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樞紐:為什麼我們不是樞紐極簡主義者
作者:Louis
撰文:MiX
北京時間 10 月 25 號 22 點,章魚網絡創始人 Louis 在 NEAR 生態年度大會 Nearcon 元宇宙會場發表開場演講, 對 Cosmos、Polkadot 和 Octopus Network 章魚網絡的「跨鏈樞紐設計哲學」進行討論,提出 多鏈網絡「胖樞紐」的概念。
章魚網絡對胖樞紐的幫助是「提供源源不斷的應用鏈資產」 ,這些資產都可以被 Near 上的 DeFi 協議利用,從而幫助 Near 變胖。最關鍵最不可替代的是,應用鏈資產的價值基礎不是「Trading」,而是「效用」。這就讓「胖樞紐」是「實胖」,而不是單純的「虛胖」。
相信 NEAR Protocol 將成為最胖的區塊鏈互聯網樞紐。Octopus Network 正在成為圍繞 NEAR 的衛星城市帶,是「非金融類 Web3.0 應用」的最佳棲息地。
區塊鏈互聯網
Internet of Blockchain
從 2020 年以來,區塊鏈世界最令人矚目的變化是:以太坊受可擴展性限制已經無力維繫一家獨大的局面,各種新公鏈和 Layer2 網絡不斷湧現,其中一些已經獲取了大量使用,並承載巨量的加密資產,同時也令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區塊鏈世界的未來格局不是一鏈打遍天下(One Chain Fit All),而是由眾多區塊鏈組成的互聯網絡(Internet of Blockchain)。
說到區塊鏈互聯網,Cosmos 及其創始人的貢獻就無法忽視。2015 年,Jae Kwon 和他的合作者創造了 Tendermint,一種基於 PoS 的 BFT 共識協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快速創建區塊鏈。那時的他們就已經預見到:隨著大量特定目的的區塊鏈不斷湧現,它們必定互聯成網,支持資產和數據自由流動,形成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聯網(Web3.0)基礎設施。
樞紐極簡主義
沿襲互聯網架構的端到端原則
在 Cosmos 的區塊鏈互聯網藍圖中,有一類特殊的區塊鏈,它們的功能是作為互操作樞紐(習慣上稱為跨鏈樞紐)連接儘可能多的區塊鏈,因此被稱為 Hub。Cosmos Hub 是第一個此類區塊鏈,IRIS Hub 是第二個。相對於 Hub,其他用途的區塊鏈被稱之為 Zone。
Cosmos 的設計者們沿襲了互聯網架構設計的端到端原則(End to End Arguments),即:網絡的很多功能,例如加密、壓縮、校驗、應答、重傳等,需要有處於網絡邊緣的應用系統的知識和協助下才能完成,因此在通訊網絡中實現它們沒有意義。
端到端原則的區塊鏈互聯網版本被稱為樞紐極簡主義,是 Comos 網絡架構的設計哲學。即 Hub 的功能應該儘量少,由此帶來三個好處:
1、Hub 代碼簡化,安全性可靠性更高;
2、Hub 可以把有限的交易處理能力(單位是 tps )專門用於處理跨鏈交易,實現高效且低成本的跨鏈;
3、避免 Hub 和 Zone 功能重疊,由於 Hub 是生態的核心,如果 Hub 和 Zone 競爭,勢必抑制 Zone 的創新。
2020 年,有人提出應該在 Cosmos Hub 上部署 AMM DEX,作為基礎 DeFi 服務提供給整個生態。 這一提議明顯違背了樞紐極簡主義原則,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結果是實用主義佔了上風。經過 1 年的開發和測試,Gravity DEX 在 2021 年中上線。但是,Cosmos 社區並未放棄樞紐極簡主義,只把 Gravity DEX 視為特例。但問題是:那麼為什麼存在 Gravity DEX 這樣的特例?
