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的 NFT 項目 Art Gobblers 為何如此酷炫?
作者: Kaspar Chen,1435Crypto
概覽
可能沒想像中那麼酷炫,但還是挺酷炫的 。
VRGDA對項目價值的增幅有限,GOO或許有著更高的價值增益。
將AG理解成一個「帶有玩法的藝術類NFT Marketplace」,一個帶有無代碼工具的創作者生態,主要受眾在藝術類偏好的用戶。
普通玩家存在投機機會,但目前項目熱度溢價過高,不建議入場。
Art Gobblers(後文簡稱AG)這幾天算是在寒冷的熊市刮起了一陣熱風,給沒被吹到的小夥伴快速的補補課:
1.項目背景
a.在"學習團隊"遍地的NFT發行市場,AG擁有著很難讓人不心動的背景,由幣圈頂級風投Paradigm 親手打造,"幣圈頭部IP"------《Rick and Morty》共創兼執行製片人Justin Roiland擔任畫師,結合與傳統NFT項目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成為了近期夜空中最亮的星。
b.其生態體系包括了三個核心部分:
1.
- Gobblers:即發售的本體,那个可愛的小怪物;
- $Goo:質押AG獲得的Utility Token;
- Pages:與Token同時上線並發售的功能性NFT,也是生態玩法中的核心,具有2個狀態,持有者可以在初始的「Blank Page」上創作,完成後變成「Drawn Page」。
2. 發售結構
1.
- 時間:項目的首條推文在6月10號,于8月17日正式公布官網,并于北京時間11月1日4:20am發售,11月2日4:20am開圖;
- 數量:總量10,000個,首發2,000個,剩余8,000個後續用$Goo以VRGDA(一種變種荷蘭拍)的形式售賣;
- 分配:首發2,000個中,300個歸團隊,剩余1,700個以白名單(Mint List)形式分發給了各大社群、KOLs及社區活動勝出者;
- 白名單獲取方式:
- 前序NFT快照抽獎:Justin Roiland之前在OS和Nifty發布系列,8/3完成快照,9/21抽獎截止;
- 畫畫活動勝出:使用官方推出的繪圖工具畫畫並發到Twitter上,團隊手動選人DM;
- 寫小作文:在Twitter寫Thread分享"AG對加密世界意味著什麼",團隊手動選人DM;
- 貢獻代碼:基於AG生態做衍生的項目創作(類似Loot系)
- 價格:首發1700個白名單鑄造價格為0E(即Free Mint),後續則會根據市場供需自動按算法調整;
3.項目亮點
- 背景亮眼,Paradigm+Rick\&Morty足夠抓眼球,且前期發給了不少KOLs白,帶了許多熱度
- 創新采用VRGDA 的發售模式(後續會講這是啥)
- $Goo代幣的投放也采用了新的GOO模式(後續也會講這是啥)
- 項目用了一个创新的闭环生态体系玩法(后续会重点讲这是啥)
4.市場現狀
1.
- 發售前的場外白名單價格已經高達3E且極難收到;
- 開售後漲幅十分誇張,FreeMint項目一出來的最低成交價是5E,并在不到半小時衝到了最高成交價16E,隨後回落穩定在13E左右;
- 撰文的此刻是北京時間11月1日下午11點40分,地板價13.2E ,交易量16.4k ETH,掛單率僅5%(數據來源NFTTrack)
1.可變比率的漸進式荷蘭拍賣 (Variable Rate Gradual Dutch Auction, VRGDA)
這其實是發生了兩次變種後的產物:
- #0 DA:傳統的荷蘭式拍賣(DA)大家應該很熟悉了,目前NFT地標之一的Azuki當年用的就是DA,即在一個相對高的定價基礎上,根據時間按一定比例向下降價,如始拍價是3E,每過20分鐘降0.1E直至2E。
- 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傳統DA需要定3個參數,即始拍價、最低價以及降價速率(包括時間\&間隔值),如果一個項目市場熱度贼高,那DA沒啥意義,開盤就結束(當年的Azuki就是);而如果一個項目熱度一般,市場反應需要更長的時間,或是市場預期價格比設置的最低價還低,那就會賣不完導致發售失敗(典型的像LonelyPop)。
- 所以會發現DA更多是允許項目方做一個區間定價,并無法有效的通過該模式讓市場找到一個公允價格。
- #1 GDA:因此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Paradigm提出了一個漸進式荷蘭拍(GDA)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就是把荷蘭拍拆成了N多份,在降價速率的基礎上再加了一個漲價速率。
