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la 发布全链 AI Agent,补全 AI 作为独立个体的最后一块拼图
你对AI Agent的了解有多深?主打“自主”的AI Agent真的独立自主吗?为了使AI Agent摆脱“中间人”的控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
Artela公链发布了全链AI Agent,让我们一起窥探下一代AI Agent基础设施 —— 真正去中心化的全自主AI Agent的技术创新与最佳实践。
我们为什么需要真正独立的AI Agent?
AI Agent作为能够独立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自主执行的智能实体,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方向。然而,衍生于算法,数据和算力均被寡头垄断的中心化大模型,AI Agent的自主性,隐私和信任问题亟待解决。
区块链天生的去信任化和可验证属性,使其成为挖掘AI Agent作为独立个体潜力的最佳土壤。目前已经有很多正在积极探索并极具潜力的AI Agent个体化尝试,赋予AI Agent “人”的基本属性,比如AI16Z的Eliza为智能体赋予了性格与知识;Virtuals赋予AI Agent自主身份和财务能力;Ayery赋予AI Agent自主学习和意识形态。
然而,目前AI Agent的个体化尝试都半自动化的仍运行在中心化服务器中,并被其中心化的部署者所控制 - ToT 托管在 Ayery 的服务器内;Virtuals 协议虽然实现了经济分配和治理两个方面的co-own,但 Agent程序还是由中心化服务器管理,管理员有至高实控权;Eliza还是MVP实现,还需要继续完善。
**我们很难判断并相信这些AI Agent的个体化尝试是AI Agent的“自主意识”,还是其背后某个中心化实体的意识。**目前它们的部署者,服务器的管理员,有至高的权限,且某种程度上实控AI agent持有的用户资产和隐私数据,影响AI agent的行为。
真正去中心化的全自主AI Agent是AI Agent个体化尝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一种技术架构,为AI Agent能够实现全自主“Read, Write, Own”的未来。
Artela技术栈实现了全链自主AI Agent的技术要素
Artela L1的原生扩展机制,支持去中心化AI Agent实现“全自主”的所有技术条件
全流程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
通过协同所有权(Co-ownership)和协同治理(Co-governance),实现AI Agent的去中心化部署及治理,使得AI Agent不再受限于单一的托管方,成为独立实体存在。
隐私保护(Confidential)
为AI Agent提供原生的链上隐私保护,并确保AI Agent自主拥有和管理钱包,其数据和资产不被中心化实体掌控。
可验证性(Verifiable)
通过**可信执行环境(TEE)和零知识机器学习(ZKML),**为AI Agent提供无需信任,可验证的运行环境。
互操作性(Interoperable)
保证Agent与外界的互操作性是自主的,避免人类干预,比如链上拥有自己的钱包、DID,可以自主参与DeFi、支付等行为。
Artela使Agent能直接以沙盒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中心化实体的依赖,数据与资产由AI Agent全流程自主管理,不可篡改并以独立实体的形式永存于链上。Artela使完全去中心化,全流程自主化的链上AI Agent成为可能,释放其作为独立实体的全部潜力。
如何实现全链上AI Agent?Artela的两项突破性创新
依赖于Artela独特的技术创新:Aspect Programming 和 Elastic Block Space,Artela得以实现真正全自主的链上AI Agent:
- 高效的链上智能化:模块化可扩展执行环境使AI Agent能动态扩展功能与性能。
- 可验证的隐私保护:独立可信执行环境的隐私保护和结果可验证。
- 弹性的资源优化与可预测性能:和云服务一样的弹性区块空间,动态分配资源,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Aspect Programming:AI Agent可信执行
Aspect Programming是一种原生执行扩展机制,适用于 Layer 1 区块链,支持在运行时动态创建可执行的扩展模块(Aspect),以便为区块链提供扩展功能。
Aspect为AI Agent提供全链运行环境:
-
执行扩展(Execution Extension)
为L1添加异构计算节点,且与EVM有互通机制。LLM和AI agent都可以部署在L1网络节点,与网络自由交互。
-
去中心化TEE集群(Decentralized TEE Cluster)
为AI agent运行节点启用TEE,实现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执行可验证性。
