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是本輪周期的 LUNA?起底 MANTRA 黑歷史:控盤、法律紛争、地推 0TC 模式

ChainCatcher 精選
2025-04-14 12:15:51
收藏
這場突如其來的暴跌,不只是技術面的問題,更像是長年埋下的雷終於引爆。

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編輯:TB,ChainCatcher

"這比 LUNA 還狠。"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跌讓不少加密投資者徹夜未眠。MANTRA 代幣 OM 在短短一小時內跌約 10%,隨後直接從 5.21 美元斷崖式暴跌至 0.50 美元,跌幅高達 90%。

一片哗然,社區銳評:"還有大把人正存著 OM 吃利息呢,連跑路時間都沒留,這比當年的 LUNA 閃崩還要致命。"

這場突如其來的暴跌,不只是技術面的問題,更像是長年埋下的雷終於引爆。

月半肉肉菌🌐∈⭕ (@rorozn_OvQ_) / X

"黑歷史"重重?揭開MANTRA的爭議過往

在 Web3 世界中,項目估值偏離基本面並不罕見,但當一個 DeFi 協議的 TVL 僅有 400 萬美元,卻能擁有高達 95 億美元的完全稀釋估值(FDV)時,很難不引發市場對其合理性的質疑。

MANTRA 的崩盤或許並非無跡可尋,近年來充斥著種種爭議與不光彩的過往:

項目方高度控盤。加密分析師Mosi 表示,MANTRA掌控著大部分 $OM 的流通量。項目方將高達 90% 的 $OM(7.92 億枚)集中存放在單一錢包地址中。

一場無限循環的代幣接力遊戲。 加密KOL Rui 指出,OM 的底層邏輯更像是一場精心包裝的 OTC 資金遊戲。據稱,在過去兩年間,OM 通過地推模式的 OTC 銷售,累計籌集資金超過 5 億美元。其運作方式是通過不斷發行新的 OTC 代幣來承接前一輪投資者的拋壓,形成"新接舊、舊出新"的循環,一旦流動性枯竭或解鎖代幣無法再被市場吸收,整個系統便可能陷入崩盤。

項目團隊本身在每一輪上漲中也會"順勢提現",通過開啟合約、配合拉盤行情來獲取額外利潤。

中東資本收購項目殼 據 Ye Su 披露,2023 年,OM 的 FDV 曾跌至不足 2000 萬美元,項目幾近棄盤。隨後,在中間人撮合下,一家中東資本收購了 OM 項目,僅保留原 CEO,其餘團隊全部更換。這個中東資本有著極其豐富的豪宅、度假村和各種RWA資產,將 OM 包裝為 RWAfi 概念項目。憑藉 RWA 題材的熱度和高控盤手法,OM 在 2024 年實現了超 200 倍的漲幅。

牽涉法律糾紛,被控資產挪用。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高等法院曾要求 MANTRA DAO 的六名成員披露相關財務信息,起因是項目方被指控挪用 DAO 資產。

拖欠大量承諾費用和代幣。加密KOL Phyrex 表示自己早年參與該項目投資,卻始終未收到承諾的 Token。即便在 2023 年贏得訴訟,MANTRA 團隊也未曾執行法院判決,理由是"已經從香港搬到美國"。他控訴稱:"欠的錢和 Token,一毛錢都沒給過。"

空投操作饱受诟病。據冰蛙披露,MANTRA 項目方從早期通過空投活動開始,就頻繁修改規則,逐步推遲代幣解鎖時間表,最終導致用戶對空投的預期一再落空。在空投發放階段,項目方缺乏透明度,對於社區質疑始終採取冷處理,甚至祭出"女巫審判"式的清退機制,以所謂"Sybil 攻擊"為由剝奪用戶空投資格,卻從未披露具體判定標準或數據。

崩盤 真相拆解:強平風波與大戶出逃

在 OM 價格遭遇斷崖式暴跌,並迅速引發社區的恐慌與質疑後,MANTRA 團隊於數小時內緊急發聲,試圖澄清項方與此次市場劇烈波動無直接關係。圍繞這場暴跌,市場上流傳出多種分析與猜測。誘因可大致歸結為以下兩點:

強制平倉引發市場波動

根據 MANTRA 聯合創始人 JP Mullin 的說法,OM 市場的劇烈波動是由於中心化交易所對 OM 賬戶持有者進行的魯莽強制平倉所引發的。他指出,這些賬戶頭寸的平倉發生得非常突然,且沒有提前得到足夠的警告或通知。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 12 小時內,OM 崩盤導致了超過 6697 萬美元的強制平倉,其中有 10 個頭寸的清算金額超過了 100 萬美元。

戰略投資人大額出逃

據 Lookonchain 監測,在 OM 崩盤發生之前,至少有 17 個錢包將 4360 萬個 OM(當時價值約 2.27 億美元)轉移至交易所,占流通供應量的 4.5%。其中,有兩個錢包地址與 MANTRA 的戰略投資者 Laser Digital 相關聯。

此外,根據 Spot On Chain 的監測,19 個疑似屬於同一實體的錢包在 OM 崩盤前的三天內,以平均價格 6.375 美元將 1427 萬枚 OM(約 9100 萬美元)轉移至 OKX。早在 3 月下旬,這些錢包曾從幣安購買了 8415 萬枚 OM,花費約 5.647 億美元,平均價格為 6.711 美元。這些錢包可能在其他平台對沖了部分倉位,而這些操作加劇了此次暴跌的局面。

OM的90%暴跌,再次驗證了加密市場中"收割邏輯"的殘酷現實。OM並非第一個遭遇這一命運的項目,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在加密行業中,風口與泡沫並存,保持警覺、理性投資,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穩步前行。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