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博弈:“以关促谈”,市场波动中的权力游戏

YBB Capital
2025-04-09 21:17:03
收藏
特朗普通过关税政策制造经济压力,推动贸易谈判和市场波动。在“以关促谈”策略下,关税不仅作为谈判工具,还成为了操控市场情绪和资本流动的关键手段。市场的剧烈波动、美元的强势回流、以及股市的反应,揭示了特朗普如何利用权力和信息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作者:Ac-Core,YBB Capital Researcher 

 

一、贸易战持续升级,24 小时跨市场闪崩接力赛

图源:forbes

1.1 全球金融市场崩盘!

4月7日一早,全球金融市场在“对等关税”的贸易摩擦升级恐慌情绪中,股票、原油、贵金属甚至加密货币全线崩盘。亚洲时段早盘,美股三大股指期货延续上周颓势,纳斯达克100期货重挫5%,标普500和道指期货跌幅均超4%。欧洲市场同样阴云密布,德国DAX期货下跌近5%,欧洲STOXX50和英国富时指数期货跌幅均突破4%关口。

亚洲市场开盘即现踩踏行情:韩国KOSPI 200期货早盘暴跌5%,触发熔断机制暂停交易;澳大利亚股指开盘两小时内跌幅从2.75%扩大至6%;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单日重挫7.29%创下纪录。中东市场提前上演"黑色星期日",沙特Tadawul指数单日暴跌6.1%,卡塔尔、科威特等产油国股指跌幅均超5.5%。

大宗商品市场哀鸿遍野:WTI原油跌破60美元心理关口,创两年新低,日内跌幅4%;黄金意外失守3010美元支撑位,白银周跌幅扩大至13%;加密货币领域比特币跌破关键支撑位,以太坊日内暴跌10%,数字资产避险神话彻底破灭。

1.2 对加密市场的影响

短期市场冲击

特朗普政府近期政策对加密市场产生了显著波动效应。今年1月,当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建立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并研究国家加密货币储备时,市场反应积极,推动加密货币总市值在月末攀升至3.65万亿美元,实现9.14%的累计涨幅。然而2月加征关税政策的出台迅速逆转了此前的市场走势。特别是在2月3日宣布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实施长期进口关税后,加密市场出现与股市联动的显著下跌:比特币24小时内跌幅达8%,以太坊重挫超10%,引发全网9亿美元爆仓和31万投资者强制平仓。

从传导机制来看,关税政策通过多重路径影响加密市场:首先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市场波动,推动美元作为避险资产走强,促使资金回流美国市场;其次机构投资者为管理风险可能清算加密资产以弥补其他投资组合损失;关税引发的通胀压力可能削弱消费能力,进而降低市场风险偏好,特别是在加密的高波动市场。

长期潜在机遇

尽管短期冲击显著,但关税政策可能在以下方面为加密市场创造结构性机会:

  • 流动性扩张预期
    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减税和基建投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弥补财政赤字或采取的债务货币化措施将增加市场流动性。历史经验显示,2020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3万亿美元期间,比特币价格同期上涨超300%,预示新一轮流动性注入可能为加密资产提供支撑。

  • 抗通胀属性强化
    Moneycorp交易与结构化产品主管尤金·爱泼斯坦指出,若贸易战导致美元贬值,比特币可能因其固定总量特性成为对冲工具。关税政策可能引发的竞争性货币贬值,或将促使更多投资者将加密货币作为资本跨境流动的替代渠道。

二、“商人 + 独裁 = 市场操纵”

图源:marketwatch

2.1 从贸易逆差的关税战开始

在特朗普的商人思维里,所谓的“贸易逆差”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概念,更像是一场采购谈判中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价格不对等关系。可参考经济学家付鹏的内容解释:现在采购方把所有潜在的供应商叫到会议桌前,说“我们要重新谈一谈合作的条件”。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医药行业里的集中招标?没错,特朗普的这套操作,其实就是典型的招投标战术。

