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总结:从业六年,我的投资推演模型和思维决策体系
撰文:阿空
说在前面的话:这是一篇对我过去从事传统、加密行业的投资中,在投资决策、项目研判、认知市场等方面,毫无保留、全方位的体系总结。非常主观,但我觉得非常有用。
作为传统投资人出身,我很明白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上的困境。大部分人在过去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极少接触到关于赚钱、投资或者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别说有系统的认知了。
但大家又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容易接触到资本市场碎片化的消息,极容易被其中的「财富效应」所吸引,拿出大半辈子积蓄进入到这个血腥残酷的修罗场中,最后血本无归。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比传统资本更加无序的 Crypto 市场,将人性放大了无数倍。谈「投资」这种需要建立思维框架、系统方法论,从而获取「相对长期、稳定」回报的方式,实在是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然而在过去数年的投资从业经历来看,这恰恰是最适合大部人在资本市场,在加密行业拿到结果的方式。并且,这种参与正和博弈而创造财富的方式,能让我可以毫无保留的分享这些经验,并不会受到利益上的损害,并且还会获得更多回报(比如流量)。
在本文里,我会在总结投资体系方法论中,加入我对自己所投资标的具体分析过程,以帮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会很长,会把传统行业、互联网、加密行业贯穿起来,尽量带大家从更高的地方开始审视未来。如果能够坚持看完,不管是加密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会有不少帮助。
本文分四个部分: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的演变、风险价值投资逻辑,赛道 / 项目研判方式、资产配置体系、认知\应对市场。
资本市场投资逻辑的演变
加密行业没有价值投资
这里先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加密行业没有「价值投资」,最起码现在没有。
「价值投资」是经过格雷厄姆提出,由巴菲特&芒格推向高潮的一种投资方法论。他的核心是「企业利润的增长」。
这个体系就是通过对某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内部管理、过去利润增长等方面,去估算未来的利润增长,然后扣掉无风险收益率,全部「贴现」到现在,就可以算出这家公司能「值多少钱」,即一个「估值」。
然后,我们再拿着这个「估值」,去对比现在这个企业的市值。如果低于估值,那就是低估,可以投资;如果高于估值,那显然就是高估不适合投资。
那这样一种价值投资体系,别说在加密市场了,就算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中,都不再适用。因为这些行业中,大部分项目 / 公司不但没有盈利,甚至都还在大幅度亏损。
但看不见利润,就是骗局吗?不是。而是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投资方法论。
因为底层发生了改变,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在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我举个例子。传统汽油车行业里,丰田的市值最高,2400 亿美元。但特斯拉的市值是多少?最高一万亿美元 + 的市值,顶了 5 个丰田。按照价值投资的体系,特斯拉有利润增长吗?没有,那凭什么他的市值就可以怎么高?
互联网时代被改变的游戏规则:产业整合
问题的核心,就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带动了估值体系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叫做 web2.0)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就是 P2P 的全面社会化,从 PC 对点,到分布全球的点对点。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产业整合。
传统行业,比如说做到了龙头的丰田,它在汽油车的市场份额是 4.3%。中国女装行业里,排名前十的公司占据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猜猜是多少?不到 15%。
那么在 web2.0 诞生的互联网企业是什么样的状况?
