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dler DAO:Web3 运营與增長的必讀文章
文章:@Buidler DAO
編輯:@文雙
排版:@Coucou
深度精選是我們推薦的本週市場熱議主題下必讀文章,取材自 Buidler DAO 認知蝗蟲計畫每日推送;在這裡,Web3 Native 的資深讀者會從繁雜的信息源中抽取優質文章的核心內容與個人的深度思考。
當市場處在冷周期,增長仍是逆流之中項目方緊盯的關鍵指標。從設想並尋找流量的入口處,到設置目標為社交和 DID \& SBT 方向;從基建與應用概覽,到項目方運營策略分析;從內容製作的新範式思考,到價值的再定義辯論。本文涵蓋了社交,運營策略,內容創作等方面的相關討論。閱覽下文並了解核心關點!
注:長按識別標題右側二維碼閱讀原文
文章速覽:
01/ Web3 可以從 Twitter 的時間線架構中學到什麼 @貓老大
02/ 最成功的應用是被包裝的遊戲 @Abby
03/ SBT:開啟DeSoc的未來之鑰 @wenchuan
04/ Web3社交:通往大規模採用之路 @貓老大
05/ 13個Web3增長平台實測之如何0成本冷啟動項目至10k用戶 @will
06/ Web3"會員卡"連結餐廳,能帶來更多回頭客嗎?@JZ
07/ 百倍新藍籌的從0到1之路丨Killabears案例研究 @shuang^
08/ 無盡的媒體:ChatGPT 能夠取代人類成為內容創造者嗎?@shuang^
當前 Web3 的成長之痛:交易量在兩年內翻了100倍,可 Web3 數據基礎設施的解決方案卻無法應對增長。Twitter 和 Web3 生態系統有很多相似之處,它曾經也面臨這樣的擴展問題。本文將重點介紹 Web3 可以從 Twitter 的擴展解決方案中學到什麼。
Twitter 數據架構:當 Twitter 用戶今天發布一條推文時,Twitter 首先將其寫入 Manhattan,一個分佈式鍵值數據庫,用於存儲用戶推文、直接消息、帳戶詳細信息等。推特時間線的呈現不是在關注者和推文之間做一個連接表,而是從緩存中的單個表中獲取推文。
Twitter 和 Web3 之間的數據訪問模式相似之處:
讀取量大,但每條記錄很小。在 EVM 鏈上,日誌和交易的平均大小只有幾 KB
最新數據將被更頻繁地查看,其中大部分查看來自發布後的前幾個小時
數據在短時間是不可變的
當前 Web3 應用程序需要連續調用許多不同的 API 來實現業務邏輯,其缺少一個重要的組件來有效地聚合相關數據。本文推薦 ZettaBlock,一個全棧式 Web3 數據基礎設施平台,可提供實時、可靠的 API 和分析,聚合所有相關數據,將開發時間和API延遲分別減少了70%和90%。 思考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文中一張圖,描述推特和 Web3 寫入流量的對比,到目前為止幾乎是完全重合。在這之後,推特流量直線上漲,如果按照這個軌跡,Web3 也將迎來數據流量訪問的大規模上漲。當前的 Web3 數據還不能稱之為聚合,還是一個個孤島,開發人員往往要調用許多 API 來實現簡單的業務邏輯。所以實現數據聚合,提供實時可靠的 API,這樣的數據平台將會受到廣泛歡迎。
文中總結了"什麼是遊戲"的三大核心原則:
動機:一個人為什麼想玩你的遊戲?
精通:遊戲的規則和系統是什麼?
反饋:這個人將如何學習這些規則?
早期的遊戲化應用將短期參與置於長期保留之上,而遊戲式應用則與用戶需求緊密結合,並實現長期用戶留存。文中舉出多個實例作為延伸解釋。 思考 我們總看到一些成功案例,以為他們的成功來自外部激勵(積分/徽章/token/NFT)。但實際上,核心是利用產品滿足用戶的內在動機。最好的設計師通常假設用戶不會閱讀說明書,一般都是以一種用 Learning By Doing 的方式設計產品,沿途設置有迭代的反饋回路。
SBT 可以幫助用戶在web3.0 世界中構築原生數字身份,最終實現去中心化社會的願景。SBT 與 DID 的概念有重合的地方,從功能上講,它們都是希望通過證書或標識符的形式來描述用戶的特徵,進而構建出一個數字身份。SBT 是從下而上的解決方案,是實現去中心化身份的一種手段。
SBT 及 DID 的主要區別:
SBT 是從下而上的解決方案,是實現身份的一種手段。
SBT 構建的身份是以地址為單位的解決方案,而 DID 在某種程度上希望實現以地址的集合為單位的方案。
當前基於 SBT 的項目主要有 3 類,分別是證書類、身份類和半信用貸類。
當前SBT的難點: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保護隱私與驗證難以兼顧、部分應用場景存在漏洞。
潛在用例:跨平台的 SBT 讓用戶操作更自由、精細化 SBT 讓營銷更精準、更廣泛應用的 SBT 助力實現信貸。 思考 通篇看下來,個人認為 SBT 和 DID 是屬於都歸於鏈上身份的賽道,只是在呈現形式、驗證、發行標準上有所不同。目前大家對鏈上身份的設想,都是基於人類潛在的社交展示欲望以及在 Defi 中實現無抵押借貸,社交、金錢就是身份無法剝離的部分。人類有的東西可以被數字化展示,但是不可被數字化的部分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別人認知到?
