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真主,也得繫牢駱駝”:借貸的第一性原理
來源: 牆裂壇公眾號
一位虔誠的信徒來聽先知講道。他全情投入,牢記先知的每一句道,直到眾信徒都散去,才最後一個離開。
馬上又跑了回來,氣急敗壞地喊:"真主啊!早晨我是騎著駱駝來的,可現在連個駱駝毛都找不到了!先知啊,我虔誠聽講,相信您的絕對神力,可駱駝卻被偷了,這難道就是真主對我虔誠祈禱的回報嗎?
" 先知沉默了幾秒鐘,說:"兄弟,相信真主,也得拴牢自己的駱駝啊。"
加密世界裡從不缺乏信仰和情懷,不管是中本聰還是Vitalik,"加密先知"們不言而信,信眾們丹漆隨夢,一步一趨。
可是先知並不負責看駱駝,當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準備實踐先知遠見,總有一些基本邏輯不能視而不見。除了先知,還需要"第一性原理",需要找到亞里士多德"每個系統中最基本的、不能被違背或刪除的命題",才能騎在自己的駱駝上,安全抵達目的地。
從身份到契約、模因與結構、計算與認知、貨幣靈魂三問,《文理》的每一次討論都是在深挖加密世界中的"第一性原理"。"筐"當然不只一個,第一性原理也可能出現在每一個角落------比如,對已覺稀鬆平常的"借貸"和"流動性"這件事,你有沒有想過它的"第一性原理"應該是什麼呢?當你在加密世界裡激情實踐時,駱駝拴好了吗?
一、 BendDAO事件:"流動性"就像空氣,平日察覺不到,沒有卻萬萬不能
BendDAO是為NFT提供流動性的一次創新嘗試,但依然沒逃過"駱駝丟失"的意外。幾週前的一次流動性危機,甚至被Fortune冠以"次貸危機"的類比("Subprimate crisis: how monkey JPEGs pushed a crypto lender to the brink of insolvency" ?)。
但這到底是不是"次貸危機"?BendDAO的駱駝,究竟有沒有栓好?老規矩,我們先給它個靈魂三問,再落腳到"借貸的第一性原理"給出判斷:
第一問:人們為什麼需要抵押NFT借款?NFT借貸的價值訴求是什麼?
(1)"賣掉原本賣不掉的東西"(套現溢價):假如一個猴子今天的市場底價是100ETH,明天是150ETH,後天變成200ETH------此時你的內心活動一定是:越漲越難受。因為這意味著鎖定的"溢價"越來越多,而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拿不出來。
此時,若有一處能讓你以X%的抵押率把猴子抵押,拿X個ETH出來靈活運用------便滿足了你的價值取向。
(2)"買到原本買不起的東西"(按揭貸款):你想炫耀,卻只能望著動輒上百ETH的猴子嘆氣。
此時,若有一處能讓你只付首期便可換猴子為頭像去結交大佬,日後再慢慢還錢------便滿足了你的價值取向。
(3)和金融市場類似,最集中的價值取向依然是短期借款需求。比如:
你在交易所被margin call了需要補倉;
你想抓住槓桿交易(leveraged trades)的機會;
你想抓住GameFi薅羊毛的機會:比如抵押猴子借錢買鞋在stepN跑步賺錢;
你想給烏克蘭捐款,但離發工資還有一個禮拜;
你窮得只剩下NFT(NFT-rich but FT-poor):用猴子抵押,每三個月滾動一次,便可獲得"長期"BTC/ETH資金去做其他交易。
可見"借貸"確實是客觀存在的需求,問題是這種價值訴求應以何種形式被滿足呢?
第二問:BendDAO是銀行嗎?
