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秒赚千万,毫秒级别信息差,起底 00 后亿万富翁的财富跃迁之路

BlockBeats
2024-11-13 17:29:17
Collection
5 次收到交易平台风控调查,比 Binance 中文上币公告还快的男人

作者:Jaleel 加六,BlockBeats

 

「现在我说,我是知乎上可以查证的,最富有的、现金流最多的 00 后,有没有人反对?」

这是 Vida 有些挑衅式的自我介绍,他自称是目前的知乎 00 后首富,有至少 700 万美元的闲钱(约合人民币 5100 万元),因为交易速度够快盈利太猛,曾五次收到 Binance 风控部门的调查通知。

看到这,不少人会认为这又是知乎装逼侠的一次博眼球发言。但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呢?

11 月 11 日,Binance 上线了两个小市值代币 ACT 和 PNUT。据链上数据监测平台 Lookonchain 显示,在 Binance 宣布上线 ACT 后的短短 2 秒内,一个地址就迅速用 32 万美元买入了 1090 万个 ACT。在 ACT 快速上涨后,这笔投资的利润迅速飙升至 34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400 万元)。

这个地址的买入时间甚至比 Binance 中文上币公告的发布时间还要快了整整 7 秒钟,买入速度太快且盈利巨大,因此马上有用户质疑这是「老鼠仓」和内幕交易。

就在讨论愈演愈烈之际,「方程式新闻」团队发布了声明且认领了这个地址,他们的交易依赖的是英文公告的发布,比中文公告早了 7 秒。这笔交易的速度源于程序化新闻交易的精准与极速,而背后的操盘手正是 Vida。

300 万美元,2100 万人民币,对 Vida 这位「00 后富一代」来说,只需要 2 秒钟。

一战封神后,Vida 被网友们称为本轮牛市中最强的程序交易之神。Vida 本人也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回答,目前他的身价已经接近 1.3 亿元人民币。

Vida 的迅速蹿红,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财富积累速度和令人咋舌的交易能力,更因为他本人的背景、成长经历和投资理念也颇具传奇色彩。从 Vida 的知乎账号上的主观内容和公开资料中,律动 BlockBeats 尝试拼凑出这位 00 后天才交易员的起家过程。

IQ70,常年垫底

Vida 的人生起点,和他现在被网友称为「天才交易员」的标签格格不入。

他出生于 2000 年的江苏中产家庭,生活条件并不算困难,但他的成绩单却让有些让人焦虑。

从小学和初中开始,Vida 的理科基础就非常薄弱,数学成绩长期垫底倒数第一,再加上在一次 IQ 测试中得出了一个 70 的结果,这让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印象定格为一个「蠢材」。

在重理科轻文科的中国公立教育体系中,这样的成绩让他难以立足。「如果我继续留在公立学校,连小镇做题家都不如。他们至少还会做题,而我什么都不会。」

中考那年,Vida 交了一份应付了事的答卷,总分只有 194 分,这也彻底宣告了他与传统教育的决裂。在后来的回忆里,Vida 非常庆幸自己没有继续留在公立教育体系里,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点,并实现了最大化价值变现。

Vida 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尤为突出,特别是英语能力超群,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被压抑的潜力,终于进入国际高中后才得以释放。

「我的优势是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很擅长发现商机。」Vida 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他发现,自己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擅长抓住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从中获利,这种「财商」成为了他未来成功的核心基因。

Vida 有这样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教育的功劳。 Vida 的父亲为他做出了不少启蒙。从 1996 年开始,Vida 的父亲就进入了中国股市,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派的门徒,同时也有一套自己在中国股市投资的独特方法。逃过 2007 年和 2015 年的顶,买过 2000年、2008年、2015 年的房,靠着投资 Vida 的父亲从一个外企采购经理变成了一个提前退休、经常游山玩水的自由人。

16 岁,第一桶金

这也让 Vida 意识到,最新的商业上的投机学,学校里永远是不会教的,而是需要亲自来做生意、感受金融市场的波动后历练出来。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金钱,那么学习和实践投机比苦读书本更为高效。

「花几年时间学习实践投机,可能比苦读 100 年书都管用。」

因此他几乎不怎么看书,但他常年刷 Twitter 和 YouTube,混迹于人均资产超过 200 万美元的高含金量英文社区,只关注那些最优秀交易员的发言,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他更愿意用「草根将军」来形容自己:「我就像李云龙,出生于草野的将军。没读过多少兵书,但就是懂得怎么打商业仗。」