與 Web2 相比,Web3 社交的核心是提供三個主要的獨特效用:首先,資產創建和共享所有權。Web3 社交應用程序可以使用區塊鏈與其用戶創建一個共享所有權結構。第二,開放數據和身份:鏈上積累的數據和憑證在整個生態中共享。第三,可組合的生態系統:建立在以太坊等智能合約區塊鏈上的dApp本質上是可組合的,允許開發者以無權限的方式建立在現有的應用程序之上。
Web3 社交生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基礎設施、中間件、應用程序和工具。
基礎設施:項目正試圖提供定制的基礎設施,以滿足社交應用程序的需要。
中間件:Web3 的大多數最新創新都建立在現有的生態系統中,中間件協議建立了這些現有的基礎設施,旨在通過查詢、組織和向應用開發人員展示數據,成為區塊鏈和應用程序之間的中介。
應用:Web3 社交應用是一個多樣化的產品組合,適合不同的場景。突出的形式包括社交媒體、基於社區的應用和即時通訊產品。
工具:與應用程序不同,工具是一組產品,它們利用 Web3 的互操作性,將其產品設計成可在不同平台和區塊鏈上"移植"。
目前,Web3 社交在用戶體驗方面無法與 Web2 社交直接競爭,要想成功,需要提供獨特的創新效用。我們正在監測以下領域的創新:移動應用:很大一部分社交活動發生在移動端,我們期待著這個平台上的更多創新。
加密原生創新:目前的許多 Web3 社交產品都是 Web2 產品的複製品,我們相信真正被採用的社交產品只會來自那些使用區塊鏈原語為用戶提供變革性體驗的產品。與 Web3 場景的銜接:成功的 Web3 產品也可以來自於解決 Web3 原生場景,如鏈上社區管理。 思考 原文非常詳細的分析了 Web3 社交賽道,從核心到生態等方方面面。目前普遍的共識是,Web3 社交將基於統一的鏈上數據、鏈上身份,所以連接基礎設施和應用之間的中間協議是當前賽道的熱點,比如 Lens、CyberConnect、RSS3 等。而原生的 Web3 社交應用想要發展到 Web2 這樣大規模採用還有的等。
相比起 Web2,目前 Web3 沒有成體系的 GTM 方法論,仍處於相對盲目增長的階段,但兩者邏輯和流程是相似的,都需要獲客,激活,留存和推薦,其中獲客這一條在 Web3 就有很多通用玩法,比如 AMA,Giveaway,Collab 等。
基於這些通用場景,利用好 Web3 原生增長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早期獲客效率並減少獲客成本,本文介紹了目前市場上主流的 13個 Web3 增長平台,並通過流量、用戶重合度、功能等角度進行了分類。
流量對比:
各平台的流量差異明顯,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Galxe獨一檔,因為 Galxe 的自然流量就能打平第二梯隊平台,也就是 Port3,Pyme,Quest3,Link3,TaskOn 和 Trantor,其中 Quest3 Banner 的流量優勢很明顯。
用戶重合度對比:
所有平台和 Galxe 用戶的重合度都較高;Port3,Link3,Galxe 用戶高度重合;Pyme 和 Trantor 用戶重合度也較高
功能對比見原文圖片 思考 我參與了兩個 Web3 產品從0到1 的冷啟動運營,總體感受是 Web2 的增長手段放到 Web3 產品裡確實有些水土不服,盲目照搬是一定行不通的,受到很多政策限制,發布 Token 的方法短期內也無法落地。本文介紹的一些 Web3 增長平台,對照著 Web2 也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產品,比如"趣頭條"、"快手极速版"等,經過實測確實能夠有效的做到高效率增長,我會在後續的產品增長中嘗試實踐。
Web3 應用 Blackbird,創立於2022年紐約,一個為餐廳設計的有關支付、忠誠度(喜愛度)和會員制平台。它的目的是解決一個業內主流的的,甚至是特別棘手的問題:如何加深餐廳和客人之間的關係。重點在於獎勵用戶的用餐頻率、獎勵用餐支出、和忠誠度相關的各個方面都應該獲得獎勵,增加個人消費者的生命周期價值。
這個平台由 Ben Leventhal 創立,Ben Leventhal 是美國在線餐廳預訂服務公司 Resy 的聯合創始人和前 CEO,更早的時候共同創立並領導的 Eater.com 于 2013 年被 Vox 收購,Resy 于2019年被美國運通收購。Blackbird 的技術棧仍然懸而未決,但預計 Web3 組件需要被抽象出來,以吸引主流消費者。
