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OneKey 王一石:硬件钱包覆盖率可能不到 5%,但红利期仍然很远

ChainCatcher 精选
2022-09-21 19:14:38
收藏
王一石认为,未来硬件钱包应像U盘一样,币圈里每两个人就有一个。

采访:朱恩民,链捕手

受访者:王一石,OneKey 核心贡献者

 

2022年,尽管Web3概念推动加密行业来到新的高度,但诸多平台破产与被盗等事件仍给币圈人蒙上一层阴影:如何才能确保资产安全?在软件钱包暴露出种种问题后,一部分人转向硬件钱包,试图借助这一物理隔离方式来建立绝对的安全保险。

具体到硬件钱包领域,华人创业项目OneKey备受关注,经典产品OneKey Classic兼具安全性和交互体验,受到不少行业KOL的背书。其创始人王一石自2013年入行,早年在巴比特论坛编译发表过许多加密行业文章,之后供职于巴比特、币信、字节跳动等机构,也有着几次创业经历。种种机缘助推,他专注于硬件钱包领域并持续耕耘数年。

近日,链捕手邀请王一石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在近3个小时的对话过程中,王一石既介绍了硬件钱包的安全价值、市场行情和使用建议,也分享了他在加密行业的创业经验和对华人出海的冷静思考,并澄清来自Web2行业的认知误区,此外,他还对链捕手道出自己从业十年的心声。

王一石认为,硬件钱包是加密用户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适合存储重要的冷资产,随着用户体验和价格成本的优化,硬件钱包会像U盘一样普及。他以自身实际经验提醒,创业者一定不能自嗨,要关注是否给用户创造了真实的价值。以下是对话全文。

 

一、如果硬件钱包可以像小米手环一样便宜

 

链捕手:请介绍一下你进入加密行业的经历和创立OneKey的故事。

王一石:我是在2013年开始在一个IT论坛开始知道比特币,当时还在土木工程专业念大三。知道之后,我立刻去翻看比特币白皮书,但没看懂。多方寻找后,我在巴比特论坛上读到吴忌寒翻译的中文版白皮书,觉得实在太酷了,跟自己之前接触的东西都不一样。当时国内关于币圈的资料很少,基本上只有Bitcoin Magazine,还有一个很古老的论坛叫bitcointalk.org,就是在很小的圈子里流行,大家也都是很纯粹的兴趣。

我的第一个比特币是在淘宝上找人代交易的,当时还能够轻松买到一个完整的比特币,现在已经很难了。记得第一次持有比特币时,我浑身在发抖,感觉自己真的在参与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当我的钱包交易记录同步到链上后,我兴奋极了,心想这就是上链吗?接触比特币之后,我翻译了很多CoinDesk和Bitcoin Magazine的一手资料发在巴比特论坛上。宋欢平留意到我,就在微博上私信问要不要一起创业。第二天,我就买机票去了浙大紫金港附近加入了巴比特早期团队。

2014年,我想换一个方向,就去了比特基金,主要负责看项目,自己也做一些项目。但那两年市场行情很差,币价狂跌,记得我当时从五千人民币的价格一直买到八百多,最后身上一个子儿都没了,项目也运作得不太好。后来,我就去字节跳动上班了,待了大半年。接着,币信创始人星空找到我,从兼职帮着做产品设计到全职加入。期间,我在2018年离职短暂创业并修整一段时间,直至2020年重回币信。

OneKey硬件钱包也是从币信独立出来的。我在负责币信内部的硬件加密设备时,发现也可以对外商用,最初变成一个硬件钱包“币信Key”,后来研发团队拿了融资,目前是以独立的公司形式运作。

 

链捕手:你为什么选择硬件钱包这样一个小众领域?目前存在哪些痛点?

