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Xu Yingkai
2020-12-14 16:56:43
Collection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马克·吐温

本文于2019年7月14日发布于BlockVC创始合伙人徐英凯个人微博。

 

计算机在1969年诞生,就像比特币和区块链一样,在整个科技行业里面受到强烈的质疑,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在短短几年内计算机迅速普及,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兴起,孕育出了我们熟知的苹果、微软、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擘。

作为新一波的科技浪潮和商业进化,未来的十年内,区块链技术及有可能创造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甚至是一个10倍于互联网的机会。区块链可以渗透入无数行业,包括金融服务、能源、供应链、保险、房地产、法律服务、身份识别等。

一、三大不可逆的长期趋势

二、一级市场投资方法论

三、算力战争与内在价值

四、可拓展性与跨链技术

五、数据主权与隐私匿名

六、分布式应用与开放式金融

七、如何把握住历史性的机会?

 

一、三大不可逆的长期趋势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加密数字资产发展的第一大趋势

 趋势一:加密资产作为新兴另类资产,已成为传统资金的配置工具。

家族财富办公室、私人银行家、理财顾问等传统高净值客户一般将8%-10%左右的财富配置在另类资产。加密资产以其与传统金融资产的低相关性和自身独特性,已成为主流另类资产配置必备的资产品类选择,有效对冲全球金融经济环境的风险。当前3200多亿美金的市值,相比黄金依然还有数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未来随着Security Token、ETF和衍生品合规问题的理清,将为加密数字资产市场释放更加广阔的空间。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加密数字资产发展的第二大趋势

趋势二:主流金融机构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加密市场竞争将不断升级。

除了Coinbase、Circle、Ledger和BitGo之外,越来越多主流金融机构,比如Fidelity、高盛、SBI等等,都在推出自身的加密资产的托管、支付和交易服务。合规的加密资产信托管理公司Grayscale目前管理规模超过22万个比特币,占比特币总量的1.3%,信托份额最大溢价超过40%,依然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其每月还要从市场里面购买超过1万个比特币,占每月新挖出量的20%。尽管去年加密货币市场普遍存在熊市现象,该公司仍实现了这一数字。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加密数字资产发展的第三大趋势

趋势三:区块链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十分落后,银行服务低效且成本高昂。而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移动银行、借贷、支付服务的兴起,正好填补了这些国家传统银行服务的落后,他们可利用智能移动端进行高效地支付、交易、转账、借贷等活动。这些地区将跨过传统银行体系时期,直接进入未来的区块链金融时代。全球超过17亿人无法使用银行账户,占总人口的31%,但是到了2020年,几乎人人都会拥有移动终端,未来3年区块链在这方面有巨大的用武之地。近期Facebook发布的Libra,也将有效加速第三个趋势的发展。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Facebook发行Libra将加密资产带入主流视野二、一级市场投资方法论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

之所以区块链技术可以引起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这项新的技术组合和治理结构从认知层面给社会规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最开始接触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有三本书从哲学观上面给我了很强的引导,相信区块链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组织形态和生产关系这些经济学最底层的逻辑。 

第一本是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通过大量自由状态货币间的不断竞争演化,涌现出优质乃至最优的货币。这其实给很多人开了一个脑洞,或者说对货币的定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其实货币之间存在竞争状态和竞争关系,货币发行并不完全需要基于主权信用,可以基于大家的需求和使用。 

第二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面提到人类厉害的是能让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意识,也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互联主观。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其实,互联主观就是我们称为的“共识”。区块链可以实现大规模协作的关键也是共识机制的设立。

 
第三本书是Andreas Antonopoulos的《The Internet of Money》,里面提到数字化货币未来承载的价值将会超过法定货币承载的价值总和。数字化的货币,或叫通证,价值来源共识,基于共识的经济体量将超越主权信用可以承载的价值体量。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区块链技术背后的哲学观与经济学

​ 
最终,利用加密算法代替传统契约,利用代币发行实现资产流通的广义化,利用共识机制实现所有者、生产者、使用者的统一。

1. 一二级市场联动

加密数字资产作为一类特殊的新兴另类资产,要求投资人具备更加复合型的投资能力,同时结合了风险资本和对冲基金的特性,需要考虑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关系。参与加密数字资产投资首先必须评估核心团队、技术实力、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资产流动性,然而,与一般VC不同的是,加密资产拥有更快的退出通道,更广的流通渠道,更高的市场流动性和更大的市场波动率,而且7/24全天候开放交易,这给各类投资者的主动管理和投资策略创造了崭新的机会和挑战。

