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社交平台簡析:前路漫漫,道阻且長

極客 Web3
2023-08-04 12:39:12
收藏
Web3 社交成為了熱搜關鍵詞,“去中心化社交”俨然成為頂級機構Paradigm的十大關注領域之一。

作者:DefiOasis

編輯:林克,極客 Web3

從猿猴時代開始,社交便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對於身為群居動物的人類,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聯網時代下,社交場景逐漸線上化,社交活動突破地域局限,從地緣上的熟人社交變為趣緣上的陌生人社交,各類平台則充當了"公共廣場",讓素未謀面的人們可以進行娛樂、議政、經濟生活等主題探討。

但隨著 Web2 社交平台逐漸壟斷市場,Web2 社交模式的弊端逐步顯現。從Reddit 打壓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到 Twitter 打破長期奉行的"免費"模式,巨頭壟斷下的社交平台將其缺陷暴露無疑。

圖源:crypto4

但與此同時,Web3 社交成為了熱搜關鍵詞,"去中心化社交"俨然成為頂級機構Paradigm的十大關注領域之一。雖然 Web3 社交談不上為新敘事,但在當下 Web2 平台頻頻發生數據泄露、隱私風波、算法偏見的大背景下,具備去中心化、抗審查、用戶為中心、數字資產賦權、身份互操作性等特點的Web3社交逐漸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1. 社交賽道現狀

1.1 社交賽道的天花板高

社交產品在資本市場擁有巨大的想像力,根據《2022 年全球數字概覽》報告顯示,全球社交媒體用戶超過 46.2 億,相當於全球總人口的 58.4%。以賽道的上市龍頭公司 Facebook 為例,其峰值市值超 1 萬億美元,一度跻身全球前十上市公司行列。

根據 Facebook 2022 年第四季財報,全球使用 Facebook 系列產品的日活用戶(DAP)均值近 30 億人,占全球人口的 1/3。此外,Twitter、Snapchat、微博等一眾社交運營公司的估值與市值表明,社交賽道的天花板極高。鑑於當前 Web3 社交用戶基數少,社交賽道的成長空間顯然非常巨大。

1.2 全球社交媒體用戶持續增長,但增速逐漸放緩

自互聯網基礎設施在全球普及以來,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呈現高速增長,尤其在 Covid-19 期間,社交媒體的採用度得到了極大加速。

圖源:datareportal.com

根據 Kepios 的數據,全球社交媒體用戶在過去3年增長了近30%,淨增人數超10億。但隨著各國疫情解封,放鬆人口流動管制,社交方式回歸線下,社交媒體的採用增速大幅放緩。Facebook 在社交媒體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下場元宇宙轉變戰略方向。

1.3 當前Web2社交平台存在問題

儘管社交軟體公司在不同國家或地區有明確的信息管理條例和法案,但仍然存在審查混亂、算法偏見、數據濫用或泄露等亂象。從 Facebook 的"大選門"事件到 Reddit 強制對 API 收費引起一眾開發者反擊,再到馬斯克搞 Twitter 限流"防沉迷"引發眾怒,種種現象反映出資本逐利下的 Web2 社交軟體公司不可能以用戶為中心,用戶數據可以被大公司加以利用,針對使用者形成画像,讓人對社交軟體成癮難以斋戒。

2. Web3 社交的價值

2.1 價值和權力再分配

自互聯網出現以來,社交產品一直圍繞三方,即:用戶、平台、創作者三者間的利益進行權衡,實際上存在一組不可能三角。在 Web2 社交模式中,平台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但 Web3 社交出世後,則改變了三者之間的價值/權力分配關係。

用戶主權:Web3 社交將社交所有權範式革新,幫助用戶奪回主權。通過將用戶數據上鏈、節點去中心化帶來的抗審查特性,保障用戶主權,包括消費和瀏覽偏好等數據所有權、隱私權、數字資產和身份的主權。

除此之外,在一些 Web3 產品中,用戶也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如在 Mirror 共同持有內容作品獲得版稅、在 Chiliz 持有一些 Token 參與體娛俱樂部的事務決策等。

重塑創作者經濟: 在 Web2 社交產品中,微博、Twitter 等平台都會對創作者進行平台收益分成,但是基本上均存在高門檻、低收益、收入 2/8 分配等限制。以近期 Twitter 對內容創作者的創作激勵為例,除了要滿足 3 個月推文累計 500 萬瀏覽量才可分成收益的苛刻條件,而且還要開通 Twitter Blue。

