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Vault 到 LiquidityPad,透視隱形新大象 StakeStone 的「全鏈流動性」最優解

Web3 农民 Frank
2025-01-24 16:42:40
收藏
多鏈「熵增」時代,面向最廣大普通用戶的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或許已觸及臨界點。

撰文:Web3 農民 Frank

你在最新的 Plume 空投中斬獲如何?

答案或許喜憂參半。事實上,如今存量內卷之下,空投早已不是開源引流的有效激勵手段,反倒異化成加密工作室和鏈上巨鯨們的金融遊戲,伴隨著近期 PLUME 等新代幣空投的相繼靴子落地,一個問題也愈發凸顯:如何讓普通用戶更公平、更高效地參與新興生態的紅利,而不只是成為巨鯨的陪跑者?

有意思的是,此前在 Plume 空投前推出預存款金庫的 StakeStone,正式宣布將原 StakeStone Vault 品牌升級為 StakeStone LiquidityPad,且首發項目 Aria 在 9 分鐘內就達 700 萬美元購買上限。

一個有趣的類比是,如今的多鏈時代,每一個新興公鏈如同一個國家,擁有獨特的特色產業,但都迫切需要資本和資源來完成工業化,在此背景下,正如 VIE 法律架構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獲得美元資本投資,發展壯大後又將成果帶回美國金融市場交易一樣,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本質上正在扮演類似的角色:

一端連接以太坊的成熟鏈上金融生態,一端連接著各新興公鏈生態,幫助新興公鏈在以太坊主網上募集資源,並將這些資源發展壯大後產生的超額收益(Alpha)帶回金融服務成熟的以太坊主網上交易,成為連接以太坊(美元資本)與新興公鏈(發展中國家)的最大管道基礎設施。

繁榮的多鏈時代,「熵增」的流動性困境

事物總是朝著熵增的方向發展,Crypto 也不例外。

在模塊化浪潮的推動下,從最初 Cosmos、Polkadot 的多鏈理念,到以太坊 L2 時代的 Rollup 繁榮,再到 OP Stack、Arbitrum Nova、Starknet 等應用鏈紛紛發力,越來越多的協議和應用開始為特定需求構建專屬鏈,試圖在性能、成本與功能上找到最佳平衡點。

據 L2BEAT 不完全統計,僅以太坊 L2 在寬泛意義上就足足有上百條之多,只不過這種多樣性雖然為鏈上生態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伴隨衍生出一個早已老生常談問題------流動性的極度碎片化。

尤其是從 2024 年開始,流動性不僅在以太坊和 L2 上分散,甚至在各新興公鏈/應用鏈專屬生態中也被嚴重孤立,這種碎片化現象不僅加劇了用戶操作與體驗的複雜性,同時也極大限制了 DeFi 和鏈上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對以太坊和 L2 來說,流動性無法自由流轉,資本效率降低,鏈上樂高的潛力無法充分發揮;而對 Plume、Berachain 等新興公鏈來說,則意味著遷移成本與進入門檻較高,從 0 到 1 的流動性孤島效應難以打破,生態擴展受阻。

一言以蔽之,多鏈時代的「熵增」趨勢,反而成為多鏈時代繁榮的最大魔咒。

在多鏈資產流動性加速碎片化的背景下,用戶和開發者都迫切希望資金在任何網絡的 DEX、借貸等鏈上協議中都能高效流動,打破碎片化的網絡隔閡與用戶體驗,尤其是在以太坊生態之外的諸如 Plume、Berachain 等新興公鏈生態中:

這些新興公鏈生態的收益機會往往具有較高的吸引力,用戶需要能夠輕鬆地將資產從以太坊或其他鏈上遷移到這些新興生態中,參與其 DeFi 協議、流動性挖礦或其他收益機會。

其實對於用戶來說,不管怎樣可組合,流動性都是關鍵,所以客觀上講,如果以太坊和多鏈生態要繼續擴大規模並繁榮發展,亟需高效整合分散在多鏈、多平台的流動性資源。

這就要求建立一個統一的技術框架和規範,對抗「熵增」,從而為多鏈生態帶來更廣泛的適用性、流動性和可擴展性,這不僅能夠進一步促進鏈上流動性的「統一」進程,還能推動多鏈生態走向成熟。