因此,这给一级市场的投资退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品类选择提供的更多的机会。一级市场投资后的项目,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上交易所退出,也可以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等待资产从山寨币成为主流资产。二级市场投资可以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山寨币,也可以投资已经具备马太效应的主流币,甚至可以通过杠杆合约等衍生品来获得更大的超额回报。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BlockVC的一二级市场联动投资哲学

在一个完整的加密经济周期里面,我们看到太多Crypto Fund从兴起到衰落,表面上是因为经济周期的由盛转衰导致的,但本质问题是对市场结构的认知不全面,导致自身业务对抗系统风险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区块链投资机构,是以投资ICO(甚至代投)或者配置主流数字货币作为主要业务,但是这些投资机会和市场周期关联度很大,这些机构基本没有跨越牛熊的能力。BlockVC除了一级市场投资业务之外,还横向拓展二级市场管理服务,包括了资产管理,自营交易和做市商管理等。多元化的业务结构,让我们在牛熊转换中,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

​2. 三层投资矩阵

三层投资矩阵的构建逻辑是把区块链技术作为Web3的基础设施来对待,而不是单纯按照Layer 0、Layer 1和Layer 2进行分层。根据互联网的底层结构进行去中心映射产生的,因此有三个层次的结构:

生态层(Major Ecosystem Layer):算力、存储、网络作为Web3底层的稀缺资源实现,利用分布式的开源结构,通过新型的共识算法,完成对算力(BTC/ETH等)、存储(IPFS/Lambda等)、网络(NKN/QLC等)的区块链化,让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去信任和不可篡改,达到点对点的目的。中间层(Meta Protocol Layer):聚焦在元协议和通用的中间件上,通过他们可以有效的改善主链的功能性,并且把部分通用的组件在生态各个环节得以实现,比如隐私、安全、跨链、验证等功能。应用层(Industry Protocol Layer):与互联网类似,最上层是应用协议和分布式应用的实现,由于代币经济模型导致模式的特殊性,偏向具备价值传输流动性和分散性的领域,代币流通会优先发挥价值,比如金融、游戏、社交、通讯等领域。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BlockVC的三层投资矩阵

与我们提出的三层投资矩阵极其类似,Multicoin Capital曾经在《The Web3 Stack》一文中从更加技术硬核的角度分析了Web3的整个结构,如下图: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Multicoin Capital: Web3 stack

此图把我们希望寻找的技术方向做了一个细化,在Web3 Stack的各个赛道里面都有非常不错的创业团队。诚然,现在还是各大主链跑马圈地的时候,主链的优胜劣汰将必然成为区块链技术成熟的关键,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生态构建、商业逻辑以及标准化能力。每一轮新的概念袭来,全球市值前10的项目都会进行新老交替。目前大家追逐的是一致认同的Web3,不断试错后,再过3年可能又会有新的、更符合区块链特性的基础架构出现。

​3. 四维筛选标准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BlockVC的四维筛选标准

创新的代币经济模型。项目是否具有创新的通证经济模型,是决定该项目能否释放去中心化社区潜在价值的关键因素;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入理解。由于区块链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因此区块链项目能否具有良好的技术方案设计和技术开发实现能力将决定该项目能否真正最终落地;去中心化的社区建设。区块链项目只有依靠去中心化的全球社区支持方能长远发展,因此,项目能否建立起全球化、高粘性的活跃社区将直接体现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区块链信念和价值观。清晰的路线图,显示项目方对开发进度的自信,而只有对区块链充满信仰的团队才能在牛熊转换极快的高波动市场环境中坚持下来,并能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目前在加密市场里面最热点的几个话题:算力战争与内在价值、可拓展性与跨链交易、数据主权与隐私匿名、分布式应用与开放式金融。这些话题其实每一个都可以形成一篇万字长文,因此较难在一篇文章里面剥丝抽茧的讲解清晰。大家如果希望了解更多内容,我预计会在下半年初版一本区块链方面的书籍,面向对区块链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在书籍里面详细讲解每个专题内容。

 

三、算力战争与内在价值

 

挖矿的实质是通过不断消耗电力进行哈希运算以获得期望中的随机数的过程,即本质上每一个区块打包都是一场哈希计算竞赛,而哈希运算的能力即为算力。POW挖矿行为中的算力消耗成本(矿机和电力成本)一度成为防止算力51%攻击,保障区块链系统安全的有力方式。然而,矿工在比特币系统设计之初就是被利益驱动,因此随着挖矿难度的增加,矿工出于追逐更大利益的目的而聚集形成了大型的集中性矿池(如蚂蚁矿池),这使得51%算力攻击成为可能。此外,为了更高效的进行哈希运算,同时尽量降低电力消耗,挖矿设备经历了CPU挖矿、GPU挖矿、FPGA挖矿、ASIC挖矿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比特大陆凭借蚂蚁系列矿机的畅销完成了跑马圈地,而矿机销售带来的丰厚利润进一步巩固了比特大陆的领先地位,使之成为矿机生产制造领域中独一无二的霸主。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Elliptic对2010前后比特币转账资金流的可视化分析图

