為例:在代理鏈/ Proxy Chain 上部署了 Cosmos 和 NEAR 的驗證代理,維護對應鏈的共識,然後在跨鏈雙方再部署一個對方共識機制的代理客戶端,替換 IBC 原來的輕客戶端。

以 Cosmos 向 NEAR 跨鏈為例,當 Cosmos 向 NEAR 傳遞消息時,代理鏈上的 Cosmos 驗證代理/ Tendermint Verification Proxy 會驗證跨鏈消息,對它進行簽名生成一個 Proof,然後 NEAR 這一邊的 Cosmos 代理客戶端/ Tendermint Proxy Client 只需要驗證這個 Proof,就可以完成跨鏈的驗證。

圖5:跨鏈技術的安全性與拓展性

在安全性方面,雖然引入的驗證代理屬於外部驗證/ External Verification 方案,理論上安全性是略低於原生輕客戶端驗證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原生輕客戶端驗證,總體安全性並沒有顯著降低。

因為 Adaptive IBC 建議將驗證代理部署在公鏈上,例如 NEAR-IBC 就是部署在公鏈 ICP 上,所以這種方式既保證了去中心化和公開可驗證,也保證了驗證代理和整個跨鏈系統的安全性。 5:跨鏈安全的兩種視角

只要跨鏈雙方有一條鏈的攻擊成本/ Attacking Cost 低於公鏈ICP ,驗證代理的引入就不會因為信任集合/ Trust Set擴大而損害安全性。 相比多簽或者其他各種外部驗證的跨鏈橋,安全等級都高得多。

由此可見,Adaptive IBC 的驗證代理架弥補了 IBC 協議在異構鏈跨鏈場景下的缺陷,並且從三個方面,極大地拓展了 IBC 協議的適應性:

  1. 極大地降低跨鏈成本: 從驗證對方鏈區塊頭的幾十個上百個的全部簽名,變成只對驗證代理的1個簽名進行驗證,解決了 IBC 異構鏈跨鏈的最大痛點,即「驗證成本高且會有計算資源限制」的問題。

  2. 可兼容各種共識機制: 驗證代理架構對跨鏈雙方不存在依賴關係,可以被各種不同共識機制的區塊鏈採用,比如 Ethereum、NEAR Protocol 和 Polkadot 等等,是名副其實的異構鏈跨鏈技術方案。

  3. 可適應驗證技術發展: Adaptive IBC 從通訊層中,進一步拆分了「驗證層」並演化出驗證代理方案。分層架構的優勢之一就是降低整個系統互相之間的依賴,所以 Adaptive IBC 可以適應各類驗證技術的進步。

  • Cosmos 如果能支持聚合簽名,或者 NEAR 支持了 ED25519 簽名的 Precompile,將大幅降低 NEAR Protocol 上直接驗證的成本,就可以把代理客戶端再次升級成真正可用的輕客戶端

  • ZK 跨鏈技術一旦成熟,就可以把驗證代理換成ZK證明器,把代理客戶端升級為 ZK 驗證器。只需要通過社區治理進行投票,即可無縫切換進行升級,不影響應用層的使用和技術演進。

Adaptive IBC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發揚「分層架構」的優勢,設計了應用層、通訊層和驗證層的三層架構,讓驗證層可以單獨地去演進,不但能夠適應更多的區塊鏈的共識機制,而且可以隨著驗證技術的發展而擁抱可用的最好技術,** 适应未来逐步进化。**

|附錄

1、2020年,章魚網絡前身 Cdot 團隊獲得 Interchain 基金的 grant,開發 Substrate-IBC,即 ICS10。 2、2022年,Substrate-IBC 開發完成,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在非 Cosmos 區塊鏈上實現 IBC 的團隊。 3、2022年10月,提出 Adaptive IBC 異構鏈跨鏈技術路線,並且啟動 NEAR-IBC 的開發。 4、2023年10月, NEAR-IBC 開發完成,並且由第三方安全團隊 Blocksec 完成審計。 5、2023年12月,Cosmos SDK 區塊鏈 Ottochain 採用 $NEAR Rstaking 共享安全服務,正式啟動運行。NEAR-IBC 作為其中的關鍵技術,驗證了 Adaptive IBC 異構鏈跨鏈技術路線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6、2024年第一季度,隱私協議 Secret Network 將使用基於 Adaptive IBC 的NEAR-IBC,實現與 NEAR Protocol 之間的資產跨鏈。隨後,Octopus Network 將會與 Secret Network 繼續探索消息跨鏈技術,讓 NEAR 的智能合約可以直接調用 Secret Network 的隱私計算能力。 7、2024年,計劃啟動基於 Adaptive IBC 的 ETH-IBC 開發,目標是在以太坊和其他支持 IBC 的區塊鏈之間,成為第一個為用戶提供可負擔得起的 IBC 跨鏈體驗的團隊。

|參考資料

《The IBC Protocol 2023 Year in Review》Mary McGilvray
《Adaptive IBC :異構鏈互操作性的顛覆者》Louis
《NEAR-IBC 介紹|如何使用智能合約實現 IBC 協議楊鎮
《NEAR will be a Cosmos zone SOON》Louis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