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啟明創投唐弈:在破壞中創新

登月工坊
2022-10-07 15:57:30
收藏
“對舊的體系的不信任… 帶來了一種具有內在破壞力的創新力量”,唐弈是如此描述 Web3 時代的創客精神的。

來源:登月工坊 Moonshot Commons

登月工坊"是一個屬於 Gen Z 的創業"沙盒" " 對舊的體系的不信任… 帶來了一種具有內在破壞力的創新力量",唐弈是如此描述 Web3 時代的創客精神的。

2016 年的時候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唐弈就被加密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在紐約走訪各種加密世界的早期公司。在無數的初創企業之中,一家叫做 ConsenSys 的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時的 ConsenSys 還只有 50 多個人,就坐落在布魯克林 Bogart Street 上一個塗滿塗鴉的工廠裡。唐弈在和創始人 Joe Lubin 交流之後,立刻被 Joe 所描繪的願景深深吸引,選擇了作為開發者投身到加密領域的浪潮中,並在不久後成為了 ConsenSys 中國區的負責人。幾年後,在察覺到應用層與底層建設脫節的問題後,唐弈也完成了從創業者到投資人的轉變,開始以投資人的身份來繼續建設 Web3 世界。

如今作為啟明創投(Qiming Venture Partners)執行董事的他,已成為像 InfStones, imToken 這些 Web3 公司的背後支持者。透過行業內巨大的噪聲與泡沫,唐弈一直在思考 Web3 未來的可能性。於此同时,他正也透過投資將這種反抗的力量與對新範式的憧憬播撒在人類的數字世界之中。在登月第一期 Moonshot Insight,我們邀請了來自啟明創投的唐弈,和他聊了聊他本人投資視角的構建、對 Web3 生態的洞察以及他在與創業者溝通中的 思考。

image image

" Web3 是加密世界一個長期願景的自然延伸。 登月夥伴:

隨著歷史發展,市場迭代,Web3 這一領域也在不斷改變。想問下您最初接觸到的 Web3 是什麼樣的,有一個怎樣的認知?為何會選擇留下呢? Yi:

加密世界早期可能資產屬性更強,而後從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用例開始,慢慢延伸到所謂的所有權經濟(ownership economy),再延伸到今天 Web3 所說的很多概念,這個都是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

我最早接觸加密世界是 16 年在哥倫比亞讀書的時候。當時的紐約有不少 Web3 的公司,我常會去訪問。其中接觸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是在布魯克林的 ConsenSys 。

以太坊是 15 年上線的,而 ConsenSys 作為以太坊早期最大的生態建設者之一,在 16 年時規模還不算大,大約有五十多個人。在布魯克林一個很破的小工廠裡,我見到了創始人 Joseph "Joe" Lubin,了解到是有一群開發者在開發跟以太坊生態相關的開發者工具。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個領域認知並不深,只是單純覺得有趣。當時看到的產品也較為原始,包括 Metamask 也沒有太多的應用場景可言。但是裡面一個項目是做身份管理訪問(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的項目 uPort 吸引了我。所以抱著好奇的心態,我選擇兼職加入團隊,參與項目產品研發,這成為了我最早進入加密世界的契機。

image ConsenSys 創始人: Joseph Lubin 登月夥伴:

您原先是計算機 CS 背景,也是從開發者的身份進入的 Web3,從開發者到投資人,您完成這一角色轉變是歷經了怎樣的思考過程?