算力战争的基本逻辑:

1. 供需平衡理论。供过于求时,价格趋于下跌;供不应求时,价格趋于上涨。

2. 交换产生价格。小规模的交换价格易受到人为操控,此处假设无人可对比特币全球价格产生长时间的人为操控。

3. 价格引导算力,算力跟随价格,但两者并不同步。此外,革命性技术的进步导致的算力增长难以被价格下跌抹杀。

4. 一旦具备一定体量的算力规模,并可通过分叉产生新的资产类别来分散共识,打击原本资产的内在价值。

除去通过算力定价之外,即便众多市场人士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没有基本面支撑,难以估算其价值。但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实物资产,其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类货币属性决定了其长期均衡价格也受到供需的影响,其中供给主要为挖矿形式,需求主要包括支付、私人财富价值储存和投机,其短期价格则主要受到投机情绪的影响。

迄今为止,尚未有对数字资产合理的估值方法出现,尽管数字资产市场规模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相去甚远,但种类繁多的数字资产与非标准化的内在权益界定,使得估值更为困难, 内在价值难以评估也是造成市场非理性的重要因素。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比特币估值与其他资产的比较

1. NVT模型估值模型

NVT是目前行业内共识程度较高的比特币估值模型。与股票市场的市盈率(PE Ratio)类似,由于比特币不属于实体公司,也没有稳定现金流可供贴现,因此NVT市值和转账金额比率被用来描述比特币的价格是否处于高估或低估状态。   

 Willy Woo与Chris Burniske于2017年提出的NVT(市值和转账金额比率)指标代表了整个比特币网络市值与每日链上转账交易额的比率,用来衡量比特币价格上涨是否显著超过了转账量增长,作为判断比特币基本面价值的指标。

NVT的局限性在于其指标属于滞后指标,NVT峰值往往出现在价格回调的中间,因此只能识别判断先前的泡沫水平。Crypto Capital的Dmitry Kalichkin针对NVT滞后问题进行改进并提出了NVTS指标(市值和转账金额比率信号),NVTS用90天的日转账量移动平均值代替了日转账量,通过引入移动平均抵消了短期内价格波动带来的由投机驱动的链上转账量增长。如NVT或NVTS大幅超过阈值,则说明当前比特币价值处于高估区域。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基于NVT的BTC价格的拟合曲线

2. 梅特卡夫定律

除了NVT模型外,梅特卡夫定律也被应用于测算比特币的基本面价值。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瑞士金融学院的学者发布了论文,使用梅特卡夫定律对比特币网络价值进行估算,其核心作者Spencer Wheatley和Didier Sornette等人曾于2018年3月16日认为比特币正处于泡沫中,未来市值将继续下跌约70%左右空间。该模型结合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 Law)和对数周期幂次定律(Log-Periodic Power Law, LPPL),后比特币果然从8200美元下跌至于3100美元,跌幅超过62%。这篇论文的方法和结论对采用梅特卡夫定律“破译”比特币价格起到了非常突破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梅特卡夫定律定律是一种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由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于1993年提出。M定律可以表示为: 网络的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M定律的内在逻辑是:在一个网络型的产品中,每一个新增用户都会给原有用户带来价值的增量,因为网络的价值是与网络中的连接数量成正比的,所以假设有第n+1个用户加入网络,他将给网络带来n个新的连接。

Sornette 认为,投机泡沫崩盘有迹可循,有可能加以预测。想知道哪里有泡沫,先看哪个市场呈现超指数成长(super-exponential),意思是成长率本身也快速飙高。羊群效应会让这种现象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能够进场的人数毕竟有限,崩盘或修正无可避免。下图是比梅特卡夫定律下预测的市场价值和实际的市场价值的对比结果。图中,蓝色和橘色虚线表示基本支撑位,而红线和绿线,和线性回归的参数系数,会在支撑水平和泡沫水平中下降。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数据来源:Are Bitcoin Bubbles Predictable?

Sornette的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他寻找以超指数速度增长的市场,即增长率本身在增长的市场。由于放任行为等因素,这种情况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持续。但由于参与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出于这个原因,崩盘或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比特币崩盘事件中,导火索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Sornette的说法,市场已经处于关键阶段,就算这些事件没有发生,也会有其他一些事情来引发崩盘。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数据来源:Are Bitcoin Bubbles Predictable?