- 操作起來就會變成,5000份的NFT被被拆成了5000次DA(或者2500,那就是每次拍2個),每個DA中價格持續從10E下降,一旦一個DA當批的NFT售完,下一次起拍的價格就會漲一點,變成10E * 設定的漲幅如10% * 隨時間衰減的速率 = 11E * 衰減速率0.6 = 6.6E (實際是有個算法的,可以去看官方文檔)
可能寫公式還是有點難理解,想像一下Flappy Bird或者Doodle Jump之類的小游戏,就是價格自己會往下掉,但是你點一下他就往上彈一點,這裡"點擊"的觸發就是DA被完成。這能稍微的緩解一點DA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但市場需要更多反應時間的問題。(但講道理並沒有看到有項目方采用這種發售方式lol)
#2 VRGDA: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Paradigm再次自我迭代,專門為AG搞了這麼一個發售模式,并且會用到未來的一個項目0xMonaco上。與GDA點一下飛一下的小鳥模式不一樣的是,它將我們前面提到的漲幅率(也就是小鳥被點之後飛起來的高度)拎出來搞了搞事情,之前的漲幅率是預設的,單在VRGDA中則由算法根據市場供需情況計算完成。
- 簡單來說就是,越多人買,漲幅就越高,下次的起拍價就越高;越少人買,漲幅就會變成降幅,起拍價就越低,這個比率是變化的,所以被稱為可變比率(Variable Rate)的GDA。
- 而這裡面,項目方需要去定義的是,什麼算買的人多,什麼算買的人少,因此需要有個預設的發售表,且項目方是可以去調整的。針對AG項目,目前的計劃的發售周期在10年左右,從每個月約200個的數量持續衰減。
所以如果第一個月以200$Goo/個的價格賣出了300個,那下個月每個的價格可能就會漲到 300$Goo;反之如果只賣了100個,那可能就會降價到100$Goo(純舉例,與實際絕對不符)。
這個模式的對於AG這個項目的意義是什麼呢?個人會有兩個猜測,一是這像是Paradigm自己非常想搞事情,作為十分關注範式轉移的機構,很想實踐看看GDA模式在市場上的效果咋樣,結果當時出來之後其實沒多大聲響,那乾脆自己搞一個;第二是AG這個項目的生態玩法其實是需要一個較長的市場反應時間的(後文詳述),此前確實也沒有很好的模式能支撐這種玩法,VRGDA目前看下來也是最契合的一種模式。
但是否因為這個模式上的創新,就能給項目帶來價值的增益我持保留態度,就如同Azuki當時創新研發了ERC-721A,但Azuki的核心價值還是在於其強大的社區/品牌文化,結構或是發售上的任何模式都是為了服務項目本身。
2.漸進所有權優化模型 (Gradual Ownership Optimization, GOO)
這個相對來說會更好理解,這是一個被優化過的生態代幣分配模型。
傳統的NFT代幣分配無非兩種,一種是像BAYC那種,持有後給你快照,然後按持有市場/數量給你空投相應比例的代幣;另一種則是你質押NFT,然後按一定的速率產出一定的代幣比如OTS、PXN、LaserCat等。
那這裡面有啥問題呢,空投的話有可能人拿完空投就跑了,之後的holder並沒有享受到權益。質押的話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開放生態(即上所),那holder可以一邊質押一邊抛當賺工資,每天只會有更多的抛壓,其他人也無需買NFT直接買Token就能消費生態內權益;另一種是封閉生態(不上所,只能消耗),那代幣分布結構會非常失衡,老持有者持有了一大堆,消耗場景也容易跟不上。
GOO幹了件啥事兒呢,簡單理解就是:"就是你要產幣,必須雙押",持有NFT是"0和1"的前提條件,有才能產幣,但產多少幣取決於你持有多少幣(並不是真的質押,有點類似PoS),這就會促進Token的再流通和分配,新人入場想跟上節奏還需要再從老人手裡買一定的代幣,而老持有者也不用擔心一堆幣用不出去。
這個模型的優化個人反而認為是能夠給AG帶來額外的價值溢價的,其確實嘗試解決了過往許多項目中生態代幣尷尬的處境,但具體能優化多少,還是拭目以待。
這個是AG這個項目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我個人認為,其雖然酷炫,但不太是一個給普羅大眾玩的項目的原因。
首先我們復習一遍AG生態當中的3要素:
Gobbler:本體,是個可愛的小怪獸,可以把Page吃進肚子裡,并展示肚子裡的所有藏品;也可以吃掉其他的小怪獸合成稀有怪獸(大怪獸lol,代幣生產速率x2);
$Goo: 生態代幣,可用於購買Gobblers和Pages,處於持續增發狀態;
Page:核心物品,初始處於「Blank」狀態,通過官方作圖工具進行創作後變成「Drawn」狀態,同樣采用VRGDA發售,從最初的69張/天逐漸衰減至10張/天,可以被Gobbler吃掉。
方的流程圖是這樣的:
稍微簡化一下,會能得到下面的這張流程圖:
持有 Gobblers
持有 Gobblers 能產出 $Goo
消耗 $Goo
購買 Gobblers -> 合成大怪獸 -> 產出更多的$Goo
