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下降,friend.tech 的 SocialFi 革命將何去何從?
撰文:Biteye 核心貢獻者 Louis Wang
編輯:Biteye 核心貢獻者 Crush
Friend.tech 是一個建立在二層網絡 Base 鏈上的 SocialFi 應用,它通過綁定 Twitter 身份,將每個用戶的影響力代幣化,讓用戶有機會通過影響力獲取收益。
Friend.Tech 目前在 Beta 版本,用戶只能通過邀請碼來註冊。用戶只能在手機端網頁使用 Friend.Tech,需要使用手機瀏覽器將網頁添加到主屏幕後才能開始註冊流程:
使用邀請碼進入註冊頁面,關聯 Twitter;
為每個新註冊用戶自動生成一個 MPC 錢包,由 privy.io 作為錢包供應商,錢包的私鑰可導出;
通過唯一 code 驗證,或者手動跨鏈至少 0.01ETH 到錢包 Base 鏈上激活賬戶,ETH 作為主要支付貨幣,用於購買其他用戶的 key(之前叫 share);
購買自己的第一份 key,完成註冊。購買完成後自己就會擁有一個聊天室,所有買了自己 key 的人都可以在這個聊天室裡發言。
01 產品功能
產品功能目前比較單一,只有擁有好友位和加入群聊。用戶可以在首頁看到當前最受歡迎的用戶,也可以手動搜索你想要關注的用戶,購買他們的 key。
持有別人的 key,就可以進入該用戶(subject)的聊天室,如果賣出了 key 就會自動被移除。
02 定價曲線
除了持有 key 與 KOL 互動外,Friend.Tech 的特點是允許用戶交易 key。為了進入小圈子就必須要買 key,而 key 的價格又會隨購買而增長。每個用戶的 key 沒有供應上限,定價是由公式來計算的:
Y = X\^2 / 16000
其中 Y 是以 ETH 為單位的購買價格,X 是目前 key 的數量,價格隨著 key 變化的曲線如下:
03 抽稅機制
Friend.Tech 上的交易都將被抽 10% 的手續費,其中 5% 給到購買對象(subject),也就是 KOL,5% 會給到平台作為平台收益。
結合定價曲線和抽稅機制,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定價曲線(bonding curve)是個非常簡單的拋物線函數,通過下表可以看到 key 的價格一開始都很便宜,隨著購買份額的增加而急速上升,能夠通過不高的成本急速拉升價格,造成「未實現利潤」的增長迅速,容易造成 Fomo 情緒,吸引更多人參與。
同樣的,價格也會因為獲利者售賣而迅速下跌,同一條曲線,怎麼漲上來怎麼跌下去。
KOL 的收益來源於手續費抽稅,與平台利益來源一致,所以他們更在乎的是交易量。「做波段」的人越多,可能會比 Key 單邊價格上漲賺到更多手續費,因為急速上升的價格很容易漲不動。
目前收益排名第一的用戶加密 OG Cobie 靠手續費已經賺得 15 萬美金的收益,收益超過 1 萬美金的有 52 人:
(Source: https://dune.com/cryptokoryo/friend-tech-highest-earners)
- 從機制上來說,Friend.Tech 有點像一個 NFT 交易所,通過交易抽稅。單就試圖通過交易 key 來投機而言,用戶每次買賣都要被抽 10% 的稅,所以即使原地一買一賣也會虧很多,小漲一點甚至都不賺錢。
根據盈利模型得出盈利規則的總結,買入位置和總份數的關係如下表所示:
https://www.coinonpro.com/news/toutiao/267527.html
在早期(第 1-18)購入,只要隨後有兩個人購入 key,就可以賺錢退出,而越晚購入的人獲利退出要求越苛刻,具體盈利要求可以參考這張表格。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C5C4yAF8fZsGPEec1PnKe_0Mrb2-hi3o32HwkdHHig/edit#gid=112913128
