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 ToB/C 的思維模式,在 Web3 市場策略中已經不適用了?
來源:WEB3 MKT
作者:Zolo,深潮 TechFlow
Web3 的 Marketing 應該怎麼做,與 Web2 市場的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
帶著這樣的問題,最近閱讀了很多相關的內容,我想結合自己的觀點逐步與大家推薦和分享一些值得參考的文章,內容涵蓋 Web3 與 Web2 市場的不同點、Storytelling 為什麼重要、如何思考完整的社區運營策略以及實操建議等等。
先有道,而後有術。
一個新的思考方式是,Web3 市場的用戶/客戶劃分將不再是 To B 或 To C。
有句話叫:認知支配行動,行動是認知的結果,想要行動不出錯,就需要先有正確的認知。
那針對 Web3 的市場,在用戶或者客戶劃分上,什麼樣的認知才是正確的?
在我們固有的認知裡會廣泛認為,應該先做產品,再做市場,項目越早期,市場就越不被重視。
如下圖所示: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 Web2 的產品往往需要產研先行,先做出 MVP、跑出 PMF,然後再通過市場手段做進一步放大。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 Web3,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
舉個例子:
是不是很多項目連產品都還沒上線,就先把幣發了?
Web3 的很多產品,在拓展 C 端用戶前,是不是還需要吸引一些產品驗證者等其他角色來壯大網絡?
以上這些場景所反映的事實是:
在產品獲得 B 端或者 C 端用戶前,就需要提前考慮針對其他用戶畫像的市場策略。
如下圖所示:
在 Web2 我們經常會談到,你做的市場,針對的是 ToB(企業) 還是 ToC(用戶),
而到了 Web3,因為參與的角色變多,同時結合 Token 的提前引入,這種 B 和 C 的概念可能將會逐漸淡化,轉為 A,To All。
All 並不是說不區分受眾,而是不應該再針對 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 這兩個維度來區分,更好的方式是,根據協議/網絡的不同參與角色做區分,進而針對性的策劃傳播內容。
All 裡面具體會有哪些用戶畫像,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並針對不同產品類型需要進行差異化思考的問題。
比如針對協議類產品,用戶還沒使用到你產品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你的「投資者」、「質押者」,同時為了網絡維護,你還需要「節點服務商」、「獨立驗證者」等等。
比如針對應用類的產品,用戶可能還包括「聯合創作者」、「大使/貢獻者」等等。
總之,因為用戶參與的前置與產品推出的後置,重新思考用戶分類及市場策略是至關重要的。
而在新的角色關係裡,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探討一下為什麼 Storytelling 會如此重要。
為什麼 Storytelling 在 Web3 市場中至關重要?
從以上的探討可以看出,大部分情況下,你會面臨:
產品還沒有推出,在還沒有產品用戶的時候,你就需要開始做市場了。
Storytelling 也正因為產品的缺失,其重要性也會更加凸顯出來。
沒有產品,靠什麼來吸引人加入你的社區進行共創?
沒有用戶,靠什麼來吸引人幫你維護網絡?
答案就是Storytelling。
我們需要不斷用故事來吸引各類的參與角色。
什麼樣的故事才是好的?如圖:
圖中給了三個因子,比如 願景 + 經濟模型/收益預期 更像當前 DeFi 的敘事,
而好的 Storytelling 內容最好將願景、經濟模型/預期和社區的 Engagement 結合起來考慮, 形成資本+社區的敘事合力。
從實操上看,用更有吸引力的文字而不是圖表/數字等來闡述你在做什麼,有什麼遠大的願景,為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我們處在 Roadmap 哪個位置,這對於實現未來偉大願景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在WEB3世界更好地進行敘事,歡迎關注我們未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