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闪崩31万人爆仓、市场不再关注基本面了吗?
文章来源:话李话外
昨天(2月24日)依然是选择户外去爬山,没有关注行情价格。其实最近我自己账户的波动也比较大,刚才大致看了一眼,相较于比特币最高位的时候,如果按 U 本位算的话最近一个多月已经回撤了差不多 17% 的账面利润,不过这对我而言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我曾经也经历过最高 U 本位 70% 以上的资产利润回撤,这都不叫事儿,只要我手里的饼子没少就好。
如果有人喜欢天天去盯价格,那么市场总是会时不时给你一些惊喜或惊吓,这不又来了:今天早上起来看到小伙伴们在讨论行情,发现市场又闪崩了,比特币价格从 96,000 美元附近跌到了 91,000 美元附近,日线的 RSI 也到了 36 附近。相较于比特币,山寨币的单日跌幅则更大,可以继续用血洗来形容,很多币种下跌都超过了 10%,如下图所示。
这次下跌同样也引起了一些连锁反应,截至撰写本文时,仅过去的 12 小时,全网就有超过 31 万人爆仓、约 9.6 亿美元资金直接灰飞烟灭(进入了少数人的钱包),市场的恐慌情绪似乎还在蔓延。如下图所示。
而根据清算数据来看,本次价格闪崩也差不多清洗干净了 92,000 万附近的多头仓位,目前 89,000 美元附近还有约 9 亿美元的多头仓位,不排除市场会有继续下探的可能性。如下图所示。
至于本次价格闪崩的理由,现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分析师和 KOL 进行了总结,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有人说是因为美联储政策和美元走强导致的下跌、有人说是因为 ETF 资金流出导致的下跌,有人说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的下跌,也有人说是因为 OKX 涉嫌违反了美国反洗钱法导致的下跌……这些感兴趣的小伙伴自行去搜索和了解即可。反正不管是市场下跌还是上涨,事后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各种有理有据的原因和分析。
似乎相较于严格做好自己的仓位管理,不少人更喜欢去给上涨或下跌找原因,但我们真的需要事后再去找那么多原因吗?
最近通过后台的一些留言来观察,不少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已经变得有些惊弓之鸟,比如,比特币涨了一点就看到 15 万、然后跑过来问我还能不能买、牛市是不是又来了?比特币跌了一点就看到 7 万、然后又跑过来问我要不要卖,现在是不是要熊市了?……
观点来来回地漂浮不定,现在遇到此类的留言我也很少去回复了。虽然我在文章中已经多次反复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先不论我的观点是对是错、我个人的看法相对比较乐观),但依然拦不住总是有人喜欢留言问一些重复且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还有会问:你认为加密市场还有希望吗?你认为现在应该退出币圈去玩港股吗?等等……每天至少收到十几条类似这样的。
也许,这些人问的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看起来也没想好具体要问什么或者想找我解决什么具体的事情,提出诸如此类范范的问题,估计也是想寻求一些心理安慰吧。但问题是,我又不是什么心理咨询师。不过,这看起来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只是我个人不感兴趣而已,如果有感兴趣的持证心理咨询师,不妨可以考虑面向加密市场开展一些相关的服务或业务,可能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吧。
很多的时候,有些伙伴在去做某项交易操作之前,都是提前想着接受 10 倍的收益结果,但很少人会提前考虑如果经历 50% 以上的暴跌自己会怎样,这也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赚到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呢,面对市场的波动性,只要我们始终严格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做好仓位管理、始终严格执行自己的交易纪律,那么像今天这种级别的市场涨跌基本是可以忽略的。之前在公司做牛马的时候,大老板开会的时候经常给我们提一句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觉得这句话很好,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和理解这句话,这里也送给大家。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一个问题:加密市场不再关注基本面了吗?