但在 Web3 社交產品的驅動下,內容創作者成為了"真正的工作者",不再是被"異化的人"。Web3平台提供的 Write To Earn 模式可根據作品的點擊量、轉發量等可量化數據獲取平台 Token 變現,也可像 Lens 一樣為創作者提供增收渠道;此外,運用 Web3 的記錄可追溯性,創作者若在發表內容的同時鑄造 NFT,版權保護也可以得到保證。

2.2 治理權下放

不同於傳統社交媒體平台擁有絕對治理權,Web3 中相當一部分治理權限從平台下放至社區。將內容審查和擁有權交給社區,以避免平台因被資本操縱或權力集而產生的對內容審查、刪減權的濫用,用戶可以通過持有一些 NFT 或 Token 分配治理權限,決策得出適合的審查流程或規範,過程更為民主和透明。

2.3 去中心化身份互聯互通

在傳統互聯網社交中,不同產品之間身份的連接,有著強大的壁壘,用戶仿佛置身於數據孤島,像騰訊和阿里旗下產品的身份憑證不能互通,用戶在不同生態內需要不斷地進行註冊和身份驗證才能在不同平台流轉,多平台不互通成為 Web2 數字身份的痛點。

在 Web3 社交場景中,只需要一個數字身份,可以在可組合性更強、更開放的協議中體驗豐富的場景。例如,用戶可以在 CyberConnect、Lens Protocol 中用一個相同的 ID 身份,來體驗視頻觀看、圖文社交、即時信息通訊等多種社交行為。

3. Web3 社交平台簡析

Web3 社交是寬泛定義的,主要是對 Web3 技術與相關社交產品的泛稱。因為篇幅有限,本文將對市面上的 Web3 社交項目分成基礎設施類和應用類,並簡要對其進行解析。

3.1 基礎設施

Lens Protocol

Lens Protocol 是 Aave 團隊構建在 Polygon 鏈上、以 NFT 為交互核心的去中心化社交圖譜,是當前主流的 Web3 社交協議之一。

用戶要參與 Lens,首先會創建個人資料 NFT(Profile NFT),該 NFT 是主要交互對象,持有 Profile NFT 的用戶可以進行內容創作,創作內容都會記錄至 Profile NFT 並上鏈。

Lens 用戶可進行的交互行為包括:創建內容發布、收藏、分享等。其中內容發布(Publication)是 Lens 交互的核心,內容發布又可以分成發帖(posts)、評論(comment)和轉發(mirror),其中發帖為主要功能,評論和轉發都是附加功能,創作者可以將發布內容變現,也還可以在 Lens 上通過電商、知識付費等形式取得收入。

Lens以收集、評論和轉發為中心構建

其他用戶可以關注創作者主頁獲得 Follow NFT,還能收集創作者發布的內容取得Collect NFT。用戶的大部分社交互動行為都會以 NFT 形式保留並上鏈,完成對數據的確權。

得益於 Lens 的組件模組化設計以及開放的開發者環境,當前其生態產品數量就已經超過100個。又因為 Lens Profile NFT 的可組合性,產品數量越多,會帶來更多樣的應用體驗,用戶也可以將自己的數據移植到應用中,其中包括 Lenstube、Lenster、Phaver、LensFrens 等囊括音樂、視頻、圖文內容的社交應用,其中大部分 Dapp 操作邏輯和主流 Web2 社交產品相差無幾,對於用戶來說,只體驗新應用的體驗銜接較好。

除了上述功能,更開放的操作空間將在 Lens V2 後發布,包括:鑄造和購買 NFT、加入 DAO 組織、進行 Gitcoin 捐贈、接受付費 DM 等。

但是 Lens Protocol 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每次操作行為都要上鏈消耗 Gas 費、限制在 Polygon 一條鏈上。此外,由於 Lens 希望在項目早期引入高質量用戶,所以從去年年末開始,開放額度較少,當前累計有 10 萬個左右的 Profiles NFT 流通,仍然是小圈子遊戲。隨著 Lens 即將開放 V2 版本註冊,該情況或有改善。

儘管當前Lens只開放10萬個Profile NFT資格,但月活用戶占總地址一半以上

CyberConnect

CyberConnect 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交圖譜協議,同時也是 Web3 社交賽道龍頭之一。

CyberConnect 主要有三個核心組件,包括 CyberProfile(去中心化數字身份)、CyberConnect Social Graph(社交關係圖譜)和錢包 CyberWallet。

