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dler DAO:高城孤岛到开放世界,Web3 社交回顾与展望

Buidler DAO
2023-01-15 13:35:08
收藏
Web3 社交是一个大的命题,从传统平台的高城孤岛到完全开放可组合的生态可能还需要点时间,通过以上对 2022 年 Web3 社交发展现状的回顾我们或许会有以下启发或思考。

作者:av,Buidler DAO

 

社交

全文 10309 字,预计阅读时间 25 分钟

文章速览:

01/ Web3 社交的逻辑

02/ 目前的实践与探索

02 01/ 公链层

02 02/ 存储层

02 03/ 协议层

02 04/ 应用层

03/ 总结与展望

 

Web3 社交的逻辑

 

社交无疑是 Web2.0 时代最核心、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社交应用不仅用户庞大、产生的价值也不言而喻,在大资本的推动下,通过社交应用获取越来越多用户的数据,从而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广告推荐、内容推荐和服务每年带来千亿、万亿美金的收入。但是 Web2.0 社交存在几个问题:

1. 数据主权和数据孤岛

用户没有自身的数据完全使用权,用户产生的数据不受控于用户而是平台,信息流推荐由平台算法决定,消息通知也都可以取决于平台策略。同时用户一旦用户在一个平台中建立了他们的社交关系,他们要切换到另一个平台的成本很高。

2. 封闭的生态系统

主要的 Web2 平台在其早期都受益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开发者生态系统,但一旦他们获得足够的牵引力,他们就关闭了生态系统,以防止其他人窃取他们的数据和用户。很久之前 Twitter 的开发者 API 因为担心数据的共享而关闭就是个例子。

3. 不合理不透明的利益分配

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创造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收益或者收益偏低,导致内容创作者缺乏激励,权益受限,如果平台本身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或者护城河,创作者便不愿留在平台上,进而导致平台走下坡路。

同时,因为没有一个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旦平台的用户和创作者的使用率达到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时,利益往往会向平台侧倾斜,网络的参与者就会成为平台成长的牺牲品。用户是社交媒体上内容创造者的主要群体,但他们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回报。平台通过控制分发算法和注意力流,能够从用户制作的内容中获利,而不与用户分享。

而 Web3 的出现打破了平台的垄断,建立起新的全球数字经济模式,也为 SocialFi 提供了基础。在 Web3 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与 Web2 相比,Web3 社交的核心是提供三个主要改变:

1. 用户数据主权:数据可拥有是 Web3 区别于 Web2 的主要特征,数据所有权不再属于平台。

2. 开放数据和身份:区块链技术的美妙之处在于其公开透明,开放共享,通过链上积累的数据和凭证在整个生态中共享,我们不在陷入传统 Web2 世界的数据孤岛中,而是一个开放共享可组合的数据世界。另外对于用户来说,统一的身份与数据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迁移成本,用户实体在链上积累的声望和凭证在整个生态中开放共享。

3. 可组合的生态系统:模块化、胖协议、可插拔等等在这一开放的数字世界的分层设计,决定了他的可组合性,不管是计算层、数据层、协议层甚至 Dapp 层,都是允许开发者以无权限的方式任意组合的生态系统。

我们已经看到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在 DeFi 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也在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一场 Web3 的社交变革,虽然距离 Web3 社交的兴起还有距离,但是我们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团队投入到了 Web3 社交的早期探索中。

与 Web2 平台一样,开放的 Web3 生态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层(公链,去中心化存储)、协议层、应用层三个部分,当然还包括每个分层所衍生的生态工具建设。我们看到今年 Web3 社交领域有许多以 -Network, -Protocol 命名的项目,就像零知识证明火了之后的各种 Zk-xxx 项目一样,buidler 们相继投入到 Web3 的社交的基建中来,努力完善整个社交堆栈。

下面我们一起从这三个方面聊聊回顾今年 Web3 社交领域的现状和发展,以及笔者的思考。

 

目前的实践与探索

 

公链层

Deso

Deso 全称 Decentralized Social,这是一条专为社交媒体应用打造的 L1 区块链,通过自定义的 POS 共识机制,能够实现超过 1,000 次的 TPS(每秒交易),并容纳多达约 3,000 万用户。同时通过内置的 NFT 和社交通证功能,用户可以轻松创建基于通证的社区并实现货币化。