如果把关税看作是一种“报价限制”,那特朗普设定的高额关税,其实就相当于在招投标中采购方提前划定的一个心理价位——谁想中标,就必须在这个价格以下竞争。这种设定听上去粗暴,甚至有些“拍脑袋”,但它在很多实际的采购谈判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大型集中采购项目中。

有人质疑这是不是特朗普临时拉个Excel表拍脑袋决定的,其实不然。他的策略并不复杂,本质上就是通过人为设置一个“门槛价”,逼供应商站到谈判桌前来。这一招最直接的效果是——谁不来谈,谁就被默认出局,因为你如果不接受这个“上限报价”,那你就只能按最差的条件被征税,基本上等于自动放弃了市场准入资格。

这时候,想参与这场“投标”的国家只能坐下来和美国谈——关税怎么降、产品怎么配额、规则怎么改。看上去像是一场贸易对抗,其实更像是一轮轮博弈推动下的商业谈判。正因为如此,花旗银行亚洲交易策略主管穆罕默德‧阿帕巴伊的报告讲得非常清楚:特朗普现在用的,是一套典型的谈判战术。

对那些中小型供应商来说,空间其实并不大,因为他们单打独斗很难和采购方讨价还价。于是采购方(也就是美国)就利用这些小供应商的让步,去进一步施压更大的供应商。这种先击破边缘、再合围中心的策略。说白了,就是用外围的让利,去逼核心玩家妥协。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朗普所谓的“关税战”不完全是为了开战,而是制造一种“非谈不可”的局面。是逼你来谈,还是逼你出局,这才是他真正想玩的那一套。

2.2 “独裁者”

虽然美国拥有强大的宪政体系与民主传统,但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他的多项言行举止被广泛批评为具有“独裁者”的倾向。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对制度规范、民主机制、舆论环境和权力架构的多次冲击之上。虽然特朗普未能彻底打破美国的制度框架,但他的行为体现出典型的独裁者特征——打破制度边界、压制异见、强化个人权威。

破坏制度制衡,绕过国会集中权力

特朗普执政期间频繁使用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s)推进政策,包括建设美墨边境墙、颁布“禁穆令”、削减环保监管等重大决策。他甚至在国会拒绝为边境墙拨款时,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以动用军费,绕过立法机关的制约。这种行为破坏了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的原则,使行政权力空前扩张,被认为具有明显的集权倾向。

攻击新闻自由,制造“敌人”式舆论环境

特朗普经常将批评自己的媒体称为“假新闻”,甚至用“人民公敌”一词指称如CNN、《纽约时报》等传统新闻机构。他在推特上反复攻击记者、电视主持人和评论员,鼓动支持者对媒体产生敌意。在政治传播学中,这种“去合法化”媒体的手段,正是独裁式领导常用的舆论控制策略之一,其目的是削弱公众对多元信息源的信任,建立“信息垄断”。

干预司法独立,强调“忠诚而非专业”

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攻击司法系统,特别是当法院裁定与他政策相悖时,他甚至直接点名批评法官。例如,他曾称某位反对其移民政策的法官为“墨西哥人”,暗示其判决不公。此外,他在高层任命中往往更看重忠诚度而非专业能力,频繁更换司法部长、FBI局长等关键职位,严重冲击了司法独立性。

拒绝选举结果,破坏和平交权传统

2020年总统选举后,特朗普坚决拒绝承认败选,指责选举“被偷走”,多次要求各州“重新计票”或“废除结果”。更严重的是,他的言论最终导致2021年1月6日国会骚乱,大批支持者冲击国会,试图阻止认证拜登当选。这一事件被国际舆论广泛称为“美国民主的黑暗日”,也是一个明显试图干预和平权力交接的行为,具有独裁主义的实质特征。

推崇个人崇拜,形成“领袖唯一”叙事

特朗普在党内和政府内推行高度个人化的统治风格,要求绝对忠诚。他频繁在集会上自我吹捧,将自己描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并暗示没有他国家就会走向衰败。这种政治话语制造出一种“救世主”式的个人神话,削弱了集体治理和制度规范的存在感,极易滑向个人崇拜与民粹主义。

