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fly 合夥人:從貨幣發展史理解比特幣的誕生
本文發布於加密谷Live,作者:Haseeb Qureshi,Dragonfly Capital 管理合夥人,翻譯:李翰博。
2008 年 10 月,一位名叫中本聰的化名程序員發表了一份白皮書,他在白皮書中描述了一種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協議。他把這個協議稱為比特幣。幾年後,中本聰消失得無影無蹤,但他創造的技術還在不斷地改變世界。
比特幣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但是為什麼會被創造出來呢?為什麼它成功了而其前輩們都失敗了呢?
通過談論密碼學或區塊鏈來開始這樣的課程是很有誘惑力的,但如果我們想從第一原理來理解這些東西,我們必須從更簡單的地方開始。要理解為什麼要發明加密貨幣,你首先要明白它們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所以我們首先要嘗試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貨幣,為什麼會產生貨幣?
貨幣的起源
想像一下,我們是兩個新石器時代的農民。你有一些糧食,我有一些牛,我們都決定進行交易。這種商品的直接交換被稱為易貨貿易。
以物易物原則上聽起來很可愛,但以物易物的效率非常低。這是因為以物易物存在所謂的雙重需求巧合的問題。要想進行交易,雙方必須想要對方願意交易的物品。如果簡要從吉姆那裡得到一頭牛,而吉姆要從喬那裡得到谷物,喬要從莎莉那裡得到羊毛,怎麼辦?在以物易物的經濟中,這個市場無法出清,大家被迫等待,直到完美配置的交易到達市場。這意味著許多原本理想的交易將永遠不會發生。
人類學家認為,貨幣實際上不太可能從易貨貿易中產生,但把易貨貿易作為一個基礎案例還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往往有一種商品在整個經濟中需求量很大,這種商品就開始主導貿易。這種商品可能是牛、山藥--或者,如果你在監獄裡,還可以是香煙。如果這種商品變得足夠廣泛,它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貨幣形式,被稱為商品貨幣。但是,大多數商品貨幣的形式並不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而且在不同的早期社會中,最值錢的商品往往是不同的。
最早觀察到的原貨幣採取的是收藏品的形式。收藏品是小型的、大多是同質的物品,如貝殼或珠子。收藏品往往經久耐用,易於儲存或藏在身上,難以找到或鑄造,而且容易估價。這使得它們相對於牛等許多商品形式的貨幣來說,更具有穩健性。
Wampum 珠子。來源:Lise Puyo, UPenn
採用收藏品作為貨幣是人類進化的關鍵。部落往往專門獵取某一特定物種,但由於動物遷徙,一個部落在一年中的部分時間裡可能只有很少的食物。通過在獵物淡季覓食收藏品,他們可以與獵物旺季的其他部落進行交易,從而獲得多餘的食物。通過收藏品的交易,食物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得到更均勻的分配,所有的部落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有的歷史學家稱貨幣起源於收藏品,有的則稱貨幣起源於信用。這裡的信用指的是人情的簡單核算。我讓你借東西,我相信你以後會還我的。鑑於人類部落的緊密性,信用有可能在許多社會關係中占主導地位。
即使人類部落在新石器時代定居下來,村莊也往往是小而緊密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知道彼此的信用狀況。當酒保了解你、你的家庭和你在社會上的地位時,就有可能在當地的酒館裡有一個長期的酒吧標籤。久而久之,這樣的信用關係就演變成了期票,並直接在當地經濟中進行交易。
但非正式的信用體系並不能擴展到城市,因為在城市裡,不可能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要想協調更大的社會,你最終需要一個成熟的貨幣體系。
所以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才能成為貨幣?