同时“有限状态”并且只存储账户余额的通用 L1 相比,它被设计成一个存储量巨大的“无限状态”区块链,使得 Deso 可以廉价地将所有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存储在链上。

截至2022年12月,有200w个钱包,有200多个 Dapp 在 Deso 上运行,其中最活跃的是类似推特的应用程序 Diamond。

目前 Deso 上每天仅有5000左右的活跃钱包,整个生态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社交关系的的沉淀。可能追求挖矿的玩家居多。Dapp 数量很多但是用户很少,这很难形成社交网络最重要的网络效应。

CrossBell

CrossBell 是 Natural Selection Labs 团队为解决用户数据所有权打造的产品,是一条 EVM 兼容的以太坊侧链。与 Deso 相比,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它专注于提供一个共享内容存储平台,旨在改变社交平台的数据控制和资本化方式。CrossBell 上的所有用户行为都会以资产化的方式储存在"账号"里,就像官网所阐述的"own your social activities!"那样,CrossBell 强调的是用户社交活动数据的所有权。

SubSocial

Subsocial 是基于 Substrate 框架,使用 IPFS 协议进行去中心化文件存储构建于 Kusama 区块链上的一个专注于社交媒体的协议和平行链。该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将具有集成的代币方法,同时用户保留其内容和数据的所有权。

就如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lexander Siman 评论的那样,”我们将 Subsocial 称为 Polkadot 的“社会金融(SoFi)”协议。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基于 Polkadot 和 IPFS 创建自己的社区,并内置内容和社区货币化功能”。

不论是专为社交媒体应用打造的的 Deso,还是强调社交数据所有权的CrossBell、SubSocial,其实都是基于社交对于性能要求的考虑,我们暂不讨论全新构建一条社交公链的正确性,我们需要思考的是,L1 公链的构建本身虽然能实现快速交易和低成本存储,但放在年初 Web3 社交应用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他是在解决 Web3 社交验证成功之后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承载上亿用户级别的 Web3 社交网络?)而非解决 Web3 居民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一条特定领域的 L1 公链的推出与应用本身是有用户接受成本与生态迁移成本的,与其同时,我们也看到了 ETH2.0 的合并、L2公 链的崛起、模块化区块链的讨论、还有 Starknet 在专用 L3 的探索,笔者认为 Web 社交的性能需求未来总能在这些地方找到出口。

所以与其一开始就做一个转为社交打造的 L1 公链,或许,基于现有的公链比如 Polygon 优先去做 Web3 社交的实践解决原生社交需求,是为更合适的思路?

存储层

Ipfs,Arweare 在去中心化存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还有 Stoj,Sia,Swarm,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解决冷数据不可变数据的场景比如 NFTFi, 并不是专为 SocialFi 而设计的,因此并未考虑社交数据的实时变更性及数据查询需求,也不适合进行大数据流的分发;他们更像是传统的 Ceph 类似的文件存储系统,而对于去中心化的社交可变可组合的热数据场景,需要有更像我们传统 Mysql 一样的数据存储的基础设施的推动。

Ceramic

Ceramic Network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它为存储在去中心化网络上的所有类型的数据结构提供计算、状态转换和共识,旨在构建一个链上动态文件存储系统。Ceramic 采用数据流对象,通过不可变的 streamID 跟踪动态文档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版本控制。Ceramic 还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类 DID 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这在跨链数据共享是有效的。

同时 Ceramic 基于 IPNS,通过提供 IPFS 数据层来管理状态转换并跟踪状态转换的功能,将该数据与数据结构相关联并为用户存储该数据,从而使开发人员构建去中心化数据变得容易。虽然目前依然存在开发者需要自营节点以及没有完善的经济模型问题,但其目前依然是数据模块化市场上的核心龙头。

目前已经有很多 DID 以及 Web3.0 社交平台项目在 Ceramic 上开发。值得关注的有 Social Graph Middleware 平台 CyberConnect,Web3.0 Twitter 的 Orbis,即时通讯平台 The Convo Space 等等。

我们知道在社交领域,绝大多数数据都是热数据,比如用户的身份信息(档案、社交图、声誉等)或是用户生成的内容(帖子、博客文章等)都是动态变化的,虽然某些核心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存储链上,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数据,则需要想 Ceramic 这样的动态数据网络来有效存储并管理。

