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coin Capital:論價值商店的網絡效應

Multicoin Capital
2021-04-16 21:00:32
收藏
探討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和數字現金的網絡效應,以及並不具備網絡效應的競爭性護城河。

本文發布於Multicoin Capital,作者:Kyle Samani,管理合夥人。

這篇文章與《智能合約網絡效應謬論》一文一脈相傳。 比特幣具有網絡效應。許多加密技術的傳道者斷言,比特幣的網絡效應如此之強,過度比特幣化將是不可避免的。 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的網絡效應並不像許多人聲稱的那樣。網絡效應是微妙的,通常被人們所誤解。

在本文中,我將探討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和數字現金的網絡效應。我還將探討其他並不具備網絡效應的競爭性護城河。 如果想要了解一般性的背景知識,我推薦大家閱讀Medium上的這篇博文,a16z上的這篇幻燈片, Techstars上的這篇博文,以及關於數據網絡效應的這篇文章。如果想要閱讀更加全面的有關網絡效應和技術平台的長文,我建議看看Platform Scale和Sangeet Choudary撰寫的書。

網絡效應的基礎網絡效應是在以下情況下發生的一種突現屬性: 即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它對現有用戶的價值也越來越高。 存在幾種不同的網絡效應: 直接網絡效應------使用量的增加導致價值的直接增加。

直接網絡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隨著底層產品/服務獲得採用,現有用戶可以選擇與越來越多的人進行互動。基本上所有的閉環通信網絡都表現出這種網絡效應,包括像Facebook和Whatsapp這種基於互聯網的服務。

間接網絡效應------產品使用量的增加催生了越來越有價值的互補產品的生產,從而導致原始產品價值增加。操作系統(OS)是受益於間接網絡效應的最著名的產品類型。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受到操作系統的吸引,在其基礎上進行構建,以期觸及消費者;某個給定的操作系統在構建了應用程序後,該操作系統對新的消費者更具吸引力,為未來的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創造了更大的市場。

雙向網絡效應------一組用戶使用量的增加會提升互補產品對另一組用戶的價值,反之亦然。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eBay、優步(Uber)和Lyft、愛彼迎(AirBnB)和亞馬遜(Amazon)的市場業務。在這些網絡中,消費者可以從供應商之間更多的選擇和競爭中獲益,這將推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供應商。

數據網絡效應------某個產品在得到了機器學習的驅動後,獲得更多的數據用戶,由此發展得更加智能。數據網絡效應發生在當今大多數基於雲的現代應用程序中,儘管它們的相對優勢因用例和複雜程度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量化網絡效應的強度測量網絡效應的精確強度是相當困難的。這不是一門精密的科學。 這項任務的挑戰尤其巨大,因為系統新增用戶的邊際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舉例來說,最近幾年我有不少朋友開始刪除他們在Facebook上的個人資料,但Facebook現在對我的用處跟三年前幾乎一樣。失去5%甚至10%的Facebook好友對我在Facebook上的體驗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我仍然有500個還在使用Facebook的朋友。

人們常說,與網絡效應密切相關的企業的防禦護城河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來量化,該定律指出,網絡的價值與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可以這麼解釋:受梅特卡夫定律約束的企業的網絡效應具有n\^2的網絡效應。 在梅特卡夫提出了網絡價值的實用定義後,也有人提出了這個定義的謬誤之處。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網絡能夠在增長過程中持續地表現出n\^2的網絡效應。

此外,驅動n\^2的最初假設在於認為網絡中的所有連接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事實則不然,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大多數網絡的網絡效應更接近於n*log(n)而不是n\^2。 雖然這肯定比n\^2更有道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遠按平方律增長),但即使是n*log(n)也是一條永遠超線性的曲線。

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所有連接的價值都不是同等的,而且在到達某一點之後,系統中每一個邊緣連接的價值都開始下降(例如,亞洲新增的1000萬Facebook用戶對現有美國用戶的價值非常小)。 在實踐中,網絡效應最佳案例更類似於S曲線,而非n\^2或n*log(n)。

