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的規模槓桿與動力系統
原文標題:《Scale and the levers that provide DAOs their power》
作者:Rowan Yeoman
編譯:Johnny J,SeeDAO 翻譯公會
再見"商業模式",你好"網絡經濟"
正如我們在最近的文章《 DAO 不是物件,而是「流」》中所描述的那樣,Web3 提供了一種新範式,為取代已經持續發展了400之久的以公司為中心的舊範式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我們能夠擺脫這種"把公司視作中心化的實體"的範式,不再將 DAO 視為實體,而將其視為資源協調流動的去中心化網絡,那麼我們將擁有一種全新的看待商業和經濟的視角。
DAO 和公司在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公司玩的是商業模式,而 DAO 則是一種網絡經濟。這種本質上的區別是 DAO 有可能引領新範式的關鍵所在。
要搞清楚網絡經濟是什麼、它們與商業模式有何不同、為何說它更強大,我們需要借助一些概念框架加以說明。「規模」的概念是我們理解這一點的武器;為了解釋規模,我將重點借助 Geffrey West 關於系統擴展動力學的研究。
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關於這一動力學的更完整解釋,不過,我們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兩個根本動力:
本文首先將向大家介紹這兩種動力,如果我概述得還行,那麼希望能讓大家清晰的了解到,這兩個系統是激發 DAO 能量的關鍵。
「生物系統以亞線性方式擴展」,West 的研究始於對這一觀點的理解。這意味著隨著生物(哺乳動物、昆蟲、樹木等)體型的增加,它們內在的系統會變得更加高效。例如,如果一隻老鼠的體型變成現在的兩倍,它只需要增加 75% 的食物、氧氣、水等;因為它的心跳會變慢,因此也會活得更長。從老鼠到大象再到藍鯨,這一預測一直是準確的;尺寸每增加一倍,效率就相應提高 25% 。產生這種現象的機制,與被稱為分形擴展分層的概念有關。
生物系統是一種分形分層結構(有點類似於分支結構),每增加一層都會增加效率。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哺乳動物的心血管系統。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一顆心臟,都以相同的方式將血液泵送到我們的身體各處。心臟在壓力下將血液泵入主動脈,主動脈又分支成兩條分支動脈,然後這些分支動脈又分支成更多動脈,以此類推,越來越多。這個系統有這樣一個規律,層數越多,系統的效率就越高(隨著你的生長,心臟將含氧血液輸送到身體細胞所需的工作量將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一頭 220 噸重的藍鯨,每分鐘只需跳動 11 次,就能將血液循環到身體的每個細胞中。而老鼠要完成同樣的事情,心臟每分鐘需要跳動 500 次。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所有哺乳動物,都表現出完全相同的心率與體型比。
雖然這很神奇,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動力系統也適用於人造系統。這種規模效應是公司運轉的基本動力。企業發展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套分形分層來形成規模經濟,它跟哺乳動物、昆蟲和樹木生長共享著相同的數學規律。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層級結構的增加,它的每一層級都獲得了更高效率,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則隨著規模的增加而下降。這被稱為次線性擴展,即隨著系統規模的增長,資源的利用效率變得越來越高。
分形分層是有限的
依靠分形分層帶來規模效應的系統,其擴展效率高得難以置信。但缺點是,這些系統會以可見的方式衰退和消亡。所有動物的壽命幾乎都可以通過它們的體型大小得到完美預測(對於哺乳動物的壽命來說,從老鼠的 1-1.5 年,到大象的 60-70 年,再到藍鯨的 80-90 年,都是可預測的)。體型越大,活得越久------但最終都會死去。
這是因為分形(分層)結構是一種僵化的結構。它們的優勢來源於可以形成規模效應的底層結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結構會衰退,它不得不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來維持運轉。於此同时,由於無法改變其結構上的僵化,它最終無法存活下去。
附帶說明一下,人類是唯一能夠逆勢而上的動物,我們現在的壽命大約是基於體型比的原本壽命的兩倍。而這,也不過僅僅發生在過去幾百年時間內,歸功於醫學、衛生、營養等方面的突破。直到 19 世紀,我們的平均壽命還是在 20-40 歲之間,這與我們的體型大小相稱。
公司是分形結構的大師
正是這種動力,支撐了「公司」400 年的成功。有限責任公司的建立,讓我們有了一個高效的系統,來運作這種動力------分配資金,構建基礎設施,擴展商業模式……循環往復。
然而,類似於生物學中的分形分層,公司也是有限的。它們不斷擴展著自己的商業模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無法繼續發展。這種底層結構需要越來越多的資源才能維持,最終走向消亡。
這種消亡往往並不明顯,公司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下去。比如,進行反競爭行為------收購或並購其他仍在規模化發展的公司,或者它們自己可能被另一家公司收購(即使公司本質上已經消亡了,也會繼續保留品牌)。但一份廣為流傳的分析表明,即便採用了所有這些規避消亡的策略,幾乎所有公司最終都以可見的方式走向衰退和消亡。