​    

数字货币由于缺少基本面,很难像股票、债券等资产进行现金流贴现的估值,因此人们往往认为数字货币是高度投机性的品种,其价格波动非常随机且完全没有规律性可言,梅特卡夫定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比特币基本面分析方法,甚至从比特币的价格中找到了对数周期波动的规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引入了诸如病毒扩散的数量化方法等分析比特币的基本面价值,无疑都提供了非凡的启发意义。

 

四、可拓展性与跨链技术

 

比特币创世之初希望打造“一种新型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但受限于其极为有限的TPS和高昂的手续费,时至今日,比特币依然远远不能满足频繁、快速的小额支付功能;以太坊创立之初拟打造“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虽然在可扩展性方面较比特币有所提升,但就其平台DApp上屈指可数的交易额与活跃用户数而言,实在很难称其为真正意义上实用化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以太坊上DApp数据

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区块链1.0和2.0的典型代表,均在商业化道路上遭遇了滑铁卢,时至今日依然难以走向实用化,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可扩展性不足,性能受限,无法满足项目设计之初的使用需求。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比特币与其他支付手段的性能对比

虽然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理论并非如分布式系统中CAP理论那样得到严谨的理论证明和工程验证,但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三种特性之间毫无疑问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因此妄图在区块链本身兼顾三大特性在技术架构设计和工程实现上均显得艰难异常。于是,技术开发者借鉴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分层结构”的思想,将区块链可扩展性技术路径分为链上扩展技术(Layer 1)和链下扩展技术(Layer 2)。2016年初,一篇名为《The Bitcoin Lightning Network:Scalable Off-Chain Instant Payment》的白皮书正式提出了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容方案,标志着Layer 2技术路径的开端。闪电网络的技术图景无疑是美好且令人着迷的。然而,其安全性和支付通道的垄断性将可能成为其“阿克琉斯之踵”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节点TrueVision.club的1006个支付通道

其后,智能合约平台的发展为Layer 2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特性和发展空间,各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主要分为:

跨链技术,跨链技术又可以细分为三种机制:公证人机制、侧链/中继器机制和哈希锁定机制,典型项目有Polkadot和Cosmos等;状态通道(包含支付通道),如比特币闪电网络、Celer Network、Raiden Network、Liquidity Network等;侧链技术,如Plasma、POA Network、Loom Network等;链下计算,如TrueBit等。

Layer 2技术的关键特征在于:依托于安全的Layer 1,将大量耗费资源的工作放在链下进行处理(如计算或固定多方的高频转账等),即,Layer 1保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Layer 2保证区块链的可扩展性。

目前跨链和三种链下扩展方案的赛道都有着各自的代表项目,其中,侧链技术很难完全享有主链的安全性而为人所诟病,而链下计算的验证则是一大难点,唯有链下状态通道的状态通道技术相对成熟,但是存在参与方需要在 Layer 1抵押资产、难以中途退出通道等门槛。以下将略过技术相对不够成熟的侧链与链下计算技术,聚焦于讨论近期日益瞩目的链下状态通道技术。

 

五、数据主权与隐私匿名

 

时至今日,全人类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信息社会,每个人从出生便已经在互联网留下踪迹,并随着个人的成长,身份信息、健康数据、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隐私数据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沉淀在互联网上。事实上,互联网巨头(如Google,Facebook,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通过旗下的应用产品服务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搜集和接触到了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如今日头条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消息推送),甚至可以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如淘宝app首页的个性化商品推荐)。

用户数据中潜藏着用户消费习惯,通过数据分析也能揭示出潜在的市场需求,因此无论是在广告行业还是消费行业,用户数据都价值非凡,被誉为“互联网的黑金”。然而,正因为数据的价值巨大,科技公司的数据泄漏事件频繁发生,Google、Facebook、Uber和360等都曾被卷入数据泄漏丑闻,更有互联网公司为了暴利进行大数据“杀熟”,如百度通过竞价排名结合用户大数据分析后为用户定制推送搜索结果,最终引发了闻名全国的“魏则西事件”。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

马克扎克伯格针对数据泄露的道歉信

在信息社会,用户隐私数据一旦泄漏就覆水难收,很难避免被有心人利用。在区块链领域,由于大多数区块链均是无需许可、公开透明的公有链,任何人均可以通过区块浏览器随意查阅链上信息数据,一旦将链上地址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信息相关联,那么每一个使用区块链的人都将毫无隐私可言,其链上财务状况人人可见,如同裸奔。此外,区块链在商业落地过程中,只有确保商业活动的隐私性和保密性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区块链在金融、物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区块链隐私和匿名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同时,区块链技术是解决欧洲GDPR(通用数据保护协议)最佳的实现手段。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1confirmation的加密隐私投资矩阵

