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業新轉機:正從敘事邏輯轉向應用邏輯?
作者:jolestar
前一週時間參加上海區塊鏈週的開發者 Meetup,以及大理的 Move Hackerhouse,和開發者們交流了許多。Token2049 後,小作文都基本都帶著悲觀的情緒。而通過和開發者們等交流,我倒感受到了轉機,總結一下就是: Crypto\&區塊鏈行業正在從以敘事邏輯轉向應用邏輯。
敘事(narrate),在這個行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業者幾乎張口就是 narrate。因為在行業早期階段,基礎設施不完備,應用落地很困難,只能大家一來"畫餅"吸引資源,構建基礎設施。
同時,敘事也是行業早期參與者進行優勝劣汰的一種博弈手段。一個新興行業,以行業外的人來看,最大的風險其實是整個行業的覆滅,所以參與者必須發出一種長期主義的信號,畫一個非常遠大的藍圖,聲稱自己在解決未來的某個重要難題。
但口頭信號的成本太低了,於是變成了吹牛大賽,一個比一個吹的宏大。這也給行業外的人留下一個印象,這個行業的人整天在說大詞吹牛逼。
所以繼續卷一步,參與者需要發出有成本的信號,可量化的信號,於是大家開始卷難度。無論是高 TPS,ZK,還是發鏈工具等,難度確實上升了一個層級,也確實淘汰了許多單純吹牛逼的團隊。
但這種以敘事為目標的卷難度路線主要是卷給投資人看,完全繞開了用戶,和我以前說的 DeFi 的短路投資邏輯是一樣的。飛輪快速轉動,然後很快到了天花板。
圖1: 敘事邏輯的成長飛輪
圖2: 應用邏輯的成長飛輪
於是到了現在的狀況,基礎設施供大於求,每個細分領域的方向都有幾個技術過硬的基礎設施團隊,排列組合基本都被嘗試完了,投資人再次喪失了判斷指標。
那下一波就必須需要引入最終開發者和用戶的價值判斷了,於是回歸到那兩個靈魂問題:
- 區塊鏈基礎設施到底給應用開發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 區塊鏈基礎設施是否給用戶帶來額外的價值,乃至抵消他的遷徙成本?
第一個問題隨著各種基礎設施和擴容方案的落地和成熟,部署在鏈上的應用,整體的開發運維成本會低於傳統的雲服務解決方案。
第二個問題更重要,基礎設施需要做的是把用戶的準入門檻降到最低,降低用戶的遷徙成本,但額外的價值需要應用來一起摸索,可以嘗試把能塞到鏈上的東西都塞到鏈上,看看能不能組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也就是說,Web3 的基礎設施最大的競爭對手實際上是雲計算以及基於雲技術棧的應用開發托管方案。很多區塊鏈基礎設施雖然也運行在雲上,但區塊鏈對應用層的接口完全屏蔽了雲服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形態。
對圈內開發者來說,也需要改變一下思維方式。由於鏈上狀態空間的昂貴成本,開發者們用了許多折衷的方案,能不用鏈就不用鏈。而現在基礎設施供給的臨界點已經到了,以後可以把區塊鏈當數據庫或者應用容器用了,一種可編程數據庫,或者,一種可以托管應用的伺服器空間,能放在鏈上就放在鏈上,也就是 Fully on-chain Application。
這種方案對圈外開發者來說,也更容易理解,鏈相當於一種更開放的 serverless 平台,還內置統一的賬戶體系以及支付系統,應用間也可以組合調用,是一種理想的應用運行平台。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用戶入口在哪裡?開發者們有信心做出有趣的應用,但如何冷啟動,是一個更難的問題。區塊鏈系統統一了賬戶體系,應用的用戶和平台的用戶合二為一,平台需要承擔更多的吸引用戶,幫助應用冷啟動的職責,這是雲平台沒有面臨的挑戰。這個話題留待後面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