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協議 Bluesky 理念與架構前瞻

Bluesky
2022-02-19 10:58:41
收藏
透過創造一個開發者可以自由建設、社區可以自治、用戶可以輕鬆切換服務的環境,去中心化可以催生公共討論改善所需要的創新。

作者:Jay Graber,Bluesky CEO

翻譯:律動Blockbeats、Richard Lee

編輯:Richard Lee,鏈捕手

推特於2019年底宣布推出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協議------Bluesky計劃,本月 Bluesky 宣布成立公益有限責任公司實體,並簡要披露了其技術架構:將"自我認證協議"與聯邦委託托管機制相結合。

Bluesky CEO Jay Graber 近日於個人博客發布了一篇關於Web 3和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協議的文章,詳細解釋了"自我認證的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這一概念。以下是Bluesky的項目披露公告及 Jay Graber 的文章

我們設想了一個開放的社交媒體生態系統------在其中,開發者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構建和創新,用戶對其使用的服務及其體驗有更多的選擇和控制權。

我們看到,去中心化協議的開發和採用是為實現上述目標建立強大技術基礎的一條路徑。去中心化是一種結構上的變化,其本身不足並不足以創建一個健康的社交媒體生態系統。然而,通過創造一個開發者可以自由建設、社區可以自治、用戶可以輕鬆切換服務的環境,去中心化可以催生公共討論改善所需要的創新。

目前許多現有的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可分為兩種類型:聯邦架構和 P2P(點對點) 架構。

Bluesky的方法是結合上述兩種架構各自的特長,將"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與委託托管機制下友好的用戶體驗相結合------這樣用戶不必運行自己的基礎架構,與此同時開發者可以構建高性能的應用。

內容審查是任何線上社交論壇都會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致力於構建透明、可選擇(opt-in)和多層次(multi-layered)的信譽和審查系統,我們將積極開發與之相關的工具,並提供開發框架,便於其他感興趣的人構建類似的工具。

我們在現有協議和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開發,但不致力於任何完整的堆棧。我們看到了區塊鏈的用例,但 Bluesky 並不是一個區塊鏈網絡,而且我們認為社交網絡協議的採用應該獨立於任何一條區塊鏈。

Bluesky現階段的工作重心是構建和發布一個原型來詮釋其架構。

什麼是"自我認證協議"?

image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究竟什麼才是 Web3,而我對它的定義是:Web3 是由用戶生成的權利,並通過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得以實現。 它是一個包含區塊鏈技術在內的技術集合,同時還不僅限於此。其他人是這樣看待「Web3」的吗?也許不是,但還請聽我講完。

網絡上的權利決定了誰最終擁有對內容的控制權。在網絡發展初期,「用戶」與主機運營商之間並沒有過多的區分,也就是說,網站的托管人往往也是網站內容的發布者。

當網絡發展到所謂的「Web 2.0」之後,各類網站開始變得流行起來,用戶可以在上面開通賬戶並創建內容。但是在 Web 2.0 中,最終決定權依然掌握在網站主機手中,它們可以單方面地修改任何內容------這基本上也是目前網絡的運作模式。

在網絡向 Web3 發展的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 Crypto 手段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並發布可驗證的內容,而其所在的網站也無權再去修改這些內容,因為信任根(root of trust)存在於數據本身當中,而不是它所處的地點。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網絡的整個發展脈絡:

Web 1.0------主機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想在網絡上發布內容的人必須使用自己的伺服器來托管網站,而這類網站大多都是只讀的,基本沒有能讓用戶創建內容或參與互動的操作界面。

Web 2.0------用戶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自己的個人賬號,這樣他們就不用為了在網絡上發布內容而托管自己的伺服器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由用戶生成的交互式內容也因此而誕生。然而,這些網站逐漸發展為功能強大的平台,它們對用戶的賬戶和發布的內容依然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這也將引發許多問題。

Web 3.0------用戶產出內容、用戶生成權利。在新模式中,人們想要發布內容時不用再去托管伺服器或在別人的數據庫中創建賬戶。伺服器雖然可以選擇是否托管某人的賬戶或內容,但它們對其並沒有最終權利。「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便能實現這一點,該技術是建立在 Crypto 簽名和哈希值之上的一項技術。

簡而言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托管網絡(hosted)、發布網絡(posted)以及簽名網絡(signed)」。

那麼,什麼是「自我認證協議」呢?