Yi:

由於是技術出身,我最初對加密貨幣本身反倒興趣不大,更多是從技術角度去關注身份認證體系的變化。

譬如說,大家原來用互聯網網站都是註冊一個郵箱密碼,可能會加一個二次驗證。如果不考慮 Facebook 或其它一類網站提供的商用單點登錄(single sign-on solution),網站和網站之間的身份體系本身都互不相通。

但加密世界在最早就接受了新的身份體系。相當於不同應用之間,你的身份體系是通的,可以用同一套標準去登錄不同的應用。這個是我當時覺得非常有意思的點。因為我之前做信息安全相關的工作,有很大一塊是做關注身份體系和身份訪問管理。

你會看到整個身份體系的技術框架發生了轉變。

等到 19 年,我加入啟明創投時正經行業的一個寒冬。

寒冬的一大問題在於沒有特別好的應用。那時有很多底層的 Layer-1,但 DeFi 和 NFT 都還沒有起來,只剩下大家對於應用層單純的推測。

我當時相信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但說實話,我個人也比較迷茫的,一直在找尋方向,思考應以何種方式在行業發展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紐約搬回國內,我希望能同整個華人創業者的圈子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所以最後選擇了投資。

或許是在中國長大的緣故,雖然我在美國待了很久,但還是感覺對整個華人社區或者是亞洲創業者有更強的同理心,所以希望能以一個投資人角色去支持到華人背景的創業者。

image " 加密領域的發展其實就是所有人類的數字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登月夥伴:

您提到過最早接觸加密領域是在紐約布魯克林。您認為這些城市中是否有形成一種 Web3 文化呢?隨著當下更多傳統互聯網公司的介入,傳統與創新之間又有哪些不變的傳承?

Yi:

美國還是引領著 Web3 和加密領域很多最前沿的東西,尤其是在 protocol 和 infrastructure 層面,畢竟它在整個包括密碼學在內的基礎研究上積累頗深。

具體到城市的話,紐約和灣區是個人感覺整個人才密度和氣氛最好的兩個地方。

紐約我相信有一些歷史原因,因為加密領域最早不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等用例,都有著非常重的金融屬性。紐約,所謂舊世界的金融中心,會對舊的金融體系有很多理解與經驗,但同時也會有一群人也希望去打破,去創新。

所以紐約自然會出來像 Joe 這麼一群人。

Joe 是有華爾街和傳統金融領域的工作經驗的。他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加密領域和 Web3 的很多創新皆是源自對舊的體系的不信任,或者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

在我看來,紐約作為一個 crypto hub,它跟金融、科技和藝術的聯繫為社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與大家口中的矽谷精神還是一脈相承的。

不論是加密領域也好,還是之前的移動互聯網,它的核心是創新者對舊的體系提出挑戰,而後再透過技術手段和產品去顛覆一整套範式。

其實最早引領轉變的一批人都是非常"叛逆"的。技術極客去大公司打工也可以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但他們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重新在體系之外搭建新的世界。

不論哪個年代,這種故事是反覆上演的。

作為一個投資人,這種精神也是必須要有的,並且需要打心底認同創新的態度。

image 登月夥伴:

您可以再展開談下對 Web3 目前的認識嗎?

Yi:

我自己對 Web3 的認識,主要從一個用戶視角來看,會設想它長期會發展成什麼樣。某種程度上,W eb3 是在去搭建一個所謂的數字世界。

從一個較高的角度看,人類社會多年來一直在推進數字化。

最開始互聯網時代使得大家可以數字化地獲得和分發信息。這些事情在 20 年前是普通人不可想象的。這個改變的影響在於所有事情都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方便。你今天獲取信息可能比 20 年前要容易 1000 倍。

之前只是單純的信息,但未來或現在已經在發生的是數字化滲透到組織的形態,以及價值的轉移和獲取中,甚至還會影響到法律或社會等議題。

同樣,出於數字化,團隊協作也變得更加全球化。原來你可能很難想象一個組織可以非常靈活地在全球各個地區招人,給大家付工資。交易也有了新的形式,比如說一位南美洲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可以輕鬆轉賣給歐洲的藏家。

所以加密領域的發展其實就是所有人類的數字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有以上發展為底座,一個未來人的大部分經濟與社交活動都在這個數字世界產生:你的身份、資產及大部分的價值都將沉澱在其中。

當然,數字世界不止一個,你可以平行生活在多個數字世界中。這對於我們現有的世界而言是顛覆性的轉變。

登月夥伴:

