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抽象:多鏈時代下的三稜鏡
作者:0XNATALIE,ChainFeeds
作為 Crypto/Web3 生態系統的關鍵入口,錢包一直是創業團隊競爭的焦點。除了以支持新公鏈為首的錢包產品之外,還有很多希望團隊能夠徹底改善 MetaMask 的體驗(比如 Rabby)。當錢包團隊在關注賬戶抽象時,更高維度的鏈抽象(Chain Abstraction)敘述逐漸引起社區的關注。作為 Crypto/Web3 生態系統的關鍵入口,錢包一直是創業團隊競爭的焦點。
NEAR 聯合創始人 Illia Polosukhin前不久撰文探討鏈抽象的概念,並表明 NEAR 在實現鏈抽象方面的願景。此外上個月上線主網的 ZetaChain、升級 L1、模塊化 L1 粒子網絡 Particle Network、全鏈賬本、循環網絡 Cycle Network等項目都在為實現鏈抽象而探索。
鏈抽象為什麼重要?
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 Web3 的產品用戶體驗感和用戶數量遠低於 Web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很多項目的用戶需要了解各種原理和概念,而 Web3 發展速度之快大家也有目共睹,新的敘述新概念層出不窮,即使 Web3 老玩家也有「熱點變化太快學習起來太麻煩」的感覺。
舉個簡單的例子,跨鏈橋協議首先需要用戶理解資產之間不能互通,所以需要這樣子的橋接協議來實現資產在不同鏈之間的轉移,其次要明白如果想將資產從以太坊轉移到 Solana,需要支付 ETH 作為 Gas 費,而不是 SOL。我只是想用以太坊上的 100 USDT 去買 Solana 生態裡的 NFT 怎麼這麼麻煩?
相比之下,Web2 的產品幾乎都是包裝好的,用戶知道原理,也不知道背後誰和誰的合作關係。按照 Web2 產品體驗的邏輯,我想買 Solana 生態裡的 NFT,就在這個 NFT 項目界面登入我的錢包,拿錢包裡 100 USDT 直接買,最後我只知道錢包裡還剩多少錢,NFT 到賬沒就可以了。
鏈抽象將不同區塊鏈之間的差異性和複雜性抽象作為一個統一的接口,使得用戶和開發者可以在不同的鏈上無縫地進行交互和操作,目標就是讓用戶感知不到鏈的存在,同時又享受到區塊鏈去中心化帶來的好處,與意圖相結合,用戶體驗會更加絲滑。想像一下,用戶只需去擁有足夠的資產,無論什麼代幣無論在什麼鏈上,想怎麼交易都行,並且可以設置交易的時間點、條件,同時還能保證交易是安全的、隱私的、完全由自己掌控的。
鏈抽象的逐步實現
在當下多鏈環境中,不僅用戶體驗變得複雜,而且流動性分散,這些都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採用。整合流動性的有效方式是建立一個獨立的平台,提供可交互操作的統一接口,即實現鏈抽象的平台。
Particle Network 就是這樣一個提供實現鏈抽象 SDK 的 L1,它通過抽象出賬戶、氣體和流動性,打造了一個 dapp 背後用戶無感知的開放網絡接入層:
通用賬戶(Universal Accounts): 用戶可以在不同的鏈上使用相同的賬戶進行交易和操作。母合約控制著 50 個多條鏈的 AA 賬戶,將上賬戶地址打通,使得節省交易更快捷,跨鏈更快(5s 內)。此外這也意味著釋放更多的應用場景,比如全鏈的穩定幣。
通用 Gas 代幣(Universal Gas Token): 引入了通用 Gas 代幣(SPARTI),用戶可以使用該代幣在不同的鏈上支付交易費用。不必持有每個鏈上的特定 Gas 代幣,降低了跨鏈交易的成本和複雜性。並且粒子網絡整合了 EigenLayer,通過將 SPARTI 代幣和以太坊實現雙重質押,從而增強網絡的安全性。
通用流動性(Universal Liquidity): 通過實現流動性抽象,將不同鏈上的流動性聚合起來。比如用 USDT 在比特幣生態裡一鍵購買 BTC。粒子網絡充當流動性聚合協議,支持跨鏈原子交易執行。
粒子網絡的底層架構採用了 Cosmos SDK,並通過 CometBFT 共識引擎保證網絡的安全性。這種不同的底層架構使得粒子網絡可以靈活地擴展和定制,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此外,粒子網絡採用聚合式 DA,DA 不依賴於依賴方(比如 Celestia 或者 EigenDA),通過在多個地方存儲數據的副本來增強數據可用性。
鏈抽象為應用爆發做好準備
多鏈的時代也意味著多層套娃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鏈抽象就像三稜鏡將多束光聚合成一束一樣,將多個鏈統一起來, 解決準入高、教育用戶困難等問題,避免了用戶需要處理多個賬戶、網絡切換、手續費影響體驗的操作。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和技術團隊加入到鏈抽象的構建中,我們期待鏈抽象等成為推動 Web3 生態系統向前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為 Web3 帶來更加統一、便捷和安全的用戶體驗,促進主流採用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