看BendDAO的主要功能:
存款:如果你有閒置的ETH,可以存在BendDAO,獲高達9-10%的年利率,
貸款:如果你是七種藍籌NFT的持有者,或者想付首期購買,可獲抵押貸款。
利差:BendDAO把大家存進來的ETH以更高的利率(約25%)貸出,再用自己的治理代幣 BEND補貼借款人,達到基本"零成本借貸"(前提是定期將BEND換成ETH)的效果------BendDAO則賺利差。
存款、貸款、利差------嗯,乍一看,這和銀行做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抵押物(NFT)的價格波動更劇烈,流動性更差而已。這樣的"借貸"在現實世界已經運轉了幾百年(如果從古希臘人民借出第一筆銀幣開始海上冒險算起,也已經三千年了),BendDAO只是將其搬到虛擬世界而已。
但它依然不是"銀行"。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在元宇宙,無論如何創新的借貸平台,都不能被叫做"銀行"------不管它倆長得有多像。 《文理》在"貨幣靈魂三問中"已經給出了"毀三觀"的結論------凡是不"創造貨幣"的機構,都不能叫銀行。銀行的第一性原理便是"憑空創造貨幣"。
"借貸"是個萬金油詞彙,不管何種商業模式似乎都能用。但掐指一算,全世界目前能夠完成"借貸"這件事的商業模式,大概有三種:
(1)商業銀行:現實世界的銀行不必解釋,但加密世界裡的銀行是誰呢?
嚴格意義上,所有穩定幣項目都是銀行,因為具備"銀行的第一性原理"------它發行新貨幣了。至於這"新貨幣"有沒有人用,會不會歸零,是另外一件事;只要做了創造穩定幣的事情,它就是"銀行"。
(2)當舖模型:多出現在萬惡的舊社會------抵押一隻萬元手鐲,當舖借給你300塊錢救急;之後要麼換錢贖回鐲子,要麼被當舖賣掉。
(3)純智能合約模型:也就是DeFi世界中的Compound、AAVE等純智能合約的平台。你在AAVE上放了資產,借走了錢,卻和AAVE沒有任何債權債務關係------因一切寫進算法,由智能合約執行,一旦資產價格下跌,自動清算機制迅速讓第三方介入,自動清算掉你的資產獲利。
這三種模式,看起來都是在做"借貸"這件事------殊不知差別極大。BendDAO的"peer-to-pool"模式顯然用的是第3種------試圖把"fungible token"的智能合約借貸池,引入到每個單體NFT的世界中。
第三問:"同質化"世界(fungible token)的借貸模式用在"非同質化"世界(NFT)中合適嗎?
近期NFT價格大幅下跌,意外引發BendDAO擠兌危機,幾十隻猴子抵押物面臨清算。
這個時點很糟糕。眾所周知,熊市裡的所有人本來就是驚弓之鳥,此時"強制清算"就像一聲清脆的槍聲,市場會毫無猶豫地跌下去------更多猴子被清算,死亡螺旋。這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強制拍賣房子變現、房價持續下跌的螺旋"是一樣的。但猴子畢竟不是房子,房子不炒還可住,而在一個螺旋下墜的市場,有多少人願意為了換回頭像堅持不跑路?
更大的問題在另一端:當儲戶發現BendDAO有收不回的折價猴子,馬上回意識到自己存進去的本金可能回不來------於是擠兌,於是金庫內存款被提領一空,借款年利率瞬間飆升。
而自動清算機制此時完全幫不上忙,清算規則不合理,門檻太高,激勵不夠,時間變數高(細節不贅述)。好在項目方及時修改清算規則,加上市場回彈,幾天內化險為夷。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出在誤用了"交易"和"信用"的邏輯,把本應用在"流動性資產"上的自動借貸機制用到了"非流動性資產"上。
Aave和Compound是基於流動性資產(fungible token)的借貸邏輯。所謂"流動性資產",是指你需要清算它的時候,總可以清算得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當然可以設定一個計算規則:不管是90%、80%、還是50%的清算率,關鍵是"想賣的時候能賣得出去"。這才能被稱為"有流動性"。
Fungile Token(FT)的市場上有"累計深度" 的概念------每個FT的"價格"是其最後一筆成交的記錄,而"流動性"是其當前市場買盤的累計深度。
而NFT這樣的"單體資產",沒有"累計深度",只有一個"有效買盤",也就是當前的最高出價。因此,它的"價格"和"流動性"之間並無關係,有"價格"並不代表有"流動性",也不代表能賣的掉,如您所知,是為"有價無市":一隻天價的猴子,流動性依然可以是零------或無需求,或無交易。
眾所周知,清算是基於"流動性",而不是基於"價格"------而對於一個流動性等於"0"的東西,我們該怎麼清算呢?