貨幣的屬性
貨幣的主流經濟學定義是由威廉-斯坦利-傑文斯在 1875 年首次提出的。傑文斯認為,貨幣有三個主要屬性。
價值儲藏
交易媒介
記帳單位
當一項資產作為價值儲藏時,這意味著你可以可靠地取回你為該資產支付的價值。這就使像山芋這樣的易腐資產失去了充當貨幣的資格。如果你的錢會腐爛,那它就是一個糟糕的價值存儲。所以,要想讓一項資產作為價值儲藏,它必須是耐用的。
然而,耐用性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要收回為資產支付的價值,就意味著有能力以資產的原價把它賣給以後的人。因此,資產作為價值儲藏的第二個條件是,它必須在市場上被他人持續地估價。
交易媒介就是我們用來直接結算交易的資產。這是最容易掃清的障礙。你可以用星巴克的獎勵積分來買一杯拿鐵,所以星巴克積分的功能是作為一種交換媒介。但當然,星巴克積分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儲值工具--人們本能地知道這一點,並沒有將自己的儲蓄儲存到星巴克積分中。這不僅僅是因為不切實際,人們都知道星巴克可能會修改他們的獎勵計劃,使這些積分貶值,而且也沒有一個穩定的市場來出售攢下的積分。
但作為購買咖啡的交換媒介,星巴克積分完全可以用。
記帳單位就是你計價的單位。這個很簡單,你怎麼報房價?是用美元、歐元,還是用牛皮殼來計價?這就是你的計價單位。
有的時候,法律認可的貨幣就不再是記帳單位了。例如,2009 年津巴布韋元正在經歷快速的惡性通貨膨脹。隨著商品價格的飆升,企業每天都用崩盤的貨幣不斷標價變得不切實際。於是,企業以美元計價,並簡單地列出每天美元 / 津巴布韋元的匯率。於是,津巴布韋元不再是一個記帳單位,不再有作為貨幣的意義。
所以,傑文斯最終告訴我們的是,從根本上說,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錢,但實際上很少有東西是錢。如果你要找候選對象,不管它是實物還是數字,是金屬還是紙做的--如果它經久耐用,而且它不止一個,在合適的情況下,它都可以成為錢。
這聽起來可能是一個抽象的觀點。但人類已經有很多案例匯聚了非常規的貨幣形式,看到一個概念被拉伸到極致,往往對理解這個概念很有幫助。所以我們接下來就來談談最奇怪的一種貨幣形式:亞派人和他們的 Rai 石。
Rai 石
亞普島是密克羅尼西亞的一個小島。亞普人有一個奇怪的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 1000 年前:雅浦人使用「石錢」。
這些巨大的甜甜圈狀的石灰石圓盤被稱為 Rai 石。最大的石頭重達數噸--對人類來說,太大,不容易移動,更不用說放在錢包裡了。那么,亞普人怎麼可能用這些巨大的石頭進行交易呢?
Rai 石。資料來源:Gerald Zinnecker, Flickr
很簡單:石頭永遠不會移動。相反,亞普人完全通過社會協議來「交換」石頭。
只要雙方同意用一塊 Rai 石(或一小部分 Rai 石)進行交易,Rai 石就被視為轉讓。每塊石頭的物理位置被認為沒有意義。這種交易只通過口述歷史來記錄。
有一次,一個德高望重的亞普人正在渡海運送一塊 Rai 石。遭遇了一場惡劣的風暴,船翻了,賴石沉入海底。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家族太尊貴了,不能因為這樣的意外事件而減少財富。於是大家決定,這塊賴石仍然有效,即使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它停在海底的位置,但它仍然保持價值,繼續「轉手」。
如今,亞普人主要使用美元,只有在結婚或政治談判等特殊情況下,才會用 Rai 石交換。但 Rai 石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只要社會對其價值有穩定的共識,任何東西都可以充當貨幣。雖然錢有一定的內在價值是好事,但嚴格來說並不是必須的。
正如 Yuval Noah Harari 在他的《Sapiens》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為什麼有人願意用一片肥沃的稻田來換取一把無用的彩色紙張?當人們信任他們集體想像的虛構物時,他們才會願意做這些事情。信任是鑄造各種貨幣的原材料。
或者,正如彼得-泰爾所說的那樣:
錢只是一個永遠不會破滅的泡沫。
Rai 石說明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錢的形式是任意的。重要的是它在社會中發揮的基本功能。
但讓我們回到我們的世界。接下來,我們將追溯貨幣的歷史演變過程。
金屬作為貨幣
現代貨幣的演化脈絡其實是從貴金屬開始的。金屬作為貨幣的首次使用被認為始於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即鐵器時代的到來。
現在看來,貴金屬的價值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值得一問的是:為什麼這麼多的社會趨向於用金屬作為貨幣的形式?貴金屬之所以比收藏品更適合作為貨幣,有一些內在的原因。貴金屬是:
視覺衝擊力強,可用於裝飾和珠寶
稀缺性
耐用且不易腐蝕
難以偽造
可分割
最初,金銀金屬塊被直接用作貨幣形式。最終在公元前 600 年左右,在現代土耳其開始了貨幣制度。這些最初的硬幣是用金銀合金鑄造的。
Lydian 錢幣,約公元前 600 年。資料來源:Romancoins.info
為什麼要鑄造硬幣呢?這可是個很麻煩的事情。直接用金銀片有什麼不好?
