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加密創業課:區塊鏈如何捕獲價值?

AllieYehia
2021-01-01 15:51:39
收藏
a16z合夥人講解區塊鏈價值捕獲的方法論。

2020年初,知名創投機構a16z舉辦了名為「加密創業學校」(Crypto Startup School)的在线视频課程,覆蓋加密技術基礎知識以及建立加密公司需要注意的事項。

為了幫助國內加密市場創業者獲得更多方法論,鏈捕手對系列課程進行了翻譯,並做了不影響原意的刪減。本文主講人系a16z投資合夥人Allie Yehia,曾在斯坦福大學從事計算機安全、計算機網絡與分佈式系統的交叉研究,主要介紹加密貨幣的核心業務模型,以及如何在均衡狀態下以可持續的方式獲取價值。

區塊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計算機,參與者通過共識算法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對開發者來說非常像計算機的東西,而我們將討論的應用程序在這類計算機上運行,它們與通常由傳統計算範式編寫的應用程序存在很大的差異。

image

我們先從最底層開始分析。區塊鏈首先需要計算硬件,這就是被稱為第0層的硬件層,它包括礦工、驗證器和點對點網絡協議,該協議使得該層的參與者能夠相互通信,並最終就區塊鏈的網絡狀態達成共識,例如一個參與者擁有多少加密貨幣,而一旦所有參與者能夠就狀態達成一致,他們就必須能夠以可驗證的方式在該狀態的上層進行計算,並通過博弈理論來保證網絡是正確的,這就是第1.5層的計算層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第1層共識層和第1.5層計算層幾乎在每個區塊鏈系統中都捆綁在一起,因此這兩層通常會被通稱為第1層。第0層、第1層、第1.5層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台完整的區塊鏈計算機,開發者可以實際部署他們編寫的程序並讓計算機運行這些程序,每個層級都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挑戰,但已經有多家初創公司開始著手解決每個層級的各種挑戰。

例如在硬件層,主要挑戰往往是提供計算資源以確保網絡中各個不同節點之間存在帶寬和連接性,以及管理和操作大型數據中心。 共識層之上的層級則需要確保在任何時間點上只有一個真實的計算機狀態版本,並且沒有人會顛覆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同意第1.5層的關鍵挑戰,以確保正確執行計算,而且沒有人能偷偷地進行竊取加密貨幣的計算。

前述三個層級為用戶提供了區塊鏈計算機,在此之上則是第2層智能合約,這是區塊鏈上所有事物的基本構建設施。

隨後則是第3層用戶界面,它實際上是由例如在手機或網絡瀏覽器上運行的代碼組成,包括錢包、交易所等用於你與智能合約互動的產品,它最終成為連接協議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橋樑。

第0層和第3層相當於加密世界的外圍設備,它們的商業模式看起來更像傳統的商業模式,以一種不會令用戶費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

第1層和第2層則需要重點關注,第1.5層計算層無需真正談論,因為它往往會與共識層捆綁在一起。之所以要專注於這兩層,是因為它們最終成為聚合點,而區塊鏈堆棧中的大部分價值最終都被它們捕獲。

現在真正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這兩層的業務模型最終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其基本價值捕獲機制的業務模型都是多邊平台的實例。什麼是多邊平台?我最喜歡的定義是,多邊平台是通過使網絡中多個參與者直接互動而創造價值的共同基礎。

舉個具體的例子,集市就是一種多邊平台,因為它使商人能夠直接與那些想要購買商品的村民進行互動。

打車應用Lyft也是一個例子,駕駛員與Lyft應用程序互動,而Lyft應用程序與另一側操作系統上的編寫器互動,Windows、iOS等就是多邊平台的典型示例,它們將開發人員與使用這些應用程序的用戶聯繫起來。

因此,我認為多邊平台是加密世界中提供價值創造和價值捕獲的核心模板,關鍵是它適用於第1層和第2層。第1層的核心業務模型是加密世界中最重要的業務模型,因為它使所有加密應用成為可能。2008年比特幣首創激勵結構,然後以太坊使其完全可編程而得到廣泛推廣。

接下來深入研究該模型的工作原理,我傾向於將它稱為第1層「飛輪」,它始於創始團隊,該團隊可能會提出一個協議的設想,然後在核心開發團隊與外部投資者的幫助下,他們能夠構建協議並賦予初始令牌價值,從而激勵驗證者提供計算資源與硬件,賦予平台功能的安全性。

一旦功能存在,那麼就有動機促使第三方開發人員構建有用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實際上向最終用戶提供實用程序,最終結果是,一個社區開始形成,強化了協議及其後的原始構想。

