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 Token 價值的意義及來源
原文標題:《Narrative Tracking - 隨便聊聊 Token 的價值問題》
來源:片面 Crypto
今天想簡單聊一聊 Token 的 Value Capture,就是幣的價值問題。
首先說明啊,這個話題包含的內容非常之廣,Token 的經濟學設計也可以包含諸多問題,所以幾乎不可能把這個問題說得清楚。因為這兩天跟朋友,包括自己也看了一些相關內容,就想着整理一些文字出來聊聊。
主要的內容包括
- Token 到底有什麼意義?
- 一個協議的 Token 價值到底在哪裡?
- 協議到底需要不需要 Token?
- 為什麼有些協議很棒,但是幣越來越不行?
- 其他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Token 到底有什麼意義?
其實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挺難回答的。我記得幾年前瑞士金融的一個監管部門最早發過一個關於 Token 的分類,把 Token 分成了:
- 證券型 Token,Security
- 效用型 Token,Utility
- 支付型 Token,Payment
發展到今天,當然所有的 Token 依然可以套用上面這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但是實際上社區可能更加偏好於將 Token 分類成:
- 治理型 - 用於項目治理投票的 Token
- 效用型 - 作為項目運轉的關鍵元素,具有分紅、質押、收益等權利
- 儲藏型 - 如比特幣,慢慢被作為一種替代投資資產/大類商品
- 所有權 - 隨著 DAO 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協議開始強調協議的社區所有,去中心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把關於項目的所有決策、收益等權利都賦予 Token 持有人
把 Token 強行做分類分析等意義不大,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行業,信息、創新不斷湧現的情況下,找出共同點,抓取市場情況/協議行為的特徵值可能更能描繪出未來的發展路線。所以我這裡就不嘗試做出一個所謂的分類標準,而轉為只是將一些共同點/特徵值提取出來分享。
今天有社區的朋友問:"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代幣化是否真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區塊鏈技術是否是一次人類社會激勵模式的變革?"
首先還是之前說的那句老話,這個問題真的太大了,很難回答。"生產力" 和 "生產資料" 應該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而這兩個概念有些過度抽象。我個人覺得如果非要套用這些概念,Token 應該只是和分配體系有關,而和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無關。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提高更多的在於科學技術的提升,而分配體系影響激勵體系,激勵體系進一步影響對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使用,從而間接但很大程度地影響效率。
但是區塊鏈技術可能的確能夠影響生產資料,而且是現在以及未來社會的最重要生產資料之一:數據。數據保存的時間範圍以及歷史數據的獲取是最直觀的例子。區塊鏈賬本技術的歷史數據保存和唯一性改變了數據這個生產資料的性質,然後進一步影響上層對數據的使用加工。
但是我一直覺得"永久存儲"這個概念不應該過多被強調,沒有什麼是永久的,太陽也有自己的壽命,連愛情也都不是永久的。
回過頭來說 Token 改變了分配機制,包括生產資料的分配和在生產資料基礎上加工後產生的回報的分配機制。所以 Web3 強調的是所有權,這個所有權包括任何一個個體產生的內容以及在內容基礎之上的收益所有權。
你寫了一首歌,以 NFT 的形式存在你的賬號中,資產本身就是一個憑證所以確定了這首歌的所有權。在此基礎之上的商業行為就更好確定收益也該給你。
所以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再看任何一個協議/項目的 Token 價值所在:
- Token 是否深刻影響著生產資料的分配?
- Token 是否深刻影響著生產資料基礎之上獲得收益的分配?