在實踐中,已有許多案例實證地證明了網絡效應的S曲線性質。這就是為什麼蘋果電腦在90年代存活了下來(如果Windows的網絡效應果真是n\^2,蘋果可能不會幸存),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消息傳遞應用程序(Whatsapp、Telegram、Facebook Messenger、Signal等),為什麼Lyft可以有效地與優步競爭(只要我能在兩分鐘內召到一輛車,我才不會去管哪個應用簽下了多少司機),以及為什麼這麼多專業門類的電子商務商店可以和亞馬遜競爭。 為什麼人們總是說網絡受到n\^2或n*log(n)網絡效應的影響?因為在這三條曲線中,很難分辨出每條曲線最左邊的部分的區別:

一直要到每條曲線的右半部分------這個部分只有在網絡達到臨界質量時才會出現,三條曲線才會出現實質性的分歧.n\^2曲線繼續呈二次向上加速.n*log(n)曲線也會永遠向上加速,儘管速度要慢得多。另一方面,當網絡通過某個飽和點時,S曲線由超線性變為亞線性。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網絡都適用相同的S曲線,甚至不是所有的網絡都受到最佳情況下網絡效應S曲線的影響。 如S曲線的左半部分所示,有些網絡效應永遠無法達到指數型的網絡效應。有些網絡從一開始就只受log(n)網絡效應的影響,這使它們永遠是亞線性的,而不是起初表現為超線性的S曲線。 log(n)網絡效應最常見的例子是交易一種流動的、可替代的商品。

哪怕我們假設每個新增的用戶都增加了每日的流動性,那麼對於所有現有用戶來說,額外流動性的邊際價值也會越來越低。這即使是在網絡的早期也是成立的。這條曲線從來不是超線性的;而是始終表現為亞線性。

讓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每一個新用戶交易一些可替代商品,就會使該商品的日流動性增加0.01%。 有100個用戶時,每日的流動性為商品市值的1%。 有1000名用戶時,每日的流動性為商品市值的10%。 有1萬名用戶時,每日的流動性為商品市值的100%。 有10萬用戶時,每日的流動性為商品市值的1000%(日成交量10倍)。 如果一個用戶擁有正在交易的商品的0.1%,那麼每個邊際用戶提供的流動性的價值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

從技術上講,滑移會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減少,因此流動性也會增加,但實際上,邊際流動性收益將非常低,不僅是對給定的用戶,而且對所有現有用戶都難以察覺。 給定可替代資產的所有交易都具有近似為log(n)的網絡效應,可以直觀地表示為: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在經驗上是正確的。如果可替代商品交易的網絡效應在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是超線性的,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加密交易所。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如果一家交易所擁有一定的流動性------哪怕只是市場領先者的一個零頭------通常這都足以維持一家交易所運行,並向市場參與者提供合理的流動性。

數字黃金的網絡效應 數字黃金展示的是哪種網絡效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用戶使用數字黃金的機制。 數字黃金這類價值儲存的目的是……無非就是儲存價值,以備日後消費。除了數字黃金轉換成其他東西的時間,數字黃金只是擺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它不能從增加或減少新用戶中獲益。 當用戶想要清算他們的數字黃金以消費其他商品或服務時,她需要找到流動性:願意購買數字黃金的人。這可以在專門從事可替代數字黃金交易的交易所實現。 數字黃金的效用是其流動性的一个函數。

如上所述,這意味著比特幣的網絡效應可以近似為log(n)。 數字現金的網絡效應 數字現金表現出哪種網絡效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用戶使用數字現金的機制。 數字現金的目的是儲存價值、用作交換媒介。

此外,數字現金可以成為帳戶的一個單位。 因此,數字現金的總體效用取決於有多少商家願意接受用數字現金支付商品和服務。 這類似於上面描述的直接網絡效應(電話圖)。接受數字現金支付的人越多,就有越多的商家可以跟現有用戶做生意。 所有主要的全球貨幣在各自的管轄範圍內都表現出這種網絡效應。因為商家和消費者必須在每個司法管轄區用本國的法定貨幣交稅,他們選擇以本國法定貨幣的形式獲得工資(員工)和收入(企業)。這就產生了強大的網絡效應,因為很少有人願意承擔持有一種貨幣的資產負債表風險,這種貨幣相對於他們用來購買商品/服務和繳稅的貨幣,會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

