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

香港将使加密场外衍生品规则与欧洲标准保持一致

ChainCatcher 消息,据 Cointelegraph 报道,9 月 26 日,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SFC) 在研究了 2024 年 3 月的一份咨询文件的回应后,分享了一项计划,将其场外交易报告要求提升到全球标准,他们打算采用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 (ESMA) 为加密场外 (OTC) 衍生品设定的报告要求。 香港相关人士及投资者表示,加密场外衍生品投资不能归类为现有的传统五大资产类别——利率、外汇、信贷、商品和股票。一些香港利益相关方建议使用数字代币标识符(DTI)“以明确识别场外衍生品中的加密资产标的”。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指出,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ESMA)已在 2023 年 10 月将 DTI 纳入报告体系。目前,DTI 已成为欧洲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的核心参考点。 香港监管机构在提及交易报告中需要唯一产品标识符(UPI)时,透露了计划在未来不久在其管辖区内实施类似要求的计划:“鉴于数字代币标识符已作为允许值包含在即将发布的 CDE 技术指南第4版咨询中的数据字段‘基础 ID(其他)’中,我们将在报告要求中适应使用 DTI。”然而,当局将继续监测其他司法管辖区所发布的命令的结果,并在必要时采用类似的制度。香港当局建议于 2025 年 9 月 29 日前实施新的报告要求。

香港金管局总裁:各地加密监管水平开始趋向一致,银行应逐个审查客户再决定开户与否

ChainCatcher 消息,据《明报》报道,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出访阿联酋时表示,过去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严格,程序近乎禁止,相对外地较为模糊,目前各地监管水平开始趋向一致,有利于减少日后各地标准不同引起的监管套利。 对于传闻金管局早前质疑香港多间大型银行不接受虚拟资产交易所开户,余伟文回应表示,当局一向有与银行有交流,“交流时是否有压力则大家感觉不一”。因为虚拟资产还是新项目,银行监管框架、运作要求一直都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业务,所以业界也要不断更新认知,多向当局厘清其监管期望。他指出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发牌,已有监管机构审视其运作,而当局对银行已有反洗钱、客户审户要求,银行需以奉行“风险为本”的原则,对逐个客户应有其审查程序再决定开户与否。 去年,金管局与阿联酋央行,和国际结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及泰国央行进行跨境央行数码货币支付测试,利用数码桥平台为企业真实跨境交易进行结算。余伟文表示,目标在明年初推出“最简单可行产品”,预期平台将有更多央行加入,不过希望初期先维持在可管理的规模。他指目前难题在于谁负责管理平台,还是以去中央化进行,以及如何适应各地监管规则、提供流动性、收取相关抵押品等问题。(来源链接)
ChainCatcher 与创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