Token 的價格/價值來源
上面我提的兩點,最終決定的是一個項目/協議的鏈上價值。在下面我又把 Token 的價格表現(直接用了價格,而不是價值)分成了三個組成部分:
- 鏈上 - 就是 Token 的經濟設計和激勵設計
- 鏈下 - 包括比如賽道、團隊等信息(如這團隊靠譜這樣的判斷狀態)
- 市場情緒 - 短期內對價格影響最大的因素
鏈上狀態
鏈上狀態包含了大家常說的 Token 經濟學模型設計。我們其實可以把決定項目關鍵參數等大量的投票治理機制都歸類到生產資料的分配邏輯中去,而協議的分紅或者回購銷毀則都屬於在生產資料之上產生收益的分配機制。這兩點共同組成了 Token 的經濟學模型最重要的部分,而這些機制最終形成成熟的項目鏈上基本面數據。
具體的投票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對協議的控制 - 決定協議的核心參數
- 對協議的控制 - 決定協議的部署方向
- 對協議資產的控制 - 協議擁有資產的支配權利
如 GameFi/DAO 組織協議中的 NFT 資產,以及所謂的國庫存儲資產的如何使用,一般都會通過投票決定,這些都屬於一個協議的生產資料分配方式。如 Uniswap 擁有大量的屬於國庫資產的 Uni,Maker 中借貸抵押清算等關鍵數據的決策,Ribbon 屬於協議的資產等。
生產資料本應是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實際上生產資料能夠對 Token 的價格在中短期內能夠帶來的價格影響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這些生產資料的決定一般來說對普通用戶影響十分有限,甚至導致非常多的普通用戶根本不在乎這些投票決策。另外一個治理投票對 Token 價格(顯得)沒有多大影響的原因在於,大量的項目都處於早期階段,這些項目本質上壓根就沒有什麼東西好決策的。為了讓社區感覺 Token 有價值,只能強行給 Token 賦能,讓用戶感覺持有 Token 真的能夠左右協議未來的發展,Token 真的有價值。但是實際上協議未來的發展連項目方可能都沒想明白怎麼幹,又怎麼可能交給用戶呢?
除了通過生產資料帶來的治理給 Token 賦能之外,在生產資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收益分配則是看起來更加實際可行的選擇。一般來說成熟成功的協議都會有 Token 的現金流收入,如果沒有也會說自己未來會有(更多的情況)。用戶在協議基礎上參與摩擦產生的手續費,或者是協議本身的收益都是這些資金的源頭。項目一般採用:
- 回購/銷毀
- "實打實"地減少項目 Token 的流通盤
- 分紅
- 持有賺取收益
現在主流的項目還會將兩者結合起來,通過鎖定 Token 的流動性,獲取協議分紅的權利,同時協議的收入還會對項目 Token 進行回購。這類最典型的項目包括 CRV,SUSHI,ALPHA。CRV 通過鎖定 CRV 能夠獲取協議的收益,同時還能加強參與 Curve 流動性提供的收益。SUSHI 鎖定後獲得 xSUSHI,xSUSHI 代表了平台收益的索取權利。ALPHA 也是一樣鎖定後獲得 xALPHA,xALPHA 擁有協議收益的分紅權,並且還擁有其他業務產生的收益:Alpha Launchpad 等。
這樣的做法是目前非常可行,並且也證明有效。但是基本是所有項目都來模仿這些做法,很多時候直接抄並不行的原因在於:
- 回購的 Token 是哪兒的?如果本來就沒參與流通,那回購也是個寂寞
- 賺取的收益很多時候也是以 Token 的形式給用戶 - 飲鴆止渴
既然說到這裡,就多說兩句為什麼現在很多之前所謂的 DeFi 藍籌項目死氣沉沉的,其中以 Uniswap 為典型代表。Uniswap 其實並沒有任何回購、分紅等機制。沒有這些機制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在於監管風險。因為一旦涉及到回購或者分紅就可能會被列入證券的範疇。這些 DeFi 藍籌,或者說「古典 DeFi」不行了的很大原因肯定是市場熱度不在了。大家對於這些項目的認知都基本清晰,如果沒有特別明確顯著的持有收益,大量用戶是不太願意繼續持有的,更何況持有意味著機會成本。這個圈子變化的那麼快,那麼多機會都在外面,何必要將資金被佔用在這些已經沒有那麼性感的項目上呢?