Ceramic 的出现极大赋能了Web3 的建设,除了Ceramic,还有去中心化结构化关系型数据协议的 TableLand,还有 ipfs 对于 FVM 的持续探索,以及数据索引和可用性方面的 TheGraph,Covalant,Dune 等等,他们的出现极大赋能了 Web 3.0 的建设。存储中间件对于传统平台是最重要的,在 Web3 亦如此,存储赛道之于区块链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很期待有更多想 Ceramic 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够给 Web3 应用层带来的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对于存储层,成本、数据上链的策略也会成为这个赛道的技术护城河,随着 crypto 用户对于公开数据的敏感度提升,隐私也将会成为存储领域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协议层

功能抽象在 Web2 里很常见,比如关系链服务、账号服务、Feed 流服务、通知服务、IM 系统等等,他们是社交平台的必须的模块,而放在 Web3 社交生态里,他们则是以协议的形式存在(包括身份协议,社交协议,通信协议等等),他有别于传统孤岛堆栈,这是一种完全崭新且开放的形式,有点像以前一直愿景但并没有很好的落地的 XaaS(通用功能服务提供)的形式,只有沉淀出标准有效可组合的开放协议,构建好扎实的协议层,在这之上构建应用生态,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社交堆栈,更大型的社交乐高,同时 Dapp 项目方注意力上移到并专注于应用层面,这更有利于创新的尝试。

社交协议&图谱

CyberConnect

CyberConnect 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图谱协议,为 Web3 和元宇宙服务。它的使命是将社交图谱数据的所有权和实用性还给用户,同时为所有的 Web3 开发者提供一个基础设施。CyberConnect 目前构建于以太坊和 Solana 上,社交图谱存储方面,CyberConnect 主要使用 IPFS 和 Ceramic,CyberConnect Gateway 为 Dapp 提供了一个通用数据层,以允许为其 Dapp 用户插入社交元素。

CyberConnect 协议从 V1 版本到 V2 版本,使其不再单单是一个社交图谱,而是一个社交数据网络和兴趣图谱引擎,通过整合所有链下、链上以及去中心化存储协议中的数据构建用户特有的社交关系网络,使 Web3 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建立更好的服务和内容而不必费心搭建用户网络。

Lens Protocol

Lens Protocol 是 DeFi 巨头 Aave 的创始人 Stani Kulechov 在 Polygon 上构建的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协议。Lens 充分利用 ERC-721 非同质化代币标准构建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用户在 Lens 上的社交图谱是围绕个人主页 NFT 建立的,因此社交关系的建立完全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建设难度较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 Lens Protocol 完全颠覆了现有的社交图谱设计体系,它是围绕 NFT 为核心构建的可拓展社交架构。个人主页,关注用户,收藏将作为信息和价值承载的主体都并以 NFT 的形式记录在钱包中,创作者可以设置时间或金额门槛来捕获用户关注和收集的价值。社交数据记录的开放化,精细化和资产化,正式社交协议的价值所在。

Lens Protocol 合约代码在 Hub、NFT 的设计、以及自定义可拓展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目前已有数十个 Dapp 构建于改协议之上

Relation

与采用 Ceramic 数据服务的 CyberConnect 不同,基于 Dfinity 开发的多链社交协议 Relation 则是自己独立编写了一套数据库——Relation Graph,并通过其独立开发的产品 Relation One 来完成 Web3.0 社交图谱数据的索引和构建。Relation 不仅包含了 Relation Graph 可视化图谱数据和 Relation One 用户主页,还有 Relation Club & Relation link 聊天工具,甚至 Relation 未来还会提供更高阶的数据服务。

5Degrees

5Degrees 是由 TokenPocket 钱包孵化的 Web3 社交网络协议,旨在建立用户关系图谱并让所有 Dapp 社交化。他是一套基于 ERC-1155 标准构建的开源协议,相对于 Lens 有着发帖,收藏,评论等社交交互,5Degrees 仅支持Profile 和链上社交关系两部分。从结果上看,它在 Web3 社交协议的远远没有 Lens, CyberConnect 的影响大,笔者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协议定位不准以及实现不够充分导致。

 

