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2024 牛市趨勢 “無縫用戶體驗”
随着鏈上世界進一步呈現多鏈化的趨勢發展,加密行業也因此變得愈發繁榮,但多鏈趨勢也正讓孤島效應加劇。Dapp 為了多鏈捕獲用戶需要不斷的進行橫向拓展,用戶為了獲得更加全面的交易體驗,不得不應對碎片化所帶來的糟糕體驗,包括需要在每一條鏈上生成一個賬戶並進行繁瑣的跨鏈操作、忍受碎片化的流動性等等。
頂級加密投資機構 Paradigm 機構的研究員&合夥人 Georgios Konstantopoulos 曾在 X 平台同樣對 Asset + Chain 模式進行了吐槽,其表示該模式是導致鏈上用戶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時他也提出了"'為用戶思考,而不是讓用戶思考"的觀點。
而解決 Asset + Chain 模式困局,重構用戶體驗,正成為2024年備受關注的加密趨勢之一。知名加密投資機構 a16z 最近發布了「Big ideas 2024」文章,提出了對 2024 年加密行業趨勢的看法,其中 Seamless UX(無縫用戶體驗)是否能打破 Asset+Chain 的碎片化困局呢?
"Asset + Chain "模式下 ,L1/L2的碎片化問題
在不斷發展的多鏈生態系統中,一方面,開發者會面臨著眾多挑戰:諸如不統一的使用工具。而用戶則面臨著特定鏈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的限制,導致鏈的流動性進一步分散和不太友好的 UI/UX。 打通鏈之間的互操作性門檻就成為 web3 發展的核心解決問題。
1.流動性碎片化:
隨著高性能區塊鏈和 zkEVM(零知識以太坊虛擬機)的蓬勃發展,各鏈之間的流動性逐漸碎片化。但這讓用戶資金面臨低效率的問題,用戶在不同的區塊鏈生態系統中持有或交易資產變得具有挑戰性。
2.鏈間互操作體驗差與安全風險:
傳統意義上,多鏈之間的代幣交易過程是一個繁瑣且成本高的操作。牽涉到不同資產之間複雜的跨鏈底層協議。這種不友好的用戶體驗往往會妨礙眾多用戶進一步探索新的 DeFi 項目和 dapp。
意圖交易是否能 打破 "Asset + Chain "困局?
在 Asset + Chain 模式下,用戶想要完成一筆交易,其不僅需要思考交易本身,還需要自行思考決斷如何在不同的路徑中獲得最優解。比如我的資產在 Arbitrum 鏈上,我想要去 Avalanche 鏈上進行交易,首先我需要考慮如何將資產進行跨鏈(需要考慮最優的費率、效率以及安全性),同時還可能需要在 Avalanche 鏈上應用中再次尋找最優的交易路徑。
自然而然地,在當今 Web3 發展格局下。以用戶意圖為中心的"Intent-centric"協議被看作是解決 Asset + Chain 困境的解決方案之一之一。
Intent-Centric 可理解為「以意圖為中心」,Paradigm 在 23 年 6 月 1 日發布的《Intent-Based Architectures and Their Risks》一文中表述了對意圖概念的解釋。
即對用戶而言只需提出自己的意圖,其他由 Intent-Centric 的相關協議/應用來完成,即匹配執行路徑,簡述執行操作為 Solver(求解器)負責匹配符合意圖的執行路徑,最後等待最終的執行並獲得結果即可。交易 = 我指定執行方式這樣做;意圖 = 我只要這樣的結果但不關注實現的過程。
在 Web2 世界"意圖"理念已經發展到了一个高度,比如一些基於互聯網的線上類服務、智能駕駛,甚至是 ChatGPT 都屬於意圖敘事的示例。
Web3 是一個早期領域,加密原生特性讓鏈上設施的使用門檻極高,同時鏈與鏈間、應用與應用間孤島效應嚴重,所以意圖敘事旨在將實現意圖的複雜過程進行折疊、抽象化,讓使用體驗形成全新的質變。很顯然,這是 Web3 世界應用形態演化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同時該敘事也將是 Web3 世界向外捕獲用戶的關鍵所在。
目前,以"Web3 操作協議"為定位的 dappOS 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意圖交易框架,正在成為破局 Asset + Chain 困境的不錯的示例之一。
以意圖為中心的 dappOS 如何打破 "Asset + Chain" 的困境?