本轮牛市对于很多人而言,确实是比较难赚钱的一轮牛市,像很早以前那样大牛市期间闭着眼睛买交易所的币都可能会翻几倍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本轮牛市到目前为止,似乎只是属于部分机构的牛市、少数人的牛市、比特币的牛市。
其实在 2022–2023 年熊市期间,包括我们自己依然保留着去研究项目基本面的习惯,比如我们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拿到融资的项目、产品体验比较好的项目……但也正如上周文章中(2月21日)回顾的那样:很多我们当初认为基本面比较好的项目,当前的价格都跌得惨不忍睹。所谓好项目不代表就会有好价格,所谓垃圾或空气项目也不代表就不能暴涨。
本轮周期内,市场中的新项目数量呈现指数级的上升(根据 dextools 数据显示,目前链上 DEX 里面可供交易的币种数据已超过 1484 万种),人们“赌”的成分也变得越来越高,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目前这个市场似乎已经不再关注基本面了,而是完全变成了一种注意力经济逻辑。
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哪里,哪里就会被炒作并推高价格,即便那里都是空气也无所谓。比如本轮周期最火爆的 AI 概念币的上涨似乎也并不是因为诸如 NEAR、TAO、RENDER 等这样的项目能够创造出什么实用性价值,而更多是因为 ChatGPT 的全球爆火带来的 AI 概念注意力驱动。
其实上一轮牛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让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元宇宙的概念里面,推高了不少元宇宙相关代币的价格。但相较于上一轮,本轮的注意力看起来更难提前把握,因为 MemeCoin 的持续造富效应(同时也伴随着更多我们看不到新闻报道的归零效应)似乎打乱了既有的一些经验规律和炒作节奏,很多的人们也根本不去在乎项目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体验,唯一在乎的就是能不能有快速赚钱的投机机会。
于是市场就变成了一种很有趣的模式:某个趋势引起主流人群关注/或主流人群创造出某种需求 → 流动性快速涌入并进行炒作 → 相关标的代币价格飞涨 → 主流人员/内部人士/聪明钱开始退出 → 散户的注意力开始关注并接盘 → 趋势开始发生逆转且大部分散户被套。然后,继续创造下一个新的注意力轮回,如此反复。
这样的循环模式重复多了以后,人们自然会感到疲惫,大部分人(主要是散户)的资金也自然会越亏越多,PvP 也会愈发严重,趋势的变化频率也会更快,尤其是 MemeCoin,现在一个注意力叙事从诞生到崩盘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生命周期。
导致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之前文章里面提到的:这个市场似乎被玩儿坏了。没有人再去在乎什么项目研究、没有人再去在乎什么项目的白皮书和路线图,大家唯一关心的就是下一个注意力叙事可能会是什么,自己能不能第一时间冲进去并第一时间冲出来。
不过这可能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经之路吧,随着繁华和泡沫终将过去,这个市场中的大部分山寨及 MemeCoin 只能是归零,市场迟早会重新回归到基本面经济,在大部分人都绝望的时候(现在这个市场阶段依然看起来还不够绝望),我们不妨重新去关注那些基本面比较好,能够产生可持续性收益,且有发展愿景的项目,以此来做好更长期的打算。
不要总是每天盯着屏幕看价格,不如去做一些比盯着屏幕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不是专业交易员的话,可以试着减少自己的交易频率并把自己的投资周期变长一些,比如以季度或年为投资单位,也许你就会变得比现在更轻松一些。我们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不要总想着去赚快钱,除非你已经思考清楚了自己在这个极高风险的游戏中有哪些具备赚快钱的特殊能力,也就是说你凭什么能够领先并赚到另外 99% 人们钱的能力。
如果总是想着一夜暴富或者几个月就能够以小博大赚到大钱,但自身又不具备短期暴富的投资能力、特殊背景或特殊渠道,那么即便是再换一个新的环境机会,大概率你也会继续活的很累且拿不到结果。
目前阶段,我观察到的小伙伴们的情绪主要分几种,一是满仓被套继续看跌且对市场失望的、一是短期看跌准备继续继续抄底的、一是空仓观望且对涨跌都不知所措的。就我个人的建议而言,这个依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仓位情况来决定:
如果你现在是满仓,被套的不要总是想着回本就撤、要正面失败、重新去规划自己的仓位目标;有收益的要根据既定目标严格执行自己的交易纪律、进行部分的获利了结,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
如果你现在是空仓,且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那么遇到像今天这样的行情,可以考虑建仓并分批买入比特币。
如果你现在是半仓,风险偏好也比较低,那么继续耐心等待新的机会即可。
总之,你需要根据自身仓位和风险偏好进行适合自己的优化组合,这个没有什么固定的赚钱模版,每个人都应该是不一样的。钱包是自己的,既然选择进入这个领域来玩一些高风险的游戏,那么就要提前有盈亏自负和愿赌服输的基本意识,同时最好是拿不影响自己现实生活的资金去玩儿,普通人进来后也不要随时加杠杆和玩合约。
最近两天也随便看了一些别人的观点,我发现有些分析师似乎已看跌到 7 万了。至于 7 万能不能到我不知道,也预测不了,但如果看跌,那么也先能跌破 8.9 万美元附近的位置再说吧。
记得今年 1 月 13 日的时候,那天晚上也是让不少人无眠,比特币当天最低插到了 8.9 万美元附近,跌破了不少人的短期心理位置,我们在当时的文章中重复表达过一个观点:要尽量去形成和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不要总是被消息和情绪面所左右,且交易是需要考虑周期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未来 10 年或 20 年,那么现在的比特币,你什么时候买都不贵。
2025 年 2 月 24 日 Strategy 说:我们又以每枚 97,514 美元的价格买入了 20,356 枚比特币,从 2025 年初至今已经实现了 6.9% 的 BTC 收益率。
2017 年牛市曾被套在山顶的 BTC OG 说:感谢微策略以 97,514 美元的单价买入了我们珍藏多年的比特币,让我们实现了 400% 的 BTC 收益率,并在 2025 年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