與 Lens Protocol 相似,CyberConnect 也是以把交互數據交還給用戶、個人資料 NFT 為(cc Profile)核心,幫助用戶建立社交圖譜,其 NFT 擁有可組合性,可以在生態上自由流動,當前已集成 Link3、Phaver、ReadON 等多個優質應用。Link3 作為 CyberConnect 官方應用,涵蓋社交、內容發布、社區和任務發布多種功能,是用戶交互的重點。

CyberConnect 協議連接到不同的應用時,可將用戶數據直接帶到其它應用中,如:好友數據、身份數據,是否授權數據權限也取決於用戶。但也有社區成員反映,CyberConnect 將抓取到的用戶數據展示至個人界面有一定的隱私風險。

用戶以 CyberProfile NFT 為中心,構建自己的身份、發布內容、與其他用戶產生關聯

但與 Lens Protocol 只能在 Polygon 網絡使用不同,CyberConnect 可擴展性更佳,其支持以太坊、BSC、Solana 和 Polygon 等多鏈的聚合,其次,CyberConnect 沒有對用戶準入門檻進行嚴格約束,如今已有超過 120 萬用戶註冊其 Profile NFT,月活地址數占總地址數的 70 %。但在 CyberConnect 宣布 Token 發行方案後,其活躍量和用戶註冊量有所下滑。

除去以上兩個頭部 Web3 社交基礎設施協議,Farcaster、Deso、Nostr 等 Web3 社交基礎設施也值得關注。

3.2 社交應用層

Mirror

Mirror 是由 A16Z合夥人 Denis Nazarov 推出的抗審查內容創作平台,也是當前 Web3 領域內容創作主流平台之一。Miror 以"用戶創造,用戶所有"為核心,創作者每次發布文章都會鑄造成 NFT 將內容,創造的NFT將會保存至 Optimism 網絡上並可儲存至 Arweave,實現永久保存。

創作者可以在 Mirror 上通過眾籌、拍賣、合作貢獻分流等途徑獲得收益,但是 Mirror 對於創作者也有一些缺陷,例如缺乏內容審核、內容準確性沒有保證、編輯文章時頻繁出現 bug、抄襲文章內容的侵權行為沒有很好解決。

Debox

Debox 是基於 DID 的 Web3 社交平台,應用界面與微信類似,功能與 Disocrd 和 Twitter 類似。Debox 主要功能如下:

聊天: 用戶可以在這一欄直接在社群中聊天。值得一提的是,Debox 提供了資產持倉加入群組的選項,用戶只有持倉社群所屬的資產才可以進入並根據持倉數進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無效信息。

動態:與 Twitter 類似的動態信息流展示,其中可以區分為用戶關注和推薦的廣場,用戶可以在該欄上發表動態、評論回覆、點贊和收集帖子。

社區: Debox 將社區分為 Token 社區、NFT 社區和 Club,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社區。

除此之外,Debox 還添加了群內成員無上限、提供社區管理工具投票、提案、為用戶提供Token 授權檢測、NFT 交易等功能,提高使用便捷度。

Damus

Damus 是基於去中心化社交基礎協議Nostr創建的社交應用, Damus 設置了筆記(類似於Twitter的首頁廣場)、私信、通知、搜索等功能,體驗與 Twitter 相似,用戶創建賬戶會生成一個公鑰和一個用於驗證身份的私鑰,創作內容無需審核、無被刪除風險,抗審查性強,完全為用戶所擁有。

借著前推特 CEO 傑克多西的名人效應,Damus 和 Nostr 在上線幾天內就獲得極大關注,但因為監管缺位變成垃圾信息的發布平台,應用活躍度不久便大幅下降。

4. Web3 社交的困境

4.1 登入門檻限制新用戶流入

對於一個新 Web3 用戶來說,想進入 Web3 社交主要有兩大門檻。

一方面是錢包門檻,對於新用戶來說,要對私鑰、公鑰、助記詞等有認知,且不同鏈的Gas費使用的原生資產差異甚大。不過,隨著 MPC 或 AA 錢包的普及,此方面的門檻會逐漸降低。

另一方面是認知門檻,與主流的 Web2 社交應用相比,Web3 社交互動行為需要消耗 gas 費,以及對一系列如 POAP、ENS、NFT 術語的的理解。

4.2 Web3 社交缺乏破圈效應應用

Web3 社交產品營銷效果不佳,對自家的產品營銷能力有限。即使是 Web3 社交龍頭 Lens Protocol 和 CyberConnect 也是如此,Lens Protocol 放開註冊的數量少,註冊的人數少,社區的宣傳缺乏規模效應;CyberConnect 頻繁過度的營銷活動 PUA 用戶參加"撿瓶蓋"活動而被社區批評,口碑不佳。

