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代觀
2021-03-25 12:04:35
收藏
集智俱樂部和 X-Order 嘗試做一次開源科學實踐,把一篇新論文鑄成 NFT 並拍賣。

本文發布於代觀,原文標題:《相較於離場的 Beeple,科學家們更值得支持 | X-Order\& 集智》,作者 :集智編輯部

Beeple 的價值在於讓人們看到數字世界的可能。我們想將這個可能引到科研領域,畢竟科技更能引領未來。

我們 X-Order 會拍下國內最早研究複雜系統和人工智慧的科學社區創始人張江教授的一篇論文 NFT。

而這僅僅是我們支持科研發展的第一步。

以下來源於集智俱樂部。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方向:為什麼科學將走向開源

科技是文明之光。人類科技史,正面臨著走向開源的轉型。

現代科研體制的理想邏輯是,政府從公眾那裡獲得稅收以支持科研;科學家及時公布發現以造福社會。但巨大的職業壓力、多方的利益糾葛,讓科研和學術交流體制積弊甚深,阻礙到了學術交流。

科學家作為一種職業,越來越專業化,發表論文不僅是為了探索本身,也因為要做出同行認可的重要成果,在科學體制中獲得資金、職稱、影響力的正面反饋。同時,科學家極難在論文有社會影響、工業應用後獲得直接回報。

這就是近年來科學界的狀況:科學家一方面是文明進步的推動者、知識和創新的源頭,另一方面卻是科研出版和知識產權體系中的弱者。

於是開源科學冉冉升起。開放出版、開放數據、共享收益等方式逐漸流行。

集智俱樂部是開源科學的積極倡導者。在 2003 年創建網站,到 2008 年開始辦線上線下活動、組織系列讀書會至今,並以社區成員合作的方式在多個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眾包出版《科學的極致:漫談人工智慧》、《走近 2050》等書籍。

我們隱約感受到,科學正在面臨轉型,將會變得更加開放,透明。從只分享科研發現的結果到全面分享科研探索的思路、代碼、文獻、公式,並進行跨學科、無疆界的合作,是科研體制的必然趨勢。

而新興技術的到來,有可能讓我們加速進入開源科學時代。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實驗:用論文 NFT 嘗試開源科學

集智俱樂部聯合 X-Order,嘗試做一次開源科學實踐,把一篇新論文鑄成 NFT (Non-fungible token)。

集智俱樂部成立於 2003 年,是一個從事學術研究、享受科學樂趣的探索者的團體,也是國內最早的研究複雜系統和人工智慧的科學社區。X-Order 是一家專注於數字貨幣和傳統金融領域的投資研究機構,由知名區塊鏈投資機構 NGC Ventures 創始合夥人陶榮祺於 2018 年初創立,總部設在上海。

關於 NFT:

NFT 的關鍵創新之處在於提供了一種標記原生數字資產所有權(即存在於數字世界,或發源於數字世界的資產)的方法,且該所有權可以存在於中心化服務或中心化庫之外。

NFT 的所有權並不阻止其他人視察它或閱讀它,NFT 並不是捕獲信息然後把它藏起來,只是捕捉信息然後發現該信息與鏈上所有其它信息的關係和價值。

換言之,其實就是發行在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這個資產可以是遊戲道具、數字藝術品、門票等,並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由於 NFT 具備天然的收藏屬性和便於交易,加密藝術家們可以利用 NFT 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數字藝術品。

我們設想,學術論文也可以像藝術作品一樣嘗試鑄成(mint) NFT。經過論文作者授權,我們拿出張江(集智俱樂部創始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課題組 2021 年新上線預印本網站 arXiv 的一篇論文,來做這次先鋒實驗:

Automated Discovery of Interactions and Dynamics for Large Networked Dynamical Systems 大型網絡動力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動力學的自動發現

摘要:理解複雜系統的機制非常重要。網絡化動力系統,即把一個系統理解為一組節點按照一定的動態規則在給定的網絡上相互作用,是建立複雜系統模型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然而,根據行為的時間序列尋找這樣的模型是困難的。傳統的方法只適用於小型網絡和某些類型的動態。基於貝努利網絡生成器和馬爾可夫動態學習器,提出了一個基於不同網絡結構和不同動態類型的自動交互網絡和動態發現的統一框架。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應用於具有數千個節點的大型系統,正確地學習了真實的網絡動力學。

論文 PDF 版 已在 arXiv 上線。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價值:競拍論文 NFT,捐贈科學家

在科學論文的兩百年發表史上,一篇論文的價值,由期刊編輯做預判,有價值則刊載,否則拒稿;也由同行科學家「投票」,論文重要則引用之,否則無視。影響力就是論文價值的體現。

但即便論文價值極高,如牛頓提出力學原理,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科學家也只會收穫學術聲譽,而沒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這導致無數在科學大廈添磚加瓦的學者,辛勤一生,仍相對淒苦。在科學知識和原理上發展來的技術、工業、商業,反哺科學家的鏈條非常長,長到一個理論終於踐行,而提出它的科學家早已不在。

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創造與回報之間極端的時空錯位。

於是我們設想出將論文發表與 NFT 區塊鏈技術結合,在不改變論文著作權的基礎上,為論文加戳。任何一位競拍獲得論文 NFT 的人,就在這篇論文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

我是此論文 NFT 的擁有者,以真金白銀支持了這項研究。

並且由於 NFT 的數字分帳能力,擁有者可以把自己的 NFT 按一定比例(也可以是全部)再二次拍賣出去,依次類推。當一項研究成果越來越受到重視時,論文 NFT 價值也隨之上升,擁有該論文 NFT 份額的所有人將一起受益。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附:NFT 競拍簡介

考慮到要實現上述功能 -- 擁有者們都可以隨著論文的價值提升而受益,我們最終選擇使用 NFT 鑄造及收藏協議 Zora,作為此次發布論文的 NFT 平台。

論文 NFT 已經生成,其 IPFS 地址 打開即可閱讀論文: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論文 NFT 拍賣地址

打開論文 NFT 競拍頁面,並點擊 Place a bid,即可參與競拍。

NFT 新實驗:我們用論文 NFT 捐贈科學家和開源科學

開源科學時代,人人皆可留名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 NFT 市場剛剛興起,規則、權益尚有不明晰之處,所以這次 NFT 作為一次實驗,我們將陸續完善其規則設計。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反饋建議。

這是學術論文與 NFT 結合的初次嘗試,能否形成風潮尚未可知。但我們相信:

開源科學時代,人人參與,人人共享,人人都有機會在科學史上留下名字。

關聯標籤
鏈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請廣大讀者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各類虛擬代幣發行與炒作,站內所有內容僅係市場信息或相關方觀點,不構成任何形式投資建議。如發現站內內容含敏感信息,可點擊“舉報”,我們會及時處理。
banner
ChainCatcher 與創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