特斯拉占据了电动车 30% 的市场份额;滴滴占据了网约车 O2O 平台 90% 的市场份额;支付宝和微信占据了国内支付行业 95% 的市场份额;binance 占据了 CEX 约 70% 的市场份额;AAVE 占据了借贷约 30% 的市场份额;LDO 占据 ETHLSD 约 90% 的市场份额。
这是在传统行业中无法想象的市场集中度。那么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如此垄断,享受到行业利润的最大头,就能拿到极其夸张的估值。
因此,这些大多数还在亏钱的「独角兽」,不管是用国内资本推动模式创新也好,是用国外资本推动技术创新也罢。只要它能够快速地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并且能保持长期的垄断性,那它就有更高、更夸张的估值。
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不少传统企业都给不了这么高的估值?就是因为行业没有 P2P 社会化带来的整合,龙头企业没有太多的市场份额,天花板有限,估值自然就有限。
所以给互联网企业估值,自上而下地看估值,就是行业潜力,公司是否有能力持续垄断。而互联网的尽头,就是苹果。
产业整合下的投资逻辑
基于这样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投资,就更偏向于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市场,对需求,对价值的哲学思考。并非只把价值定义在「现金收入」中。
比如说高领资本的张磊说他要投「能长期的疯狂的创造价值的公司」。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公司能做到让他的产品持续的改善生活,持续的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价值以后,那他势必就可以保证长期的高市场占有率和对同行的充分竞争力。
比如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则是用「押注赛道的成长」来做 VC 投资。赛道怎么看成长?无非就是能对行业有多大的颠覆性,是以「发现价值」的方式去投资整个赛道。那这个价值的体现,就是对产品背后的价值趋势判断,对赛道背后的趋势判断。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投资体系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行业,都是在一次次行业颠覆中,去提前发现这样的颠覆所带来的新的「价值定义」,并且投资他们。
风险价值投资逻辑
适用个人投资的方式:风投思维 + 价值投资
加密行业的投资逻辑,其实更偏向于风险投资。但问题来了,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像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那样去做「风险投资」么?显然是不行的。
风险投资往往经过大量的审调以后,针对某个赛道的全方位布局。比如一个赛道投 100 个项目,其中一个成功了,有 200 收益,就能覆盖其余的亏损。
个人投资者很难有资金去全面布局整个赛道,即便是有钱,也没有资源去挖掘项目,比如专业的调研团队、顶级项目的融资额度。
所以个人投资者,在这种风险偏好高的行业,只能做一些变化。那就是「守正出奇」。即一方面去以风投的思路发现那些极具潜力的赛道 / 项目去布局;另一方面以传统价投的方式,寻找其中确定性最大的标的。
这套体系,我称之为「风险价值投资体系」。即用风投思维去判断行业背后的市场,并提前判断即将到来的趋势和趋势下的关键赛道,再用价值投资方式去选择项目。
风险价值投资逻辑是如何认知加密行业 / 项目
以下,我就用我判断加密行业、赛道、项目的具体过程,把整个框架梳理一次。
1.以你过去对于社会、商业、经济、文化、哲学建立的认知体系,判断行业最终的「形态」。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出现阶级固化的阶段,就意味着这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利润,被分配殆尽,已经达到一个「完美平衡」的状态。
这时候,如果引进新的技术就代表着风险。而掌控行业的寡头们,除非是 100% 确定的机会,否则他们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 因为他们在旧时代里拥有的太多了。
加密行业也不会例外。本质上,BTC 和区块链就是在颠覆,是颠覆什么呢?是去中心化对中心化的颠覆。再具体点,就是去中心化对于「中心化随意践踏规则的修正」。这方面具体的论述可以参看这篇文章:《资本的周期性崩溃和比特币存在的意义》
那在哪修正呢?是让传统银行、主权国家用区块链技术、用比特币当法币吗?并不是,而是开辟新的战场。这个新战场在哪里呢?就是元宇宙,就是 web3.0。
这是如互联网一样,是一个以去中心化为意识形态的,全球性的虚拟经济体。与之相关联的各行各业,会因为去中心化带来的规则改变而重新整合,进而出现更大规模的财富分配。
这就是我判断的行业终景。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2.从终局的形态,结合行业现状,反推、搜索那些行业发展的支柱型赛道、提出解决核心困境的赛道。支柱型赛道为确定性赛道,后者为潜力性赛道。
