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Link 研報:專注於多鏈 DeFi 的 Layer2

鑑叔
2023-10-20 17:20:06
收藏
本文將聚焦zkLink多鏈DeFi的原理、生態項目介紹、團隊及融資情況等方面,深入淺出的為讀者展現zkLink的全貌。

作者:鑑叔

7月18日,zkLink推出Alpha主網,隨後又推出了新的忠誠度積分系統並明牌將在第四季度空投,這吸引了大量用戶前來互動。那么,在做任務之餘,為了補充大家對zkLink的理解,本文將聚焦zkLink多鏈DeFi的原理、生態項目介紹、團隊及融資情況等方面,深入淺出的為讀者展現zkLink的全貌。

zkLink是一個專注於多鏈去中心化交易的L2,其通過"ZK Rollup+預言機網絡"的機制實現了連接多條不同區塊鏈(包括L1和其他L2)的功能。

因此部署在zkLink上的Dapp(如DEX、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市場、NFT交易市場)就可以利用其無縫的多鏈流動性,使不同鏈上原生資產的交易、組合成為可能,從而解決了鏈上的流動性孤島問題。

頗具爭議的L2

過去,zkLink在許多公開媒體和文章中被宣傳為一個跨鏈基礎設施或者多鏈中間件,這也是之前大部分人對zkLink的基本印象。但是現在許多人包括官方越來越傾向於將zkLink宣傳成一條L2,那麼zkLink究竟屬不属于L2賽道呢?

眾所周知,L2的核心包括兩方面,一是功能上是對L1的擴展,二是交易安全性上最終依賴於L1。zkLink在功能上主要是聚合不同鏈上資產的流動性,本質上是對多條鏈的功能進行了擴展,而不是像其他L2一樣對單鏈(如Ethereum)的TPS進行提升;在交易安全性上,zkLink與其他L2相似,使用ZK Rollup的方案將交易最終匯總到L1以保證交易最終的安全性。

因此綜上所述,zkLink是一條多鏈L2,在功能上是對多鏈的擴展,其安全性也完全依賴於多鏈。只是其定義的L1與我們經常理解的會有些不同,zkLink所指的L1是它能連接到的所有鏈包括Ethereum、BSC等公鏈,也包括如Optimism、Arbitrum、Starknet、Linea等以太坊的二層網絡。

zkLink是如何實現多鏈DeFi的?

為了更好的講解zkLink是如何實現多鏈DeFi的,筆者接下來將假設一個應用場景:ETH與BNB產生了較大的價格波動,用戶想要在不使用中心化交易所的情況下,進行ETH與BNB之間的頻繁現貨交易以謀取利潤。

這時用戶便可以在zkLink上的生態項目ZKEX上進行操作:

  • 假設用戶首先將Base鏈(也可以是zkLink支持的其他鏈)上擁有的10個ETH存入zkLink在Base上的合約地址中,此時用戶需要自己支付Gas費;
  • zkLink監控到交易完成後為用戶在ZKEX上的賬戶打入10個ETH(為舉例方便忽略Gas費),然後用戶進行了一些現貨交易,最終通過買賣ETH和BNB賺取了5 BNB的利潤,用戶在期間的每筆交易數據同樣會被zkLink聚合打包進區塊,最終匯總到L1以保證數據可用性,但用戶只支付交易費用,交易數據上鏈的Gas費由ZKEX直接負擔;
  • 最後,用戶在ZKEX上發起提款請求,將賺取的5BNB提款到自己MetaMask錢包中的BSC鏈上地址,因為zkLink使用的是ZK Rollup,從接受用戶提款請求再到驗證執行會有較長一段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zkLink引入了經紀人(Broker)概念,即除了標準提款外,用戶可以發起快速提款請求,此時經紀人接收到請求後會立刻給用戶打款,等鏈上驗證成功後,zkLink合約再給經紀人地址補款。


引入經紀人(Broker)進行快速提款

綜上,這就是zkLink實現多鏈DeFi的全过程,本質上是通過ZK Rollup技術將不同鏈上的訂單聚合到一起,實現了無縫的多鏈原子交換。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因此在zkLink的網絡中,用戶存入的來自不同鏈上的同種資產(如Ethereum上的USDT和Solana上的USDT)是沒有區別的,這有助於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交易體驗。

當然,上文中所舉的ZKEX是zkLink已經上線的多鏈訂單薄制DEX,zkLink其實還支持多鏈AMM池的創建,即流動池由兩個或多個代幣組成,而不是來自同一條鏈,並且可以實現兩個鏈之間代幣的無縫交易與兌換。不過目前zkLink上還沒有採用多鏈(Multichain)AMM池方案的實例DEX。

