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怪氣的“道歉”背後,是新聞從業者的一次呐喊
作者:Babywhale,Techub News
《金融時報》昨日發布的一封以 meme 作為封面的「道歉信」,這個看到標題時候以為是《金融時報》在比特幣正式突破 10 萬美元之際為其之前對 Crpyto 的負面報導的反思。但如果你深讀了這篇陰陽怪氣的短文就會發現,與其說是道歉信,這更像是善良的新聞從業者對不公的反擊。
《金融時報》在道歉信的第一段寫到:
《FT Alphaville》的常客可能會形成這樣的印象:其作者,無論當下的還是過往的,對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都持懷疑態度。這是正確的。
這已經非常明確得表明了他們的態度:對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持懷疑態度,從比特幣 10 美元到 10 萬美元,他們從未變過,而且至今他們依然認為「這是正確的」。
FTAV 在 2011 年 6 月至今的內容可能傳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比特幣是一場負和博弈,其協議設計得非常「聰明」,理論上可用作記帳,但作為傳統交易手段卻效率低下,作為價值儲存手段也存在問題。我們的帖子可能還宣傳了這樣一種觀點:比特幣的價格是一個可以被任意炒作的指標,與代幣可能具有的任何效用無關,因為複製該代幣提供的效用是太容易了,因此任何內在價值都來自基礎設施的沉沒成本以及無形資產,例如監管默許、與主流金融系統的互聯互通(曾被認為是「解藥」)以及「成為第一個」在「紀念品」方面的吸引力。
我們支持每一條內容。
這裡關於 FT 觀點的對錯我們先按下不表,先來看最有意思的最後一段:
如果您在過去 14 年中的任何時候根據我們的報導選擇不購買「紙面價格」上漲的商品,我們深感抱歉。「紙面價格」的上漲是好事。如果您誤解了我們對加密貨幣的憤世嫉俗態度,認為這是對傳統金融的支持,我們深感抱歉,因為我們也討厭這種行為。
如果您對「諷刺」有哪怕一點點的理解,那麼就會知道,FT 此篇「道歉信」並非真正的道歉,甚至都不是針對加密貨幣本身,其真正針對的,是吃人不吐骨頭的「金融」。
金融是好是壞?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作為當前人類社會規則的一部分,金融確實是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件,在一個以貨幣為核心的體系裡,借貸、保險等一切皆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護。
但另一方面,這一切也成為了少部分人控制大部分人的工具。銀行家們創造了無數高價值的「商品」讓資金流動,比如房屋。他們創造了股票、期貨、大宗商品、貴金屬的交易所,讓無數人趨之若鶩,讓無數通過辛勤勞動產生的價值投入到無底洞般的零和遊戲中,通過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韭菜」:那些根本不知道他們在面對什麼的散戶投資者。
FT 對加密貨幣的描述有錯嗎?事實是字字不假,負和博弈、低效的交易系統、沒有價值儲存邏輯、被操控的價格、沒有實用性。
但是不是只有 Crypto 是這樣?顯然不是,《華爾街之狼》裡的經典台詞告訴我們,股票其實也差不多一個意思。
It's fairy dust. It doesn't exist. It's never landed. It is no matter. It's not on the elemental chart. It's not fucking real.
本質上,這是《金融時報》對金融陰暗面的一次幾乎明牌的抨擊。諷刺的是,他們自己就叫做「金融」時報。
或許是工作要求,或者是客觀環境使然,金融時報的記者和編輯們需要撰寫並發布一些可能他們並不想發布的新聞或評論,但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沒有辦法。不過至少,通過這篇文章,我們看到了他們中間依然有人抱有基本的良知。
他們知道區塊鏈,Web3 即使是未來,加密貨幣的炒作帶來的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的故事不會停下。
為什麼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一定要是血腥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從過去的經歷中學到一些教訓?可惜人性使然,他們也只能盡力發出一些聲音,無論是否被看見,也無論看見的人是否理解,更無論理解的人是否真的執行下去。
現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 Gary Gensler 在比特幣現貨 ETF 通過的前一刻在 X 上警告投資者加密貨幣風險巨大,謹慎投資,被很多 Web3 行業人士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柄。但筆者卻覺得,那是一首絕望的挽歌。他或許有權幫助市場排除一些欺詐風險,但卻抵擋不了貝萊德這樣「陰影裡的控制者」踏碎一切的腳步。
作為多年的行業從業者,我堅信區塊鏈會改變世界,就像股票市場為勇敢的,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帶來了無盡的財富一樣,區塊鏈與代幣的出現也終將獎賞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相信存在即合理,但我也相信合理並不一定代表正確。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說,人類不是一個種喜歡真相的動物。筆者發現在 Crypto 領域,這種自欺欺人的現象尤其明顯,沒人知道代幣究竟是什麼,有什麼用,但既然可以炒作,是貓是狗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
Microstrategy 在股價的上一次巔峰在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最瘋狂的時候,時隔 24 年,靠著數百億美元的比特幣持倉才突破了近 1/4 個世紀之前的股價高位,可見當年互聯網泡沫之瘋狂。現在,我們證明了互聯網的實際效用確實相比當年吹下的牛逼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區塊鏈呢?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探索 Web3 究竟如何能改變的世界的人,我們不需要吹噓區塊鏈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再做一萬個基礎設施,一萬個 DEX,一萬個借貸協議,一萬個再質押協議,一萬個 Layer2,都只能無限吹大泡沫。
泡沫終究會破,誰都知道,但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是最後一個接棒的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在此之前逃離。這種固執的自信,正是這篇道歉信的作者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韪給出提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