2015 年,16 岁的 Vida 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他利用信息差从事轻资产套利,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便积累了 100 万元人民币的第一桶金。

轻资产、低成本高效率的套利模式,是他一直以来的核心策略。利用市场与市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获利。这个模式不仅成本低、效率高,还极具容错性。他坦言,自己尝试的点子成功率只有 10%-20%,但每一个点子的投入都不会超过总资产的 1%。这种低成本试错模式让他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而一旦成功,回报往往是数倍甚至数十倍。

在那个阶段,他的交易直觉与对市场敏感度初露锋芒,在同龄人还在为考试焦虑的时候,这第一桶金,已经成了他的资本积累和信心来源,也成为了他后来宏观投资阶段的启动资本。

2018 年左右,Vida 没有经历高考,而是选择进入一所 3+1 的海外大学。

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宏观投资。他开始利用自己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的精准判断,进行投资决策。在这个阶段,他的财富从 100 万元增长到了 700 万元。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手动交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市场瞬息万变,仅凭直觉和手动操作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领先。因此 Vida 开始钻研量化交易,探索如何利用程序和算法将他的交易模式自动化和精细化。

比起交易和代码,他更懂资源配置

「我不需要亲自掌握每一个细节,我只需要知道实现的原理和目标,然后监督团队的执行,确保结果符合我的预期。」

涉足自动化交易时,许多网友可能认为 Vida 非常擅长代码编程和数字编码,但就像之前说到的那样,Vida 并不擅长理科,也不怎么懂代码,他擅长的其实是资源配置和对配置的持续优化。

Vida 组建了一支小型团队,包括程序员和量化分析师,通过他们将自己的构思转化为自动化的交易策略。「我负责提供思路,团队负责执行。这样我才能将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从不愿意将自己单纯看作一名交易员,而更愿意以「项羽」自居——一个冲锋陷阵又懂后方指挥的企业家。「作为管理者,我不需要亲自写每一行代码,但我要确保我的交易策略能够被准确实现。」

在这样的资源配置能力之下,2021 年 3 月,Vida 正式将量化交易纳入自己的投资体系。他开始测试如何将宏观投资的策略融入量化算法,试图用技术优化交易效率。最初,他对量化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但通过数月的实践,量化交易的潜力逐渐显现。

到 2021 年底,他的量化策略已经帮助他获得了超过 1000 万元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终于看到了交易全自动化的可能性——将交易决策从「手动模式」转化为「算法驱动」,以速度和精准度击败市场上的其他竞争者。

Vida 也经常会在知乎上公开分享自己的一些交易策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护城河并不是这些交易策略,而是这些策略的复杂性和执行难度,市场上 99.99% 的人都难以复制。

毫秒级别的套利艺术

到 2022 年,Vida 已经通过量化交易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但正如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样,成功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更大的焦虑。

那一年,他结识了一位法国同行,这位同行利用新闻交易策略赚取了数百万美元,而后又通过 Coinbase 的技术漏洞进行套利交易,几个月间赚下了上千万美元。这种快速积累财富的模式让 Vida 感到「既钦佩又焦虑」。他意识到,市场上有人比他更快更敏锐。

这种危机感驱使他不断优化自己的策略,并坚定了对交易哲学的重新思考:速度就是一切。

「想办法比别人更先获知情报,并比别人先下单买入。然后等后面别人想买进来的时候,抛给他们。」在这种思考驱动下,他开始扎根于新闻交易,并敏锐地发现国内的新闻媒体通常落后于市场节奏,这并不利于交易。

因此大学毕业第一年,Vida 开设了一个面向海外华人市场的加密媒体方程式新闻,考虑到合规原因,只在 TG、Twitter 与 Discord 平台上播报。

「我赚的是散户交易者们信息滞后的钱以及做市商的信息渠道不够快来不及撤单的钱。散户交易者获取信息往往靠那几个慢吞吞的新闻媒体或者社群口口相传,对一条新闻的反应时间往往要好几分钟,所以只要买的比散户快,就有利润赚。」Vida 在知乎上这么写到。