​1. Zcash (零知识证明)

Zcash采用同样的POW共识机制,其核心的匿名支付技术是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又名“零知识简介非交互式知识证明”,缩写为zk-SNARKs或ZKPs,最初由 S.Goldwasser、S.Micali 及 C.Rackoff 在 1985 年的论文《互动证明系统的知识复杂性》提出来,并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应用于匿名支付币Zcash。该技术是指在不泄露关于秘密本身的任何信息的前提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为真。假定一个人(证明者)拥有一个密钥,那么通过零知识证明,他将可以向验证方证明自己拥有该密钥,而验证方却不必知道任何关于密钥本身的信息,同时在证明者和验证者之间也无需发生任何交互。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零知识证明的利弊权衡

目前,简单的零知识证明验证时间可在数毫秒内,证据长度仅数百字节,在最新的非交互式版本中,已经不需要证明者和验证者之间反复传递多轮,仅需要证明者向验证者发送单轮信息即可。目前所知的最高效、简洁地实现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的方法是:通过产生一个在证明者和验证者之间共享的公共字符串来完成初始设置(即系统的公共参数)。以Zcash为例,零知识证明的简要实现逻辑如下: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零知识证明的简要实现逻辑

2. Dash (CoinJoin混币技术)

DASH创建于2014年1月,其最初适的名字为Xcoin,后来改名为DarkCoin,为了规避涉嫌地下黑市交易,再度进行品牌重塑为DASH。其核心代码来自比特币,并进行了大量代码优化和二次开发,其网络采用二层架构,底层由普通矿工组成,采用POW共识进行挖矿,其上层为主节点构成的第二层网络,主要负责治理和管理InstantSend和PrivateSend两种支付功能。主节点组成的第二层网络采用proof of service共识,成为主节点时需要抵押1000DASH(当前折合价值约145000美元),并根据贡献度获取约45%的区块奖励(主节点的奖励是动态调整的)。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CoinJoin混币技术

DASH的匿名支付功能为PrivateSend,其基本原理是CoinJoin协议,简要过程如下:

– 首先将发送方的交易输入拆解成标准面额,0.001,0.01,0.1,1和10DASH的面额,类似于法币现金中的标准面额;

– 发送方的钱包向主节点发送请求混币需求。主节点将收到某个地址有意向进行一定金额的混币,但并不知晓该地址的身份信息。

– 当另外两个用户也向主节点发送了进行相同面额的换币请求时,混币进程启动。主节点将交易输入进行混合后命令三方的钱包将混合后的“已转换交易输入”以一个不同的地址发送回自身;

– 为了充分隐匿资金信息,交易发送方需要将每个面额的交易输入执行多轮混币,每轮PrivateSend混币过程都将会是资金源头的发现难度呈指数级上升,一般推荐进行1-16轮混币;

– 混币过程在后台自动执行,并不需要用户的参与。当用户需要发送匿名交易时,交易输入已经处于完全混币后的备用状态,而无需任何额外的时间等待。

DASH在商业落地上发展相当成功,单2018年Q4其支付交易额已超过14亿美元,日活跃地址数超过42500个,日交易数超过9300笔。然而,从匿名性而言,DASH的匿名支付功能比较简单,匿名性也相对较弱,只需要足够强大的计算机经过足够的时间理论上可以穷举出真正的资金来源。

3. Monero (环签名技术)

与其他从比特币衍变而来的加密货币不同,Monero(初始名为BitMonero)源于CryptoNote协议,是一种安全、隐私且无法追踪的加密数字货币,主要通过以环签名技术和环机密交易技术为核心的匿名技术来强化隐私特性。

在Monero的匿名解决方案中,综合采用了如下的匿名技术,分别是:环签名(Ring signatures)、隐形地址(Steath address)、环机密交易(RingCT)、防弹协议(Bulletproofs)和Kovri(去中心化I2P技术),其简要介绍如下所示:

– 隐形地址(Steath address)

在Monero中存在数种不同的地址,分别是私钥,公钥(主地址、子地址和一次性地址),其中主地址和子地址均为可重复使用的地址,而一次性地址one-time address)是一种通过钱包私钥结合随机数产生的,可抛弃的一次性收款地址。其主要用于实现隐形地址(Steath address)的功能,以避免收款方的真实钱包地址被记录在公共区块链数据内,从而保护收款方的身份信息。