王一石:在安全事故不像现在这样频发之前,大家很少关注硬件钱包或者Web3里的硬件分支,硬件钱包一直是一个很小众的领域。选择做硬件钱包,是因为交易所、托管式钱包、矿池矿机等其他方向,别人做的已经很好了,除非我能够把产品或者用户体验提高十倍,不然做不过人家。OneKey启动之初是币信的内部工具,后来发现用户也喜欢,种种机缘巧合,顺水推舟就做了下来。

硬件钱包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盲签、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盲签方面,使用硬件钱包时,最关键的是签名数据和链上真实数据的一致性。这个数据通常是ABI,需要针对每一个合约去解析其中的数据内容,工作量巨大。用户体验方面,目前硬件钱包的整体体验,包括软硬件在内,都很像1990年代早期的BP机,还是很初始的状态。

很多人不用硬件钱包,一是因为用户体验差,引导流程对小白用户来说门槛很高,软件配套也很差。二是因为定价问题。在不确定硬件钱包可以带来什么价值时,一两千元的价格会让很多人退却。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硬件钱包的价格可以像小米手环一样便宜,体验的门槛就会降低,即使不好用,丢了也无所谓。当用户切身感受到产品带来的好处,也就愿意使用了。

 

链捕手:OneKey和其他硬件钱包的区别和亮点是什么?

王一石:硬件钱包市场,目前两个主要玩家是Ledger和Trezor。Trezor是世界上第一个硬件钱包,但没有安全芯片;Ledger用户很多,但安全芯片的固件不开源,没有那么Web3,用户只能相信Ledger不作恶。相比Ledger和Trezor,OneKey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保持开源,又使用了安全芯片,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有安全芯片的Trezor”,是目前市面上体验最佳、综合实力最均衡的硬件钱包。

跟其他硬件钱包相比,OneKey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是真正彻底开源的钱包,软硬件都开源,软件不仅开源,还采用MIT协议,其他人也可以直接拿去商用。真开源和假开源是有区别的。之前Solana生态钱包Slope上传用户的私钥助记词,就暴露出市面上的很多开源钱包可能不是真正的开源。我对开源这件事有执念,不管钱包做得好坏,开源更重要。

 

链捕手:Trezor和Ledger等都出现过安全问题,硬件钱包是万无一失的吗?普通用户应该怎么把硬件钱包用到极致安全?

王一石:Trezor是用户邮件被钓鱼输入助记词,但软件钱包也一样会遇到;Ledger是用户订单和隐私数据被泄露,实际上资产是安全的,并且泄露问题并非Ledger造成。这些例子并不能说明硬件钱包不安全,只能说明硬件钱包的服务商使用的数据平台可能不安全,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软件一定是不可靠的。

对于普通用户,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专式专用,把硬件钱包尽可能好地隔离,冷的和热的分开,小额的和大额的分开。大额的和冷的放硬件钱包,小额的和热的放热钱包,这就可以解决99%的安全问题了。在Web3世界里,数据就是钱,钱就是数据,隔离钱本质上就是隔离数据,就是风险的隔离。在我看来,硬件钱包类似扳手,是一个非常好的专式专用的工具,存在感觉很低,很适合拿来存储重要的冷资产,这是人性中的需求。

 

链捕手:OneKey的市场数据如何,你们是如何推广的?

王一石:在海外市场,目前行业老大是Ledger,体量是我们的二三十倍。在国内,OneKey应该是第一名,因为价格便宜,用户资产规模也比较大。我们没有专门花钱请人推广,早期推动OneKey增长的其实是一些KOL,他们是在体验过后自发宣传的。一些币圈知名企业的内部员工也是OneKey用户,虽然还没有跟他们的公司层面正式合作,但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信号。

我们的推广方法很简单,筛选出真正对硬件钱包感兴趣的用户,通过体验试用的方式,让他们自行验证并自发宣传。对OneKey来说,现在的阶段投放买量还不太现实,我们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最底层的逻辑是,产品本身是有竞争力的,我们可以很放心地拿出来给用户横向比较。等到下一个阶段,产品打磨得非常不错了,我们可能会做一些流量投放。

 

二、硬件钱包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链捕手:Celsius破产等安全事件会导致硬件钱包市场迎来红利期吗?硬件钱包目前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潜在的用户群体又会有多大?