如果未来加密世界发展成一个「去中心化的虚拟世界」。那么物质构成、文化制度、经济体系、基础设施、货币体系就是这个「世界中」最重要的五个板块。与之对应的是:
① NFT 为加密世界建立所需要的物质构成基础。
② DAO 为加密世界建立所需要的制度构成基础。
③ DeFi 为加密世界建立所需要的经济体系。
④ 公链为加密世界建立所需要的基础建设。
⑤ BTC\稳定币构成的货币体系
DeiF 赛道。BTC 是因 08 金融危机而诞生的产物。过去大家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带来影响,自然也很难深刻的了解到中心化集权 + 资本主义制度所叠加的,恐怖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崩溃。
但我们在 Crpyto 中所亲身经历的 Terra、Celsius、3AC 乃至 FTX 暴雷,我想,大家应该都深刻地了解到这些中心化金融机构在不透明的环境下,掌握着中心化权力的破坏性。
同时,在这一系列由 CeFi 机构带来的破坏中,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那些 DeFi 项目并没有被影响到,仍旧是一丝不苟的执行智能合约。这是切切实实的,第一次看到区块链技术真正的落地应用性。
而这样的 DeFi,我们几乎已经确定了,它可以建立起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并且能解决 CeFi 最关键的「罩门」。
3.推演支柱型赛道未来 1~3 年的发展,反推搜索赛道龙头项目、提出解决核心困境的项目。前者是确定性机会,后者是潜力性机会。
19 年,我最先提出 DeFi 是加密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赛道。但彼时金融板块是 0~1 的发展过程。而借贷\交易所\流动性提供平台这些赛道中的核心板块都百废待兴。
因此,我在 2020 年之前,DeFi 所投资的核心项目就是 AAVE、UNI 以及 SNX。这三个方向便属于赛道的龙头项目。
那在 DeFi 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 DeFi 作为链上协议,如何获取到 CEX 的报价呢?有什么样的技术\项目,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答案就是预言机。因此,预言机就是「提出解决核心困境」的项目,是潜力性机会。
但当时的发展出现了非常大问题,这种解决困境项目的预期利好被市场提前了。彼时预言机龙头 Link 的市值远超过龙头板块,巅峰市值进了行业前十,我认为是过分高估,所以放弃了。
其次,在 DeFi 提出流动性挖矿以后,每个 DeFi 协议之间的收益率有高有低,在各链孤立、协议孤立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能靠解决这种问题呢?
跨链、收益聚合器就应运而生。靠跨链 BTC 再度崛起的隐私协议 REN、靠 Crv 来聚合质押收益的 YFI,这又是机会。
2020~2021 年,整个 DeFi 随着 AMM 热潮消退,或者挖矿模式被大多数人吃透以后,开始转向平稳发展。头部 DeFi 项目从潜力项目变成蓝筹项目。这时候没有机会了吗?仍旧是有机会,机会就是今年才开始爆发的 ETHLSD 赛道。
pos 公链的 LSD 是 DeFi 爆发中所涌现出来的分支。但 LSD 赛道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天花板太低。
彼时流动性挖矿的热潮已过,收益率已经回归到相对正常的阶段。Solana 的年化质押收益率是 1.5~5%,AAVE 是 6~7%,其余各大龙头项目的质押收益率都维持在此间水平。
并且,当时所有 POS 公链的质押率已经达到了 60~70%,LSD 赛道缺乏内增长空间;同时 LSD 赛道的利润空间受限于 pos 公链的市值,除以太坊之外,前十大 POS 公链的市值加起来都不到 1000 亿美金,实在是乏善可陈。
因此,LSD 赛道要想发展,一定是要跟以太坊结合。果不其然,随着以太坊 2.0 的持续推进,LSD 赛道的关键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 以太坊信标链提供了新的 ETH 质押奖励,内生增长率扩大;
- ETH 总市值在加密行业中占比 18%,具有极强的价值共识,可以支撑 ETH 成为行业的无风险利率。
- 参看《我看以太坊:5 年,1 亿,30X》,以太坊未来仍旧极强的爆发力,总体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那么 LSD 赛道,又成为了 DeFi 的新机会。
4.最后,以「项目发展的过程是否一直在推进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龙头地位,持续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全面对项目作尽职调查。
时至 2022 年 6 月,整个以太坊质押率为 10%,ETH 质押数量接近 1300W,质押收益率约为 4.5%。LSD 协议占质押总量 32% 的份额;交易所质押占 28% 的份额,第三方质押占 23%,剩下的 Pools、个人节点占据 17% 左右。
