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速變的區塊鏈行業,如何高效地學習與思考?
在快速變化的區塊鏈行業,新概念、新模式、新項目總是層出不窮,其中又混雜著大量的無效與垃圾信息。在這種背景下,區塊鏈行業參與者們如何增強自身的區塊鏈學習能力?如何建立可靠的信息獲取渠道?如何更好地篩選優質信息與降噪?
為此,鏈捕手採訪了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岩、Primitive Ventures 創始合夥人萬卉、藍狐筆記主理人藍狐、鏈聞研究總監潘致雄、以太坊愛好者主筆阿劍等5名行業資深研究者,就上述問題詳細分享了他們的學習方法與思考技巧。
整理|Loners Liu
01
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岩
1、每個人都要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這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使得他可以在任何一個新領域裡面去充分發揮自己核心能力。
我最核心的能力其實是能把一個新東西拿到跟前來,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我的這種表述有時可能比原作者更具特色,所以這是我的核心優勢。不管做什麼工作,我自始至終都是牢牢的抓住我自己核心的能力。
2、建立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我比較喜歡回到一些問題的本源。我不懼怕承認我自己在某個領域裡的無知,就是Steve Jobs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因此我不會為聽到一些不懂的新概念感到羞愧,而花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各種各樣的文獻,我想了解的是這個行業裡面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最核心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那麼為了要解決這類問題,我們需要用到什麼樣的數學原理與思想方法,而一旦我回歸到這個層面之後,我就嘗試開始自己思考,而不是去看前人做過什麼。這樣做的缺點在於如果你在一個成熟領域,你會做很多重複還可能是低水平的工作,遠遠不如那些大師做得到位。
在DeFi這種全新領域,這種思維方式能更快地讓我們向前推進,這個過程中要重視理工科思維,比如說數學基礎、邏輯推導。
3、要敢於表達,即使很多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想的很清楚,我也敢於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這種表達往往不是很學術性,可能會造成你探討的問題層次不夠高、深度不夠深。但另外一個好處是,我覺得放在一個新領域的話,這種方式反而有一定優勢,因為它能夠幫助你儘快跟外界形成一種交流,跟外界以及身邊的人進行交流和碰撞,這種開放式的交流碰撞有利於你儘快理解很多事情。
4、在我過去的諮詢工作中,對於通證經濟模式的設計和判斷當然是有過失誤的,但是主要原因並不是設計失誤導致的,而是現實的種種壓力,導致設計方案出現不合理的扭曲,不能按原本的面目落地。
但判斷失誤當然也有,比如像YFI這種項目的經濟模型,它們的代幣都會在很短時間內全部釋放,這種模型在我們過去的觀點中屬於不可持續或者很糟糕的模型設計。
但是它的後期表現也促使我們反思,為什麼我們原來的想法跟實踐當中對不上,這種反思也會推動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對這個理論做出改進。
02
Primitive Ventures 創始合夥人萬卉
- 多看經典讀物,現在網上已經有很多整理的優質學習素材,包括世界頂尖大學的公開課。譬如在比特幣方面,最好的教程就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比特幣公開課。
同時,帶著問題去學習效率會高很多,比如在看普林斯頓的比特幣公開課時,可以列一下「元問題」之類的問題:比特幣如何保證稀缺?如何保證礦工挖礦公平?挖礦究竟是挖什麼?
「慢就是快」,不要想着什麼10天30天速成,知識體系的搭建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 少看群,少用社交軟件,並且最好不要用抖音、快手、頭條這類低信噪比的應用。我自己一直都沒有下這類應用,因為信息密度太低、太浪費時間(不過如果我還在做消費互聯網投資的話就需要天天刷了,這個與投資對象有關),微信也是一天固定幾個時間看一下回覆消息。
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之後和人討論,或者去回答他人的問題。了解信息最好的渠道其實還是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我基本每個領域都有幾個go to person,加起來可能不到20個,但是這20個人作為你的外延大腦就足夠了。
我現在有兩類瀏覽習慣,12年的時候就和灣區幾個PM小夥伴討論過兩種行為模式的區別,一種叫做Search in Browse (在刷屏中搜索有用的信息),一種叫做Browse in Search (在搜索結果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前者就是所有的信息流產品,比如頭條抖音快手。
想要高效學習是不可能通過Search in Browse完成的。所以有效學習的第一步是多做有目的的搜索,少做無目的瀏覽。不要成為互聯網時長裡的人肉電池。
03
藍狐筆記主理人藍狐
1、首先是基礎知識的構建,想要了解加密世界,首先比特幣和以太坊是繞不過去兩座大山。
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難題,比如可擴展性問題、費用問題、應用的產品和市場契合問題,圍繞這些問題的解決,又有一大堆新的東西誕生。尤其是DeFi的探索給我們大量的案例和實踐經驗,研究它們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想法。
2、早期研究最大的障礙在於能不能把心沉下去研究,很多知識枯燥無味,而且看上去跟投資並沒有多大關係,但對於我們做決策有很大幫助。關於實用工具方面,目前還沒有大多,主要是緊跟新項目,然後有一些數據輔助工具,比如coingecko這樣的行情工具、etherscan這樣的區塊鏈瀏覽器、還有defipulse、duneanalytics、messari等等。
現在的問題是新項目太多了。有價值的項目背後是好的創始團隊和好的模式,我一般會通過各種國內外社區去了解,往往是一個好項目會串聯出更多的好項目。當然,這裡面也會有坑。