王一石:很难。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安全事件,但是韭菜还是一样的,因为韭菜的记忆只有7秒。大家很快就会忘记,继续存托管钱包。其实,类似的安全事件或者Rug都是给大家一个信号,不管你有多么信任一家平台,但一定要把长期大额的钱放到自己保管私钥的钱包里,软件或者硬件钱包都可以。

以市面主流的Ledger和Trezor估算,Ledger全球累计出货量大概是450万台,其中有相当比例是一人多台,Trezor少一半。毛估计算,目前真正使用硬件钱包的用户可能是两三百万,占整个加密世界的用户比例不到10%,可能是4%-5%。

长期来看,我认为币圈里每两个人应该有一个硬件钱包。因为硬件钱包的成本一定越来越低的,数字资产的安全性一定是越来越重要。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U盘一样,当成本低到几十块钱的时候,就不会纠结购买U盘是否值当。当你做一个决策的成本变得非常低的时候,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买就完了。如果硬件钱包不贵,却能使资产永远不会丢,其实是花小钱办大事。

 

链捕手:从人性的角度,不携带硬件似乎更加方便,随着软件钱包安全问题逐渐解决,硬件钱包是否会逐渐冷落,就像很多人不再用U盘?

王一石:在定位上,软件和硬件钱包一开始就是分道扬镳的。软件钱包围绕着易用性,在兼顾安全性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来吸引用户。硬件钱包则是完全相反的路线,并且完全不信任软件,只信任自己去做守门员。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两者在产品形态上越离越远。

安全问题有一个特别核心的点,就是我们如何赋予安全能力?Web2产品里的邮箱短信、顾客验证等安全措施,其实都是依托于平台本身,但达不到绝对的安全。从安全角度去看,物理上的安全绝对是最保险的,需要完全隔离网络去存储。硬件钱包扮演的角色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并且这道防线由自己掌握,即便前面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失败了,最后私钥还在自己的硬件钱包里。

 

三、创业者不能自嗨,用户愿意付费是衡量标准

 

链捕手:OneKey创业过程中主要经历过哪些挑战?对于入圈的创业者,你有哪些建议?

王一石:从OneKey的经验来看,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真正对这份事业有抱负和决心的人,其实很难。OneKey在早期没有能够确定一个高标准的招人门槛,使得当时招的一些人不太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以实际经验来看,一个优秀工程师一定是普通工程师的10倍。这也是创业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创业公司很难去跟大厂竞争人才,因为人总是既要又要,希望长期稳定和高收入,但创业公司很难满足这些条件,只能分享一个愿景,加入进来一起build。

OneKey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理想化。在做功能和需求时,没有完全贴合市场,有时候是在自嗨,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创业公司自我感觉良好,设想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用户不买账,这其实就不是真正好的方向。我也在反思,过去总想要解决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要解决非常多Web3的大挑战,但用户的需求可能没那么复杂,可能就是简单地解决一个问题。有可能我们太高估新技术落地的速度,也太低估新技术落地后的影响。

必须得务实地看待Web3的真实状况:现在Web3的全球用户大约几千万,肯定不到一亿人,圈子里的人很嗨,有一些热钱在里面流动。但是圈外人看Web3,是很表面、很外围的,觉得发一个NFT就是Web3,其实并不是。

从这个意义上,创业者需要不断追问自己,做的功能真的足够刚需吗?用户愿意付费吗?这是很底层的问题,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用户应该愿意付钱;如果用户可付可不付,就说明没那么刚需。这是创业公司被逼到绝路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必须要向最好的团队、最核心的用户看齐,一定不能自嗨,这是非常忌讳的。很可能你想的东西人家已经想过了,你做的东西人家也已经做过了,应该跳出去,保持一个啥都不懂的状态,重新审视行业最头部的公司在干嘛?这样可能会有一些新想法。