Polkadot 一向與 Cosmos 並稱為跨鏈雙雄。雖然沒有採用相同的術語,但 Polkadot 同樣奉行樞紐極簡主義。作為樞紐的 Polkadot Relay,沒有應用層業務,也不能部署智能合約。而且,Polkadot 正致力於把除了共享安全以外的基礎功能,包括 DOT 發行、鏈上治理等,都轉移到「系統平行鏈」上,比 Cosmos Hub 的極簡更加激進。
極簡的 Polkadot Relay 意味著包括 DeFi 等去中心化應用只能由平行鏈承載。Polkadot 的 DeFi 生態發展依賴於平行鏈間的可組合性。可是實現平行鏈間互操作面臨兩個障礙:
1、Polkadot 網絡內的跨鏈協議 XCMP 上線日期未定。沒有 XCMP,平行鏈事實上是孤立的鏈,既不能與其他平行鏈互操作,也無法通過公共跨鏈橋與以太坊等其他公鏈實現互聯互通。
2、插槽拍賣機制引發的不確定性,源平行鏈在考慮與目標平行鏈進行協議組合時需要額外考慮以下因素:目標平行鏈當前插槽租期還有多久?能否在到期之前再次贏得拍賣?一旦對方不能成功續期,平行鏈降級為平行線程,其活性將大幅下降,很可能造成協議組合失敗。
也許我們更應該追尋的問題是:樞紐極簡主義是否存在邊界?
胖樞紐
最多的應用協議、資產和用戶
只需看看真實區塊鏈世界的互聯拓撲圖,就能很容易地發現:以太坊處於輪輻型網絡的軸心,跟所有重要的區塊鏈都有橋接。對於每一條公鏈、layer2 或者特定目的區塊鏈,跨鏈互操作的第一需求都是連接以太坊。而所有區塊鏈連接以太坊的動機,不是因為以太坊最「精簡」,而恰恰是因為以太坊最「胖」,容納了最多的應用層協議、最多的加密資產和最多的用戶。以太坊已經成為區塊鏈互聯網「事實上的樞紐」,也是最胖的樞紐。
章魚網絡是繼 Cosmos 和 Polkadot 之後的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多鏈網絡協議,其設計目標是安全高效地啟動並運行大量獨立區塊鏈形態的 Web3.0 應用------應用鏈。
三大多鏈網絡協議的核心區別在於子鏈(Zone/Parachain/Appchain)獲得安全性的方式:
在 Cosmos 網絡中,Zone 是獨立的 Tendermint 共識區塊鏈,由自己的 PoS 提供安全保障。
Polkadot 是異構分片區塊鏈,平行鏈並不是獨立共識的區塊鏈,而是分片,由中繼鏈保障他們具有相同等級的安全性。
章魚網絡的應用鏈是類似於 Cosmos Zone 的獨立共識區塊鏈,但是所有應用鏈的 PoS 都被委託給章魚中繼,使用章魚網絡的原生通證 OCT 作為排他性的抵押品。應用鏈通過調節向抵押了 OCT 的驗證節點提供的出塊獎勵數量,可以自主決定自身的安全等級。
章魚網絡的跨鏈樞紐不是一條獨立的 layer1 公鏈,而是一組運行在 Near Protocol 上的智能合約。在我們深入討論 Octopus Network 設計邏輯之前,需要先談談 DeFi 和非金融類 Web3.0 應用的關係。
每個 Web3.0 應用都是一個由加密通證協調的去中心化市場協議。 包括協議開發者、投資者、驗證人(礦工)、服務提供者和社區宣傳者在內的多種參與者為市場的建立與繁榮做出貢獻,並獲得通證獎勵。加密通證要身處於加密資產市場上才能具有價格,才能完成資本形成和再投入過程。 例如驗證人通過出售加密通證,獲得法幣,支付驗證節點的 IT 成本和人工成本。因此,Web3.0 應用的發展離不開 DeFi 的支持。
應用鏈的核心優勢就是專注於特定的應用場景,達到用戶體驗最優。 它不可能也不應該試圖自建 DeFi 協議生態,而是應該使用業已存在的、內容豐富的、快速創新的、擁有良好流動性的已有 DeFi 設施。這就好像無論是工廠、遊樂場還是養殖場,都不會自建金融市場,而是會在現有的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
章魚網絡的基礎協議可以看成是去中心化的孵化器。 每隔一段時間,章魚網絡將啟動得到社區最多支持的應用鏈,並支持應用鏈進行 Skyward IDO。為了幫助應用鏈項目獲得更多資金,並且與應用鏈社區建立起了經濟紐帶,章魚網絡將直接向應用鏈 IDO 投資者空投 OCT 通證。
前 10 條應用鏈每條獲得 20 萬個 OCT 的空投,第 11-100 條應用鏈 OS-IDO 分別獲得 10 萬個 OCT 空投。Skyward IDO 結束後,應用鏈項目會在 Ref.finance 建立交易池,並注入初始流動性,並根據需要為流動性提供者提供激勵。