同時,相比傳統的跨鏈(Crosschain)中採用的橋(Bridge)和中間代幣(Intermediate token)的方案,zkLink實現的多鏈(Multichain)AMM不僅減小了資產托管的風險,也不會造成流動性割裂或是流動性不平衡的問題,反而因為消除了不同源鏈上同種資產的區別而大大加深了池子的深度。

對於傳統跨鏈方案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閱讀洞鑑周刊往期文章《ZetaChain:全鏈互操作性深度解析》,其中有詳細的傳統跨鏈方案原理介紹。
傳統跨鏈方案與多鏈方案對比

ZKR+預言機網絡

zkLink雖然是一條L2,但因為其主要功能是連接不同的區塊鏈,聚合不同生態的資產流動性,因此也屬於跨鏈賽道的一部分。跨鏈信息的安全性問題其實可以拆解為鏈下信息計算的正確性及跨鏈狀態的有效性。那么,zkLink是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呢?答案是"ZKR+預言機網絡"。

簡單來講,如果將不同的區塊鏈比喻成在海上互不連接的孤島,那麼zkLink就是一個巨大的航運公司,它在每個孤島上都建立碼頭,並且通過租用輪船來回航行進行各個孤島信息的傳遞與同步。其中碼頭就是在各個鏈上部署的ZK Rollup驗證合約,而輪船則是第三方的預言機網絡。

  • 通過ZKR(ZK Rollup)來確保鏈下信息的正確性

當用戶發起跨鏈交易時,zkLink會為兩條鏈發生的狀態變化生成zk證明,並通過遞歸的方式最終生成一個最終根(final root)以確保整個鏈路計算的正確性。最後zkLink就會和經典的ZK Rollup方案一樣,將交易的所有必要信息以及最終根上傳到兩條鏈上的Layer1合約中。

因為使用了零知識證明技術(ZKP),所以當最終根(final root)建立時,便不可能偽造該最終根(final root)的源數據,數據和最終根(final root)表現出非線性因果關係。

  • 通過預言機網絡確保跨鏈狀態的有效性

那麼,zkLink又是如何保證跨鏈狀態的有效性,及如何判斷多個交互鏈的最終根(final root)是否匹配呢?答案是zkLink引入了第三方的預言機(Oracle)網絡。

zkLink的ZK Rollup在正常的ZK Rollup機制上做出了改變,正常的ZK Rollup有三個階段依次運行:提交zk證明階段、驗證階段和執行階段。為了實現多鏈狀態統一,zkLink在驗證階段和執行階段中添加了一個同步階段,即由第三方的預言機(Oracle)網絡來進行數據傳輸,將一條鏈的最終根(final root)傳遞到另一條鏈,本地智能合約會比較不同鏈之間最終根(final root)的是否一致。

簡單的來說,作為一種安全設計,zkLink將複雜的跨鏈通信邏輯簡化為一個"是"或"否"的問題,對於多條鏈生成的最終根,第三方的預言機(Oracle)網絡只回答"是"或"否",除此之外他們不能做任何其他事情。

如下圖,這是zkLink區塊高度為9423的區塊細節,其中L2 Executed和L2 Committed代表著交易信息已經被排序進區塊並等待上傳到L1進行ZKP驗證。

L1 details中的Committed代表L2的zk證明已經成功提交到了所有L1。

Proved則代表對證明進行驗證,一旦獲得批准,它將發出一個事件並為相應的區塊鏈寫入日誌,其中包含當前的最終根(final root),目前zkLink區塊所有的proved都在Polygon上進行,這意味著polygon目前是zkLink的DA層(數據可用性層),zkLink將所有數據都存在了polygon上。不過在其官方文檔中也闡述未來不同的Dapp可選多種DA方案,除了內部DA層(即選擇一個或多個L1)也可以選擇外部DA層(如EigenDA和Celestia等),甚至也可以兩者混用。

Executed則代表著被驗證過的交易最終被執行。
區塊高度為9423的zkLink區塊細節

與LayerZero的區別

zkLink實際是通過"ZK Rollup+預言機網絡"來實現跨鏈通信的,那麼其與目前跨鏈通信賽道龍頭項目LayerZero在實現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相比zkLink是一個專注於多鏈DeFi的應用特定型跨鏈設施,LayerZero則是一個通用型跨鏈設施,其採用中繼器(Relayer)、預言機(Oracle)、Endpoint(每條鏈部署的合約)作為跨鏈傳輸的工具。具體跨鏈流程如下:

  • LayerZero通過源鏈的Endpoint將區塊頭信息和交易證明信息分別打包給預言機和中繼器;
  • 預言機讀取並確認區塊頭,在經過源鏈上的幾個區塊確認交易不會回滾後,將區塊頭發送給目標鏈上的 Endpoint;
  • 目標鏈上的Endpoint通過接收到的區塊頭向中繼詢問源鏈的交易證明;
  • 待鏈下驗證通過,預言機和中繼將相關交易信息發送到目標鏈,完成跨鏈通信。