通信协议

XMTP

XMTP(可扩展消息传输协议)是一种用于安全、私有 Web3 消息传递的开放协议、网络和标准。XMTP 建立在 Waku v2 版本的点对点消息协议之上,通过 XMTP nodes 节点(当前由 XMTP Labs 托管的所有节点)进行消息传递。通过他可以实现 Web3 实体之间(钱包账户与钱包账户,Dapp 与钱包账户,创造者与社区)的端到端加密通信(在参与者之间进行信息加解密),值得一题的是,今年11月,XMTP 为整个 Lens 生态提供安全且私密的 Profile 间私信服务,当前允许用户在 Lenster 中相互发送私信。

Push Protocol

Push Protocol(原 EPNS 以太坊消息推送服务)是一个基于地址的 Web3 消息推送协议,类似 Web2 的中的苹果消息推送服务 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旨在打造用户自主控制的比较 crypto native 的消息订阅与推送机制,9月份正式更名为 Push Protocol 是为了不在与 ETH 绑定,从而打造跨链生态。他提供了广播、定向、子集三种通知模式,允许使用者向频道订阅者发送不同类型的通知;同时提供标准插件与 sdk,使得任何 Dapp 或者服务可以方便地订阅接收消息。

其他

Web3 域名系统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自从 ENS 因为年初的数字域名炒作后出现在大众视野,今年可谓是 Web3 域名系统百花齐放的一年。从「.eth」到「.bnb」「.nft」「.apt」等等,掀起了一场域名 NFT 炒作的盛态,但是随着生态对 ENS 的集成,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可读性强的别名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人们不再需要记录繁琐的地址串,只需要一个类似 Web2 具有特征意义的名字就可以进行转账,甚至更加丰富的链上交互。这无疑将钱包地址与自然人挂钩的一项不可小觑的进步。

RSS3 内容分发协议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的缩写)是 Web 1.0 时代的内容聚合协议,制定了一个网络聚合的格式和标准,是一种网络传输的协议。早期开发者为了跟踪网站信息和抓取内容,开发了 RSS 协议,使得信息可以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在 RSS 文件中,同时实现内容分发。

RSS3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和 RSS 协议,旨在改变社交平台的数据控制和资本化方式,构建一个透明、开放、可扩展的去中心化信息分发协议,将内容所有权归还用户。

当用户使用 Dapp 时,前端把信息流聚合的请求,提交到整个 RSS3 网络,由中继节点(RN) 组成的全局索引器(GI) 处理数据请求,再由服务节点(SN) 把存储的内容进行分发,传回给用户,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是通过 RPC,节点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过 REST API/GraphQL 进行存取

区块链的技术迭代很快,我们看到很多关于 Web3 社交在协议上创新与探索,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还有基于 Web3 基础设施 Ceramic 的身份协议 IDX Protocol,还有隐私相关的通过使用 ZK 技术进行去中心化身份验证的证明协议 Sismo Protocol 和访问控制和加密解决方案 Lit Protocol,他们都在社交网络的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应用层

 

前面花了较大篇幅总结了 Web3 社交领域协议层的进展,而建立在协议之上的应用层就太多了,他们有的高举着用户自主的旗号最终大多只是噱头炒作,而非真正秉承 Web3 精神去做加密原生的创新。但总有些 Web3 应用让我们感到新奇又或者产品与市场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下面就围绕着社交关系、社交身份、内容创作跟大家聊聊Web3社交的应用层的相关项目。

媒体

推特在过去一年中的戏剧性事件已经促使用户大量涌向推特替代产品。其中有充分去中心化的 manston 长毛象和 farascar,也有上文提到的完全去中心化的 Lens Protocol,虽然三者同样也是协议或者社交网络架构,但我更愿意把他们放在应用层进行对比和介绍。

首先 Lens Protocol,这是围绕 NFT 为核心构建的完全去中心化的可拓展社交协议,Lens 的出现让人兴奋,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对于社交协议是否应该完全去中心化持观望态度,不管是 Manston,Farascar 还是 Blusky,都选择去实现一个充分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而非完全去中心化。基于 Lens Protocol 协议构建社交媒体应用就显得尤为简单而直接,我们看到截至目前构建在 Lens 之上的 dapp 有数十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去中心化的Twitter”的lenster, “去中心化的YouTube”的 lenstube,“去中心化的 LinkedIn”的 orb。2022年12月,Lens 的用户总数近10万,月活跃用户约为3.5万。