其中,唯一有龙头效应的是 LSD 协议中的 Lido,占据整个 LSD 协议赛道近 90% 的市场份额捕获三百五十余万枚 ETH,手续费为质押收益的 10%。
到此,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市场做出一个合理预期并对 Lido 做一个预期估值。
目前 ETH 流通量为 1.2 亿枚,假设以太坊的质押率能够达到其他公链的质押率(即 60~70%)。
那么质押的以太坊数量为 7200 万枚;按照目前 Lido30% 的占比;Lido 将捕获 2160 万枚 ETH。按照 4% 的质押收益率,10% 的手续费计算,Lido 的年收入约为 8.64 万枚 ETH。
介入 ETH 的价格。如果 ETH 回到牛市的 4.8KUSDT,Lido 的年收入即 4.14 亿 USDT;如果 ETH 在下一轮牛市达到 10KUSDT,Lido 的年收入即为 8.64 亿 USDT。
在上一轮牛市中,uniswap 最高营收 10 亿美金收入,完全稀释市值近 400 亿,市销率为 40 倍。
- Lido 的市销率为 40 倍,那么 Lido 的市值为 165.6~345.6 亿 USDT,LDO 单价为 16.5U~34.5U;
- Lido 的市销率为 30 倍,那么 Lido 的市值为 124.2~259.2 亿 USDT,LDO 单价为 12.4~25.9U;
- Lido 的市销率为 20 倍,那么 Lido 的市值为 82.8~172.8 亿 USDT,LDO 单价为 8.2~17.2U。
2022 年 6 月底至 7 月,我们完成建仓(0.68U)后,随即在内部社区公示研判结果和投资决策,7 月中直播时候对外公示投资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unsiwap 协议本身的收入为零,营收全分给了 LP;而 Lido 仅仅是需要分配 50% 的收益给上游诸如 SSV 这样的节点验证商。因此,在 LSD 整条链路上我们也提出了对 SSV 这些上游项目的关注。
2022 年 12 月,LDO 出现第一轮大回调,我们根据市场的综合分析,认为 LSD 赛道的长期逻辑没有改变,同时市场因为利空预期而出现阶段性低点后,我们再次公示新的决策计划。
以这种方式,我们除了把握住了 DeFi 的机会之外,还把握了 NFT 的投资机会,以及 layer2 的空投机会。可以说从介入到加密行业的投资以后,除了早期踩的坑、GameFi 的投机失败之外,都赶上了。
个人投资过程中,形成的资产配置体系
我是 2017 年开始「学习」、「了解」加密行业,但真正开始做投资计划的时间,是 2018 年 2 月。因为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彻底搞明白比特币这种「P2P 电子现金系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最初期,我所建仓的标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比特币。但同期,我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也参与了投机炒作,比如 ICO、CX 盘、ZJ 盘都有所涉猎。这一块的投资,比特币占据我总投资仓位的一部分,投机炒作的则是蚂蚁仓。
ICO 的爆发引发了我对以太坊和智能合约的关注。在随后的一年中,我对行业的关注重点就开始移动到以太坊以及以太坊生态上。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 312 之前彻底理解了智能合约和以太坊对于行业的意义。市场也给了我一个大机会,给了我 80U 建仓以太坊的机会。
在 2020 年 3 月以后,在构建好以比特币、以太坊为核心的行业认知以后,我才开始逐步深入了解细分赛道,包括 DeFi、NFT、LAYER2、LSD 等等等等,随后开始配置相关仓位。
对于个人而言,在加密行业所选择的标的、配置的仓位,只随着我对行业认知的提高而变多变大。
并且,直到现在,我仍旧是以比特币、以太坊为大仓位,其余的赛道我即便再多么看好,相关的代币配置仍旧不超过整体仓位的 20%,同时,还储存了一部分现 U。
我的思路和经验是,处于极早期的行业天然就具备极高的 Beta 收益,并且是最确定性的收益,因此,大部分仓位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足以建立起对市场波动强大的抵抗性,并在整个持仓过程中有极佳的心态。
同时,因为早期行业对基础建设的缺失,确实有非常大的机会去把握细分领域的超额收益。但是,加密行业整体上属于细分赛道足够确定,细分项目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况。
这时候,对于前沿赛道、项目,需要尽可能地以小仓位博大收益,来实现总仓位的投资回报率增长。这样一来,进退皆有据。
最后,市场总会有可能出现类似 312 的情况,如果在那时候没有 U,就错过了最大的机会。因此,一定要配备一定比例的 U 来等待这个机会,比如 30%。
并且这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决策,一方面,能让你捕捉到类似 312 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便没有这种机会,当投资成功以后,70% 和 100% 有多少区别呢?
