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雜誌:Peter Todd 是中本聰?為什麼 HBO 紀錄片錯了
作者:Jeff John Roberts,財富雜誌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2009 年初,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將比特幣帶給了世界。他的發明引發了全世界人對銀行和政府的反抗,比特幣的價值 15 年來一路飆升,如今市值超過了 1 萬億美元,相當於特斯拉和摩根大通的市值之和。中本聰也給我們留下了個謎題。這位消失在互聯網迷霧中的神秘人究竟是誰?他的巨額比特幣財富又去了哪裡?
尋找中本聰的行動已經持續了十多年,這期間上演了許多令人咋舌的鬧劇,包括《新聞週刊》在 2014 年臭名昭著的封面故事,它聲稱在洛杉磯發現了藏身於眾目睽睽之下的中本聰。這完全是大錯特錯,《新聞週刊》發現的是一位迷糊的老人,他的姓氏恰好是中本聰,但這一事件將成為比特幣傳說中的另一個片段。這也是體現「確認偏差」危害性的典型例子。
現在輪到 Cullen Hoback 了,他的新紀錄片 《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旨在一勞永逸地揭開中本聰的面紗。這部電影於 10 月 8 日在 HBO 上首播,HBO 于 2021 年發布了 Hoback 的《Q:走進故事》,該片近距離觀察了 Q-Anon 陰謀,並有理有據地指出了陰謀背後的策劃者。
Hoback 信心十足(《Money Electric》的預告片宣稱「互聯網最大的謎團」將被揭曉),總的來說,他的這部紀錄片還不錯。它避免了大多數其他加密貨幣電影的陷阱。《Money Electric》不是愛好者們為推廣加密貨幣而拍攝的粉絲電影。它也沒有在不試圖理解加密貨幣行業的情況下貶低和嘲笑它(這是批評者們的常見做法)。
相反,Hoback 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描述了一群長期的比特幣擁護者:他們是中本聰禮物(比特幣)的管理者,中本聰的禮物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種不受揮霍無度的政府控制的貨幣形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反派是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 Jamie Dimon,這位討厭比特幣的銀行家出現在《Money Electric》的開頭和結尾,另一位反派是與華爾街結盟反對加密貨幣的參議員 Elizabeth Warren。
與此同時,《Money Electric》中的主角是 Blockstream 的相關人士,該公司致力於推動個人、公司甚至國家採用比特幣。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 Samson Mow,他自稱是比特幣大使,幫助說服塞爾維亞王子和薩爾瓦多總統接受了這種新型的電子貨幣。
還有 Blockstream 創始人 Adam Back,他因創建比特幣的前身 Hash Cash 而聞名。我們看到到了像 Peter Todd 這樣的人,他是 Back 的追隨者和比特幣核心開發者。還有「比特幣耶穌」Roger Ver,另一位有影響力的早期加密貨幣人物,但他目前正面臨逃稅指控。此外還有來自商界的知名人物客串,包括 Twitter 聯合創始人 Jack Dorsey,他將他的另一家公司從 Square 更名為 Block,以表達他對加密貨幣的擁護。
這部紀錄片採訪了大量的比特幣老炮,這讓其具有權威性,它對加密貨幣發展中重大事件的簡潔處理也讓其具有權威性。這些事件包括比特幣架構引發的所謂區塊大小之爭、以太坊和山寨幣(批評者稱之為「垃圾幣」)的興起,以及美國政府最近為阻礙加密行業而採取的行動。
中本聰身份「揭秘」
《Money Electric》之所以能從其他加密貨幣電影中脫穎而出,還因為它的製作預算巨大。Hoback 在馬耳他、加拿大、薩爾瓦多和許多其他地方拍攝了場景,而且導演聲稱自己找到了中本聰。不幸的是,他幾乎肯定是錯的。
Hoback 尋找中本聰征程的初始方向是正確的。他確定了「密碼朋克」網絡中最傑出的人物,這些人對隱私和密碼學有著共同的熱情,並通過一個現已聞名的電子郵件列表進行通信。正是在這個郵件列表以及一個名為 BitcoinTalk 的在線論壇上,中本聰分享了他對比特幣的願景。
在紀錄片的開頭,Hoback 展示了與比特幣關係最密切的密碼朋克的照片,他們是最有可能成為中本聰的人選。他們是 Blockstream 和 Hash Cash 的創始人 Back,以及其他比特幣老炮熟悉的名字:Hal Finney、Nick Szabo 和 Wei Dai。
Hoback 心不在焉地簡短評估了這些候選人是否是中本聰,然後轉向了澳大利亞騙子 Craig Wright。Craig Wright 于 2016 年進入加密貨幣領域,偽造證據聲稱是他發明了比特幣。幸運的是,這位電影製片人沒有上當,轉而關注其他候選人。隨著《Money Electric》劇情的進展,它首先將 Back 作為潛在的中本聰人選,然後是 Back 的 Blockstream 門徒兼夥伴 Peter Todd。
