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奶茶店類比關稅政策:他一開始的目標就只有中國
文:白丁
2025年4月9日,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戲劇性轉折------漂亮國突然宣布對其他國家暫緩加徵關稅,唯獨將矛頭對準中國:只對中國加稅125%。這場"關稅單挑"徹底撕掉了全球化最後的遮羞布。有人說新冷戰開始了。
傳統藝能:對世界老二的"精準打擊"
這一輪關稅戰看似是特朗普的"任性出牌",實則是漂亮國對"世界老二"的精準打擊。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上世紀80年代,日本憑藉汽車、電子產業崛起,GDP一度達到漂亮國的70%。漂亮國隨即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出口崩潰,經濟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如今的劇本幾乎原樣重演,只是主角換成了中國。特朗普團隊曾公開表示:"中國就像當年的日本,但體量更大、野心更強,必須在其超越漂亮國前鎖死發展空間。"
與日本不同,中國手握一張底牌: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 但情況仍不容樂觀。中國是一個產能過剩的國家,所以對出口的依賴很重,漂亮國這輪關稅的狠辣之處在於,它不再單打獨鬥,而是通過服從測試分化盟友構建"反華聯盟",旨在斷掉中國的出口。例如德國車企因獲得關稅豁免,迅速宣布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墨西哥則趁機搶走中國紡織品訂單。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圍剿,比正面硬剛更具殺傷力。
漂亮國的真正目標即通過遏制出口扼殺中產業升級的路徑。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這些被加稅的核心產業,正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向"科技強國"的關鍵領域。若這些產業被壓制,中國恐將被迫長期停留在低附加值環節,重複日本"失去三十年"的命運。
奶茶店的困境抉擇
要理解這場關稅戰對普通人的影響,我們不妨用一家奶茶店來類比一下。
假設你經營的奶茶店(中)突然被隔壁商圈霸主(漂亮)針對,對方宣稱"你家奶茶用了我的獨家配方------黑糖珍珠",不僅禁止顧客來你這消費,還威脅其他奶茶店不准從你家進貨。這時候你有三個選擇:
選擇一:冒險開放
你決定對所有不順從霸主的奶茶店免費開放原料配方,甚至允許他們直接在你的店裡賣自家產品。短期內,這條街的奶茶店可能被你的誠意打動,繞過霸主繼續找你合作。但風險顯而易見:配方泄露風險:其他奶茶店可能偷學你的核心技術(如新能源電池、5G專利),轉身成為競爭對手。
自家員工失業:別家奶茶店派來的"外援"可能擠走你的老員工(本土企業)。
資金鏈斷裂:免費供應的成本可能拖垮你的現金流(外匯儲備壓力)。
現實案例擺在眼前:2001年加入WTO時,中國汽車行業全面開放,德國大眾、漂亮國通用長驅直入。二十年後,雖然國產車開始反超,但期間90%的本土品牌被淘汰,數百萬從業者經歷下崗潮。
選擇二:隱忍創新
你當眾向霸主低頭,承諾不再用"爭議配方",但私下偷偷研發更厲害的"黑糖珍珠2.0"。這種策略曾讓你在1999年躲過一劫(當時漂亮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但如今環境已截然不同:
顧客信任危機:常客們(國內民眾)覺得你"沒骨氣",顧客情緒反噬。
研發成本飆升:既要應付霸主的檢查,又要暗中搞創新,資金壓力巨大(科技制裁導致芯片等關鍵部件價格暴漲)。
時間不等人:霸主發現你還在搞小動作,可能直接砸了你的店(升級制裁)。
華為被制裁後,手機業務從全球第二跌出前五,不得不斥資千億研發麒麟芯片。這個過程養活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但也導致手機價格上漲40%,消費者被迫買單。