購買 Blank Pages
進行創作變成 Drawn Pages
持有的 Gobblers 吃掉 Drawn Pages
所以可以看到,整個生態體系內的核心其實是圍繞著 Page,它是核心消耗/流通品,而Page的最終消費者是具有創作能力的藝術家,對應的,購買/吃掉 Page的也就是具有藝術鑑賞能力的藏家/機構。
因此從這個邏輯上看,更應該從「帶有玩法的藝術類NFT Marketplace」的角度去理解官方「實驗性的去中心化藝術工廠」的定義,整個AG是一個帶有無代碼工具的創作者生態,裡面每一個Gobbler象徵一個賬戶(or展廳),而Page就是NFT,創作者不再需要學習coding,直接就能創作,而藏家根據自己的風格和喜好,將藏品自由的分配至特定賬號形成藝術組合。因此可以發現這個裡面的受眾主要還是藝術藏品的愛好者。
那像作者這樣的土鳖/普通用戶難道就不能玩了嘛?那也不是。
我們再盤一遍整個生態下的參與者角色,無非就是3個要素的持有者,每個要素下根據目的又可以再次分類:
Gobbler持有者
藏家:消費型角色,目的就是為了收藏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適用於任何人;
高端藝術玩家:投資型角色,目的是通過湊成獨特的藝術品組合,形成1+1>2的效應,高價賣出Gobbler獲利,適用於有強藝術感知的人;
批發商:投機型角色,目的是通過持有空Gobbler,賣給上述兩種角色獲得價差收益,適用於對市場行情有感知的人。但在AG生態中,由於AG本身就有著很長的供給釋放周期,該角色會面臨更高的難度;
$Goo持有者
Gobbler持有者/入場玩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高產出率/購買Gobbler;
藝術家:主要的購買力,目的是為了購買Page進行創造後售賣;
炒幣玩家:基本不存在,由於代幣會隨著時間大量釋放,幣價理論上處於永久通脹狀態。
Pages持有者
藝術家:主要持有Blank Pages,目的是進行創作後售賺獲利;
批發商:主要持有Blank Pages,和Gobbler中的批發商角色一樣;
藏家:主要持有Drawn Pages,目的是為了收藏,并且餵養給Gobblers形成組合,當然也會存在一部分沒有Gobblers的野生藏家,或是持有Blank Pages直接委託藝術家作畫的藏家;
倒爷:主要持有Drawn Pages,目的是截藏家的胡/等待未來心水的藏家出現,倒手獲利,可能需要一定的藝術感知。
因此對於普通玩家而言,批發商/倒爷也會是可以參與的機會,但個人認為目前Gobbler的熱度給其帶來了過高的溢價,并不適合入場。其終究是個藝術類項目,但市場上的藝術類的受眾遠沒達到能支撐當前熱度的階段。
短期來看,可以援引一些數據作為參考 (數據來源:NFTGO):
專注藝術類項目的平台Foundation,過去 3 個月 的交易量為 4.78k ETH;
藝術類NFT項目Art Block,過去 1 個月 的交易量為 10.76k ETH;
同樣是熱度項目的The Otherside,發售 24小時 的交易量數據是 22.9kETH,但發售總量為10萬份;
而Art Gobblers僅發售 1700份,在不到 24小時 的交易量就已經達到 16.4k ETH,這其中有多少是真實受眾有多少是情緒炒作各位完全可以自行分辨,但個人並不認為此刻是合適的入場時機。
從中期來看,作為一個藝術性極強的平台,需要的是優先吸引更多的優質創作者,并激勵更好的創作,因為藝術藏品的受眾更窄,風格性更強,轉手率更低,因此需要的極其優質的作品產生高成交價、多樣化的風格提升成交率,需要首先獲得藏家們的認可,且能提供足夠多的選擇,才會有流量的導入,這也是整個飛輪的核心。
目前來看AG或許是希望通過限制產能的方式,來促使創作者謹慎創作;并拉長前期的供給釋放周期給足市場反應時間,個人推測,前幾波Drawn Pages出來後,無論是市場行為還是官方推手導致,應該都會餵出幾個較高成交價的Gobblers成為典型,進一步刺激市場的反應。
整體從長期來看,AG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項目,這種藏家與創作者更強的互動屬性,或許真的能構建出一個具有活力的創作者生態,同時從早期的活動可以看出,AG有著想要效仿Loot生態的心思,希望能基於自己的生態生長出有意思的東西,雖然目前而言還太早了些,但個人還是很喜歡這類開放、可組合性的想法,期待這片Paradigm的實驗田會長成什麼樣子。
References
Art Gobblers
Gradual Dutch Auctions
Variable Rate GDAs
Art Gobblers:最前衛的發行,頂級機構Paradigm親手打造的「NFT版生物圈二號」
Art Gobblers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