1、dappOS的 "意圖交易"框架 : dappOS統一賬戶+dappOS Network
dappOS 操作協議包含了基於賬戶抽象的統一賬戶體系,以及自動執行網絡 dappOS Network 兩部分。網絡中的分佈式服務節點能夠幫助用戶代為執行一些複雜的交易操作,比如 Gas 代付、跨鏈、尋找最優交易路徑等等。
統一賬戶體系也受到 OKX 這類中心化交易所的青睞。OKX 通過統一賬戶,將法幣賬戶、幣幣賬戶、槓桿賬戶、永續賬戶等多個獨立賬戶打通,提高用戶在操作不同類型交易時的效率並提高資金利用率。
而 dappOS 則創建了鏈上的統一賬戶。dappOS Account 以 dappOS Network 為基礎,基於賬戶抽象構建的統一賬戶允許用戶在保證去中心化的前提下,獲得類似於 CeFi 的用戶體驗。除了支持通過 Web2 賬戶特徵對賬戶進行重置外,還能通過統一賬戶管理多鏈資產。
用戶通過 dappOS 統一賬戶就能對多賬戶資產進管理、整合,比如當用戶的賬戶在多鏈中都具備資產時,無需關心資產在哪條鏈上,以及在不同的網絡中進行切換,實現了從賬戶抽象到鏈抽象。
2、無縫銜接熱點生態,成為鏈上世界全新流量分發端
近日,去中心化衍生品協議 GMX 宣布集成 dappOS V2,並將聯合推出激勵計劃。具體而言,dappOS 統一賬戶讓用戶直接管理多鏈資產總額,實現餘額通用,並支持任意資產支付 GMX 執行費和 Gas 費,一次簽名完成關聯訂單。ETH, Optimism,BNB 等多鏈用戶無需手工跨鏈到 Arbitrum 和 Avalanche 網絡,即可無縫交互 GMX,15 分鐘複雜操作被簡化為一鍵購買 GLP/GM 資產,且 gas 費降低 20%。
而此前 9 月份 dappOS 推出了全新的 v2 版本中,已有 Benqi、Perpetual Protocol、QuickSwap 等協議完成了集成,並通過 dappOS 創造的無縫體驗和流量分發體系獲得了十分明顯的增長效果。
在無縫體驗上,用戶可以僅僅通過 dappOS Wallet 賬戶,實現在多個鏈上的交互,磨平了用戶進入新公鏈的門檻。比如在 Avalanche 鏈上的 Benqi 上進行借出資產;在 Arbitrum 上的 Perpetual Protocol 開合約; Polygon 上的 QuickSwap 進行 Swap 以及 LP 挖礦;以及在 Manta Network 的 Layer2 層網絡 Manta Pacific 上 Swap 交易等。
低門檻的操作體驗,也讓 dappOS 為各大公鏈生態注入價值流量,成為鏈上世界全新流量分發端。自 dappOS v2 9 月上線至今,dappOS 已經積累了超過 38000+ 粘性用戶的增長。而接入 dappOS 的項目也短期內捕獲了規模性的用戶。
根據 dappOS 公布的數據顯示,Avalanche 生態頭部借貸項目 Benqi 集成 dappOS 2 個月後,新增用戶 4848 名,交易筆數 28,571 笔。新增 dappOS 用戶存入資金達到 12,877,782 美元,USDT 和 USDC 存入資金分別占 BENQI 協議總數的 18.17% 和 16.62%。新增 dappOS 用戶借貸金額達到 7,199,765 美元,WBTC 和 WETH 借出資金分別占 BENQI 協議總數的 80.57% 和 45.75%。
而 Perpetual Protocol 在今年 9 月與 dappOS v2 集成後首月,就新增了 1.72 萬個粘性用戶,交易筆數增長 8.99 萬筆。並且到目前為止,Perpetual 仍舊能夠保持不錯的用戶活躍表現,尤其是 dappOS Perpetual 的活躍用戶數據表現十分亮眼。
近日,比特幣銘文大熱下,dappOS 的社區用戶反饋收到了 10-1000u 不等的聖誕空投以及神秘邀請碼。社區用戶猜測,該邀請碼可能用於 dappOS 合作項目的銘文鑄造 。
3、dappOS 交互實例與評測
在 dappOS 上,筆者對於 Manta Pacific 網絡以及 Avalanche 原生 DeFI 協議 Benqi 做了交互測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鏈接了解詳細交互教程和測評。
總結
以"Web3 操作協議"為定位的 dappOS 是用戶思考的一個不錯的示例,其正在通過全新的賬戶抽象、鏈抽象方案推動鏈上世界從割裂走向統一。有了 dappOS,鏈上交易者能夠享受類似於 CeFi 體驗的便捷交易服務,鏈上應用間能夠以全新的方式實現無縫的組合,就像 Benqi 能夠通過 dappOS v2 實現與 Perpetual Protocol 等的無縫組合,實現借貸+衍生品的一鍵拓展一樣,鏈上應用也將不再是以單一的敘事方向為主。而作為全新的鏈上流量分發端,其對於打破公鏈、Dapp 以及用戶間的鴻溝,促進了這幾方角色間的無縫鏈接,幫助新興公鏈生態實在短期內捕獲規模性的用戶,實現快速崛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 dappOS 代表的 Web3 操作協議正通過無縫用戶體驗,打破 Asset+Chain 的碎片化困局。
在即將到來的 2024 年,除了創造無縫用戶體驗的解決方案值得關注外,還有哪些加密趨勢值得關注。加密用戶或許可以從 a16z 羅列的其他八大加密趨勢中得到啟發。即邁入去中心化的新时代;模塊化技術堆棧的崛起;AI 與區塊鏈結合;為賺而玩變為邊玩邊賺;當 AI 成為遊戲製作者時,加密貨幣提供保障;正式驗證變得不那麼正式;NFT 成為普遍存在的品牌資產;SNARKs 成為主流。但加密市場變化極快,在 a16z 等頭部機構提供的參考之外,用戶需要做好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