自6月以来,通过 Lens 的无 gas API 中继处理的中继交易总计790万笔,由于并非所有 Lens 应用程序都使用此 API,因此所有 Lens 交易的真实数量更高。

而 Farcaster,他是一个无许可协议,其中数据和 API 是专有的。这意味着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像 Gmail、Apple Mail 或 Outlook 基于 SMTP 电子邮件协议构建一样,从 Farcaster 查询数据,并在 Farcaster 数据层上构建不同的、定制的应用程序。

对于一个试图成为“完全去中心化”的 Web3 协议来说,在链上存储每一个帖子、分享和收藏都是昂贵,也许我们在链上所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原语,比如一个人的身份,以及读写数据的能力。Farcaster 与 Lens 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在链上存储数据的极简方法,也就是其前 Coinbase 创始人 Dan Romero 和 Varun Srinivasan 所说的“充分的去中心化”。同时 Farcaster 摒弃了当今 Web3 中典型的金融化激励层,即节点验证者执行任务会获得代币奖励。

相反,一个点对点的 Hub 网络构成了 Farcaster 的数据层,类似于以太坊节点,它存储数据、验证操作并将数据传播给对等节点。截至2022年12月,Farcaster 共有6700名用户,平均每月活跃用户3500名。

然后是 Manston 长毛象,这是一个老牌最接近 Twitter 替代方案,它是基于开源 ActivityPub 协议的社交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源的 Mastodon 协议上建立第三方应用程序。Mastodon 的架构与 Farcaster 的联邦模型最为相似,属于”充分的去中心化“,在 Farcaster 中,数以千计的私人运营和众筹的服务器被称为 "instance",并选择与其他 instance 通信(或不通信),或保持完全私有。用户必须选择要加入的 instance,类似于 Discord 或 Reddit。

由于 Mastodon 的 instance 对另一个 instance 可见的内容做出主观决定,因此 Mastodon 的用户体验往往是碎片化的,而不是像传统社交媒体平台那样的公共大厅。Mastodon 与 Farcaster 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将用户身份托管在以太坊上的不可更改的智能合约上,而 Mastodon 的用户账户可以被任何 instance 的运营商单方面审查或禁止。截至2022年11月,Mastodon 拥有102万月活跃用户。

身份

身份是由实体与实体的相关数据构筑成的,同样的,在 Web3 社交里,去中心化身份则是由去中心化标识结合链上、链下数据构建的。同时在社交关系中围绕身份的声誉与凭证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基于社交关系的身份实体标识 brightID, 去中心化信贷市场的信用评级 ARCx Credit,还有像 Galaxy,POAP、RabbitHole 这样的凭证平台。

今年5月,v 神的论文《去中心化社会,寻找 Web3 的灵魂》让 SBT(灵魂绑定代币)这个词火了,它至于 Web3 社交的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相信未来的去中心化社交,也将都会通过 SBT 进行身份的铸造、关联匹配与连接。

同样的,为了隐私性,zk-SBT 也将被更广泛的采用。另一方面,智能钱包应用也在今年有着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 Gnosis Safe,到 Argent, Sequence, Unipaas 等等,同时 EIP4337 账户抽象的提出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相信未来,围绕身份的认证、授权、管理、隐私、声誉、以及跨链身份堆栈在功能和体验上愈加成熟,加速 Web3 社交的发展。

连接

Web3 实体的连接除了用户与用户的点对点的社交联系,还有社群的联系,用户通过某种媒介又或者是某个通证或者其他某个方面的特征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社群,DAO 的兴起无疑是这方面需求的催化剂。

我们很幸运的看到向 SEER-Space 这样的应用助力社区建设和交流,还有基于区块链 DID 的社群管理工具 DeBox,他不依赖于项目方来创建群组联系,而是依赖特定 NFT 连接的 DAO 治理框架;与 debox 类似,基于 NFT 的群组社交平台 Atem,通过 NFT 把用户连接起来,探索基于 NFT 的社交网络,并丰富 NFT 资产与持有者,以及持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表达。值得一题的是,最近 CyberConnect 推出的 link3 把社交身份和链上行为有效的联系起来,聚合了链上和链下数据,作为整体身份,在用户和组织之间实现了可信赖的网络和有意义的连接。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一些业内新兴项目的崛起,如 BuidlerDAO 孵化的社交项目 Nextme,这样一个致力于将社交数据和画像价值以去中心化协议连接与分发的社交门户和广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一个基于 Web3 身份实体的连接系统,进而通过数据分发与实体交互挖掘价值。