因此,最好的配置,就是大仓位比特币 / 以太坊,小仓位的潜力代币以及稳定币配置。
如何认知市场,以及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市场结构: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其实有三个结构层次。
1)市场流动性提供者。
这是个好听的说法,那不好听的说法就叫做「韭菜」。这些人参与资本市场,只会跟着消息操作而进进出出,对资本市场没有任何概念。酷爱高买低卖,对于市场的帮助只是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
2)技术交易者。
这部分人的特点就是「看图说话」,基本是根据「上涨 / 下跌趋势」而交易。他们研究的是类似概率学的东西。比如前期涨幅如何,是否突破前高 / 前低,是否有热点题材等因素,在有限的震荡内,做一些高抛低吸的操作。
3)赵括式投资人。
泛指有一定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会懂一些简单的资产配置,也学习过很多关于投资的知识。但这些人会跟「赵括」一样,纸上功夫深。比如入市之前,看到书上说「市场会有风险,甚至有超乎预料的风险」这几个字的时候以为自己能够承担,然而一旦市场出现暴跌 50% 就方寸大乱,即便是在去年 5.19 生存下来的投资者,再经历今年初 50% 的跌幅,一样溃不成军。
「交易派」之所以在市场上能长存不死,就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中,市场大部分时间都是呈现「箱体震荡」的状态,大家高抛低吸,也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但真正能让人获得极高投资回报率或者极大的投资亏损,却总是在「突发情况」。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大家对于自己的认知总是会过分高估。比如自己的资金问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举个例子,也是市场上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在入市之前,大家都非常明白,也想下定决心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但实践起来两个问题:
1.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市场跌幅只有 %,10%,20% 的时候,所有人都记得这句话,开始加仓;但继续又下跌了 50%,下跌了 60%,甚至是 80% 呢?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陷入怀疑,「怎么办?」、「还会不会跌?」,过去定下的计划全被打破。要么 ETH 跌到 1.8K 的时候看 1K,1K 的时候看 0.5K。
2.需要贪婪的时候没有本钱。
这里面的问题有两个,源自于对市场风险的错误认知,导致在 5%,10% 的时候加仓太狠,以至于在暴跌 50%,60% 的时候没有本金了。
又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即在入市之前,把「积蓄」当成了「闲钱」,自以为自己能存个「三五年」,结果关键时候又需要买房,或者家里又出了状况,甚至是因为就业环境出了问题,赚不到钱了,被迫在极低的位置清仓救命。
这部分人不是不想坚守,是实在不能坚守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参与者们,会在资本市场的无数大周期中被大浪淘沙,与资本市场互相促进「进化」。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美股是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但美股的散户比例极低,即便是有活下来的,也是从机构中「退役」的个人投资者,真正的散户比例不到 10%。大 A 是只发育了三十余年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真正的散户比例是 40~50%;这个数字在前年更高,但这几年被消灭了不少。
Crypto 的市场比大 A 更野蛮。
由于市场总市值过低,机构参与度更低,几乎全是散户。大量「市场流动性提供者」和「技术交易者」充斥其中,以至于「好时更好」、「坏时更坏」的市场特性被放大到了极致,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极高的杠杆率让牛市泡沫更大;全面性地踩踏抛售让熊市的跌幅更大。
同时,根据被消灭的散户(优胜劣汰)来决定了市场的成熟度和零和博弈的难度,最终让市场波动率偏向于一个较小的方位。对了,这里还有一个参考依据就是私募基金规模和二级基金规模,这里就不讨论了,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代币分配的变化:项目方正在抛弃只会炒币的散户》、《Cult 暴涨 40000% 的背后:币圈要的不是风投 DAO,是二级接盘侠》
普通投资者怎么度过这个阶段?
