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卷學歷和冒險進新行業,哪個更划算
凌晨三點的大學自習室裡,小張盯著泛黃的《宏觀經濟學》教材,眼皮不停打架。這是他備戰考研的第七個月,但去年師兄師姐"碩士畢業月薪八千"的就業報告,讓他背完每一個名詞解釋都想摔書。同一時刻,曼谷某共享辦公空間裡,19歲的泰國青年諾帕拉特正用Python抓取鏈上數據,他高中輟學,但靠著給DeFi協議寫策略報告,月入3萬泰銖------這相當於清邁大學副教授的工資。
這兩個畫面是我虛構的,但其中關於工資的數據是絕對真實的,這個我想大家深有感觸。這恰好揭示了當下年輕人最糾結的命題:人的資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能選一個不能全都要,該把青春押注在傳統賽道的學歷內卷,還是冒險投身新的、不穩定的行業?
一、學歷通脹時代:卷學歷≈買定期存款
十年前,985碩士文憑還能換來一線城市首付的談判資格;如今,清北畢業生擠破頭爭搶月薪1.2萬的街道辦崗位。這背後的經濟學邏輯很簡單:任何資產一旦供給過剩,邊際收益必然遞減。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1158萬,碩博招生人數比2013年增長210%,但企業招聘碩士崗位僅增17%。智聯招聘數據顯示,碩士起薪中位數6019元,僅比本科高24%,但投入時間多3年、金錢多10萬+。更殘酷的是隱性成本:為刷實習經歷自費租房、為保研名額勾心鬥角、為論文過關賄賂導師……這些成本從未被計入回報率。 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是上層,經濟越來越差, 失業的人一定越來越多,怎麼辦?我就鼓勵青年延長上學的時間,這樣不用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還可以防止青年無所事事擾亂社會。而至於這些本應失業,現在卻繼續上學的青年畢業後的工作問題如何解決?那就是幾年後的事情了,起碼我已經大幅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對嗎?
當"穩定"意味著忍受低薪、高壓和晉升瓶頸時,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貧窮。2022年某985高校金融碩士班,35%的畢業生進入銀行櫃台------而五年前,這些崗位屬於二本生。當公務員降薪裁員潮席捲多地,當教師編制競爭比例突破100:1,學歷的"穩定收益"正在瓦解。
二、新行業不穩定,但存在拓荒者紅利
對比之下,新行業像一個正在噴發金礦的原始叢林:混亂、危險,但確實充滿機會。當我跟一些傳統行業的老闆普及,穩定幣的無風險利息大約有10%,利用一些DeFi操作可以達到20%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 這肯定會盜走我的本金,我還是買3%年化的理財吧。
稍微有點加密知識的人都清楚,穩定幣賺10%利息是沒有任何虧損可能且極容易達成的,真正在圈內的人可能都未必看得上這一點利潤。那這些老闆連我們看來這些最基礎的收益方式都不相信,是他們蠢嗎?當然不是。人家也是在自己的時代、自己的行業裡靠著個人能力跨越階級的人,他們不願意參與的原因是:他們已經功成名就,已經能在自己的領域賺取穩定可持續的利益,同時要極度求穩,所以沒必要來新行業趟混水。而這恰恰成了年輕人的機會。
真要在和這些已經證明過自己四五十歲的老狐狸在同一領域競爭,你贏不了。你必須找一個他們不敢進懶得進的、新興的行業,成為新一代的他們。
所以新行業永遠是年輕人的機會,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份具體的數據。
根據Cryptocurrency Jobs 2023報告,區塊鏈開發者年薪中位數18萬美元,是傳統軟件工程師的2.3倍;Coinbase、幣安等頭部交易所的合規崗位,普遍要求"3年經驗+法律/金融背景",開價25萬美元+股權;即便是零基礎轉行者,掌握Solidity編程或鏈上數據分析後,起薪可達8萬美元------超過多數985碩士畢業生的天花板。
這裡可能是最後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領域。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高中輟學,華人交易員"神魚"從煤礦工人轉型為頂級礦池創始人,他的學歷止步於大專。評判標準只有兩個:能否理解代碼背後的經濟模型,能否用真金白銀驗證認知。
大部分行業的紅利都集中在滲透率從10%到30%的爆發期。2000年互聯網滲透率8%,早期從業者成就了阿里、騰訊;2010年移動互聯網滲透率15%,造就了字節、美團;2024年加密貨幣用戶數約5.6億,全球滲透率6.8%,正處於爆發前夜。當你的父母還在問"比特幣是不是騙局"時,貝萊德、富達等巨頭早已大量佈局------這像極了2005年白領嘲笑淘寶店主"不務正業"的場景。
三、警惕兩種認知陷阱
第一種陷阱是"加密風險太高"。這是典型的存量思維謬誤。2008年公務員和國企被視為"鐵飯碗",但如今降薪裁員潮下,其風險並不低於創業。我從國內知名向國企輸送人才的院校畢業,這裡面的事情可能了解得更多更直觀一些,所以更有發言權。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性,而是錯配------讓擅長冒險的人追求穩定,讓渴望安穩的人被迫賭博。
第二種陷阱是"等行業成熟再入場"。歷史證明,所有行業的超額收益都在野蠻生長期。當加密貨幣出現在小學課本時,它的暴利時代早已結束------就像你無法在2024年靠開淘寶店複製馬雲的成功。
1992年,深圳建築工地的水泥工日薪10元,同期的國企職工月薪200元。三十年後,前者可能仍是民工,後者早已下崗,但當年冒險渡海闖特區的草根,卻有人成了萬科股東。加密行業就是今天的"深圳特區"------混亂骯髒,但遍地黃金。你可以選擇在自習室刷完1000道考研題,換一個月薪6000的編制崗位;也可以每天研究10份協議文檔,在下一個牛市周期實現階層穿越。這兩條路沒有對錯,只取決於你相信什麼:是存量社會的穩定幻覺,還是增量市場的混亂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