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數字經濟和非同質時代——NFT,虛擬需求和虛擬供給

數字資產研究CIDA
2022-03-27 14:44:19
收藏
“每一個人都能夠創造NFT,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非同質化的需求的滿足,NFT才有希望。”

作者:朱嘉明

來源:數字資產研究CIDA

編者按:

2022年3月26日,ForeChain與零壹智庫主辦"數字藏品的全球趨勢與中國創新------全球數字藏品年度報告發布會"。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是該會議的學術支持單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發表講話,題目是《數字經濟和非同質時代------NFT,虛擬需求和虛擬供給》,主張NFT的大眾化,"每一個人都能夠創造NFT,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非同質化的需求的滿足,NFT才有希望。"

思維也有一段用來耕耘的時間和一段用來收穫的時間。 ------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我今天選了一個背景,是去年12月4日發售的一個價格達到9,180萬美元的NFT產品,英文叫The Merge。這個作品大家看內容上就是幾個球。作品發行人是數字藝術家Murat Pak。他先創造了一種通證ASH,又發行了這個NFT。有2萬多人參加了作品購買,最後的作品出售價格達到了9,180萬美元。The Merge包含了NFT的一系列特徵。但是,其最根本的特徵就是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具有唯一性的虛擬創意供給,煥發了一些人一種原本存在的虛擬需求,在與區塊鏈支持的智能合約,通證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了交易交易。總之,這是一個典型的NFT案例。

image

Quantum靜態圖片 來源:Kevin McCoy 人們公認,2014年在紐約發行的量子(Quantum)是第一個NFT,作者是藝術家Kevin McCoy,至今已經八年時間。但是,NFT廣泛進入人們視野,引發各界關注和參與,是2021年。

以下是我關於NFT的幾點基本觀察和思考:



存在是NFT的基礎,NFT是存在的一種表達。所謂的NFT,前提就是NF(non-fungible),即非同質化。這個世界就是通過各種非同質化的物質和精神存在組成的。現實世界的非同質化現象俯首皆是。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 - 1716)的名言是:"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進程。甚至可以說,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非同質化的行為藝術。所以,存在就是非同質化的"集合"。所以,存在和非同質化是等價的,是NFT的前提。古代的農業社會,經濟行為,甚至金融貨幣行為也都是非質化的。可以說,非同質是人類自古以來文明存在的基本特徵。



同質化是與非同質化並存的人類文明傾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還存在強烈的同質化追求。在思想、精神和價值觀領域如此,在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中也是如此。到了工業時代,同質化成為經濟活動的主流。工業時代之前的非同質化的手工業,被大機器生產的同質化產品替代。大工業本質是追求實現低成本,高利潤和邊際效益,需要標準化和規模化。人們要集合在工廠裡做工。因為同質化,微觀和宏觀經濟都可以量化。

總之,沒有同質化就沒有工業革命,工業時代就是高度同質化的時代。於是,人們的衣食住行呈現同質化,消費主義就是基於同質化的消費主義;廣告宣傳是為了同質化的需求;名牌就是同質化的一種結果;大眾媒體也是非物質產品的同質化。可以說,工業時代,就是同質化主導的時代。



信息社會推動非同質化的回歸。因為數字技術,形成數字經濟和信息社會,人們開始數字化轉型,也就是開始了從同質化向非同質化轉型和回歸。人們因為數字技術,可以突破工業時代構造的物質的和物理的限制,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煥發。

在信息社會裡,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創造者和消費者。以非物質形態表現的信息產品,不需要,也沒有可能同質化。於是,信息社會的需求和供給不再是可以數量化的需求和供給。事實上,所有精神領域的活動,都是供給來源於創造,創造刺激需求。例如,好萊塢的產品創造市場需求,而不是相反。



NFT的核心特徵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已經通過通證體現的價值交易。NFT,是NF加T,T就是通證(token)。因為通證,任何非同質化的存在獲得價值顯現。當然,如同非同質化不是新事物一樣,通證也不是一個完全新的東西。但是,精彩的地方在於,NFT的通證本身是多元化的,是排斥唯一性的數字化通證。

例如,我前面所說支持The Merge的通證是ASH,ASH的歷史不過比The Merge早了若干個月而已。但是,NFT的意義,不僅是實現非同質化產品和通證的結合的,而且因為是吸納了互聯網、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而且得以通過數字交易平台實現其價值。



NFT的稀缺是早期現象。如果將稀缺性定義為NFT的重要特徵,很可能是一種誤導。如果說NFT是稀缺的,是指每一個具體的NFT產品很可能是唯一的,具有稀缺性。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對經濟資源稀缺性假設的前提下,如果把NFT定義成一種數字經濟形態,很難說支持NFT經濟的資源也是稀缺的,進而推論出NFT經濟屬於一種短缺經濟。

事實上,NFT資源,不是特定的物質資源,不僅不是稀缺的,而且是極大豐富的,是可以持續再生產的。所以,如果認為NFT具有稀缺性,是指特定的NFT,或者說是指NFT早期階段特徵。