付費習慣未形成,大部分用戶已經習慣了在市面上的主流 Web2 社交產品白嫖使用,而對於 Web3 社交產品需要購買 Profile NFT、支付 Gas 互動等支付行為來進行社交互動的模式無法理解。

大部分 Web3 社交應用照本宣科的複製Web2社交平台模式的模板,在沒有重大創新的前提下,其致力於解決的痛點對用戶吸引力有限,對於大部分用戶或創作者而言沒有重要的需求。

4.3 Web2 社交應用用戶粘性依然強大

由於傳統社交媒體的先發優勢,Web2 社交應用不僅用戶基數大,且都是長期活躍用戶。

對於非 Web3 用戶來說,這批用戶在 Web2 社交產品中已經建立了一批成熟關係圈,放棄原有社交資本而進入非慣用的產品的用戶較少,Web3 社交分流這批用戶很困難。

對於原生的 Web3 用戶來說,在沒有其他重大需求前提下,實際上只使用 Twitter、Discord、Telegram 這些 Web2 社交應用就可以滿足需求。

但是對於社交產品來說,用戶和創作者的稀缺,最終會導致造血能力不足,這一點是致命的。

4.4 缺乏強監管能否形成良好社區規範

Web3 社交在允許言論自由和獲取信息的同時,能否形成合理的社區規範,並在自由與公正之間進行兼顧,存在廣泛疑問。 前推特 CEO Jack Dorsey 大力扶持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應用 Damus,在缺乏審查監管的條件下,應用發布不久後平台便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擦邊或金融詐騙內容,成為了"社交垃圾堆"。

雖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 Twitter、Facebook 等各大 Web2 社交媒體被封禁,但因為其極端民族主義和反常識的言論沒有被進一步傳播,此舉仍得到大部分人支持。

在大多數去中心化社交平台中,由於審查缺位、沒有道德或法律規範,垃圾內容的傳播變得相當簡單。在全球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極端宗教勢力抬頭的背景下,Web3社交產品的團隊或社區需要在後真相時代裡糾錯,跨各國民俗、宗教信仰、暴力內容等引導承擔責任和給出方法論。

5. SocialFi ( X To Earn)不是最終答案

Web2 社交產品能獲得長時間成功並非單一依靠WRITE TO EARN模式吸引用戶,而且還有長期優質內容入駐加持,雖然 X TO EARN 模式能在一定時期內激勵用戶活躍,但就像大多數 Gamefi 一樣,單一依靠 X TO EARN 模式,對用戶的長期持續性吸引力不強。

比如 2021 年末大火的 Socialfi 項目 Monaco Planet,催生大量薅羊毛帳號追求 Token 獎勵進行創作,為了發布內容而發布內容,在平台上產生大量的無效的冗餘信息。這種模式Ponzi屬性較強,當收益降低時用戶的活躍量就會大幅減少,而在社交媒體平台競爭中缺乏高質量內容就等於失去了護城河,這也是目前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缺乏的,也是為什麼大部分 Socialfi 項目生命周期短,最終無人問津。

產品形態的創新,從門戶網站到社交媒體平台,每次 WebX 社交革命都誕生一種新的社交產品形態,Web3 的產品不應只局限於添加金融屬性的 Web2 產品模式。

以小眾垂直興趣,構建以趣緣為主的社交產品。受限於登入門檻、社交場景等因素,Web3 社交產品能走向大眾化的機會遠遠不如 Web2 社交產品,但可以嘗試類似以吸引體育粉絲為主的 Chiliz、集結音樂愛好創作者的 Audius 等從有差異化細分群體出手。

吸引優質內容創作者和用戶,不管是在 Web2 還是 Web3,好的社交產品需要用戶和創作者數量和質量的長期積累。

此外還需要重視移動端開發。市面上用戶社交移動端需求較多,但當前大部分Web3社交產品開發針對網頁端,忽視豎屏需求。

根據 Triple-A 數據,加密貨幣用戶約有 4.2 億,占全球人口不到 5%,該數字對於 Web2 社交用戶占全球人口是小巫見大巫。即便是 Cyberconnect這種頭部協議,用戶數量仍然維持在 100 萬左右,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是奔向空投預期的一人多號地址,頭部協議用戶數量級別在社交賽道只能算初生嬰兒,而在"胖協議,瘦應用"的Web3環境下,殺手級別的社交應用的出現更加困難。從現狀來看,Web3 社交在社交賽道中偏安一隅可能性更大。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