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吗?可以,但又没那么简单。
说可以,因为「说」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做到「市场血流成河的时候,我还有子弹」,然而,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很难在思想上深刻的意识到并反馈到实践上去。这里面起码涉及到 3 个认知因素。
你是否对你的资金实力有深刻的认知?
如前文所言,很多人错误地把「积蓄」当成了「闲钱」,或者说自己本身对生活没有「忧患意识」,比如
① 关于收入。自己获得经营收入的工作是否真的足够稳定?会不会失业,假如失业了多久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周期是多久?在失业的时候需要多少钱来维持生活开支?
② 关于疾病。至亲或者自己对于疾病的防控是否足够?假如碰上一场大病,是否有保险和资金储备?
③ 关于生活刚需。在一些刚需上是否预留了资金?比如子女教育,购房等等?
很多投资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些情况,所以即便是自己有坚定的想法去执行策略,但总会因为生活上的问题,被迫割肉离场。这是最令人难受且最无奈的情况。
但要想明白这些东西却又不简单,很多时候站在当时是根本想不明白的,一定是要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目标、追求有所思考的人才会想明白。
这其实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投资的成功,并非只是基于你对行业的认知,而是你对于「自己」的认知。
你是否对市场的风险有深刻的认知?
这方面的认知其实更多的是心态的认知。这不是说几句话就能理解,而是真正需要经历过几轮周期,并且看明白一些东西以后才能理解。
很多人进 Crypto 很早,执着于追涨杀跌,参与各种投机性活动,合约、小币、私募,且本身没有具备上桌「赌牌」的实力。这些人在过去的时间里不断地亏钱,但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反而在错误的路上更走更远。比如去找更「靠谱」的合约老师,更「真实」的消息,更「有潜力」的私募。
但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反思」过。假如同样的钱,用现在的收益去对比当时持有 BTC 和 ETH 的收益是如何?也许他们可能想过,但永远会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XXX 的价格太高了」。
还有的人对市场的涨跌幅认知错误。这里面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只是听过但没经历过 312 时对跌 50%~60% 的概念,和你真金白银的去感受跌 50%~60%,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会。
尤其是当你满仓的时候,后者会让你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无与伦比的冲击,这次的大暴跌很多新人投资者应该是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
这是真的扛不住。
因为大部分人对行业未来都没有笃定和坚韧的心态,但实际上巨大的资产缩水又是 100% 已经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没有更多经营收入和「想象力」的中老年人,这种损失是极其致命的。
能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只有让自己的投资本金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内。但这个尺度怎么拿捏?
假如你是年轻人,你需要预留未来 2~3 年的生活费用,因为年轻还有无限可能;但如果你超过了 40 岁,那么你要留下来的生活费用要覆盖 30~40 年。
因为投资不是不顾一切的梭哈去追求那本不属于你的财富;而是让你在现在的基础上可以变得更高,并且最后失败的时候也不至于无路可退。
其次就是应对市场的跌幅,不要因为 FOMO 情绪而被「涨幅」打动,而在 5%,10% 时就已经没有子弹在手。而是要做出一个长期性的投资策略。
当下你有多少子弹,在什么时候应该加多少?后续经营收入中,又有多少子弹可以补充进来?