在后来的回忆里,Vida 觉得这是他在 2022 年里做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完成了从择时交易到全自动化交易的彻底转型,通过自动化新闻交易和延迟套利,将交易速度提升到业内顶尖水平。

那一年,全球金融市场低迷,大多数投资者束手无策,但 Vida 精准地留存了大量美元现金,并在 Binance 等交易平台上依靠延迟套利和高频策略,成功将 800 万元做到了 2000 万元。

而到了 2023 年和 2024 年这两年,市场慢慢回暖,Vida 的交易模式已经基本实现了真正的自动化,他的全自动新闻交易系统可以抓取新闻内容并立即执行交易,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让他在强势拉盘中占尽优势。

随之而来的是,Vida 的身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 3000 万元飙升至 1 亿。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此时亿万身家的 Vida 刚刚大学毕业两三年,还掌控着三条主要的业务线,其中还可以拆分出十几条细分的业务线。

对于接下来的规划,Vida 希望在 3 年里资产达到 1 亿美金以上,并在新加坡或者迪拜创立自己的对冲基金。

而在长期的畅想上,Vida 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气质」:希望能创造一个类似比尔盖茨或者是扎克伯格这样的神话,年轻时就拥有大量财富,并目要记录下这全过程,老了以后能慢慢回忆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也能给想学习他历程的人一个参考。

「5 年内我应该不会退休,如果真退休了那,我想去做海洋生物研究者,就和卡梅隆一样,或者去做一个类似 MrBeast 的发钱 up 主。」对于退休后的生活,Vida 是这么畅想的。

拒绝宿命论

「命运具有随机性,但随机性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掌控它。」从不相信宿命,或许是 Vida 最大的性格特征。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Vida 的学生时代接触的大多数同学家庭都很富有。从那时候在二代的圈子里,他就经常听到一种声音:「有些东西你生下来有就是有,生下来没有就是没有」,Vida 非常反对这种思想,嗤之以鼻。

在 16 岁那年,外教老师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自己的信。Vida 在信里写道:「26 岁的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大老板。他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是谎言。

在 Vida 看来,悲观的人认为随机性是宿命,乐观的人则利用随机性创造机会:「好运会眷顾那些尝试足够多的人。差距往往就在于,谁给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尝试机会。」

有人认为他现在赚到的这些钱都是老天爷给的,Vida 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我清楚的知道我赚的每一笔钱来自哪里:要么是贪婪的散户、要么是信息不够快的做市商,而不是靠什么虚无缥缈的趋势和天赏饭。」

2022.10 到 2024.10 的三年时间里,Vida 的实盘几率都是一条非常陡峭的直线,这让他更不信什么玄学风水和天注定,他只信自己。

「我赚钱靠的是高认识+计算机技术+资源统筹与团队管理+拿捏散户心理学+资金量大到足够在短时间操控市场。」

「加密是聪明人的乐园」

如果你只有 10 万元以内的本金,应该怎么起步?

在 Vida 看来,答案并不是幻想靠金融投资发家致富,而是从两件事做起:

第一,打磨一项一技之长。选择一个细分领域,将自己锤炼成这个领域的专家,用出卖部分时间来换取金钱。

第二,挖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通过互联网商机倒买倒卖商品,或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无风险套利者,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获利。

过去 20 年里,中国的富豪群体从房地产和矿产资源行业转向互联网、新能源和跨境贸易,而未来则会涌现更多全新的模式和行业。机会从不缺乏,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第一个冲上去抢占摊头的人。

而加密就是一个新的滩头。

「致新闻交易员、机器人、套利者、做市商和返佣农民:如果你们不在如此好的市场条件下努力奋斗,下一个四年你们会后悔的。利用流动性充裕的条件完成资本化,尽可能多地榨取USD。财富大转移万岁。」这是Vida 在推特上的最新发言。

加密市场是聪明人的乐园,而 Vida 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他毫不掩饰对加密行业的偏爱,在他看来这里是全球少有的、适合聪明人脱颖而出的舞台。

「加密市场最大的作用,是将是财富从 95% 的底层散户转移到 5% 的精英手中。」在自己的知乎主页里,Vida 这么写道。

ChainCatcher reminds readers to view blockchain rationally, enhance risk awareness, and be cautious of various virtual token issuances and speculations. All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solely market information or related party opinion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form of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find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nt, please click "Report", and we will handle it promptly.
ChainCatcher Building the Web3 world with innov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