2.3 Trump的双面棋局:并非总统而是“股神”

唐纳德·特朗普,这位出身房地产帝国的亿万富翁,在2016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时,许多人惊讶于一个“非典型政治人物”登上世界最强权力宝座。纵观其执政方式与政治行为,并结合上文中对于特朗普“商人”和“独裁者”的假设性定位来看,仅个人观点认为,特朗普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总统”,而更像是一位将权力、舆论与金融市场当作工具的“超级交易员”:一个把白宫变成华尔街操盘室来赚取市场波动性的“股神”。那么从“操盘手”的角度,重新理解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似乎所有的返常规性操作都变的合理。

商人本性:将总统职位视为“超级交易平台”

特朗普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型政治人物。他在商界打拼几十年,善于制造话题、控制舆论、投机套利。他不是按政治逻辑治理国家,而是以“生意视角”看待美国和全球事务。他治国不是为了制度完善或全球领导,而是追求“交易结果”,强调“美国优先”,本质是“利润优先”。

其次特朗普也表现出浓厚的“独裁者”特征,特别是在舆论引导和权力集中的方式上。他控制信息节奏,热衷通过推特发布震撼市场的言论,比如“我们即将与中国达成重大协议”或“美联储应该降息”等,常常引起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对于一个普通总统来说,这些言论可能是外交姿态;但对于一位以“市场操作思维”行事的领导者来说,这些就是对行情的精准操控工具。

独裁式语言艺术:用信息干预市场情绪

如果说独裁者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对信息的控制与利用”,那么特朗普就是现代社会中通过信息“震荡市场”的高手。他并不需要审查制度或关闭媒体,而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与对抗情绪,成为市场最强的信息源。

在推特时代,他每天几乎像财经主播一样发布“市场影响型言论”:

  • “中国将签署一项巨大的贸易协议”;

  • “如果美联储不降息,美国就会失去竞争力”;

  • “油价太高,这是OPEC的错”;

  • “边境墙会建成,市场应该感到安心”。

这些话语本身并不构成正式政策,却频繁导致道琼斯指数、标普500、黄金、原油市场剧烈波动。信息的释放节奏、措辞轻重,甚至时间选择,都极具操盘痕迹。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不同时间反复“转向”今天称赞中美谈判进展良好,明天却宣布加征关税;上午称美联储应降息,下午又说美元太弱。这种反复横跳不是政治摇摆,而是对市场情绪的精准把控,让波动成为可控的收割机会。

家庭资本关系网:建立在权力与信息基础上的套利通道

特朗普的商业网络并未在当选总统后中止,反而被赋予了更多“合法性”与影响力。他的家族成员如库什纳、伊万卡仍广泛参与政治与商业事务,在对中东政策、科技投资、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拥有直接影响力。有关其家族信托基金、密友投资团体利用政策前瞻性进行金融套利的消息屡屡被披露:

  • 在特朗普大规模减税政策出台前,部分与其关系密切的基金布局了重仓美股;

  • 每当特朗普暗示可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或发动军事行动,能源市场总是提前出现可疑交易;

  • 在与中国的贸易战阶段,特朗普有关“达成协议”的发言前后,市场反应高度敏感,多次出现短期冲高。

虽然无法直接坐实内幕交易,但其信息控制力与政策决策权的集中,使得“套利通道”具备强大的实际价值。总统不再是制度代表,而是一个拥有无限前置信息与话语权的“交易者”。

“制造混乱—引导走向—收割结果”:市场操控者的典型手法

传统总统寻求的是稳定和连续性,而特朗普似乎在不断“制造混乱”。他擅长引发市场恐慌,再通过“抚慰式”发言引导行情修复——整个过程如同一次波段操作:

  • 向伊朗“开火”—市场恐慌—次日释放谈判信号—市场反弹;

  • 宣布对华关税加码—科技股暴跌—几天后表示“中方态度很好”—反弹;