内容

还记得去年掀起一场关于内容挖矿、创作者经济的讨论,然后由大量的内容创作相关的 Dapp,高举 Web3 大旗实则滥发只有短期价值的平台代币,依稀记得去年底 Monaco Planet 刚发布上线的时候有很多关于 Monaco 出圈的讨论,但由于内容挖矿定义不明确,代币分配的问题,很快也都没有人再次提起。

但是在内容发布领域,Mirror 应该是位数不多被大家认可的平台,Mirror 是由知名加密创投 a16z 注资,目前币圈最广为人知、活跃用户最多、可谓处于领跑地位的 Web3 社交产品。Mirror 整体的功能较为简单,没有评论,同时也无法通过订阅形成 feed 流,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现在 Web3 从业者文章内容创作的主要出口。

通信

我们看到许多 Dapp 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引入即时通信的能力,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连接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之前也介绍了相关的通信协议,而在应用层,不管是基于标准协议还是自研协议,都不乏能看到一些实践。

有由 Etherscan 背后的团队创建的使用户能够在钱包与钱包之间相互留言的BlockscanChat,允许用户与 WalletConnect 网络中的其他钱包用户进行 1-1 直接的信息传递的Wallet Connect Chat,或者是由一站式 DeFi 钱包 DeBank 推出的 Web3 原生通信应用 DeBank Hi,还有通过利用 Nansen 产生的数据和标签促进更有效的加密货币相关对话的 Nansen Connect,以及基于 XMTP 协议的 lenster 中 profile 之间的聊天能力。

代币

socialFi = social + token + 经济模型,其中 token 不仅作为 Web3 实体连接的纽带,同时也作为代币通证为 Web3 应用的资产或者价值的锚定物。Web3 中的代币主要分为个人代币、社区代币、社交代币三种。

个人代币也成为粉丝代币,比如由格莱美奖获得者 DJRAC(AndréAllenAnjos) 基于以太坊推出的粉丝代币 RAC,由知名的 NFT 收藏家 WhaleShark 基于 ROLL 平台发行的代币 Whale。社区代币主要用户社群管理,通过某种方式将社群资产碎片化成自己的社群代币,最有代表性是 PleasrDAO,通过买入元组狗狗币的 NFT,并将其碎片化成169亿枚 The Doge NFT(DOG)代币。另一方面社区代币在 DAO 的管理中也承担着积分治理的角色。社交代币则一般是有社交平台推出的平台代币,比如主打体育产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体娱粉丝激励平台 Socios 的原生通证 Chilliz。

 

总结与展望

 

Web3 社交是一个大的命题,从传统平台的高城孤岛到完全开放可组合的生态可能还需要点时间,通过以上对2022年 Web3 社交发展现状的回顾我们或许会有以下启发或思考。

公链先行还是协议先行?笔者从一开始看到 Deso 这样一个 L1 公链的提出其实是疑惑的,因为我觉得应该先解决需求,解决 Web3 社交创新的问题,而不是去解决 Web3 社交成功之后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承载上亿用户的 Web3 社交网络?)。

因为一条 L1 链势必需要从零构建生态,且不说迁移成本,他可能丢失了与已经成功的公链的内在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 Web3 社交无疑是艰难的。Web3 用户基数本身就很小还要被几百个 Dapp 瓜分,很难形成网络效应。反观 lens-protocol 以及 aave 团队所做的事情,从6月到现在,lens-protocol 的 API 调用占据了 Polygon 的4%,通过社交协议反哺应用层,aave 团队尝试构建的 social+fi 生态似乎已经开始有了雏形。

“胖协议“、协议先行可能是目前阶段较为合适的方向吧。因为有流动性,才有用户,有用户,才能形成网络效应从而产生价值。

Web3 用户基数还很小,目前 SocialFi 要发展依然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其赛道规模还小,机制还相对原始,愿意使用产品体验不太好的 SocialFi用户少之又少,这就很难形成经济效应,SocialFi 的项目代币赋能很差并采取内容挖矿开始冷启动时,后果就是用户开始无限制的创造垃圾内容,陷入挖提卖的死亡螺旋。另一方面,我们期待更多像 Mask Network 的桥梁去引导更多的 Web2 用户进入 Web3 世界。