West 指出的另一個強大動力是社交網絡,以及其以超線性方式帶來的社交產出。我們在這裡所指的社交網絡,是純粹的人與人互動的網絡,比如朋友圈,商業關係,宗教社區,會員俱樂部等------任何社會關係的集合。
社交網絡的超線性擴展,是基於一組可預測的網絡動力,包括梅特卡夫定律。
這就是市場這樣的機制的運作方式。市場這個網絡的參與者越多,發生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交換(作為社交產出的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網絡的價值也就越大。
這意味著,隨著社交網絡規模的擴大,其社交產出也以越來越高的速度增長。研究表明,如果社交網絡的規模擴大一倍,社交產出將會增加一倍以上:確切地說,增加 115%。
這一動力原理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社交產出,但我們感興趣的是創意和創新的產生。West 團隊的結論很明確:社交網絡規模的擴大,將帶來創意和創新的超線性增長。這是思想、知識、資本和創造性合作在更大範圍內進行交流的直接結果。
公司面臨的問題在於,一旦它們發展成熟,就幾乎不可能成功借助這種由社交網絡驅動的動力系統。他們必須致力於建立可擴展的分層結構,以便抓住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這意味著它們往往會形成一個高度僵化底層架構,使得真正的創新幾乎不可能發生。儘管它們也會嘗試創新,但創新並不是公司這個組織形式所擅長的。
有些公司確實在做研發以推動產品線擴展等,但這很少能帶來真正的創新,大多數公司都會淪為從外部購買其他人製造的創新而不是自己創新。隨著層級變得越來越牢固和僵化,它們越發地會這麼做,以試圖保持正確,防止必然的衰落。
但城市不會消亡
這就是 West 的分析真正有趣的地方。雖然動物、植物和公司的消亡都是可預見的,但縱觀歷史,幾乎沒有城市消亡的例子。
事實證明,城市之所以能夠一直存活(並蓬勃發展),是因為它們能夠利用這兩種動力------次線性分層擴展和超線性社交網絡驅動創新。
城市一方面利用擴展分層建設道路、電網、供水、醫院、緊急服務、通信網絡、學校等等。這意味著城市越大,所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效率就越高,越能帶來更多的便利設施和更好的生活水準。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們也擁有越來越大的社交網絡,這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創造力和創新(以及所有其他社交產出)。如果城市的規模擴大一倍,它產生的研究論文、專利、創業公司等的數量將會多出 115%。
這種動力系統為城市帶來了創新和改進的良性循環。城市的創新能力創造了源源不斷的新商業,替代那些死去的企業,帶來新的資金;收入得到增加,基礎設施得到投資和改善,城市煥然一新。這反過來又帶來了另一個良性循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對未來預期的改善,吸引了新的居民,從而提高了跟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動力一的效率,同時也提升了跟創意創新有關的動力二的效率。
那麼 DAO 呢?
你可能已經知道這是怎回事了。作為網絡經濟體的 DAO,具有同時充分利用動力一和動力二的潛力。畢竟,城市也不是物件……它們是網絡!
從根本上講,公司是關於構建分形擴展結構的組織,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這個來進行。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的創業學教授 Steve Blank,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區分初創企業和成熟公司的:
在這個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到初創企業的運作方式就像一個社交網絡------一群創始人,他們很好地連接在一起,當他們試錯、迭代和調整方向時,都具有高度的創造力和創新性,以期能夠探索出一個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式。
接著,當他們找到了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式後,就會致力於構建和夯實基礎架構以規模化這個商業模式。他們將自己的戰略和業務部門都定位於實現這個架構。在此之後,再也很難做出改變。
而 DAO 是一種網絡經濟體,不像公司一樣去追逐某個商業模式。作為網絡經濟體,DAO 更像城市,可以擺脫公司僵化和有限的宿命。同樣因為網絡經濟體的屬性,DAO 可以利用上述兩種動力;它們可以成為新實驗和新發現的引擎,並由圍繞一個共同目標的個體而結盟成的社區所領導。它們同時也可以將這些創新規模化,給世界帶來福祉。
這完全是可能的,因為網絡經濟能以更複雜和有效的方式進行協調,而公司做不到。一個 DAO 網絡可以包含多個子網絡。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集中控制實體,而是包含很多自治的自組織團體------在這個更加靈活的的組織結構中,所有這些團體都朝著它的總體目標而努力;一些團體為擴展分層而做建設,另一些則為探索和創造而努力。
跟城市一樣,借助動力一和動力二,DAO 網絡會隨著自身的發展從同樣的正反饋循環中受益。不斷增長的經濟規模使它們變得強大,而持續的創造力、創新和響應能力,又使它保持活力,與瞬息萬變的世界保持連接。正因如此,它們吸引了越來越多尋求機會做有價值的事情的人才,這些人又支撐並壯大了 DAO 網絡。
這就是 web3 對我們的承諾!這就是 DAO 對我們的承諾!它是由被啟發的個體組成的網絡,可以共同對抗我們根深蒂固的經濟系統、數萬億美元市值的在位企業和 400 年歷史導致的慣性。
要做到這一點,DAO 必須能夠同時利用動力一和動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