原理也很简单,在市场暴跌的时候,用闲钱去加仓,和杠杆加仓,他们需要的「胆气」是一样大的吗?显然前者更游刃有余。
但这样的章法,规划,心态,不是参与一次周期的人就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是真正需要经历过几次潮涨潮生,并且真正去思考的人才能体会到。
然而从「体会」再到「实践」,还隔了一层。那就会对认知的信心,对行业的信心。当你足够强大,你可以坚信自己未来一定会过得更好,投资也是一样,当你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足够强大,你同样会更有信心坚持你的投资。
当然,这也是一个过程。你我都是普通人,最切实的办法,就是让你投资到这个行业的资金,随着自己的认知而变动,并且不要动用画出红线的生活费。
因为没有全知全能,投资都有可能失败。
如何看待机构对这个市场的影响?
根据规律,市场的参与者终将会出现「头部效应」,即机构参与者会占据市场的巨大部分,同时他们管理的资金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对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同时呢,市面上又传出各种关于机构操盘等神秘的故事。这就导致于散户对于机构有种莫名的依赖和恐惧。比如「机构进场啦!」这句口号很能调动散户的参与热情,「机构砸盘啦!」又很难激发散户的恐惧。
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即散户的资金比机构资金要灵活得多。
以华尔街为例,华尔街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对利润极致追求」的具象化产物,他们的优势是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化之下的可量化、可计算。但他们是缺乏想象力,且没有创造力的机器。
过去不管是 LTCM(长期管理基金)的故事,还是发生在 Crypto 里,3AC 和 Celsuis 的故事,都告诉我们,那些机构对于利润的追求可以凌驾于所有规则、道德之上。这是机构不可相信之原因。
另外需要提的一点,虽然他们不追求价值,但最后会臣服于价值,因为价值的表现就是社会科技进步,人类生活改善 ------- 这背后代表的就是更大的市场和更大的利益。所以资本、机构不会谈论价值,但会拥抱价值带来的趋势。
即便如此,机构的本质对市场的影响同样的也是放大波动性,但某种角度上来说,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却又是优于机构的。
大家可能会发现,国内外的机构,在创造超强资本回报之时,他们的资金规模其实都很小的。但为人熟知以后,LP 人数增加资金规模放大以后,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往往会变得更低,甚至是亏损。
原因也很简单。早期的钱都是自己或者朋友的,资金规模不大的时候,是可以非常灵活且有效去处置的,尤其是在基金经理具有极强投资能力的时候,确实能创造很大的奇迹。
一旦资金规模变大以后,吸收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以后。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① 很多标的因为市值的原因没办法继续投资了。有的标的市值可能才几个亿美金,如果再投资几个亿,直接就拉到翻倍了,这还怎么投?
② 吸收到市场的注意力后回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跟风「抄作业」,回报率下降,估值出现畸形,加上为了维持回报的杠杆,最终导致大家都无回报或者亏损,夺路而逃,价格暴跌。
③ 参与资金、人数众多,散户开始影响基金经理。在本该可以建仓的募不到钱,在最该减仓的时候大量的人认购份额,大家注意,基金是收管理费赚钱,所以这时候基金经理就会被迫操作,导致投资回报率极其糟糕
④ 办公室政治。机构内部互相斗争,基金经理上要对公司斡旋,下要对 LP 斡旋,中间还要面对同事斡旋,还能有多少经历去调研研判市场?
诚然,自有资金投资者在短期信息的搜集的准确度和迟滞上,无法和专业基金较量;但在资金的灵活性上,完完全全可以遵从自己的计划,从而能在这样的一个熊市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因为这时候的机构,已经在担心清盘、撤资的问题了。
对于市场认知,自我认知,总结起来就是:
1)投资的最大的收益,在于你在意识到价值低估的时候,手上还有资金。
2)做好规划,让自己的投资资金随着认知而变化。
3)做好最坏的打算,有足够的耐心能等到暴跌机会,并且勇于出手。
4)你的一生,永远要在提高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向前。
总结
以上,就是我六年来所有的经验,包括我的投资体系建立,思维模型体系,仓位配置体系。我希望是对大家有所帮助的,当然,大家也不要妄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完全能学习到我这么多年来所有的经验总结。
我想,这篇文章但凡能让大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足够有意义了。更多的,非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不可。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时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