顯而易見的答案是,硬幣可以使支付的數量標準化。但這並不是全部的答案--畢竟,大多數小社會都是靠信用關係來運作的,在當地的貿易網絡中,很少需要通過黃金來結算。
像 David Graeber 這樣的人類學家推測,硬幣的出現是為了滿足有組織的軍隊和雇傭兵的需要。士兵們長途跋涉,他們沒有長期的信用關係。所以,他們獲得報酬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在遙遠的地方會被認可的貨幣形式。即使交易方不承認支持錢幣的主權,他們也會願意重視錢幣本身的貴金屬。
而紙幣,則要到公元 1000 年,整整 1600 年後才會出現。紙幣最早是在中國宋朝發明的,後來由馬可-波羅出口到歐洲。這種紙幣是一個有趣的案例。
宋朝的紙幣本來是可以用金、銀或絲綢兌換固定匯率的。但實際上,從來都不允許兌換。所以紙幣基本上完全是在沒有任何商品支撐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因此,第一種紙幣也可以說是第一種法定貨幣。
什麼叫法幣?法幣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靠信仰」。法定貨幣是指沒有內在價值的貨幣,只是因為交換雙方同意它的價值,或者因為第三方用它的力量來維持這個價值,才有價值。這就使貨幣與商品貨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商品貨幣是有內在價值的。如果沒有第三方的隱性支持,法幣紙幣基本上就是一文不值的紙片。
這就引出了一个問題:為什麼貨幣不早一點出現?印製法定貨幣比鑄造金幣要便宜得多。當然,紙是在中國發明的,13 世紀才傳到歐洲,但你不一定需要紙來創造法定貨幣。今天的一分錢和五分錢都是法定貨幣,因為它們的基礎金屬價值低於面值。為什麼不早一點產生呢?
大衛-格雷伯推測,法定貨幣最早產生於中國的原因是,中國是唯一一個中央集權且強大到足以對其國內經濟實施自上而下控制的政府。請記住,歷史通常會過分強調國王和他們的王國--畢竟他們主宰了歷史書,但國王和他們的事情對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正如中國古代諺語所說,天高皇帝遠。因此,在地方經濟中流通的通常不是政府鑄造的貨幣。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技術的進步和更發達的官僚體制,政府對國內經濟的控制力大大增強。隨著控制力的增強,經濟標準化也帶到了主權貨幣上。
現代銀行的歷史
今天,大部分的金融交易都是由銀行進行中介的。但銀行是貨幣史上一个相對較新的發明。貨幣兌換,高利貸和存款有古老的根源,但第一個現代銀行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由像美第奇家族這樣的商人家族經營。在這個時期,銀行倒閉是很常見的,而且大多數銀行都沒有存活多久。
紙幣終於在 1661 年以瑞典紙幣的形式到達歐洲。在中央銀行之前,所有的銀行都是私人經營的。每家銀行會發行自己的銀行券,通常可以兌換銀行儲備中的黃金。
由於美元現在是世界的儲備貨幣,所以值得反思美國的貨幣歷史。美國建國之初,聯邦政府負責鑄造銀幣和金幣,美元被定義為價值固定的貴金屬。然而經濟中流通的貨幣大部分是各商業銀行發行的私人銀行票據--一度有超過 5000 種不同類型的紙幣在流通。1861 年,美國曾短暫地印製紙幣為南北戰爭提供資金,但之後又回到了以貴金屬為支撐的貨幣。
二十元私人銀行券。資料來源:商業圖書館
由於大多數票據都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金融系統的結構非常鬆散。這導致銀行經常出現恐慌和擠兌現象。為了穩定銀行體系,美國在 1913 年成立了一個獨立的中央銀行,名為聯邦儲蓄局。美聯儲被賦予了印製美元的專屬權利,其明確的任務是防止銀行恐慌和貨幣危機。它最初被要求有黃金支持其 40% 的流通票據。
二戰後,美國崛起為世界金融超級大國,並利用這種力量率先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國際貨幣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世界各主要大國都固定了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有 1% 左右的回旋餘地),美元本身與黃金掛鉤。這就穩定了世界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
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強制穩定不會持久。在 20 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經濟蓬勃發展和政府增加越南戰爭開支的情況下,美聯儲印製的美元超過了黃金的支持。這使得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被高估。外國政府開始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並將其多餘的美元兌換成黃金,耗盡了美國的黃金儲備。尼克松意識到,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會引發危機。所以 1971 年尼克松脫離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取消了美元在國際上可兌換成黃金的規定,永久性地打破了金本位制,使美元變成了純貨幣。
1971 年 8 月 22 日,《紐約時報》頭版。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隨著美元成為法定貨幣,美聯儲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來決定國家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世界的貨幣政策。自此,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貨幣也都變成了法定貨幣,由各自的中央銀行集中管理。
乍一看,向法定貨幣過渡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一天,美元很有價值,因為它可以換成黃金。第二天,它的價值是因為 …?