而這種「統一」的需求與願景,也為像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這樣的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提供了施展拳腳的空間,作為一個創新的全鏈流動性金庫產品發行平台,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旨在通過提供定制化的流動性募集解決方案,幫助新興公鏈和應用鏈高效整合跨鏈流動性資源,打破流動性孤島,推動資本的高效流轉。

截至發文時,StakeStone LiquidityPad 已鎖定超 5.4 億美元資金,共有超 12 萬鏈上唯一地址參與,這一數據不僅證明了市場對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的認可,也反映了用戶對全鏈流動性解決方案的強烈需求。

StakeStone LiquidityPad:「從點到面」,躍遷為流動性網絡

可能很多用戶對 StakeStone 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太坊 Staking/Restaking 相關的收益協議,但其實從一開始,StakeStone 的產品架構就是瞄準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只不過前期一個個瞄準新興公鏈生態的 Vault 產品,逐步構建起了其流動性網絡的雛形:

無論是與 Plume 合作推出的 Plume Pre-Deposit Vault,還是與 Berachain 合作推出 Berachain StakeStone Vault,都是 StakeStone 在不同生態場景中的先行嘗試,不僅為新興公鏈生態帶來了急需的流動性支持,也為 StakeStone 未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打了一個很好的樣板。

這也正好解釋了 StakeStone 為何決定進一步升級其產品線,將原有的 Vault 品牌重塑為 StakeStone LiquidityPad------一個更加全面、靈活且定制化的全鏈流動性募集與管理平台,不僅是產品形態的進化,更是 StakeStone 從「點對點」流動性解決方案向「點對面」流動性網絡躍遷的關鍵一步。

簡言之,作為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StakeStone 始終致力於連接以太坊主網上的流動性資產與新興公鏈、L2 生態對流動性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品牌重塑後的 StakeStone LiquidityPad,其實就是一個面向多樣化需求的全鏈流動性定制化解決方案,涵蓋從從冷啟動到生態擴展的全生命周期流動性支持。

1. 主網尚未上線的項目:預存款金庫助力冷啟動

對於主網尚未上線、尚處於冷啟動階段的公鏈或協議,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支持項目方通過在以太坊主網上發布預存款(Pre-Deposit)金庫的方式,募集早期冷啟動所需要的流動性,並將資金用於以下用途:

  • DeFi 協議的流動性提供:如 Berachain Vault,助力 Berachain 生態快速構建核心 DeFi 組件;
  • RWA 協議的流動性支持:如 Plume Vault,為真實世界資產 (RWA) 的鏈上化提供資源;
  • RWA 資產的投資:如 Story Protocol Vault,支持新興協議將鏈上流動性引入真實資產場景;

2. 已上線主網的項目:特定收益場景金庫加速生態增長

對於已經上線主網進入成熟運營階段的項目,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支持為特定的流動性收益場景定制金庫,以幫助項目生態實現快速增長,例如:

  • DeFi 協議的流動性提供:如 Solana/SUI Vault,為這些公鏈上的 DeFi 協議提供流動性支持,提升資本效率;
  • 特殊收益場景的流動性提供:如 BNB Chain Vault,通過定制化的流動性解決方案,支持 BNB Chain 上的特殊收益場景,如流動性挖礦、質押獎勵等,滿足特定生態的高收益需求;

而且後續為了滿足更廣泛的應用場景需求,StakeStone 還將會拓展支持除了StakeStone 發行的 STONE/SBTC/STONEBTC 以外的更多主流資產,包括不限於 ETH、WETH、WBTC、cbBTC、BTCB、LBTC、FBTC、USDT、USDC 等等。

從這裡也能看出,從點到面,通過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的升級,StakeStone 不僅為新興公鏈和 L2 提供了更靈活的工具,也在構建一個更高效的全鏈流動性網絡------無論是從冷啟動到成熟階段的流動性支持,還是跨鏈生態的資源整合,LiquidityPad 都旨在成為鏈上流動性循環的關鍵紐帶。

這就不僅能夠滿足多樣化的流動性需求,還能將分散在多鏈上的流動性資源高效整合,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流動性網絡,那無論是新興公鏈的冷啟動需求,還是成熟生態的擴展需求,StakeStone LiquidityPad 都將成為它們最可靠的流動性合作夥伴。