同时,TEE与L1结合,会形成去中心化的TEE节点集群,让AI agent可以去中心化运行,不受单一服务提供商的控制。
-
链上LLM(On-chain LLMs)
将大语言模型(LLMs)直接部署到链上执行环境,使AI Agent能够基于链上数据实现语义理解和智能决策,且执行过程可验证,同时摆脱对大模型中心化部署的依赖。
Elastic Block Space:弹性可扩展空间
Elastic Block Space灵感源于弹性计算,提供链上计算资源动态可扩展,确保AI Agent链上执行的高效性和数据可用性:
-
弹性计算(Elastic Computation)
通过动态调整计算资源,为AI Agent保证资源效率最优化,并提供可验证的可预测性能(predictable performance)和gas fee。
-
弹性数据可用性(Elastic Data Availability, Elastic DA)
保证链上数据的高效获取和实时可用,为AI Agent的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可用性支持。
Artela AI Agents的架构设计
Artela网络可以运行Aspect Node,一种异构的计算节点,与全节点进行异步交互。L1的事务除了在EVM上执行,也会转派到Aspect Node执行,然后再提交回节点合并事物。Aspect Node与L1全节点共享安全。这种机制与Eigen的AVS有类似之处:共享安全、扩展计算。但与AVS的最大的不同是Aspect可以与Layer 1进行异步化交互,合并事务。
独特的Aspect架构使AI Agent运行所需的组件可以全部放到链上:
- AANE:核心的原生扩展模块,可以运行全链AI agent所需的实时可信链上状态同步、链上事件驱动、DA、以及AI Agent的链上恢复模块
- AI agent也可链上runtime运行,包括核心的Character系统、RAG模块、以及Action系统
- 可以支持把基于Ollama的LLM运行在Aspect节点里,无需依赖中心化大模型
- 让AI agent拥有state,AI agent的元信息、长期记忆、保管资产和Wallet的去中心化KMS,都能存在链上世界状态里,配合Recovery模块,可以实现永生AI agent
Artela Aspect架构通过AI x Crypto使得AI Agent的潜力最大程度发挥:
-
自主能力(Truly Autonomous):
- 可验证的AI Agent/链上LLM
- 用户隐私保护
- 链上自治
- 无信任交互
-
AI能力(AI Features):
- 多智能体(Multi-Agent)
- 性格系统(Character System)
- 高级RAG功能
- AI16Z Eliza兼容
-
Crypto能力(Crypto Features):
- 协同所有权与治理(co-own / co-gov)
- Tokenization
- AI wallet
- 链上全自动化
- 用户策略自定义
为什么Artela是AI Agent架构的最佳实践
相比于Solana和Base,Artela不需要引入协处理器(co-processor)或辅助验证服务(AVS)等链下组件,而是原生支持大语言模型(LLM)上链,链原生支持可验证性、隐私保护、互操作性和用户策略自定义等关键功能,真正实现全链上AI Agent自主实体。使Artela在AI Agent的去中心化与自主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与现有的AI Agent基础设施相比,Artela提供全栈无需信任的解决方案,不再需要依赖中心化的LLM执行,部署环境和客户端账户。通过将AI Agent完全封装在链上的独立沙盒环境中,确保了每个Agent的执行过程是无需信任且可验证的。
现有的链上AI Agent个体化尝试仍依赖中心化管理员配置钱包账户,部署程序,并在中心化服务器上运行。Artela使得AI Agent能够全流程上链,从头到尾在去中心化环境中执行任务,无需任何中心化实体参与,保证链上AI Agent的真实独立性。
Summary
AI Agent的“自主意识”不应被单一中心化实体所控制,而是应该赋予每个AI Agent真正的独立性。
AI Agent作为独立个体的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正是阻碍其全流程自主化的中心化依赖。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为AI Agent的自主性、隐私保护和信任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而Artela凭借其独特的技术架构,使得真正去中心化的全自主AI Agent成为可能:意图导向的隐私个人交易助手,按照用户偏好参与链上游戏的安全代打助手,按照社区治理提案的公平DAO治理助手,拥有社交账户与互动关系的独立意识体…….
Artela不仅为AI Agent提供了链上独立的沙盒执行环境,还解决了当前AI Agent个体化尝试中的核心问题:全流程独立,信任验证,资源效率。
AI Agent作为独立实体的最后一块拼图终将补齐,并建立一个由AI Agent自主“Read, Write, Own”的Web3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