  • 病毒期间称疫情“已控制”—股市短暂反弹—后续信息反转再次下跌。

这些看似随意的发言背后,是情绪引导与市场节奏的高度配合。他懂得公众情绪的预期反应,像一个超级市场操盘者,主导着全球投资者的集体心理。

后特朗普时代:个人品牌继续影响市场

即便在卸任之后,特朗普依旧能左右市场节奏。他一言不合就宣布“可能再次参选”,让涉及能源、军事、社交媒体、保守派科技的股票立刻异动。以特朗普媒体集团(Truth Social)借壳上市为例,在没有实质盈利能力的前提下,股票一度大幅拉升——资本市场将“特朗普”本身当作炒作标的,这本身就是他品牌化与金融化的体现。

三、被美国“编排”的加密市场,资本与权利的合谋操控

图源:Al Jazeera

3.1 权利重构:特朗普想要的不是比特币,而是被“美式驯化”的比特币

如今的加密市场已不再是去中心化理想的栖息地,而是美国资本与权力联合操盘的新型金融殖民地。自比特币现货ETF获批以来,贝莱德、富达、微策略等华尔街巨头快速布局BTC现货持仓,将原本属于技术社群的比特币锁进华尔街的金库。金融化和政策化成为主导逻辑,加密资产的价格不再由市场自发行为决定,而是依赖于美联储的利率暗示、SEC的监管动态、甚至是总统候选人的一句“支持加密”的口头承诺。

这种“美股化”的本质,是把去中心化的资产重新嵌入一个中心——美式金融霸权系统之中。ETF让加密市场与美股同涨同跌,K线图背后,是美国债市波动和CPI数据的脉搏。曾被视为自由象征的比特币,如今越来越像是一种“延迟反映美联储意图的另类纳指成分股”。

3.2  比特币的战略价值:非主权储备资产,而是美元霸权的灰色备胎

特朗普时代为比特币的国家级金融定位埋下了伏笔。他没有像传统政客那样直接宣告支持,而是通过默许算力迁移、放松监管模糊区间、扶持矿业基础设施,把比特币纳入了美国的战略金融资源池。在传统美元信用体系走弱的预期下,比特币正逐渐承担起“非主权储备资产”的角色,被塑造成金融动荡中的避险替代品。

这种布局非常美国式:不宣而战,静默收编。美国主导了比特币的大部分金融基础设施(Coinbase、CME、BlackRock ETF),还通过稳定币(USDC)的美元锚定进一步掌握链上结算能力。当全球动荡、资金避险、信任转移发生时,美国已经悄然拥有了这个“去美元化中的美元替代品”。

特朗普或许看得更远:比特币的信仰和他毫无关系,而是将其金融属性驯化为美国的另一种“货币主权工具”。在美元受限、SWIFT难用、法币贬值的场景中,比特币就成了权力维持的一种备胎方案。

3.3 操盘真相?特朗普不仅是总统,还是流量金融战场的“超级庄家”

首先明白一个事实,任何金融市场,90%的时间都是以震荡为主,只有“大波动才能赚大钱”。

所以综上所有观点,特朗普表面看是位总统,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位流量驱动的超级交易员,这一切的目的只为:制造市场波动和控制市场波动,只为赚取波动的利润。

特朗普是个善于通过信息、流量与影响力左右市场方向,赚取市场波动行情的“投机者”。一边支持比特币成为“美国战略储备”,一边又通过推出Meme代币$TRUMP吸走市场流动性,这就是一种“信息干预+流动性吸血”的市场操控策略。

更残酷的是,加密市场的走势越来越依赖美国政治博弈:美联储表态、美SEC动态、总统候选人说话、国会听证会情绪……本应去中心化的加密体系,如今被美元政策、美股结构和美国大资本逻辑深度嵌套,如今加密市场已成为美式金融系统的“延伸战场”。

我们也正在见证一个残酷现实:市场看似自由,却早已被编排;价格看似波动,背后却是掌控消息与流量的人在设局。

链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请广大读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与炒作, 站内所有内容仅系市场信息或相关方观点,不构成任何形式投资建议。如发现站内内容含敏感信息,可点击“举报”,我们会及时处理。
ChainCatcher 与创新者共建Web3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