– 环签名技术

环签名技术是Monero的标志性技术,主要用于混淆门罗币(XMR)的源头来保护发送方的隐私。所谓环签名技术是指,发送方在发送交易前,其钱包会伴随机的选择数个已存在交易输出的公钥地址(彼此互为Ring member)进行混合形成一个环(ring),然后通过群组签名的方式来发送交易。在此过程中,实际上其他Ring member充当了“诱饵”的角色,观察者能够确定是某个Ring member签署了交易,但无法确认具体的签署地址。为了防止交易双花,每笔交易会伴随产生一个唯一的key images(同样无法确认环成员Ring members中的签署交易者),一旦出现相同的key images则可以判定该交易出现了双花。为了升级整个交易系统的匿名性,2016年Monero系统强制性要求至少需要两个地址组成环签名,2017年提升到要求至少5个签名地址组成环签名,而2018年提高到了最少要求7个地址才能组成环签名。此外,用户可以增加环签名个数,从而增强隐私性。

– 环机密交易RingCT(Ring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s)

RingCT是一种能够隐藏交易中的转账金额的隐私技术,其主要依靠 Pesersen Commitments和Range proof两个密码学技术手段的结合来保证实现隐藏金额的交易能够正确的进行。其中,Pesersen Commitments是一种加同态加密技术,通过特定的致盲因子和Diffie-Hellman 秘密共享技术来确保接收方能够在不知道交易金额的前提下对交易金额进行验证,防止欺诈消费,而Range proof则是一种能够在不泄露交易具体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证明交易发送方承诺的交易金额必然大于零,小于某个特定的数额的技术,可有效防止发送方承诺一个负数或者过分高的交易金额来实施交易欺诈。

– 防弹协议(Bulletproofs)

防弹协议(Bulletproofs)是Rang proof的升级版,其本质上是一种不需要可信设置且只需要很小的证明文本(证据)的新型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协议。2018年,Monero将RingCT中的Range proof升级为了Bulletproofs,包含single-output和multi-output两个版本,其中一个带multi-output的交易可以包含多个独立的single-output,也可以包含一个multi-output(体积比独立的single-output)。根据Monero的公告估算,使用Range proof时,一个交易文件大小约为13.2kB,而使用single-output 防弹协议的交易文件体积将缩小到2.5kB,将交易文件体积缩小了接近80%(交易手续费也降低了80%)。

– Kovri(去中心化I2P技术)

在互联网数据传输中,设备通过IP地址作为身份识别被接入互联网,通过成熟的流量分析技术已经足够定位到设备所在地(即用户所在地)的物理地址和身份。同样,在区块链中同样存在通过网络活动和节点IP地址之间的联系来定位物理地址和身份的可能性。因此,为了进一步确保网络安全和隐私,Monero将基于去中心化I2P规范(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开发一种隐私保护方案-Kovri,该方案旨在通过加密技术和复杂的路由技术打造一个分布式网络(也可被用于支持其他项目和应用)。在该项目成熟前,Monero建议对互联网的流量分析感到担忧的用户采用VPN或Tor技术隐藏IP地址。

4. Grin和Beam (MimbleWimble技术)

MimbleWimble一词源于小说哈利波特,是一种结舌咒,可让施展黑魔法诅咒的人口齿不清或发不出声音,从而阻止对手准确施咒反击。在区块链隐私匿名技术中,MimbleWimble指代一种能提高用户隐私(不泄漏发送方地址、交易金额和接收方地址等交易信息)和可扩展性的新型协议,比喻该协议可以使所有人结舌(因为信息匿名,其他人不可见)。MimbleWimble最初被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比特币的隐私性,然而由于一些社区政治目的,其不太可能在近期被集成到比特币中。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Grin的演变与发展路径

目前,已经有独立团队推出基于该协议的区块链系统实现Grin和Beam,其中Grin采用与比特币类似社区化匿名开发(依靠社区捐款),而Beam则采用与Zcash类似的公司为主体(可从挖矿奖励中获得收益)进行项目开发。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Grin与Beam的技术特性对比

在区块链的落地化进程中,虽然并非所有应用场景都需要在隐私和匿名的环境下进行,但是依然存在大量应用场景无法离开这类技术的支持。然而,时至今日,隐私匿名技术(尤其是复杂应用场景中的隐私匿名技术)依然不够成熟,无法承担起商业环境中复杂、灵活和高频的苛刻使用要求,但我依然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难题终将迎刃而解。届时,区块链的商业化征程必然也能迈出决定性的一大步。

 