在確保跨鏈安全性方面,相比zkLink使用的"ZKP+預言機網絡"的方式,LayerZero將區塊頭信息和交易證明進行分開傳遞,從而實現相對安全的跨鏈通信,當然這裡的前提假設是中繼器和預言機不會串通。

綜上,雖然zkLink與LayerZero本質上都是在不同鏈上部署合約來收集交易證明,但是zkLink更偏向應用層L2,而LayerZero則是偏向實現鏈與鏈之間的同步的L0,兩者側重點不一樣。

生態系統項目介紹

目前zkLink的生態系統中主要有三個項目,分別為ZKEX、Zkjump和OpenWorld,接下來將簡單介紹這三個項目。

ZKEX

ZKEX是一個多鏈訂單薄制DEX,也是zkLink上的第一個上線alpha主網的生態系統項目。它提供類似CEX的UI和UX,用戶不會面臨滑點、高昂Gas費等問題,同時具備資產自托管和跨多鏈資產交易的優點。

為了更好的理解多鏈訂單薄制DEX,我們將ZKEX與目前最大和最受歡迎的訂單薄制DEX dYdX(dYdX v4)進行對比:

如圖,我們可以看出基於zkLink的ZKEX與即將推出的基於Cosmos的dYdX v4最大的區別在於多鏈互操作性和流動性深度對比上。

在鏈互操作性上,dYdX通過Cosmos上的IBC協議與Cosmos生態系統內的鏈享受互操作性,但面對Cosmos生態之外的鏈上資產,依然需要部署某種跨鏈橋進行橋接才行。相比之下,基於zkLink的ZKEX完全不需要橋接就能實現多鏈互操作性。

在流動性深度上,dYdX無法像ZKEX上一樣聚合來自不同鏈的同種資產(如Ethereum上的USDC和Solana上的 USDC),因此流動性深度上ZKEX相對更高,大幅提高了交易者的資本效率。例如,在 ZKEX上交易者將使用聚合的"USD"代幣,該代幣由完全儲備支持的穩定幣合併而成,例如USDC、BUSD、TUSD等。

zkJump

雖然zkLink專注於跨鏈交易,但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說,也在不斷的擴展其邊界。例如考慮到有些用戶只想進行單純的資產跨鏈而不想進行交易,這時使用ZKEX就略顯麻煩(需要存提款),因此zkLink上的另一個專做跨鏈的生態項目zkJump運應而生,其更多是作為ZKEX的補充。

zkJump目前僅推出了測試版本,因為建立在zkLink的基礎上,zkJump自然配備了安全高效的多鏈交易功能。用戶可以無縫橋接他們的多鏈代幣,而無需使用包裝資產或者中間代幣。

OpenWorld

OpenWorld是基於zkLink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目前也處於測試版本。其不僅支持交易加密貨幣的永續合約,而且還支持交易股票、債券和黃金等RWA資產。

對RWA還不太了解的小夥伴,可以前往閱讀鑑叔往前文章《解讀RWA,是炒作還是機遇》,了解詳情。

路線圖

zkLink成立於2021年,經過了兩年多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其已經連接到了12條區塊鏈,推出了區塊瀏覽器zkLink Scan,完成了代碼審計,並在近期上線了Alpha主網。

在今年Q4季度,zkLink準備連接更多的zkEVM鏈,並且主網實現衍生品交易和NFT的鑄造與交易。

團隊及融資情況

zkLink創始人為Vince Yang,較為神秘,目前僅知道其X平台賬號,而且就其粉絲量與活躍度來看,平時在社交媒體上較為低調。同時團隊的其他信息暫且未有其他公開資料,屬於半匿名團隊。

zkLink到目前為止經歷了兩輪融資,在2021年20月完成了850萬美元的第一輪融資,由Republic Capital領投,Arrington Capital、Alliance DAO、Huobi Ventures、Ascensive Assets等跟投;在今年5月份又完成了10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Coinbase Ventures、Ascensive Assets、Efficient Frontier等參投。

總結

在今年7月,頂級投資機構Paradigm公布了其正在關注的10個有潛力的領域,以Rollup為中心的多鏈基礎設施赫然在內。相比於Optimism、Arbitrum、Starknet和zkSync這些聚光燈下的L2通過推出各自的RaaS方案來搶佔多鏈互聯的高地(詳情請看洞鑑周刊往期文章《Layer2四大天王的RaaS之爭》),同樣是使用Rollup方案的zkLink其實在多鏈互聯上具有天然的優勢,不僅實現了傳統L1與L1的互聯,還實現了L1與L2、L2之間的互聯。

並且,zkLink還抓住了用戶進行多鏈的主要需求,即跨鏈DeFi。如果說以Uniswap為代表的單鏈AMM模型的發明,實現了讓DeFi從0到1,那麼基於zkLink的多鏈DeFi可能是DeFi從1到10的創新。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