一個想真正做事的團隊和兜售概念的團隊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從白皮書、產品、各種公開表達都可以看出蛛絲馬跡。有時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將來的局面。
區塊鏈最難的地方它是複合性的領域,涉及到密碼學、金融、編程等方面,這裡的核心是第一性原理,有時候過多的概念可能反而妨礙了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04
鏈聞研究總監潘致雄
1、首先需要自帶(或培養)對這個領域的真正興趣和好奇心,這樣就能產生自我學習的推動力。
十多年前我就特別喜歡電驢和BitTorrent這兩個分佈式和點對點文件傳輸產品,它們試圖讓內容分發更平等、共享、互惠,而後又有一些類似的產品希望能將整個中心化的互聯網變得更公開、透明、抗審查。
但是當時並沒有區塊鏈這種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分佈式網絡安全傳遞價值的基礎組件,所以這些項目後來都規模很小,也很難長期維護。自比特幣和以太坊出現後,之前的那些分佈式存儲、分佈式網絡就有了一種原生的貨幣和原生的計算平台,在它們的加持下,整個互聯網的應用和底層架構將被完全重塑。這就是一直推動我喜歡這個行業的核心原因。
然後,在有了自我學習的推動力後,就要構建自己的學習系統,涉及到信息的採集、學習、歸納、組織和再輸出。
不過由於加密貨幣行業內新術語、新概念特別多,還要對於計算機、金融、博弈論有一定的認識,甚至隨處可見的英文單詞術語(那些新名詞可能還不能準確翻譯成中文)。所以對於基礎知識的通識程度也可能會成為學習區塊鏈行業中的各種阻礙。有一個簡單卻很難堅持的方法,學習並記錄下所有不認識的詞彙,然後定期鞏固,這件事情可能沒有捷徑。
採集系統
探索一套適合自己的信息採集系統。網絡上能找到的公開信息還是會分層的,所以先做到覆蓋面,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有了自己的判斷後,再刪去信息價值低的內容,隨時優化自己的信息組織方式。
這裡推薦RSS或郵箱系統作為信息採集的底層協議,因為這是開放的標準,可以標準化。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將所有來源信息「RSS化」或「郵件化」。
推薦的工具包括Reeder、Inoreader、Feedly、IFTTT(搭配郵件或RSS)等。
信息整理工具
採集後的信息需要再整理、分類,這時候需要一個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專業術語一般稱為PKM。這類工具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效率,所以一般都是專有軟件,需要付出一些成本。
我比較喜歡用DEVONThink,不過Keep it或Evernote也是不錯的替代品。不少創業團隊也在重塑這類工具,比如Roam Research、Notion以及剛出來的Craft都是不錯的,我目前更喜歡第一個。
腦圖與制圖
在整理完素材後,可能會根據某些話題產生一些想法,這時候用大綱圖、腦圖、流程圖幫助整理思路很重要。
如果你有一塊白板或者紙,直接用起來會更直觀,iPad也可以。如果用電腦的話,腦圖可以用MindNode或Scapple,其他通用圖表其實用Keynote或者PowerPoint也挺好的。
2、目前來看,無論是DeFi項目、以太坊社區還是公鏈技術社區,都是海外的社區討論氛圍更好、更充分、更激烈一些,因為Twitter可以作為一種信息交流、討論、沉澱並儲存的平台,國內缺少這樣的設施,更多都是以封閉的群聊作為承載。
之後還需要先搞清楚這個市場中最重要的參與者、影響力者有哪些,哪怕這些人也一直在很快速的更新換代。可以先從頭部的投資機構和頭部的KOL開始,關注這些人在關注的東西。
或者將這部分獲取重要信息的部分外包出去,也就是挑選一些Curator幫助你整理好最新的信息來源,比如國內外具有研究能力的媒體、研究機構或等,讓他們成為建立你自己研究體系的初始材料。
然後就需要挑選一些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如果覺得自己一個人研究很乏味,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認識一些專家,直接請教他們。
05
以太坊愛好者主筆阿劍
對於如何減少噪音,首先你得保持對自己所偏愛主題的好奇心和敏感度。比如我非常關注Layer2,隨之而來就會遇到很多信息,比如某個項目最近要上測試網、要上主網、或者誰又提出一種新的方案。但其實你並不需要那麼多信息,因為它們都可以簡單的分為幾個大類,比如狀態通道、側鏈、Roll Up。
所以在學習的第一個階段,你要了解行業的每一個基本範式,以便去做梳理時能夠更加有的放矢。
至於如何快速了解這個基本範式,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高你的閱讀量,有基本的了解程度。也可以直接找一個相對比較懂行的人直接提問,能得到一個相對比較中肯可靠的結果。
在第二個階段,你要有意識地把每個問題想得更深一點,每次都讓自己去想一些不同的角度,然後努力讓自己的思考系統化,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情,本身也沒什麼捷徑可走。
當然很多人會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他們太容易被時髦的東西吸引走,因為這個行業經常會出現一些新的名詞和概念。
所以很重要的點在於,你最開始要對一個東西了解得足夠細致,在這個過程當中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然後生成判斷其它事物的能力和自信。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世界裡,要把自己跟很廣大的世界聯動起來。當你在面對一個議題的時候,你起碼知道學術界有一些已有的成果放在那裡,你可以去吸收和接受它。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很嚴肅的對待這個問題的話,你只能去更大的智慧當中去尋找一個小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裡面尋找一個大問題的解決。
最後有幾句話想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多關心事情的對錯本身。複雜的世界裡會出現,也應該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但一定要相信有能夠比較不同觀點、不同看法的標準存在。理解或者找尋這樣的標準,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但是,對事物本身的判斷,則始終與更廣大的知識世界相連,與我們的認知能力相連,也唯有這個,是我們應該不斷磨練的東西。
保持思考和比較的習慣(只有比較的習慣能幫助你擺脫偏聽偏信),對大的概念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