真实的商业环境与在大公司内部创业完全不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大公司在启动初期提供流量等各种资源。在真实世界,问题的维度往往更高,面临的挑战也远不止一个。你能产生影响并覆盖更多用户的方式,并不一定是解决了世界上最难的问题,而可能是以最快的方法解决了一个不那么难的问题,或者是以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一个大家心里知道,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问题。

在我看来,创业团队容易受外界声音干扰。当外界吹起一股风,团队要做这个,外界吹起另一股风,团队要做那个。这样很难真正抓到用户迅速起量的阶段,说不好听一些,吃屎都赶不上热的。另外,现金流非常重要。现在市场大环境不好,不光是估值会偏低,融资时间也会很久。如果没有很好的现金流,团队很难有高昂的士气去持续 build。

 

链捕手:你如何看待加密领域华人创业者的优势和劣势?在当下赴海外创业的大背景下,华人创业者需要注意什么?

王一石:我也没能做到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只能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经验。华人创业者普遍勤奋,但一个大问题是,不够国际化。相比之下,印度的Web3团队是典型的又勤奋、又国际化,其官方语言又是英语,出海比华人有优势。究其原因,语言是一个障碍,这样会跟海外的VC和团队沟通不畅,但也能克服。

但更关键的原因不在于语言,而在于华人创业者看待问题的中国视角。有一个观点是,华人总想做家长式App,希望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中国互联网用户处于一种被圈养的状态;海外App更希望把用户当成年人,一个App解决一个问题,不会在一个App里塞所有东西。

在加密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海外Web3商业项目通常只专注一个点并做到极致,更倾向于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吸引更多用户。大家各自不是在造一堵围墙圈养用户,而是各自做一个大节点,节点之间打组合拳,这样,不同项目合作时就不会担心存在利益冲突或者市场份额被对方吃掉,也可以满足用户更多需求。

华人创业者出海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放弃大而全的家长式Web3创意想法之后,如何把野心收缩到一个非常小的点上?单点突破之后,又如何跟印度和硅谷的Web3创业者竞争?这是过去只专注国内市场的Web2创业公司不需要考虑的,但加密领域面对很多海外用户,不能变成一个中国人自己玩的产品

华人创业者出海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招人难。创业团队在早期就要招母语是英语,又非常懂中文的人来帮助出海。但在新加坡和湾区这样的地方,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如果对方母语是英语,团队必须要有高效的沟通形成合力,并且新加坡招人成本比北上深更高,很难说招到的人能够彼此非常契合地认同一个方向。种种原因综合,你会发现团队虽然搬到了新加坡了,可在新加坡招一个人怎么就这么难?

现在很多币圈公司都跑到迪拜、新加坡,我想要泼一盆冷水,人出去不代表认知就出去。如果去了新加坡,却依然在一个华人为主的Web3环境里,其实并不是真的意义上出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国家去生活。其实出海并不是指物理出海,而应该是认知出海,物理在哪里反而不重要。现在Web3其实本质上没有物理落地的场景,大部分都是线上的,普遍远程办公,在国内也可以做一个面向海外的产品。

 

四、未来可能会出现“加密货币阶级”,价值观念大为不同

 

链捕手:从字节跳动到币信,再到OneKey,可以说你经历过Web2和Web3行业,你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什么?Web2行业对Web3存在哪些误解?

王一石:在我看来,所有的Web2公司最后都是Web3公司。首先更正一个谬误,很多Web 2公司的人认为,Web3就是Web2的产品加个链,这种观点其实很片面。我对Web3的定义是,Web3是Web1 被赋予了资产的流动。

Web2公司普遍喜欢做平台,把用户圈起来在平台产生交易流动,再去抽水。Web3不是,Web3特别关注可组合性,没有哪一个应用和链可以独善其身,总是和其他生态产生交互。Web3的另一个特质是,用户自己掌握数据和资产。