圍繞這個「飛輪」,我們對協議的願景越強,即令牌在更廣闊的市場中被重視得更多,這會導致對驗證者提供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更大動機,從而鼓勵開發人員開發更多的應用程序,這反過來為最終用戶創造了更多實用程序。

協議本身是一種共同基礎,它使所有參與者之間可以進行直接互動。協議是一個多邊平台,它恰好有五個不同的方面,即創始團隊、投資者、礦工/驗證者、開發人員和最終用戶,而且由於每個人都可以依靠該協議創建可強制執行的規則,他們能夠直接互動和相互信任。

image

它最終如何真正捕捉價值的方式有很多細微差別,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因為你甚至可以問為什麼它會捕捉到任何價值,這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競爭格局,並使這個「飛輪」開始了它的開源進程。

因此,這是一個如何防禦競爭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明顯的悖論,我稱之為價值捕獲悖論。它的核心是因為堆棧中的所有代碼都是開源的,如果這個模型有效,那麼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複製它,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內在機制所捕獲的任何價值商品化。

在這裡我們需要對防禦能力下個定義,它是指一個企業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正回報率的能力,或者指一個網絡不會因為生態系統中其他參與者的競爭而消失,又或者指一個項目圍繞著核心價值創造了一條護城河。

從歷史上看,幾乎所有的價值捕獲都依賴於三件事。第一,這是一家擁有某種秘密的公司,能夠利用這些秘密來建立一些其他人無法建立的東西;第二,這家公司擁有某種知識產權,幫助其獲得許可證、收費權或者類似事物,這是由一些法律管轄權強制執行;第三,這家公司擁有對某些資源的所有權控制,而其他人沒有。通過這種事物,一家公司最終擁有了防禦能力,但區塊鏈行業不存在這些事物,所有代碼都是開源的,每種技術見解都是開放的,並且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是可用的。

這就是第一層防禦能力的問題。再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你是Lyft或uber的忠實用戶,而這幾家公司宣布將其所有技術代碼公開,那麼想象一下會產生多重大的影響,以及你是否會繼續使用。我敢打賭,Lyft與其它平台相比受到的影響會更小,因為如果有人要複製該技術並創建克隆產品,但並不會有駕駛員為你提供克隆產品服務器上的服務,所以你不會輕易切換使用。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網絡效應,其定義是網絡對新用戶的價值往往會隨著既有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 這在電信業剛剛起步時就已經存在。如果一個電話網絡只有一個用戶就沒有價值,因為它沒有可以呼叫的用戶。如果這個網絡中已經有兩個用戶,那麼新加入用戶就可以呼叫兩個人,網絡價值獲得提升。

網絡中的人越多,網絡對下一個邊際用戶的價值就越大,這個規律也適用於社交網絡甚至是貨幣體系,因為接受任何一種貨幣形式的人越多,貨幣所提供的價值就越大,新用戶就更願意交易或者持有該貨幣。

前面的案例都屬於單邊網絡效應,還有另一種網絡效應被稱為跨邊網絡效應。同樣以Lyft為例,司機的數量也會影響平台對乘客的可用性,每多一名司機加入平台,平台乘客的可用性就更強,而不是司機。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IOS操作系統,平台的一側有越多的開發人員,對另一側的用戶就越有用。

image

回到主題,上圖的每個連接都是跨邊網絡效應的示例,例如越多的金融資本通過外部投資者進入生態系統,則該網絡對礦工與驗證人的吸引力就越大,因為有更大的代幣價值激勵他們提供相同的生產資本,由此該網絡對用戶就變得更實用了。

不過,區塊鏈網絡所提供的功能與其它範例(比如IOS等操作系統)存在區別,因為運行在區塊鏈之上的應用程序能夠彼此互動,這就是智能合約可以彼此組合的概念。

對於一個智能合約而言,它可以無縫、直接地接入已經部署到該平台的其它智能合約,從而為第三方開發者創造同樣的單邊網絡效應。開發者會希望將項目建立在已經擁有生態系統中最重要項目的區塊鏈上,這種項目包括Maker、Compound、Uniswap等,而它們目前大多位於以太坊。

類似的,用戶端也存在單邊網絡效應,用戶會希望所有朋友都在這個平台,所有有趣的事件都發生在這個平台。

除了網絡效應之外,規模經濟也可以創造防禦能力,礦工和驗證者在構建工具並專門為某種區塊鏈網絡提供服務時,該網絡就可以從規模經濟中受益,因為該網絡中每個組件都已集成到生態系統中,實用的應用程序集成到用戶界面中,令牌價值也以一種不明顯的方式嵌入其中,外部開發者很難通過複製技術而複製圍繞令牌價值構建的整個生態系統。