六、分布式应用与开放式金融

在谈及去中心化应用前,我们需要首先理解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软件是如何运作的。常见的互联网应用程序一般采用中心化架构,可分为客户端应用和网页应用(WEB),前者属于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C/S架构,常见的手机app就属于此类),后者属于浏览器/服务器端架构(B/S架构),但两种架构都无法脱离对后端服务器的依赖。在这两种架构中,服务器一般承担了主要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工作,从而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因此,应用程序的拥有者(公司或个人)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积累用户数据,进一步利用用户数据获取巨额利润,如广告营销、用户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等。例如,虽然互联网巨头Alphabet旗下的谷歌搜索业务为免费服务,但基于用户搜索数据的广告业务收入在2019年Q1达到了总营收的84.5%,约307亿美元。

然而,集中式的服务器同样也存在不少弊病。虽然服务器集群的性能越来越强大,稳定性也有所提升,但由于中心化的网络架构,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将对其负责的客户终端产生严重影响(即所谓的单点故障)。有鉴于此,近年来抗单点故障的分布式系统和分布式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分布式应用,即Distributed Application,是指同时运行于同一分布式网络的多台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或软件,具备跨终端和跨操作系统等优秀特性。此处的分布式网络并非仅仅指代P2P网络,也包括基于以服务器为中心(CS架构)的多中心网络。而去中心化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则特指运行在P2P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程序,其既满足分布式系统抗单点故障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了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特征,典型产品如P2P文件传输协议BitTorrent。去中心化应用是分布式应用的子集概念,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中立性和中心化程度,其中,分布式应用在架构上是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但整个分布式系统的拥有者却可以是中心化的实体;而去中心化应用则指不仅在系统架构上是去中心化架构设计,同时也要求整个系统不能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或利益集团。

例如,在类似于BitTorrent的P2P文件传输应用里需要鼓励用户多贡献文件种子才能更有效的保障网络中文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下载速度,然而保留文件种子则意味着用户需要耗费硬盘存储空间和牺牲网络带宽,因此,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大多数用户选择了删除闲置的种子文件,从而直接削弱了整个系统的文件资源丰富程度和下载速度。事实上,P2P文件传输工具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已经盛行,曾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希望,然而,时至今日,存留下来的P2P文件传输工具,要么保持去中心化,但用户增长和规模陷入停滞,如BitTorrent;要么被商业化,由中心化的公司进行维护和强化,如著名软件下载工具迅雷。

对用户而言,dApp代表着未来去中心化经济的入口,然而目前的dApp设计带给用户的体验极其糟糕。虽然dApp的糟糕用户体验部分源于区块链基础设施性能不足的后果(例如链上交易缓慢导致的应用反应迟钝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设计哲学的缺失也难辞其咎。

如同在互联网领域,与搜索、广告、社交、游戏成为最初落地的应用方向类似,高度基于信任的金融行业可能是区块链应用里面最先落地的方向。因此DeFi作为dApp中金融方向的落地受到了高度的认可。DeFi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缩写,其实质上指代构建于区块链之上的传统金融工具(主要构建于以太坊上),这些金融工具主要基于资产发行的开源协议或框架进行构建,并通过公共区块链的无须许可、抗审查、可编程、透明和无须信任等特性对传统金融工具进行改造和优化。其特性简要介绍如下:

无须许可:每个人可以自由且公平的获取金融服务,没有不公平的筛选条件;抗审查:任何个人都有权使用所有的金融服务,不会存在强制性的法律法规限制;可编程性:每一个合约将是可编程的,同时会对每一个人以相同的方式执行;透明:由于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在公开账本中,因此可以随时进行查询和验证交易记录;无须信任:由于底层公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P2P网络,因此,不存在必须选择信任的中心化主体。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去中心化金融的生态全景图

    截止目前,比较成熟的DeFi方向有以下四个:

    – 支付和稳定币;

    – 开放式借贷市场和衍生品;

    –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 托管与资产管理;

其中,稳定币已逐渐成为了大家进入整个加密数字货币世界的入口,成为了支付和交易的载体,也是目前推广使用最为广泛的DeFi落地实现。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稳定币设计方案是: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稳定币团队的全球分布

算法央行型稳定币

此类稳定币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预言机获取市场对稳定币的真实需求后,再通过调整货币供需的算法进行货币增发或回收,从而始终保证稳定币供给量符合市场的真实需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但缺点是很难有算法能够准确的估算市场对稳定币的真实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动态的,需要随时调整供需平衡,而算法央行型稳定币很难在通货膨胀时对货币进行快速有效的回收或销毁。截止目前,算法型稳定币尚无落地案例。

