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特高資訊崔建軍:證券業或將率先誕生區塊鏈的規模應用
本文系鏈捕手原創文章,作者龔荃宇。
10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旗下上證所信息網絡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上證鏈,面向市場提供「雲鏈一體化」的基礎技術設施,為證券行業的區塊鏈應用創新提供支持和服務,多家證券公司已經參與上證鏈和相關場景的研發。
特高信息是上證所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的區塊鏈技術支持合作方,深度參與了上證鏈整個設計構築和研發實施過程。近期,鏈捕手採訪了特高信息創始人兼董事長崔建軍以及COO陳卿,詳細了解上證鏈的應用場景與設計機制,以及區塊鏈技術在證券行業的應用方向,以下為詳細對話內容:
鏈捕手:特高信息是從什麼時候參與上證鏈籌備研發的?
崔建軍:特高信息是一家區塊鏈底層技術和應用解決方案為主的科技公司,團隊主體來自於復旦大學信息學院,2016年開始從商品應用溯源切入區塊鏈技術研究方向。2019年初,復旦大學與上交所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我們有幸參與到證券日誌存證等具體業務場景的區塊鏈性能測試,也與上證信息技術團隊逐個開展證券行業應用場景的設計測試。
近兩年多來,國內外區塊鏈發展的風口變化不斷,但整個團隊還是沉下心來撲在證券行業研究上。上證鏈在上線前,已經有存證鏈、版權鏈、適當性管理鏈這三條子鏈7類業務在跑,最長的子鏈已經試運行了幾個月。
鏈捕手:你剛剛提到上證鏈在不少業務場景已經應用,可以談談具體的應用邏輯嗎?
崔建軍: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價值登記和交換技術,確實非常適合證券行業。雖然2017年開始業內已有不少有益實踐,但總體看,這一領域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底層技術、業務應用,還是監管技術,均還有許多待解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一開始我們還不是很有信心,但是跟券商和同行們溝通下來發現,發現有很多剛性的應用場景,是需要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問題的。
上證鏈的第一個場景是券商委託日誌存證,券商機構每天都需要保存大量的日誌,監管部門要求這些日誌除了集中存儲以外,還需要進行異地存儲,並且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這對券商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早期採取直接刻光碟的方式,當時日誌文件可能就幾百兆,異地存儲和應對監管的壓力並不大。但近十多年間,券商日誌數據量急劇增加,只能用硬碟或者雲服務來存儲。硬碟數據誰都有能力進行更改,雲上有密碼也可以更改,沒辦法做到不可篡改,這樣數據對監管部門的效力會被削弱。
而採用區塊鏈與分片存儲技術結合的方案,先對日誌文件進行索引、切片,再將上萬條記錄「壓縮」成一條文件索引進行鏈上存證,在保證文件防篡改的同時,解決了異地備份大文件的壓力。而需要「還原」文件時,類似於目前區塊鏈司法存證應用場景,電子證據按需提取,為監管查證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徑。
鏈捕手:過去券商機構沒有辦法把這些日誌記錄成有效證據嗎?
崔建軍:日均上百G的數據不可能找中介機構來「背書」,光異地存儲和驗證的成本就超出了可承受範圍。此外第三方存證的用戶數據,在商業隱私保護方面也存在風險。另一個問題是,把信息從複雜的券商業務後台中調取後孤立存證,司法效力也有限。
因此,傳統區塊鏈存證技術之外,我們也嘗試做一些存證拓展應用。例如與券商機構合作開發區塊鏈存證中台技術,把所有證據存證的主體、時間、事件先後順序固定後模式化存證,然後統一上鏈,可以將證券行業線上產品銷售、代銷流程、風險告知等常規業務中事件前後的因果關係串聯起來,形成環環相扣、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證據鏈。
鏈捕手:納斯達克交易所區塊鏈產品經理曾表示,該交易所正在測試區塊鏈技術,對其平台進行通證化,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股票,你所了解的上證鏈未來會有類似計劃嗎?
崔建軍:數字證券是可暢想的區塊鏈應用方向。我國證券金融行業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完成了證券無紙化、電子化。但在數字時代,證券的形式則是可「編程」的數字憑證,也就是數字證券。數字證券在區塊鏈上登記,代表股票、債券、衍生品甚至實物替代資產等多種可信數字憑證,在引入中央對手方和流動性節約機制後,甚至可直接進行點對點交易。數字貨幣以及智能合約技術還可為數字證券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比如自動的現金流歸集與支付等。
納斯達克從2015年就開始嘗試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股權發行平台,推動小型股權融資項目的區塊鏈登記、發行。這個有探索意義,當時實施難度也很大,避免不了在技術上、管理制度上、設計架構上對原有的體系產生重大的衝擊和調整,而且目前來看至少技術實現上和我國證券市場的特徵還不匹配。
證監會今年七月份也發布了通知,同意北京、上海、浙江等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試點區塊鏈股權登記。我們注意到,有些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採用了股權登記交易在區塊鏈上的原生實現的試點方案,相比國外證券行業的方案更具有延展性和技術張力。由此可見,我國行業監管部門,對數字證券技術的應用,是有足夠創新包容度和前瞻性的。
鏈捕手:原生實現是指什麼?