這個就是後面要講的,現階段對於資產價格影響最大的還是市場情緒。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項目有穩定的營收,並且能夠稍微給 Token 一些賦能,故事總歸是會回來的,只是時間長短罷了。
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古典的 DeFi 項目強調的都是 TVL,協議鎖倉值,或者協議鎖倉值與市值的比值。鎖倉其實是一個非常泛的概念,甚至有時候根本無法準確的體現出一個協議中包含的價值到底是多少:
- 鎖倉可能有投資人貢獻的大量資產
- 鎖倉有大量非流動性資產,如協議自己的 Token
而鎖倉值/市值,本質上資金的利用率。不同的協議很難放在一起對比,所以這個比值也經不起細細推敲。同樣的資金量,交易所的營收肯定要比錢包/ DeFi 協議好很多。交易所中的資金首先都是交易所管理,用戶的所有行為基本都必須要對這些資金通過交易所的服務來流轉/交易,任何摩擦都是交易所的收入。
但是錢包,去中心化錢包來說,用戶使用資產更多的是和其他協議進行交互,實際上並沒有和錢包本身有過多的交互,因此這樣的交互產生的摩擦/流轉,收入基本上落入了 ETH 礦工(交易手續費)和各個協議中去。
這裡再說一下,未來錢包這個的中間鍵至關重要。而且方向上一定是要增加用戶資產和錢包本身的互動,將用戶的資產摩擦交易行為都放在內部,這樣才能夠提升單個用戶的價值,增加營收。這其中最可觀的一個業務方向之一可能就是 Web2.0 很火的推薦業務。你想像一下,你去銀行 APP 買理財,你是一個一個理財產品看一遍,還是直接買對方推薦的產品。
鏈下狀態
這部分的價值其實是最難讓普通用戶捕獲的。核心原因在於信息的不透明性。這部分信息包括項目的團隊,未來的發展計劃,團隊的狀態,工作模式、流程、效率等。
這些內容一般來說都會在早期投資(私募)階段體現出來,而且更多的是通過聊天溝通的形式。一般投資人很看重掌握這些消息。
一個優秀的團隊往往能夠決定一個協議的價值下限。當市場很差,甚至項目出了問題時,團隊的不同往往決定了投資人和項目的不同命運。
當然在公開市場上,這些基本信息的適當營銷行為也能夠增強普通用戶對於項目的了解和信心。
市場情緒
承認市場情緒對 Token 價格的影響最大是一件既痛苦又興奮的事情。
痛苦的地方在於,如果市場情緒是最大的推動力,那麼也就意味著幣這玩意兒沒什麼基本面,或者壓根不靠基本面。說好聽點叫做市場情緒,說難聽點其實就是『泡沫』+『價格操縱』。
回想一下 DeFi 剛剛獲得時,市場上的文章都是 DeFi 樂高、相比傳統金融的更高效、藍籌有無限潛力。後來 dYdX 又開始說去中心化衍生品是一個巨大賽道,甚至是行業未來。MEME 就不用說了,一個讓人著迷讓人瘋狂的玩意。再到 NFT、Loot、碎片化、SocialFi、DAO、Web3。
而興奮的地方在於,既然還是要靠講故事,要麼這個行業完全就是個騙子行業,要麼真的就是處於很早期的階段。前面是不是騙子真的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但是如果你在看這個文字,那大概率你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騙子行業。那剩下的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讓人興奮的一件事情了。
最後說兩句
前幾天 Tencent 出了一個兩位程序員的事情,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我能夠部分體會那種想法。我們可能每個人,大多數都還是普通人,都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我們都只能平平無奇,庸庸碌碌的過完沒有多大意義的一生。就好像"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去"一樣,意識到這一點,工作、生活最終都是為了那點口糧,以及現在大多數人追求的物質上的快樂奔波,值得嗎?是否有什麼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去做呢?
大多數年輕人可能不光是心理上是躺平的狀態,實際上也是一個躺平的狀態。說到這裡我其實想到的是那些所謂"畫大餅"的想法,我其實一直不覺得"畫大餅"有什麼錯。
為什麼一個人有理想有抱負,我們都知道不應該嘲笑而應該尊重。但是一個公司有理想有抱負就是騙人的,是畫大餅是為了剝削員工想出來的手段呢?
如果可以,哪個少年不夢想著改變世界?
一個人總要相信點什麼。我喜歡這個行業和很多喜歡這個行業的人一樣,因為它足夠新,足夠開放,有足夠的機會讓你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懶惰在很多行業可能真的不能成為沒有一番作為的藉口,但是在 Crypto 行業,雖然運氣的成分更大。但是懶惰大概率是能夠成為做得不好的藉口,這一點對於個人或者公司都一樣。
說的有些發散了。關於 Token 的經濟學確實很難講清楚,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