Todd 比其他長期被認為可能是中本聰的候選人年輕得多,在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時,他應該只有 19 或 20 歲。為了證明 Todd 就是中本聰,Hoback 展示了 2013 年他與一位名叫 John Dillon 的不知名人物就比特幣技術升級進行的電子郵件交流記錄。
這些電子郵件於 2016 年被洩露,並在加密貨幣圈引起了一場小規模的騷動,因為人們認為 Dillon 是美國情報人員,他向 Todd 支付了費用,是為了滲透比特幣網絡。然而,Hoback 在影片中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論點,即 Todd 和 Dillon 其實是同一個人。Todd 精心策劃了整個爭議,目的是為了推動比特幣升級。
Hoback 將此視為頓悟時刻,並以此為據,抓住了中本聰和 Todd 之間公開的交流記錄作為後者一定是中本聰的證據,Todd 似乎在糾正比特幣發明者。換句話說,Todd 再次使用了用匿名身份回覆自己消息的伎倆。為了支持這一說法,Hoback 指出,中本聰的最後一條通信出現在與 Todd 交流三天後,加拿大人 Todd 的著作中包含了英國風格的拼寫(例如 colour 和 cheque),這些拼寫也出現在比特幣發明者的文本中。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Hoback 在捷克共和國的一座破舊城堡中採訪了 Back 和 Todd(他們為何在那里尚不清楚),並直接向他們闡述了自己的理論。Todd 在採訪時沒有明確否認自己是中本聰,而是含糊其辭,似乎在溫和地戲弄這位電影製作人。
誰是中本聰?
Hoback 和 HBO 一直大肆宣傳《Money Electric》,稱其是一部揭露中本聰真面目的影視作品,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終於揭露了中本聰的真面目。可惜,他們本應該記住《新聞週刊》的教訓和確認偏見的危害。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即解釋新信息以確認現有信念,並拒絕與之相矛盾的信息。
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 Peter Todd 不是中本聰(儘管很快就會出現證據)。但值得注意的是,Todd 的名字從未出現在加密貨幣業內人士的中本聰候選名單中,而 Hoback 作為該領域的新人,不可能如此輕易地找到比特幣的發明者。一個剛剛高中畢業、尚未發表任何著名出版物的人,不可能既能撰寫一份像比特幣白皮書這樣複雜的文件,又能熟練地實施其中的內容。最後,很難想象中本聰,一個極力避免公開露面的人,會選擇參加一部探索誰創造了比特幣的 HBO 電影。當 Todd 在電影中告訴 Hoback「我們都是中本聰」時,電影製作人應該只是意識到這是比特幣愛好者熟悉的口頭禪,然後就此打住。
不過,Hoback 最大的錯誤並不在於他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在 Todd 身上,而在於他忽略了一個關於中本聰身份的更有說服力的理論。這個理論也符合奧卡姆剃刀原理,即最簡單的解釋通常是正確的。
這部電影一開始就突出了最初的密碼朋克,這才是尋找中本聰的正確方向,尤其是對一個叫 Nick Szabo 的人的調查。Hoback 介紹說他是一個潛在的候選人,但隨後又毫無根據地駁回了。他不僅無視比特幣社區內長期以來的傳言,還無視大量確鑿的證據。
這些證據包括前《紐約時報》記者、《數字黃金》一書作者 Nathaniel Popper 的作品,該書對早期比特幣場景進行了近距離觀察,寫得更接近加密貨幣的起源故事。Popper 的報導(包括這篇 2015 年的文章)明確指向了 Nick Szabo,並輔以一項學術研究進行了回歸分析,比較了中本聰的寫作風格和潛在的比特幣發明者的寫作風格。研究發現,中本聰和 Szabo 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度,Szabo 也使用英國拼寫。如果你喜歡間接證據,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 Nick Szabo 名字的首字母縮寫 NS 是 SN 的倒序。
雖然 Hoback 的重大揭秘最終失敗了,但《Money Electric》仍然非常值得一看。這位電影製作人以精湛的技藝講述了加密貨幣的故事(一種幾乎完全存在於網絡上的現象),同時巧妙地利用了豐富的圖形來展示了比特幣發展時間線和技術細節。
對於加密貨幣新手來說,《Money Electric》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公正和準確的方式解釋了比特幣。對於長期的加密貨幣愛好者來說,這部紀錄片提供了許多熟悉的面孔和對他們的文化同情,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傳說,在未來幾年裡,它將成為 meme 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