現在常說 Web3 內人人都是 builder。想問您為何選擇以投資人的身份來參與到 Web3 的建設?投資人在 Web3 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Yi:

總的來說,我覺得投資人是 Web3 生態的一部分,在社區中也扮演著自身角色。

大的生態裡大家是互相分工的,投資人或許在動手搭建產品方面的責任小一些,但我們會關注資金的分配,會透過投資來影響整個行業的長期走勢。

第二,如果你認為一個團隊所做的事情能對行業產生一個非常大且正向的影響,那你就會透過資金去支持它。這是我對投資人基本責任的認知。

每個投資人決策不太一樣,會關注特定的領域。在這個行業中,比如說做 infrastructure 和應用,各個領域間時有交集,而有時又毫無關聯。

所以,投資人在嘗試透過一個更為全面、高空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這是投資人相對比較獨特的一個角色。

登月夥伴:

您作為投資人的認知是如何建立的?這一認知在這幾年有何轉變呢?

Yi:

認知是一個逐漸迭代的過程。

跟做產品很像,創業者剛開始要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感,明白要做什麼東西,但過程之中可能會發現結果與預想不完全一樣,故而不停地迭代,不止地學習。

同理,對於投資人,我們要建立起對整個行業的認知,但源頭還是在於和創業者的碰撞。

我們每天會跟非常多的項目方聊,關注大家在做的不同方向,甚至單一個方向也會有一眾團隊在做。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個人學到了很多,以此形成自有的觀察。同時,由於我們交流格外多,結論也會更為綜合,相當於是集成了大家的觀點、想法和反饋。

這是我們形成一個行業觀最重要的源泉。

我們自己也會進行深度的思考,會形成一個所謂的敘事,或者對未來的一個遐想。比如說行業發展有哪些有意思的用例,或 infrastructure 層面要達到什麼成熟度,在這些方面我們會產生自己的觀點。

把觀點和學到的糅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大體對行業的理解。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對時機的判斷。這個行業現階段發展如何?需要什麼?如若做一些嘗試是否太早?我們去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去進行判斷。

登月夥伴:

在現在的加密世界中您認為有哪些領域是過於被強調的?又有哪些是還比較空缺,需要更多人來建設的?

Yi:

我覺得過於關注的一個,當然這個有爭議,就是 Web3 社交。

長期來看,它是具有潛力和想象力的,但依據我個人觀察,這方面的用例還是非常有限。從一個普通用戶角度去想,Web3 社交到底能給他帶來什麼價值?或者他會不會主動地發起很多活動?雖然現在大家更多強調 Web3 而不是加密貨幣,但這個世界的主要活動仍是以金融為核心,以交易來展開。

另一方面,有可能被大家低估的反而是安全問題。

如果你要去搭建一個數字世界,安全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人會希望去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數字世界。從一個長期角度講,假設你現實生活裡全部資產和活動都留存於此,你肯定不希望這個世界明天就不在了對吧?

不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層面,安全問題需要整個行業嚴肅以待。在某種意義上,目前大家看到很多的安全事件也都是在被動地給這些系統做測試。我覺得這方面以太坊生態是做得相對比較好的。比如說,以太坊強調去中心化,希望把密碼學手段用於擴容或隱私,去創造一個更為安全的底座。

這種情境下,去中心化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更多是一個去達到安全的必要手段。

image image

" 基礎建設層和應用層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關係 登月夥伴:

當下 Web3 領域開始陸續發展出現一些爆款應用,但在這之中,您為何會選擇主要關注 Infrastructure?是出於長期考慮還是時機因素?