- 因此,只要選好標的,即才開通 Friend.Tech 但是有流量預期的 KOL,早期購入還是比較容易獲利的,尤其是在 Friend.Tech 熱火朝天,流動性充足的時候,可以使用 cryptohunt 工具查看熱門和新加入的 KOL,系統會 10 秒更新一次,有實時監控的功能。
(https://www.cryptohunt.ai/projects/friendtech)
- 這樣的策略催生出一類獲利手段:Bot。
Realfriend.tech 就是一個 Bot 網站,可以發現新加入 Friend.Tech 並有潛力的用戶,在早期用極低的價格埋伏,然後等待更多用戶湧入後獲利出局。要使用這個網站首先需要購買網站開發者 @iam4x 的一個 key。
(Source:https://www.realfriend.tech/)
目前,有 143 個機器人通過追蹤新賬戶撿漏的方式,賺取了超過 220 萬美金。
(Source:https://dune.com/21co/friendtech-analysis)
04 Friend.Tech 數據
自 8 月 10 日上線以來,Friend.Tech 成為了熱門話題。首先,它採取了邀請機制作為 GTM 策略(go-to-market 是公司將新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的計劃)。
這種饑餓營銷策略往往更能吸引用戶,因為通過邀請,用戶可以優先體驗並比其他人更早地探索 Alpha 版。
此外,早期參與項目也更容易獲得價格優勢。邀請制度還增加了推特上的話題討論度,當大家都在談論邀請碼時,這就成為了最佳的廣告手段。
(Source:https://dune.com/msilb7/friendtech-on-base-activity)
Friend.Tech 到底有多火?上線兩周,在邀請制的前提下用戶量達到 12 萬,累計交易筆數超過 240 萬。TVL 超過 630 萬美金,總市值超 1 萬 ETH,交易量達到 52 萬 ETH,協議收入接近 2400ETH。
(Source:https://dune.com/21co/friendtech-analysis)
上線兩周後,7 天協議費排名第 5,僅次於以太坊、Lido、Uniswap 和 Tron 這些頂級 Layer1 和超級 app。
(Source: https://defillama.com/fees)
對於 Base 來說,Friend.Tech 無疑是這條二層公鏈的流量密碼,Base 上 21% 的用戶都使用過 Friend.Tech,Base 上 45% 的 gas 消耗來源於 Friend.Tech。
(Source:https://dune.com/21co/friendtech-analysis)
05 對於 Friend.Tech 的預期
Friend.Tech 是一個粉絲經濟為內核的 SocialFi 產品,通過替用戶發 key 的方式,貨幣化每個人的社交價值。
它的 GTM 策略非常成功,通過推特強綁定引流,最容易受益的群體本身就是流量群體,到推薦碼裂變以及饑餓營銷式的上線。
產品部署在剛上線不久的 Base 鏈上,利用了用戶積極互動 Layer2 的心態和意願,也給應用帶來更絲滑的鏈上互動體驗。
先推出鏈下鏈下積分機制,又放出 Paradigm 投資的訊息,一輪接一輪的攻勢,拉滿了用戶的期待。
可以說 Friend.Tech 從第一天就抓住了流量和眼球,而 Web3 最核心的就是注意力。
Social
從 Social 功能的角度而言,目前 Friend.Tech 的功能太過單薄,只限於文字、圖片交流;
而且該 APP 實際上僅有付費功能,如果用戶不購買其他人的 key,這個 App 就形同虛設,一點體驗都沒,起碼需要一些免費的內容讓用戶先玩起來。
用戶體驗過大於功,好的一點在於不用通過 App Store 下載應用,是網頁但是又有類 App 的體驗;
通過唯一 code 可以在網站上一鍵跨鏈到應用錢包,跨鏈操作絲滑。
糟糕的地方在於,經常有卡頓需要刷新的情況出現;在群聊裡如果不買其他用戶的 key,就會看不到其他人的發言,感覺像群主在自言自語;