這是我用來描述具有 Crypto 用戶標識符和內容編址數據的協議的一個通用術語。

其中「Crypto 用戶標識符」可以將用戶與公共密鑰聯繫在一起,用戶可以使用對應私鑰進行簽名,而這也是證明用戶對其賬戶享有控制權的信任根,而不是用於記錄用戶登錄情況的數據庫條目。

「內容編址數據」(content-addressed data)則意味著內容可以通過其 Crypto 哈希值來加以引用,而該值也是每條數據的唯一數字「指紋」。

利用這兩項技術,由用戶密鑰所簽署的內容哈希便可以直接證明用戶對該內容的授權,而不再需要中介機構出面證實了。能夠進行自我認證的數據可以讓信任留存於數據本身當中,而不是它所處的地點,這讓程序能夠從客戶伺服器的架構中轉移出來,並讓「用戶生成權利」成為了可能。

如果說 Web3 是自我認證的協議,那麼區塊鏈在 Web3 中的作用又是什麼?

區塊鏈是能夠在全局狀態上創建共識的自我認證協議,它可以在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的情況下模擬一個中心化的數據庫。區塊鏈上的「用戶賬戶」是 Crypto 密鑰對,用於簽署交易,而「內容」則是捆綁在區塊中的交易哈希值,這些區塊本身也有自己的哈希,並被鏈接在了一起。Bitcoin(第一條區塊鏈)引入了一種新的共識機制,讓互不信任的各方可以在進行交易時達成一致------這對沒有中介機構的數字貨幣來說至關重要。

那有哪些協議是具有自我認證特性,但不屬於區塊鏈的呢?

在 Bitcoin 之前出現的 Git、PGP、BitTorrent 和 Tahoe-LAFs 均屬於這一類別。

在現在這批非區塊鏈自我認證協議中,IPFS、Hypercore、SSB、Pergos 和 Spritely 都具備用戶密鑰和內容編址功能。在這些協議當中,如果你可以證明某位用戶「擁有」某條內容,那麼你也就能順勢說明這名用戶便是這條內容的發布者。

區塊鏈的出現進一步明確了所有權的概念,它建立了一個得到全球共識的時間戳賬簿,全局有序和唯一性等屬性在其中也得到了證實,這樣一來,我們便能證明同一時間之內只有一人「持有」一枚 Bitcoin 或一件 NFT 作品。

從架構上看,區塊鏈可以被認為是 Web3 中的一類數據存儲器,它可以對某些應用來說很實用,但對另一些應用來說卻可能相當繁瑣。從財政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已經將注意力和資源轉移到這個領域之中了。由區塊鏈所建立起來的重要 Web3 基礎設施,不僅包括能將密鑰對發放到數百萬用戶手中的錢包及應用程序,也包括零知識證明這樣為 Web3 帶來無限可能的新型 Crypto 原語工具。

雖然目前關於 Web3 的討論熱度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話題,但如果想實現 Web3 的全部願景,我們還需要開發其他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

如果一個自我認證協議可以讓用戶利用密鑰和內容編址功能直接對內容作者的身份作出證明,那麼一個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就也具備了內容鏈接和發現功能。我們如今使用的網絡離不開內容發現算法的支持,不過 Web3 要想提升其用戶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精化其算法功能。

在我看來,以下是 Web3 中尚不存在或還未成熟的事物 :社交圖譜、用戶檔案、身份與信譽證明、內容聚合、索引與發現、以及策展和調控方法。不過令人感到困惑的一點是,目前應用於區塊鏈技術的 Web3 依然是一盤散沙,少了很多我們期待在網絡中看到的功能。

我希望在未來,Web3 能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從而被更多的人所認可,並將全部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都納入其中,而所有的區塊鏈都將只是 Web3 的一個分支。

但是,與其關注這些術語,不如更多地去關注那些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屬性和特徵。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未來的網絡能把用戶放在首位,讓人們能自己掌握內容創作的決定權,無需再受限於任何中心化的服務。

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但出於某些原因不想使用「Web3」這一術語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簡稱 SCWP,該名稱可以更為具體地概括這些新興技術。

相關閱讀:

Aave、推特都想做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會是怎樣的?

Lens Protocol:Aave 團隊背書的 Web3 社交媒體

Web3時代的"新社交"該如何構建技術堆棧?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