Yi:

啟明在這個領域既會關注底層的基建,也會關注上層的應用 --- 兩邊都有機會,且對於行業發展有各自的價值。

至於如何定義,我個人認為二者間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關係。

在行業的不同階段,你有時候會觀察到 infrastructure 有點過度發展,沒有什麼應用;後來應用跟上來了,產生了對 infrastructure 的更多需求, infrastructure 又要去追上。

具體的例子像是 18 和 19 年左右,大家都是在做 Layer-1。當時行業的一大問題就在於,如果一個應用都沒有,我們要這麼多鏈幹什麼?可後來隨著 DeFi 和 NFT 發展起來,吸引了更多用戶,大家才發現借助以太坊外溢的需求,多鏈還是蠻有用的。

到了現階段,除了 DeFi 算一個應用,NFT 算半個,應用層面好像又開始缺失了, infrastructure 層面則過多了。於是,大家又開始思考下一個應用的場景是什麼,持續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這個是我觀察到的情況。由於我自己是計算機背景,所以我看 infrastructure 的項目說實話會更有感覺一點。我們之前投的 infrastructure 公司對生態的用處都特別大,會降低開發者進入的門檻,把底層的很多事情變得更容易。

登月夥伴:

投資基礎設施和應用層在策略及可預測性上有何不同?

Yi:

從投資角度看,Infra 層的可預測性是比較強的,基本上對技術發展趨勢的理解都會帶來一個對未來的設想。比如說,在什麼階段門檻一定要被降低,或是從技術層面看,大概率需要哪些 building blocks 其實都是非常明確的。

Infra 下面會細分很多方向。

我會把這種 user onboarding 也看成是 infra。這一過程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面向個體,像普通的 C 端用戶,而另一方面是組織,偏 B 端。

如果要有更多用戶進來,那這裡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說提供更好的 self-custody wallet(自托管錢包)。另外不少項目都在探索透過密碼學的方法去做硬件錢包,是 To-C 層面的事情。

至於開發者工具裡面就更細了,比如說在各種鏈上做 indexing,讓開發者更容易地獲取鏈上數據。比如說現在還有很多項目底層的節點要自己去跑,自己去運維,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專業的 infrastructure 公司來解決的問題。

反之,應用層面的可預測性是相對比較弱的。它有不少方向,也會有一些很爆款,包括 STEPN 和 NFT 頭像等。但爆款應用是什麼時候能出來,以什麼樣形態出來,很難有人給出確切的答案。

我個人覺得應用層的投資難度其實更大,不可預測性更強,但並這不代表投資人就不應該投這個方向,因為爆發性的機會是存在的。而且投資團隊內部也各有分工,需要不同投資人對各個方向有更深的認知,去做更多的投資。

應用層我會比較看好遊戲一類方向。不是 GameFi,而是希望出來更多 digital native 的東西,擁有加密世界的特性,比如說價值轉移,或打通身份體系和支付體系。

登月夥伴:

除去上面提到的 user onboarding 和開發者工具之外,您還關注哪些具體的方向嗎?

Yi:

更長遠來看,我比較看好密碼學方法(比如零知識證明)在這個領域的應用。比如說有沒有一些庫提供很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輕鬆地用上最新的密碼學方法。

鏈上這方面的需求就更為直接,大家都在講擴容,這個我們也很看好。但另一方面,隱私也有著不少痛點。從一個用戶視角來看,假設你生活在一個數字世界,你的一舉一動都 100% 暴露在公共視野下,任何人能夠窺探你的生活或你的行蹤,那肯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也希望能有更好的隱私方案,讓用戶有選擇性地展示內容。

image " Web3 允許讓參與者參加整個系統每一個節點的建設。 登月夥伴:

您可以稍微談一下平時投資工作中細節嗎?比如說看到哪些團隊或項目會眼前一亮?