相比于简单的社交应用复制品,我们更期待更 native 的加密创新。从去年底到今年,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 Web3 应用无非是 Web2 复制品+代币,基本很多在各种噱头、出圈的产品发布之后,剩下来的廖廖无几。Web3 社交他一定是有独特的加密原生创新的基因在里面的,否则用户没有理由从 Web2 迁移到 Web3。

胖协议瘦应用还是胖协议胖应用?我们看到今年在协议层的发展与创新,也看到很多建立在协议之上的瘦应用,协议之上的诸多功能独立且简单的应用一起构筑整个生态,但是我们会思考,单一的应用是否增加了用户切换 Dapp 的成本,应用本身的护城河又是什么?技术壁垒又有多高?人们总是趋利的,笔者认为最终就会出现几个实力相当的集大成的超级应用(所谓胖应用),而非现在这种小而美的应用。

SocialFi 中的 Fi 金融性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交网络效应支撑,我们还处于 Web3 社交的很早期的阶段,把 socail 做好更为重要。

因为早期人们对于 DeFi 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 SocialFi 的价值潜力并没有被挖掘出来。但是随着 DeFi 以及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热点被挖掘出来,而加密行业用户对于 Web 3.0 和去中心化理念的理解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深刻,因为现在技术环境的升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更加丰富的视角来看待 SocialFi 的发展方向,我们甚至可以构建出更多具有想象力的协议。

身份系统还无法做到像 Web2 中的手机号、邮箱那么贴近自然人身份,这就导致Web3实体所产生的链上数据并不能很好的与实体本身关联。但是我们看到智能钱包、DID、SBT、EIP4337 的发展,只有身份先行,才能更好的做好 Web2 到 Web3 的用户引导,才能更好的做去中心化社交。

目前的 Web3 社交 Dapp 亟待解决的是体验问题,不管是关系图谱索引优化,还是即时通信端到端内容加密效率与消息收发效率,或者是链上数据可用性。同时许多协议架构中的节点大都是很少的节点又或者是由官方托管所有节点,这样的现状势必要有所改变。

但是这也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去中心化动态存储,可编程存储公链,模块化区块链或者是 L2、L3 的崛起,以后的 SocialFi 产品的体验会有所改观。笔者相信,以后的 SocialFi 产品,是可以让人忘记其其实是架构在区块链技术上的。

数据隐私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区块链的美妙之处在于其公开透明,但当区块链生态慢慢的需要贴近自然人身份的时候,这种公开数据共享的机制有时候会令人不安,我们在解决数据共享的时候更要保护用户隐私。我们看到今年是 ZK 和 L2 的元年,相信随着ZK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探索,能有效的应用到 Web3 社交的各个场景,做到数据可证。

最后一个思考,完全去中心化还是充分去中心化?我们看到 Lens Protocol,Farcaster,manston,还有 Blusky 都在为社交协议社交网络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的实现的探索者,但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目前是没有定论的,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会愈加清晰。Blusky 创始人也就是之前 Twitter 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一直直言不讳地批评 Web3,他认为 Web3 基本上是风投资助的骗局。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转而他提出 Web5 的概念,Web5 不同于人们目前所称的 Web3,因为它不像 Web3 那样强调对互联网的所有权,但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和无需许可(permission-less)都感兴趣。Coinbase 前首席技术官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在其新书《网络状态》(The Network State)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描述他称之为“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to recentralization)的过程。他认为,去中心化有利于反叛者,而中心化则有利于在位者。

去中心化增加了波动性,而中心化提供了稳定性。纵观历史,分权运动,如美国革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革命,最终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目前 Web3 倡导的去中心化最终将走向中心化。

笔者相信,这层迷雾,将被慢慢拨开,噢!一个崭新开放的世界映入眼帘!

链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请广大读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与炒作, 站内所有内容仅系市场信息或相关方观点,不构成任何形式投资建议。如发现站内内容含敏感信息,可点击“举报”,我们会及时处理。
banner
ChainCatcher 与创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