崔建軍:如果僅僅把區塊鏈技術當做是一個分佈式賬本,數據仍然在原來的系統上生成、流轉和保存,只是把結果寫到鏈上,相當於區塊鏈是一個外在記錄的載體,區塊鏈技術則只能停留在溯源應用層面。數字資產非常依賴「原生性」,與資產有關的所有原生數據,直接在區塊鏈登記、流轉和使用,也就是說數據在創造的時候就在鏈上的,而不是鏈外信息的錨定。這樣無論是鏈上還是鏈下的數據,均可以被穿透和追溯,可以被自證與他證。
做到數字資產原生實現後,數據共享與交易才存在可能性。現在很多在建設使用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確權方式是一個很困擾的問題,原因就在於沒解決數據的原生性。
鏈捕手:你前面多次提到主鏈子鏈的區分,那麼兩者的功能與定位有怎樣的區分?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崔建軍:由於區塊鏈的性能限制,未來一定沒有一條鏈能承載所有的業務,一定是萬鏈共存的場景,所以我們建議設計主鏈與子鏈。子鏈則負責跑具體業務,每開拓新的應用場景就可以新開一條子鏈,每條都相對獨立,但都需要在主鏈開設賬戶。
主鏈更多的是一個鏈上資源管理平台,承擔整體安全和資源規劃的職責,不跑具體業務,異步鎖定子鏈信息,並時刻監控子鏈的健康運行。同時上證鏈主鏈有一個治理委員會,根據節點數量來確定成員,可以共同討論鏈的治理規則、智能合約審核等。
之所以採取這種設計,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安全,要避免出現因為某個業務的問題或者協調不到位導致整條鏈的信任中斷。
另一個原因在於商業隱私保護,每條子鏈的業務場景都有少數發起方和參與方,他們花了許多資源與代價來嘗試,相當於是探路者,從保護創新和生態激勵的角度,先發者在業務子鏈的資源方面勢必會擁有些許優勢。不過,我們還在探索其他治理方式,盡可能的協調商業隱私保護和資源生態共享間的平衡。
鏈捕手:像區塊鏈存證等業務,實際上很多螞蟻鏈等聯盟鏈都已經面向金融市場推出這類業務,上證鏈的優勢在哪裡?
陳卿:目前區塊鏈技術使用門檻較高,企業獨立開展區塊鏈應用試點,動輒需要數百萬元的投入。從提供可信環境,降低券商區塊鏈創新門檻和人財物力耗費的角度,無論是互聯網企業提供的BaaS服務,還是行業核心機構或技術服務商提供的專業鏈,這一點是殊途同歸的。
區塊鏈作為一種適合分佈式治理架構的獨特技術,價值在於打通企業間信息壁壘,激活行業合作潛力,但本質上還是技術工具,不能脫離行業規則、參與主體和應用場景。
上交所作為行業核心機構的特殊地位,優勢在於統一對接證券行業監管部門、司法機構和公正機構,形成「證券業可信聯盟」,證券公司及參與主體之間可自由、自主開展創新協作,催生新的創新業務。基於上證鏈開展各類金融創新業務,在產品、技術、監管方面形成標準,也能更好的為行業提供可信存證、智能合約、身份認證、數據安全、技術培訓等解決方案,貼近證券行業生態。
鏈捕手:像過去各種雲計算、人工智能的接觸,區塊鏈有沒有可能對證券行業前面說的更加徹底變革性的影響呢?
陳卿:區塊鏈技術從發展潛力和未來影響度來看,至少不亞於前幾項技術。這些技術也是共生發展和相互促進的關係,物聯網技術從2008年到現在發展12年了,傳感器價格的確降低了超過100倍,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誕生與融合,才是物聯網技術應用跳躍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區塊鏈技術也一樣,雖然眼下發展可能還未見明顯成果,但在證券行業應用前景可期,建議從完善證券市場監管框架、提高行業運行管理效率起步,結合其他新興技術的應用,逐步踏入資產證券化、數字證券等核心創新領域。特高信息在物聯網、大數據、FPGA等專業領域也有團隊,始終專注於多技術融合解決證券行業應用場景的問題,為金融行業未來數字新基建探索經驗。
鏈捕手:區塊鏈應用落地一直都是行業之痛,從你們這麼多年的探索經驗來看,落地難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崔建軍:這些年來,區塊鏈承載了太多的理想,獲得了資本和產業的熱捧。種種溢美之詞,依然掩蓋不了區塊鏈在比特幣、以太坊之外少有重大應用的尷尬。區塊鏈走入實體行業和商業場景,最難的地方恰恰在於需要脫離「烏托邦」幻想,找一個既能承載行業信用,又掌握行業數據的核心機構來作為「聯盟」發起方,完成從0到1的冷啟動階段。
證券業可能是區塊鏈最先誕生規模化應用的行業,上證鏈具備了優秀而獨特的行業資源和屬性氣質,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為區塊鏈行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