Yi:

首先一個大的結論是:我們希望支持的創業者是有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在所攻方向上非常執著且在不斷 build 的長期主義者。

具體的一個例子是我們之前投的 Web3 基礎設施供應商 InfStones。

最早在 19 年年底跟 CEO 見面時,我們就聊到了關於節點服務。這個事情乍一聽或許沒什麼意思,但他提到了個觀點:Web3 把軟件系統高度地分工化了。

比如說如果你看傳統的 aws 亞馬遜的雲,它既是整個系統的設計者,也是整個系統的運營者。

但 Web3 就很不一樣,它會讓參與者有更進一步的分工。

除開發者和 protocol 的設計者外,還有一個角色是運營者。他們或許不會親自動手搭建,但卻能透過自己的能力運營整個網絡,使它更穩定。三者的角色是分離的。

在加密世界裡,軟件不單分工化了,也深化了,每一塊都需要專業的公司或參與方來做。

InfStones 更多是第三類角色,關注軟件的大規模運營,讓我印象頗為深刻。大家總覺得節點軟件只是一個賺錢的生意,但我覺得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能夠對更長期的遠景有一個認知,且非常相信這個事情,一步步向著目標前行。

image InfStones 是使用最廣泛的Staking 和 PaaS 提供商 登月夥伴:

在您看來,投資過的成功團隊有哪些特質?

Yi:

對成功的初創團隊而言,尤其是早期,最重要的一點是團隊建設。

因為我覺得這個行業變化是非常快的,有很多未知,難以預料。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最重要的就是把團隊整個架子搭好。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可以考慮找適合你的 co-founder,盡量做到在技能點和個性上互補。

第二點是大方向的選擇。

你可能選擇一個長期的方向,且是非常確定的,比如我隨便打個比方,現在好多人不相信 NFT,因為確實在過去一年裡有很多的泡沫和垃圾項目。但只要你相信它的長期價值,打造好一個團隊,持以深耕,那不管身處何等什麼階段,總有一天會有所成。

登月夥伴:

與傳統公司相比,Web3 團隊在理念或搭建方式上有何區別?

Yi:

首先,和傳統公司一樣,早期核心團隊間大家要互相信任,要有技能方面的互補,能夠較好地進行交流,且共享一個信念。以上是類似的地方,但 Web3 同時帶來了新的特點。

其一, Web3 的世界是全球化的。

你會發現,如果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它早期團隊可以相對而言更分散,甚至一些核心員工也身處不同國家或地區,把遠程協作做得很好。

第二,這個行業早期會更有凝聚力。

項目找人的一大重要渠道就是社區,裡面會有非常熱情的成員,他們可能是兼職,甚至志願地幫你實現很多事情。

第三個特點是,就行業總體來說,創業者更偏年輕化。

年輕人或許不會有太多思想上的束縛,有時說實話,反而能夠做出一些更顛覆性的項目。而且年輕人有能量,允許他們在不斷發展的行業中不停地去學習,去做很多事情。

登月夥伴:

您剛才提到年輕人在 Web3 領域具有一定天然優勢,想問下您對於身邊接觸到的年輕創業者有哪些印象?在投資時又會對人有哪些衡量標準呢?

Yi:

除去剛剛提到的優勢,年輕人還打破了一定思想上的束縛。由於他們天然對加密世界的東西感到更適應,自然對如元宇宙一類的概念接受度更高。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你會發現很多 builders 都是美國大學裡的教授,是非常有經驗的,但他們還會去諮詢本科 dropout 的年輕人看法,了解行業需要哪些方向,並邀請他們參與到項目當中。

很多方向反而是年輕人去指引的。

但年齡只是個因素,投資人還是會更客觀地評判這個團隊是不是適合他做的事情,是否有基本的技能為基礎。

比如說做 infrastructure 方面的事情,傳統互聯網和雲的運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這不一定是本科 dropout 所具有的能力,未必合適。

另一方面,如果是做更加 To-C,偏應用層的項目,那這些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新的,反而年輕人會更有優勢,因為他們天然會適應和接納這個環境。或者是對於剛畢業的學生,假如行業中某一個話題是跟你的研究方向相契合的,那縱使沒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你所具備的知識也是不可替代的。

投資人會全面衡量一個人是否有長期的信念,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團隊的發展方向。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