基于链上数字货币资产的抵押型稳定币

此类稳定币主要通过将主流数字资产(如BTC、ETH或其他代币化的资产)锁定在智能合约中,以高抵押率的方式产生与法币锚定的稳定币,保证稳定币的供给。典型代表如MakerDAO,该项目通过高抵押率在链上抵押ETH借出与美元1:1锚定的稳定币DAI。

基于链外资产的抵押型稳定币

此类稳定币一般由中心化的发行主体将资产(如法币资产和黄金等)托管给第三方机构并经过严格审计后,发行锚定法币价值的稳定币,如锚定美元的USDT、PAX、TUSD、USDC和GUSD等,以及锚定黄金的DGX。这类型稳定币的本质是发行主体发行的IOU(金融要求权),同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合规性、安全性和资产透明程度,其中TUSD、USDC采用了Money Trasmitter合规路径,而GUSD、PAX则选择了Trust Company合规路径,但两者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基于实物资产(如黄金)发行的稳定币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原因在于:实物资产虽然存在更强的价值共识,但很难保证价格的稳定,因此脱离了稳定币要求币价波动率小的要求。

 

八、如何把握住历史性的机会?

 

从Facebook联合Paypal、Uber、Mastercard、Coinbase等27家机构发币Libra,期待重新构建全球支付系统;到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表达了其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新型“数字黄金”;再到最近特朗普攻击比特币,认为其不受监管的属性威胁到了当下市场制度。前者代表全世界最大的在线人口平台,拥有全球最多互联网用户,后者代表全球最有权势的美联储和政府官员。这些事实已经不断的在证明:以比特币为根基的加密数字货币已经动摇了传统金融体系,必将在货币和金融行业中快速重构全新的商业模式。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于比特币的评价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一段时间后,法定货币往往不会永久存在。如果以过去500年为样本空间,法定货币的平均寿命为27年。通常,这些货币会因为争论或战争而通缩或被摧毁。现在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虽然无法完全取代美元或欧元等法定货币,但它渐渐开始从复杂的边缘市场走向主流的中心,正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站稳脚跟,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全球第八大流通货币。

历史性的重大机会通常基于历史性的结构变革。

在新经济结构上涉及到长期投资的各种事情都会好。回顾中国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的 40 年来看,每一次在出现经济结构化挑战的特定历史时间点,都会迎来市场化开放和改革的时间点(从流通和餐饮行业,到乡镇企业,再到房地产等)。

对于历史性的结构变革,我们曾经针对加密资产进行过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市场假说:    

白天鹅假设:如果互联网继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一种补充将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步渗透到更多的设备终端中。尤其千禧一代,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将更加容易接受数字货币这一新鲜事物,因为可以把资产的权利交还给个人;
黑天鹅假设:如果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出现崩溃,或者某些国家主动或被动的受到了外汇管制,我们将看到大量的资金将涌入到去中心化的加密资产中避险,脱离政府的管控。而这件事在中国、朝鲜、伊朗、土耳其、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已经从假设变成了现实。

币圈大作手回忆录(二):穿越加密宇宙,投资没有圣杯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市场假说

与此同时,Kyle Samani也在雄文《加密资产是一个100万亿美元的市场》里面预测到,以下三个领域可能将成为区块链在经济和产业落地的最终方向,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机会:

1. 开放式金融(Open Finance)。通过使价值单元——股票、债券、房地产、货币等等—— 在公开账本上具有可操作性、可编程性和可组合性,资本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开放和高效。 就像随着资本市场在过去 100 年间的扩张使得财富创造达到的水平一样,开放式金融会让资本市场对全球所有人都更高效和开放。

2. Web3。Web3 的愿景是允许消费者掌握他们自己的数据,与科技巨头、 信用机构、广告商、医务人员等囤积用户的现状相反。随着这个范式转换,相关企业将会丧失它们主要的竞争优势,即他们的数据垄断及其带来的网络效应,而这将为全新价值创造者们提供大量的机会。

3. 无国界货币(Global State-Free Money)。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数字黄金。 可是我们发现“数字黄金”框架太狭窄了,并且严重低估了这个机会。从广度和使用场景角 度看,全球化、无国界货币涵盖了数字黄金,它本身也蕴含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果面对这样的科技浪潮与商业进化你还是没有看明白,那么避免踏空历史性机会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把你个人资产的1%配置在比特币里面。这对你的生活品质并不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但是5年之后,你会感谢自己今天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94072050630890#_0

ChainCatcher reminds readers to view blockchain rationally, enhance risk awareness, and be cautious of various virtual token issuances and speculations. All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solely market information or related party opinion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form of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find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nt, please click "Report", and we will handle it promptly.
ChainCatcher Building the Web3 world with innov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