NFT處於總需求和總供給都在爆發性增長的階段。現在的NFT市場規模有限,而且價格波動劇烈,其市場價值缺少穩定性。特別是,某些NFT產品顯而易見地被炒作和操作。這表明,NFT的需求與供給沒有進入到一個趨於均衡狀態的歷史階段。

NFT引發的深層虛擬需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非物質的需求,還處於混沌和模糊狀態。正因如此,有些特定的NFT產品可能產生超越人們想象的高價格,是一種近乎藝術拍賣所刺激的需求。



NFT存在大眾化內在邏輯。在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產生,大眾具有同時創造非同質資源,創作和消費非同質化產品的能力,而且隨時隨地地發生。事實上,抖音就是生產非同質化資源的基地。所以,NFT需要走下"神壇",與民眾生活結合,實現大眾化。

總之,必須把NFT變成一個大眾可以生產,大眾可以購買,大眾可以交易的產業或生態。每一個人都能夠創造NFT,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非同質化的需求的滿足,NFT才有希望。所以,要有更多和更方便的NFT創作上鏈和交易的平台,降低NFT的價格和交易成本。當然,NFT的大眾化並不排斥特定NFT產品的小眾化。



NFT具有產業化的潛質。現在NFT已經形成了分類,包括:電子藝術、音樂、視頻遊戲、體育瞬間、交易卡片、模因、域名、電子時尚和推特推文,等等。顯然,上述的每個領域都可能發育成為一個行業,進而形成NFT產業體系。

可以預見的NFT產業至少具有這些特徵:(1)以數字技術基礎,與算力和算法緊密結合;(2)通過數字金融作為媒介;(3)大眾高度參與;(4)想象力和創造力推動;(4)實現分佈式存儲和分佈式能源;(5)納入碳足跡管理,低碳,減少物質資源消耗;(6)NFT具有不可分割和可分割兩重性,分割歸屬權的NFT。

NFT產業化,將引發一次很大的經濟革命。NFT需要超越僅僅局限於美術、音樂、體育這樣的範疇,因為一個思想、一個創意、一個發現,都可能是NFT產業的第一動力。


image

在美國,買賣NFT的主力是千禧一代 來源:Morning Consult

現在推動NFT價格的主體是千禧一代。現在支撐NFT市場的並非是普羅大眾,主要是千禧一代。千禧一代參與NFT交易的積極性和能力,超過Z世代。為什麼千禧一代成NFT最大的買家?因為他們真的是第一代產生虛擬需求的人類。

image 網絡模因柴犬Doge 來源:HitBTC.com

NFT的挑戰是突破人類的想象力。模因(meme)創造了NFT一種開放性模式。【1】但是,不論是柴犬,還是貓臉,都反映了人們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人們的想象力並非像人們想象的可以無止境。那麼,人類想象力有限的供給 vs人類正在擴張的虛擬需求,會導致什麼情況?這將導致將來大部分的NFT產品沒有震撼性,導致人們很快進入審美疲勞階段。

於是,現在以為可以持續增長的某些藝術或者文化的NFT市場會衰敗。即使齊白石作品,畢加索的作品,其魅力和市場也不是無限大的。所以,NFT的非同質化需求,會構成對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持續推動力。

結語


現在的NFT尚處於其早期發育階段,主要集中體現在藝術產品領域------雖然有市場,有炒作,有價值,都屬於各種形式的試驗。但是,NFT開啟了人們追求、欣賞的各種非同質化存在的新时代,一個完全不同於同質化最為主流的工業時代。或者說,現在的數字化轉型,就是從工業時代的同質化向信息時代的非同質化轉型,而這個歷史過程剛剛開始,NFT則是這樣歷史過程的先聲。

特別是,在NFT代表的非同質化社會和經濟運動中,有物質化的NFT,例如,任何人用過的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包,一本書都可以成為NFT;但是,更重要的NFT勢必是精神的、思想的和藝術的。一個科學發現和定理,一個新的觀念,都会成为NFT。而衡量NFT價值的尺度,將是其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含量。所以,因為NFT,人類智慧關注的形而上和形而下都會進入新的境地。

最後需要提及,元宇宙與NFT,兩者相互依存:元宇宙將為NFT提供多維發展的空間,元宇宙也因NFT更為豐富和充實。


尾注:

【1】"模因"概念的初創者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 ),最初創造模因一詞,其核心含義是基因之外的延伸。這個概念後來被心理學與社會學等學科應用,也被一些學者用來描述文化傳遞的機制。作為遺傳因子的基因,為文化的遺傳因子,也經由複製(模仿)、變異與環境選擇的過程而演化。

例如,人類大腦中的觀念(模因),經由模仿或是學習複製到不同人的大腦中。而經過複製的觀念並不會與原來觀念完全相同,因此產生變異。這些相似,卻有所不同的觀念,在散布時發生互相競爭,產生不同的內容影響其散播能力,因此出現類似天擇的現象。只是,目前模因的概念並沒有廣為接受的定論,對於模因的定義或適用的物種,以及是否足以解釋文化變遷過程,仍有所爭論。

關聯標籤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