章魚網絡
為 NEAR 成為胖樞紐
提供有效用的應用鏈資產
所有章魚網絡應用鏈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會跟 NEAR 區塊鏈上的 DeFi 建立緊密的共生關係。而且在章魚網絡中,應用鏈和 NEAR 平台的 DeFi 協議之間互操作需求,比應用鏈之間的互操作要重要得多。在過去幾個月間,Skyward 平台上進行了幾個引人注目的 IDO。Ref.finance IDO 的參與者數量接近 2000,Octopus Network 的 IDO 參與者接近 4000,而最近的 Paras IDO 的參與者數量超過了 4000。
這並不意味著 Paras 比 Octopus 或者 Octopus 比 Ref.finance 更有價值。而是每個有價值認可的 IDO 都在擴大 Skyward 的用戶基礎,幫助後續協議完成更成功的 IDO。
OCT 在 Ref 的交易池的 TVL 達到 7 百萬美元。想像一下,Octopus Network 未來將連接數百條應用鏈,產生數以千計的 FT 和數以百萬計的 NFT,這些資產都將進入 Ref.finance 以及其他 NEAR 平台的 DeFi 協議,或進行交易,或充當抵押品。所謂生態系統,精髓就是局部的發展會推動整體的繁榮。
Vitalik 在今年的 EthCC 會議上說:以太坊生態不能總是創造 token ,其功能是交易其他 token。金融系統的作用是在為社會生產高效地配置資本。 如果資本不能流入生產部門創造效用,那麼金融系統除了輸出泡沫將別無他用。應用鏈是一個個去中心化的生產型數字經濟體。他們與 DeFi 協議的關係就如同是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的關係。
在 NEAR 平台上,在 Ocotpus Network 的協調下,DeFi 和非金融類 Web3.0 應用將產生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動。
世界上只有一個互聯網。即便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互聯網的內涵仍然在快速變化。對於這樣的單例的實物,歸納法通常效果不佳。端到端原則也不是互聯網的先驗原則,而應該看作是對互聯網架構的反思。
正如發表於 1981 年的經典論文《系統設計中的端到端原則》所述:"本論文所討論的關於功能放置的原則已被使用多年,然而卻未必清晰的認識和確定。" 而且「端到端原則」這個習慣性的翻譯很成問題。其實它不是某種原則(principle),而是論證(argument),且有足夠多的反例和反思。
所謂的「區塊鏈互聯網」,更多是一種隱喻,而非定義。這一隱喻幫助很多人建立起了對多鏈網絡的直觀印象。但是「區塊鏈互聯網是互聯網」,或者「多鏈網絡是通信網絡」,這樣的斷言並不可靠。沒有演繹的基礎,樞紐極簡主義適用於多鏈網絡就不是邏輯推論,而僅僅是一種類比。
加密圈子裡越來越多的人,包括 Cosmos 的研究者,將加密網絡與城市相類比。成功大都市的形態,都不是自上而下設計的結果,而是歷史演進的產物。交通便利、水源豐富的地方逐漸發展出集市,演變成商貿中心城市,最終極少數商貿中心城市發展成金融中心,服務於廣大的區域和眾多的產業。在現實世界中,所有金融中心都是交通中心,所有交通中心都是商貿中心。
新公鏈要在未來的區塊鏈互聯網中佔據一席之地,關鍵是要發展成金融中心,聚集大量 DeFi 協議和加密資產。在 Cosmos 和 Polkadot 兩個多鏈網絡中,聚集了最多資源支持和社區共識的樞紐,Cosmos Hub 和 Polkadot Relay,放棄了成為金融中心的前景,只能將此重任寄託於 Terra、Osmosis、Acala、Moonbeam、Astar 等生態項目。
NEAR Protocol 提供了接近 Web2.0 的用戶體驗,同時具備堅實的去中心化基礎。它正在聚集整個生態系統的資源和共識,快速崛起為區塊鏈世界金融中心。鑑於 NEAR Protocol 具備基於分片的幾乎無上限的擴容潛力,能夠容納比以太坊 layer1 多成百上千倍加密協議和加密資產,成為最胖的區塊鏈互聯網樞紐。而 Octopus Network 正在成為圍繞 NEAR 的衛星城市帶,是非金融類 Web3.0 應用的最佳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