從直觀上看,這很可能受到S曲線網絡效應的影響。前50%的商家接受數字現金支付,這使得它比後50%的商家更有用。 價值儲存Vs效用 比特幣的極大化主義者會辯稱,上述觀點是基於語義的。具體來說,他們會說,"當然,新用戶會讓比特幣更有價值。他們會買下它並持有它,從定義上來說,這會讓它更有價值!有關流動性的說法是在轉移注意力。" 雖然這在狹義上是正確的,但它忽略了競爭的現實:如果其他東西變成了數字現金,並實現了超線性網絡效應,那會怎樣?這是我想要表達的更廣泛的觀點。

單獨來看,流動性的亞線性網絡效應就會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但如果其他東西變成了具有超線性網絡效應的數字現金,而比特幣仍然是具有亞線性網絡效應的數字黃金,那麼比特幣將會被超越。 在加密圈子裡,這種框架經常被描述為價值儲存(SoV)與效用之爭。SoV的觀點基於自反性:持有它的人越多,它就越有價值,因此促使更多的人持有它。

當然,自反性是上下波動的。這帶來了過度波動,因此不穩定,完全違背了價值儲存的目的。當價格一直在上漲時,人們很容易相信SoV假設。但當價格下降時,效用價值的潛在價值創造了一個有機的價格下限。 大家可能很容易就忘了這個事實------加密貨幣仍然處在早期階段。地球上有70億人口。只有不到5000萬人擁有加密貨幣。我們的全球飽和度還不到1%。

在一個所有功能都可以複製的開源軟件世界裡,取勝的關鍵是儘快實現網絡效應。這就是為什麼潛在網絡效應的強度如此重要。這些好處能否成功疊加,將令擁有數千萬甚至數以億計的用戶的網絡終端價值產生巨大的差異。 其他護城河 網絡效應只是競爭護城河的一種。護城河有很多種類型。 比特幣最大化主義者支持的其他護城河是"品牌識別"和第三方生態系統整合,如交易所、自動取款機、其他金融產品、硬件和移動錢包等。

為了探究這些護城河的威力,我將拿比特幣與以太坊做個比較。這並不是說以太坊很可能會取代比特幣。我只是想拿以太坊為例,說明一個有競爭力的網絡可以在上線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實現哪些成就。 品牌識別確實是一道護城河。

比特幣是加密貨幣中的佼佼者。但是,暗示比特幣的品牌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逾越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什麼品牌是不可逾越的。 對於像比特幣這樣的開放、無許可的品牌,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衡量其品牌價值,但我們可以使用谷歌趨勢作為一個粗略的衡量工具。

比特幣為藍色,以太坊為紅色。在相差最大的時候,比特幣的搜索頻率大約是以太幣的11倍。今天,差距是8倍。考慮到這個領域是如此不穩定,進化如此迅速,這種領先可能會在幾年內消失。 第三方整合的情況如何呢?

在這方面,以太坊幾乎與比特幣不相上下: 交易所------所有主要的交易所均支持法幣與比特幣和以太幣交易對。 硬件錢包------所有主要的硬件錢包均支持比特幣和以太幣。 ATM------據我所知,所有加密自動取款機都支持這兩種代幣。 移動錢包------比特幣和以太幣都有大量適用於iOS和Android的移動錢包。 其他金融產品------比特幣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納斯達克期貨方面占了先機。

但考慮到以太坊的发展轨迹,它在24个月内获得旗鼓相当的地位,这个预测似乎相当合理。 再次强调一下,我的观点不是说以太坊必将超越比特幣,而是说第三方整合的范围并非不可逾越。 结论 網絡效應和競爭護城河通常被誤解。

與人們通常的認知恰恰相反,並沒有什麼網絡表現出n\^2網絡效應,事實上,許多網絡表現出log(n)網絡效應,在可替代資產交易中尤其明顯。作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將受到永久的亞線性log(n)網絡效應的影響,而隨著加密貨幣的採用比例從全球人口的1%增長到50%,作為數字現金的比特幣可以實現超線性網絡效應。

根據定義,成為主導價值儲存的加密貨幣在增長過程中需要表現出超線性網絡效應。 此外,其他類型的競爭護城河,如品牌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整合,並沒有顯示出規模效益的增加,可以很容易地克服具有超線性網絡效應的競爭網絡。

我們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是正確的。 成為加密領域超級贏家的戰鬥才剛剛開始。在所有網絡效應曲線的最左邊1%處,差異並不明顯。人們很容易認為,網絡效應在實際發生之前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 感謝Chris DixonMatt Huang對本文的反饋。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