用戶無法知道自己關注的推特博主有哪些開通了 Friend.Tech,只能通過搜索推特 id 查找…
Fi
Friend.Tech Fi 的部分,定價曲線設計的太過陡峭,key 的份額超過 100 就能把單價拉升到 1 ETH 以上,Ponzi 味道太濃,尤其是 Social 部分薄弱的時候會更加凸顯。
許多人詬病 Friend.Tech 的地方也在於此,認為就是個盤子,泡沫很快就會破裂。
但是不同於純粹的 Ponzi,Friend.Tech 有實際應用價值,它確實能提供拉近用戶與 KOL 之間距離的場景,即使晚來的人因為價格太高而被套牢,他可能不會「割肉離場」。
能被高位套牢一定代表購買的 KOL 有足夠的人氣和流量,既然賣了肯定虧,不如持 key 進入高流量 KOL 的圈子,期待 Alpha,未來還有可能回本。
而有利潤的用戶也不一定會拋售,因為除非同時特別看好 Friend.Tech 和該 KOL,購買的份額一般不會太多。
當大量粉絲湧入造成價格暴漲的時候,極有可能是這個 KOL 的 FT 群有特別的 Alpha,此時賣 key 下車猶如殺雞取卵,所以拋壓可控。
另外一點,Friend.Tech 目前沒有發幣,流通貨幣是 ETH。傳統 Web3 項目收益都會受限於平台代幣的漲跌,而賺取 ETH 對於用戶來說更像是在賺真金白銀,因此不存在泡沫破裂幣價歸零項目倒閉的狀況。
對於價格曲線,更合理的做法是將定價權交給用戶,增加多元化。每個用戶根據自己 id 需求定制,可以影響到潛在的粉絲圈大小,並合理控制增長速度。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斷出 Friend.Tech 由於目前的定價曲線太過陡峭,容易讓人對「未實現利潤」產生錯覺,而帶動 FOMO 情緒。
增長點在於更多的 KOL 開通入駐,或者通過產品升級,為粉絲賦能,提升購買欲望和付費意願,開通圖片視頻功能後,可以預見一波 OnlyFans 的高潮。
產品目前在 Beta 版本,結合 Paradigm 投資的時間點,開發時間並不長,上線後也一直在積極更新、維護,因此未來產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上限較高;
由於實際應用價值,下限有限,同時因為不存在平台代幣,不會出現幣價一跌不止導致用戶失去信心離場的情況,最多就是趨於平淡無人問津,和年初大火的 Damus 一樣。
在正式上線兩周之際,用戶對 Friend.Tech 的湧入熱情已經告一段落,同時由於功能單一,熱情缺乏可延續性,可以發現成交量和用戶活躍度斷崖式下降,但是協議 TVL 並沒有任何波動,依舊保持穩定,這更印證了上文的觀點:用戶並不急著退出,下一波浪潮隨時可能隨著 Friend.Tech 功能迭代而來。
(Source:https://dune.com/21co/friendtech-analysis)
06 總結
隨著推特開始創作者分紅,給到 Lens 類社交平台的壓力越來越大,用戶量和流量獲利明顯不如 Web2,創作者轉移平台的意願沒法強烈。
粉絲經濟是一個用戶有付費意願的賽道,想像一下如果 Friend.Tech 被娛樂圈所接受,將是一個能夠破圈的重磅炸彈。
一有打榜功能,粉絲付費為偶像打榜;二能夠迅速建立核心粉絲圈,一個人可以購買多個 key,核心粉絲迅速拉高圈子門檻,保證自己是離偶像最近的人群,但是讓這個核心圈難以擴大。
這是 Web3 最有潛力的社交應用方向,可以大規模地實現用戶增長。
Friend.Tech 是一款很棒的 SocialFi 應用,商業模式、GTM 策略、投資背景、上線 Base 的時機都是難以複刻的天時地利,只不過粉絲經濟的特點目前受限於簡陋的功能,在 Friend.Tech 上還沒有特別好地發揮出來。
Friend.Tech 不一定就是能夠跑通 Web3 社交的那款殺手應用,但是給社交賽道打了個樣,如何在旁氏中獲取留存真實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