StakeStone 背後的「全鏈流動性飛輪」

增量才是 Web3 的核心原語。

對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來說,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解決新興公鏈和應用鏈的流動性孤立問題,更在於通過其獨特的機制設計,形成一個集多重資產收益、流動性再度釋放於一體的「全鏈流動性飛輪」。

而這個飛輪效應的核心,正是圍繞 LP Token 展開的多重收益與流動性再釋放機制。

首先,用戶通過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存入資產後,將獲得 LP Token(如 beraSTONE),這些 LP Token 不僅是用戶在新興公鏈生態中的權益憑證,更是開啟多重收益的鑰匙。

一方面,用戶存入的資產將直接參與新興公鏈生態,例如 Berachain 地流動性挖礦獎勵、治理代幣空投,同時 StakeStone 的自動化策略幫助用戶高效捕獲這些本地收益,而無需面對複雜的技術操作,Vault 內的自動化策略。

這種低門檻的參與方式,讓更多用戶能夠輕鬆進入新興生態,搶佔早期紅利。

另一方面,對應的 LP Token 不僅代表了用戶在新興公鏈生態中的權益,還將新興生態的收益封裝為生息資產,並與更成熟的主網基礎設施對接,具有高度的金融可組合性------用戶可以通過 LP Token 無縫接入以太坊上的 DeFi 金融設施,進一步釋放流動性潛力:

  • 在 Uniswap/Curve 等 DEX 上提供流動性或交易:用戶可以將 LP Token 用於流動性挖礦或交易,獲得額外的收益;
  • 使用 AAVE/Morpho 進行抵押借貸:LP Token 可以作為抵押品,參與借貸市場,進一步提升資金利用率;
  • 使用 Pendle 出售收益:用戶可以將 LP Token 的收益權通過 Pendle 等協議進行分拆或出售,實現收益的提前變現;

這種機制不僅讓用戶的一份資產能夠在多個生態中重複利用,最大化收益,還顯著降低了新興生態的參與門檻,讓更多用戶能夠高效參與 Berachain 等新興公鏈生態的本地收益捕獲。

所以在多重收益疊加之下,用戶的投資回報能最大化提升,新興生態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也可快速打開局面,形成了一個正向的飛輪效應:更多用戶參與 → 更多流動性注入 → 新興生態發展加速 → 收益封裝資產價值提升 → 吸引更多用戶參與。

更有意思的是,隨著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的升維,也意味著它可以更好地有效聯通Berachain 等處於冷啟動階段的新興生態與不同收益場景的成熟生態:

  • 幫助新興公鏈募集冷啟動資金:通過 StakeStone LiquidityPad,新興公鏈可以在以太坊主網上募集冷啟動資金,獲得早期發展所需的「從 0 到 1」流動性支持;
  • 將超額收益帶回成熟市場:借助資源發展壯大後,新興公鏈上的超額收益(Alpha)將被帶回金融服務成熟的以太坊主網上交易,實現整個資源的完整循環;

總的來看,這種動態適配的機制,提升了資產收益的複合能力,進一步增強了 StakeStone LiquidityPad 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人類對新資產的需求是永恆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在多鏈時代的賽馬格局之下,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極有可能憑藉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的定位,成為構建流動性利基資產與鏈上繁榮生態的關鍵抓手:

通過引入自帶全鏈流動性屬性的新收益架構,它不僅能刺激沉悶的鏈上生態,還能設計出更高資本效率與更優收益的產品形態與可組合 DeFi 場景,這既滿足了用戶對多樣化收益的追求,也為新興公鏈和成熟生態提供了高效的流動性解決方案。

結語

未來,隨著多鏈生態的加速擴展,StakeStone LiquidityPad 有望成為連接新興公鏈與成熟市場的核心樞紐,為用戶和協議方帶來更高效、更公平的流動性解決方案。

從「熵增」的流動性困境到「飛輪驅動」的生態繁榮,重新定義 Web3 的流動性基礎設施,這既是 StakeStone 進一步完善全鏈流動性議題的必然路徑,是助推多鏈生態走向成熟的最優解。

至於能否在 2025 年觸碰到蛻變的臨界點,尚需持續觀察。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