非流動性資產的"處置"不能被稱為"清算"------這也是現實世界中的基本邏輯。銀行有"非流動性資產抵押貸款",比如房貸;也有"流動性資產抵押貸款",比如孖展融資(場內股票質押融資)。前者的違約只能"處置和拍賣",而後者的穿倉可以用預警線和平倉線及時"清算"------資產不同,拴駱駝的方法當然也不一樣。
二、 NFT借貸應該怎麼做才合理?
對金融交易市場邏輯的誤用,並不意味著NFT不能用於借貸,只不過用"資金池加清算"這種模式確實不太合適。對於NFT這種非同質、非流動性資產,更合理的方法也許是:
(1)首先:千萬不要學商業銀行的資金池模式 ------真心學不來,人家的錢是自己印的。銀行不是從存款池子裡拿了儲戶的錢借給你,而是自己印出來借給你,不存在借款人不還錢它就還不了儲戶的問題。銀行具備天然高槓桿能力,在"貸款"這件事情上,有無限抗風險能力。
在同等風控體系下,一個借款平台永遠無法跟銀行PK。天主教教義將惡行分"七宗罪",金融業界也有七大風險------銀行可以把七個風險摸個遍,最多不過傷筋動骨;而借款平台只要觸犯任何一宗,就沒有然後了,可能永世不得超生------另外六宗罪都還沒來得及犯。
(2)當舖模式:嚴格意義上,用儲戶的錢去放貸屬於"當舖模式",而三種模型中當舖的風險最大,且不可控性最強。由於借貸平台在"不還錢"面前的抗風險能力是零,又沒有"fungible"的市場深度可以幫忙,最合理的方法只能是向萬惡舊社會當舖學習,設立極低的抵押率------比如一個個萬元的猴子,出借千元左右可能才比較合理。
(2)Peer-to-peer模式:也就是NFTFi模式。如果一筆貸款能完全掛鉤在一個猴子NFT標的上,說明想借錢給你的人,對這隻猴子有感知,願意得到這個猴子。借錢的人有知情權,且針對特定標的物抵押借貸,每一筆都不一樣,也沒有自動清算程序。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雙方可能要等很久才能對接上。
(3)股東權益(Liquidity provider DAO):股東鎖定token,必要時"股轉債",用DAO的資本金回購抵押物NFT輸血。無他,把儲戶的風險轉移到股東和DAO身上而已。
借貸業界有兩條黃金定律:一、不可無抵押;二、不可只抵押(Never lend only on collateral, and never lend without collateral)。如果你做不到比客戶自己還了解自己,那就堅決貫徹執行這條基本守則:相信真主,也要拴好自己的駱駝。
三、 DeFi"透明性"的魔力
有一說一。一家剛經歷擠兌危機的借貸平台,竟然在一週之內運作回到正軌,在社區投票通過修改規則後,儲戶紛紛把ETH又重新存了回來------這在傳統金融完全不可想像。
這是一個完全透明、鏈上隨時可以看到平台金庫裡有多少錢、是否比借出去的貸款多、是否有人開始重新存回、看到借款者陸續還錢、看到平台順利拍賣NFT換成ETH------不用等BendDAO發公告,儲戶就自動回籠------此等級別"透明性"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你存錢的銀行分行裡每天又多少流動性,除了資金部,沒人知道------而這恰恰是讓銀行安然無恙的關鍵因素:不透明。
在金融體系中,完全的"透明度"就是一場"革新",用一架新機器去摧毀舊機器。而現實世界中的金融系統,就像蘋果應用商店裡的APP------都要依賴iOS操作系統;如果iOS有重大缺陷,哪怕上面的APP應用再透明、模型再精良,依然不能保證系統不會失敗。
無論如何,如果連"bug"都找不到,何來治療?"不透明"會妨礙我們準確找到"bug"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DeFi"似乎總能讓人看到些許"革命"的曙光------DeFi的模型和邏輯至少會改善金融系統的透明度,提供一個"診斷"的工具------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才能決定該用哪一把手術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