一個區塊鏈網絡可以從協議集中獲得防禦能力,這往往會導致贏家通吃的形勢,獲勝的網絡最終會創造一種難以抗拒的引力,使得開發者與用戶就不得不加入這個獲勝的網絡,而不是進入一個新網絡,僅僅因為網絡效應是如此強大。

最終,代幣成為協調網絡內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形式,以及網絡中所有參與者依賴的價值儲存和交換媒介。

現在再簡單概括下第1層的業務模型以及價值捕獲機制,該層級是一種多邊平台,其防禦能力來自作為一種通用基礎,可以支持5種不同類型的參與者彼此互動與信任。

第1層的獨特性在於,它由一個廣泛且具有代表性的社區所擁有和控制,在該層級運行的程序也擁有一種主權,一旦被創造者部署就會自主運行,不受到任何人的干涉,包括最初編寫代碼的人、控制實際執行邏輯的物理機器的人。

接下來再談第2層。基於智能合約的應用程序也是一種多邊平台,因為智能合約使得人們相互信任,從而能夠以過去由於主權問題而無法實現的方式彼此進行互動,因此他們能夠通過強制性規則來建立一致觀點。

再看幾個具體的例子,Maker是以太坊網絡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也是存在五種參與者的多邊平台。Maker是一個借貸平台,在供應方有放貸方,在需求方有借款人,同時Maker也還在生產一種名為DAI的加密貨幣,它具有自己的一套使用案例。

該平台還有所謂的keeper,它們是網絡的守護者,並確保網絡中財務狀況良好。最後還有Maker管理令牌MKR的持有者,該令牌既是確保系統所有參數健全的機制,又能使風險得到適當的管理,因此它們具有管理功能,是一種金融資本進入網絡的媒介。

另一個案例是Uniswap,它也是運行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同時也是一個三邊市場,除了買家、賣家還有流動性提供者,他們需要轉入並鎖定資產,以便買賣雙方能夠相互匹配,並且他們有一套不同的激勵措施,即收取交易手續費。

Compound則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借貸市場,任何放貸方都可以借出加密資產,然後智能合約可以將這些資產中的一部分借給借款人,以換取該筆借款支付的利息。

如同Maker一樣,Compound市場還存在維護網絡安全的keeper,確保那些風險係數不理想的貸款進行及時清算,從而使整個系統保持良好狀態。同時,治理代幣持有者最終將提供治理,從而提供對系統的管理權。這也是金融資本進入該系統的一個方法。

image

進一步分析Compound,一方面,放貸人在向該網絡智能合約存款後,作為回報還可以獲得一種索賠令牌,如果想提款就可以用該令牌贖回存款。另一方面,借款人可以從合同管理的資本池中從該資本中借款,方法是首先向合同提供一些抵押品,然後借款人在支付貸款利息時提取貸款。大部分利息支付給最初將資產存放在合同中的儲戶,一部分利息返還給治理代幣持有者。

這就是第2層業務模型的模板。我們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例子中看到這一點,即存在需求方與供應方,供應方提供服務,需求方為該服務付費,並且部分費用會被治理代幣持有人以自動的方式獲得。

這裡同樣涉及到如何建立防禦能力的問題。智能合約是完全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複製它。鑑於管理令牌持有者會收取使用者的費用,很可能會有人複製項目代碼並去掉費用或者減少費用。

但什麼阻止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這就帶出了第2層的防禦能力問題,以及網絡效應的答案。第2層的不同項目往往會出現不同類型的網絡效應,這是因為其中的設計空間很大,只有考慮到網絡效應的項目才能從中受益。

以Compound為例,放貸方與借款人之間存在一種良性反饋循環,因為隨著交易活動在Compound智能合約上聚集,協議內的資產總量增加,從而為雙方都帶來了更優、更穩定的利率,因此市場上所有參與者通常都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這種良性反饋循環使Compound成為一個更有用的參與平台。

image

再看上面這個圖表,可以看出Compound協議內部資產增加的同時,成本和用戶風險在降低,因此該項目的防禦能力在增加,從而使該協議對下一個新用戶更具價值。

如果我們接受這樣一個前提,即智能合約的實用性隨協議內部資本的增加而增加,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做幾個思考練習,即協議的防禦能力如何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協議資產在不同智能合約間的分布、協議資產在不同用戶間的分布、協議資產的流失率。

實際上,第2層智能合約本身也是多邊平台,因此它們可以從其機制中構建的網絡效應中獲得防禦能力,也通過像第1層一樣通過整合周圍生態系統獲得防禦能力。

最後的結論是,多邊平台是加密網絡的核心業務模型,防禦能力最終是由網絡效應提供。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