是什麼讓法定貨幣有了價值?就像 Rai 石一樣,它的價值只是因為我們都認為它有價值?
這是部分正確的。而美元當然會有價值,因為美國的企業喜歡用美元支付,很多人都想從美國的企業買東西。但有什麼能阻止美國經濟以另一種貨幣為標準呢?從技術上講,美國企業在法律上可以自由地接受任何貨幣的支付。
美元之所以能保持其價值,是因為美國政府對美元做出了兩個重要的保證。第一個保證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將採取合理的行動來維護其在市場上的穩定購買力。第二個保證是,美國的稅收只能用美元支付。因此,因為有很多人需要向美國政府納稅,所以對美元的需求量會很大(這也是石油美元需求的補充)。這些保證,從根本上說,是對美元作為一種貨幣的價值。
快進到 21 世紀,自金本位制結束後,發生了很多事情。2008 年,我們看到一場金融危機有可能摧毀全球銀行體系。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銀行倒閉,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紛紛救助金融機構,印製大量貨幣,並進行大規模的資產購買操作--這種做法被稱為量化寬鬆。
在這種金融混亂的背景下,一個名叫中本聰的化名程序員正在對比特幣協議進行琢磨。而在金融危機中,在英國對銀行業進行救助的時候,比特幣的創始區塊誕生了。
2009 年 1 月 3 日《泰晤士報》的封面故事。資料來源:《泰晤士報》
但我們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去了解比特幣。為了充分理解加密貨幣產生的原因,我們不僅要看錢,還要看支付的歷史:歷史上貨幣是如何轉移的。
支付技術的發展
自貨幣出現以來,有很多方便支付的技術:紙幣、支票、信用證都有古老的淵源。
但現代支付技術真正開始發展是隨著信用卡的發明。雖然信用卡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就已經存在,但早期版本的信用卡是由單個商家發行的,供自己的商店使用。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信用卡作為一種通用支付方案的想法才出現。
Diner's Club 信用卡原件
第一張取得商業成功的信用卡是 1950 年的 Diner's Club。最初的信用卡是由紙板製成的,只在紐約的 27 家餐廳接受。隨著消費者開始採用無現金支付,這個數字迅速膨脹。Visa 將於 1958 年成立,萬事達卡於 1979 年成立。鑑於信用評分和金融監控在信用卡早期並不普遍,許多信用卡網絡通過直郵活動引導消費者採用,實際上是將一張卡郵寄到整個郵政編碼的每個地址。
到了 80 年代,信用卡在美國社會已經變得無處不在。它們迅速蔓延到歐洲和其他地區,並從此引發了一場無現金支付的革命。
支付技術的下一次迭代將由互聯網發起,它在 90 年代末開始獲得主流消費者的採用。在早期的互聯網上,幾乎所有的支付都是通過信用卡進行的。這是因為信用卡網絡已經相當健全,幾乎每個人都已經有了一張信用卡。但互聯網本土的支付方案最終會出現,比如 Cybercash 和 DigiCash。第一個廣泛成功的在線支付公司是 2002 年上市的 PayPal,後來被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
如今,消費者進行網上支付的方式差異很大。在大多數國家和美國,消費者更喜歡使用信用卡或銀行卡。但其他常見的方法包括 Paypal、電子錢包(如 AliPay 或 Skrill),在一些國家,還包括貨到付款。隨著加密貨幣的出現,這一格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比特幣的誕生
人類歷史上,圍繞著金錢的形式和激勵機制發生了許多演變。當然,貨幣的歷史還有很多,我們無法在這個簡短的文章中涵蓋。但任何一部貨幣史現在都必須以同樣的最後一章結束:加密貨幣的發明。
自 2009 年推出以來,比特幣已經風靡全球。2010 年,一枚比特幣價值 0.003 美元,2017 年 12 月,比特幣創下歷史新高,一枚比特幣近 2 萬美元,漲幅達 6000 萬倍。如今,比特幣的價格徘徊在 7000 美元一個比特幣左右。據估計,比特幣在全球範圍內擁有 2500 萬的持有者--從全球範圍來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還在繼續增長。
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但是,比特幣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價格:它的起源深深地植根於意識形態。我們現在將轉向加密貨幣如何產生的另一個方面:來自於被稱為賽博朋克的亞文化。在下一節課中,我們將了解賽博朋克,他們之前建立數字貨幣的嘗試。我們將分析他們為什麼失敗了而比特幣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