與 Blackbird 類似的有 Devour,旨在幫助將餐廳的世界帶入 Web3,創建自己的 token $DPAY,希望成為餐飲業的首選代幣,並推出了一系列的會員 NFT,幫助餐廳將最熱情的粉絲置於其客戶參與戰略的中心,並與那些重視獨特體驗而非傳統促銷和折扣的年輕一代更加相關。 思考 Devour 的資料多一些,可能受限於加密門檻高、接受度還不夠高,做的並不好:1)平台鏈接12個餐廳,2)$DEPAY作為支付和獎勵的token,而現在的價值僅有$0.00485464,3)發過總量 1w 的 VIP NFT,但只有801個 minting,4ETH 的交易量,20%NFT mint的收益給到餐館,持有NFT每月可以獲得 $DEPAY 獎勵,然而 $DEPAY 本身的價值並沒有錨定(平台只是 prefer 自己的 token 支付,應該還可以用 eth 等支付),4)社區只有500人,活躍50人。
首先,NFT+ 線下消費是一個極看重 BD 和對行業 know how 的領域,目前可見的項目集中在美國區域,團隊也都是有餐飲酒店行業經驗的,需要做到普通用戶極其友好。其次,目前除了幫品牌構建會員體系,並沒有特別行得通的敘事,Devour 這種以自己為核心發會員 NFT 的做法需要賦能數據分析,比如用戶標籤,供品牌方使用。
最後,個人認為作為一個第三方平台最難的問題在於:是否有必要發自己的 token,如果發如何設計經濟系統讓自己的 token 有共識價值(這點作為第三方平台很難很難),不發如何捕獲平台價值和長久構建自身生態,但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本文介紹了一個新藍籌的NFT項目研究:Killabears。
項目運營策略如下:
在DC運營上,設計了一套OG篩選標準並給予福利;
注重社區文化,權利下放給社區,投票選擇多種決定;
項目走出了獨特的 IP 路線。Killabears 的元宇宙已經初具雛形;
文章在文尾還總結了項目從0到1運營節奏與重要節點,可供大家查看。 思考 三個 Takeaways:
利用集體的智慧非常重要,但在一個項目的社區中建立起 co-buidl 的文化不容易。Killabears 通過積極聽取社區意見,讓社區的智識被有效利用,激發用戶深度參與的興趣,進而與項目深度綁定。
做 IP 的方法中,巧妙的講故事必不可少,在故事內容豐富的基礎上就是要做衍生品,從 P 圖二創到短視頻,參與者能夠獲得遊戲性的獎勵。
及時總結項目的關鍵階段,並發布出來。幾條信息,可能一開始項目沒人關注的時候,並不起眼,但是對於有較高目標的項目組來說,不能忽略在一開始的信息 context,還能進一步與持有者建立信任。
本文以 ChatGPT 最近被廣而用之之後,寫下了 AI 對於內容製作的影響和意義。
作者首先嘗試定義"無盡的媒體",從製作和消費的角度分析了AI的出現能夠帶來的影響,其次列舉了接近無限媒體世界AI需要的三個標準:質量,速度,成本。接著,作者由上述引發了對於價值的重新思考,寫下IP創作中的發行方和消費者立場的討論,內容所有權的討論。
最後提出問題:這樣的創作方式對藝術家和作家來說是否公平?並引出人類工作是重要的思考。若無休止的媒體可以對幾乎每個主題內容做分形,作者希望引發大家對於未來人類共同語言的思考。 思考 媒體層出不窮,因為發聲口無處不在。人們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無限內容"子彈的玩法。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藝術的邊界有時仿佛正在消失,一個本身就難被定義的東西,在這浪潮的裹挾中更加軌跡不定了。創意的水龍頭,如數量級般的降維武器,一旦放開,引來蓬勃的內容發展,以往人們追求的集體記憶和共享文化之用,會更加高門檻以至甚難以達到。
之前只有老師傅們有金手指,現在人人手持魔杖口念咒語,進入內容製作的"素材大爆炸"時期,我們可能會期待或是更加仿真的情節編制與環境塑造中。讓生成式AI扮演著某種意義上的NPC,一部分參與者自願投入情緒進入種種劇本當中。我們需要擔心什麼?進展發生在現在還是發生在下個五年?
並不過分擔心這樣的處境,但"什麼將是重要的 ?"卻是一個問題!我的第一版思考是:心力和情緒的調動。也許有人會說是注意力,是思考,是邏輯,一部分也對,每個人為追求意義賦予意義,但面對海嘯翻湧鋪面而來,或許思考什麼樣的鋼結構能夠支撐屹立不倒會有些無力,唯心一些變得不害怕,仍然有著自己生產的"風格",有著不被干擾的定心力,迎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