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Bloomberg,從數據彙集到價值創造

OKLink
2024-09-25 19:03:47
收藏
雖然時代不同,OKLink 在數據價值探索之路正在成為 Bloomberg的“同路人”:基於雄厚的技術實力,一方面為廣大用戶打造多鏈瀏覽器信息聚合服務,將原本複雜分散的區塊鏈數據整合成清晰易懂的實時信息,使用戶能夠輕鬆獲取跨鏈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可獲取性。

作者:Hedy Bi,OKG Research

1981年,在只有10平米的辦公室裡,四個人和一只咖啡壺就是Bloomberg的全部。憑藉著創始人Bloomberg"沒有新經濟,經商就是提供用戶需要的東西"歷久彌新的道理,Bloomberg在短短不到50年的時間裡成為全球財經新聞和數據分析公司巨頭。

2024年9月16日,歐科雲鏈研究院受邀作為主講嘉賓在由Bloomberg主辦的企業替代資產投資峰會2024的活動上就鏈上數據一話題展開了主題演講。 與會期間,歐科雲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Hedy Bi與Bloomberg產品專家進行了對未來數據形態和鏈上數據產品未來發展的深入探討。Bloomberg也曾就鏈上數據需求這一話題對其客戶做過調查:85%的客戶表示希望包括Bloomberg在內的數據產品提供商可以提供用於加密分析的鏈上數據相關產品。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技術發展驅動數據的形式呈多樣化發展,但不同时代數據產品服務卻有相似之處。

圖片圖片來源:Bloomberg🇸🇬閉門會議現場

歐科雲鏈研究院(OKG Research)作為主旨演講嘉賓現場演示鏈上數據的應用

需求起源於混沌之時

在1980年代初期的華爾街,金融市場混亂不堪。券商林立卻信息閉塞,傳統的人工信息獲取方式效率低下。與此同時,量化交易初露鋒芒,只有少數先驅者嘗試利用計算機進行交易,而技術的局限性也使得數據處理和傳輸相對原始。Bloomberg敏銳洞察行業痛點,率先推出數據整合與分析的服務終端(Terminal)。不僅讓交易員的數據獲取因此變得更簡單、更快捷,還憑藉多達2700多名記者的新聞團隊以每日產出5000多條新聞海量輸出,迅速在財經信息領域嶄露頭角。這套商業組合拳讓Bloomberg很快就超越了霸佔財經媒體榜首的路透社。

圖片

圖片來源:《華爾街之狼》截圖

這樣的商業組合拳讓Bloomberg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旗下終端服務於券商和交易者,更多以機構客戶為主;而新聞業務則致力於普羅大眾,一方面通過"快於其他媒體15分鐘的新聞"業務吸引更多的讀者,另外一方面為終端提供更快的數據來源。這種靈活多樣的商業策略不僅增強了Bloomberg在金融信息領域的競爭力,更為其在普羅大眾中提升了感知力和品牌影響力,為其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也讓Bloomberg從創業資金1000萬美元的市值增長到了高達600億元美元的商業巨頭。

加密行業起源於類似的起點:以去中心化技術為主的公鏈,為加密原生創新應用提供了底層基礎。隨著公鏈生態不斷地發展,公鏈生態之間的信息孤島問題也逐漸顯現。此外,整個加密市場因供需與金融交易機制的深度融合而展現出高度波動性和複雜性,使得整個市場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混沌。因此,提高不同公鏈生態之間的鏈上數據流轉和提高鏈上數據的整合能力成為加密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雖然時代不同,OKLink在數據價值探索之路正在成為Bloomberg的"同路人":基於雄厚的技術實力,一方面為廣大用戶打造多鏈瀏覽器信息聚合服務 ,將原本複雜分散的區塊鏈數據整合成清晰易懂的實時信息,使用戶能夠輕鬆獲取跨鏈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可獲取性;另一方面,通過提供統一、豐富的API接口,OKLink為開發者構建基於公鏈的創新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降低開發門檻,提高效率,加速產品迭代,使得開發者能夠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時代不同,市場不同,但OKLink和Bloomberg基於強大的數據與技術實力,通過建立這種"組合拳"式的商業模式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通過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能夠在混沌市場中破浪前行。

圖片 圖片來源:OKLink、Bloomberg

鏈上進階,從數據匯集到價值創造

數據本身並不創造價值,數據的價值源於被高效、精準地運用,以釋放其應用價值。 就如同Bloomberg表達的那樣,"對我們而言,信息所傳遞的實質內容高於一切,包括渠道。" 這正是Bloomberg在當年能夠超越路透社的關鍵所在------通過終端向用戶提供財經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幫助投資者完成投資決策,Bloomberg同時也完成了數據從匯集到價值發現的轉變。

因此,目前鏈上數據平台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為廣大用戶提供信息的一站式匯總,更在於基於其 背後 對不同公鏈數據解析 融合從而進行價值發現 在加密領域,公鏈生態已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根據歐科雲鏈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所存在的公鏈已經超過1000條,這導致市場分散。尤其是非EVM系,如Solana、TON在內的不同技術架構的公鏈設計,導致鏈與鏈之間的互操作性較低、不同公鏈的數據缺乏統一數據標準,使得用戶在選擇合適的公鏈進行交易或開發時面臨諸多困惑和挑戰,進一步局限了行業融合創新。

與Bloomberg在金融數據標準化有異曲同工之處: 鏈上數據的公開性讓數據獲取變得簡單,但每條公鏈的協議、數據格式、接口各異,跨鏈整合複雜增加了鏈上數據的使用壁壘,如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輸出數據封裝成API便能大大提升鏈上數據的使用效率。早在2年前,OKLink推出的OPEN API就可以令開發者以接入API的方式來達到同時並高頻調取數十條主流公鏈數據。這可以讓用戶輕鬆獲取各類鏈上數據,而無需深入了解每條公鏈的細節和學習每條公鏈的語言。

圖片 圖片來源:OKLink

開發者無需"重複造輪子",就極大地促進了鏈上創新價值的釋放。而數據可以被多次使用而不耗盡其價值,就能夠產生更大效益。 不僅如此,通過標準化數據產品打通不同公鏈生態,形成鏈上數據的網絡效應,同時輔以鏈上開發工具,就如Bloomberg為投資者提供多種分析工具一般,最終實現基於鏈上數據的價值創造。

回顧Bloomberg的發展歷程,從彼時到今日它已展現了數據從匯聚到價值發現的非凡蛻變。而如今,隨著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採用的推進,我們認為鏈上 UGC時代已至 。未來,獲取 數據本身並非終極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 用戶尤其是開發者,將進一步基於多樣化鏈上數據產品,激發新的想象空間與創新可能,在區塊鏈上進行價值創造!Let's BUIDL!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