如果Web2公司想要切到Web3,绝对不是简单地给产品发个币或者发个NFT,那就太无聊了。很多Web2公司其实已经在探索Web3的产品形态,可能会出一个类似于Facebook的巨型企业,但解决的问题一定不是现在Facebook已经解决的,而是一个在Web3才会有的问题,老实说我的想象力不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我还要纠正一个观念,很多人认为交易所和DeFi都是Web3。其实交易所是Web2,因为交易所所有的业务核心在Web2就能够被解决,除了充币和提币与Web3沾边,交易所更像是Web2.5,不是真正的Web3。Web3应该是从用户打开应用、访问网站开始,就已经是在链上以高度可组合性的形式去做N多事情。

另一个误解是,Web2的经验可以简单套在Web3上。很多Web2团队说要做Web3,其实不明白哪些事情非得放到链上,哪些事情不需要放到链上,也不明白哪些是昙花一现的需求,哪些是长期的需求。所以,Web2创业者切换到Web3时,经常会带入一些之前在Web2行业里的先入为主的观点。

举个例子,很多Web2创业者到Web3之后不知道做什么,就想去做基础设施、节点服务、链上数据,并且还是按照Web2的方式去做。但Web3其实缺的不是基础设施,Web3缺的是超级应用,缺的是100个像STEPN这样能够将圈外人带进来的超级应用。

 

链捕手:关于Web3,你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王一石:我最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当价值存储的位置被转移时,传统世界的估值模型会变化。举个例子,一些00后买的第一个资产很可能就是加密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主要的投资标的和对象也是加密货币。这意味着,这一代人从第一天接触投资开始,他的价值认知就是跟crypto锚定在一起的。一股茅台3000元,他会觉得不值,一个ETH是3000元,他会说真便宜。

也就是说,价值好像在被扭转。先是传统金融,再是其他比如房地产。我们总是在嘲笑一些人买Sandbox的地,觉得只是一个链上数据而已,区块链里的一块地和房子怎么可能有可比性,当然是房子值钱。但加密行业里的长期holder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就让我意识到,除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以外,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阶级,可以叫“加密货币阶级(crypto class)”。在他们的认知里,原生代币是加密货币,而不是房子、股票、债券。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时,许多价值被吸附到Web3世界,传统世界的估值模型会受到影响。如果你不再被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念束缚,刚接触社会时就已经在一个Web3的定价体系里,那么你看待同样事物的价值会跟其他人完全不同。这可能会比我想象的还要快。

 

链捕手:入行十年,你如何定位自己在加密行业的身份?你的心态如何?

王一石:入行十年,我一直没有离开,因为币圈有毒,进了Web3再跳出去,就会发现传统行业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没有新鲜内容。加密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名词诞生,说明行业变化快,给人带来很多快感。真是币圈一天,人间一年。 

我自己就是一个学生,不是谦虚。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2020年开始,以太坊的基础设施变好了,一些新链也做得很不错,这个行业里突然涌进来非常多高知的精英,过去在顶尖的大厂和金融机构里的人做出了很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加密行业不断地往前走,老的知识都没有用了,越到后面来的人越厉害。如果还不能尽早做出一款好产品,积累一些牢靠的用户底子,后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做OneKey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带团队创业,以后再也没机会了 ,竞争是很激烈的。现在一些95后,甚至是99年的人都很不错,他们的认知、执行力都很好,相比之下,我可能还能继续做几年跟得上节奏,但再往下就很危险,会被淘汰掉。

所以必须要有空杯心态,你啥都不是,过去所有的积累跟经验,只不过是比别人早几年入行而已,这样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如果有太多的顾虑或沉默成本,会很难放开去接受新事物。大家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拿自己的偏见去看待新东西,不光失去了参与的机会,也让自己一直迷失在过去的认知中。

我评价自己是悲观的积极准备者,一直都在积极准备,好让自己能够较好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在我看来,势比人重要,大趋势留给人将事情做成的机会很有限。很好的机会,可能就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总是盯着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好机会,就已经晚了。

链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请广大读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与炒作, 站内所有内容仅系市场信息或相关方观点,不构成任何形式投资建议。如发现站内内容含敏感信息,可点击“举报”,我们会及时处理。
banner
ChainCatcher 与创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