選擇三:不動
你既不開放也不創新,眼睁睁看著顧客被霸主趕走。很快就會出現:
原料堆積過期:做好的奶茶(過剩產能)沒人買,只能倒進下水道(企業破產)。
員工集體討薪:失去收入的店員(失業人群)可能堵在店門口抗議(社會動盪)。
鋌而走險:為轉移矛盾,你突然舉報隔壁小攤販用地溝油(製造外部衝突),結果引來整條街的圍攻(國際孤立)。
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期,某沿海外貿工廠訂單銳減50%,老闆連夜跑路,3000名工人圍堵政府討薪,最終地方財政被迫兜底。
假設我是奶茶店老闆。若必須選擇,我寧願放手一搏------打開國門迎接外資競爭,哪怕本土企業會受傷,哪怕金融體系會受衝擊,但至少主動權在手,輸贏都算痛快;如果代價太大,我也能咬牙妥協,像二十年前那樣隱忍蓄力,暫時低頭換二十年的經濟騰飛;我最差的選擇,是既不敢開放又無力反擊,最後被過剩產能和失業潮逼入絕境。
無論選擇哪條路,普通人都要做好這些準備:進口車、iPhone可能漲價30%,國產新能源汽車趁機抬價;外貿、房地產、教培行業裁員加劇。總而言之,現金的購買力一定會下降。到你身上的感受是:東西咋又貴了。
避險資產
當大國博弈升級,傳統避險資產已顯露疲態:黃金價格突破2500美元/盎司後高位震盪,各國國債收益率因央行干預失真,就連瑞士法郎也因瑞銀危機不再絕對安全。也許我們在這時,可以把目光放回總是跌不下8萬的比特幣。
比特幣不受任何國家政策直接操控。當人民幣匯率因關稅戰暴跌時,中國投資者瘋狂購入USDT(與美元1:1錨定的加密穩定幣)間接推高比特幣價格;漂亮國散戶則因擔忧美元貶值,直接將比特幣作為對沖工具。這種跨國的、自發的共識,讓比特幣成為唯一不受地緣政治左右的資產。
俄羅斯出口商利用比特幣結算石油交易,繞過SWIFT系統封鎖;中國跨境電商通過加密貨幣向東南亞供應商付款,避免匯率損失。甚至部分國家央行悄悄增持比特幣作為外匯儲備------薩爾瓦多總統布克爾公開表示:"比特幣是我們對抗美元霸權的盾牌。"
在埃及、巴基斯坦等美元短缺國,比特幣已成為民間貿易的硬通貨。儘管波動劇烈,但在法幣信用崩塌的地區,人們寧願承受波動也不願手持廢紙。這種底層需求,正在重塑比特幣的價值邏輯。
拋開這些不談,讓我們再回到根源問題:總量固定、適合儲存的資產天生適合作為避險資產和經濟系統中的價值存儲手段。黃金是,比特幣由於存在不能篡改的程序裡,更是。
奶茶店小用戶的資產配置策略
首先說持有現金,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持有本國法幣。法幣在經濟系統中只是流通手段,沒有任何天然的抗跌屬性,持有大量法幣看似安全,實則面臨雙重風險:一是本國貨幣貶值(如人民幣對美元年內已跌12%),二是銀行利率跑不贏通脹。2025年一季度,中國CPI同比上漲5.3%,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僅1.8%,存款實際購買力每年縮水3.5%。
再看看持有黃金。黃金雖能避險,但起碼存在兩個致命缺陷:無法快速流通(金店回收折價高達20%)、難以分割(買不起整根金條的散戶只能選擇紙黃金,但後者本質是金融衍生品)。我們總說比特幣跟黃金屬於競爭關係,那麼二者在總量固定、適合儲存這兩條性質上,就算打了個平手(比特幣比黃金更已與儲存),而在快速流通和分割性上,比特幣完勝。
剩下的選擇呼之欲出。比特幣不是賭徒的彩票,而是清醒者的逃生艙。它的價值不在於一夜暴富,而在於提供一套獨立於主權信用之外的備份系統。
歷史輪回
回望1930年代的大蕭條,關稅戰曾將全球經濟拖入深淵,最終以世界大戰收場。如今,漂亮國重拾關稅大棒,但世界已截然不同------比特幣的出現,為普通人提供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避險工具。這不是說比特幣能消除危機,而是它創造了一種可能性:當各國政府為維護霸權互相撕咬時,個體至少能通過代碼構築的平行世界,守護自己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