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革命:长期投资者该如何把握大周期?

NEST
2022-10-01 16:16:50
收藏
本文试图基于区块链内在机制的代际创新,梳理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史,以及潮起潮落的现象史,和大家分享。

作者:NEST

 

每一轮牛市的尾声,总是伴随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项目炒作。上一个周期是以太猫,这一轮是无聊猿。所以当时无聊猿爆火的时候,我们就明确的指出,牛市的尾巴到了,市场快要到头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呢?

我们必须看透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史,这里面包含着行业起起伏伏的密码,也包含了行情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区块链长期价值感兴趣的投资人,兴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本文试图基于区块链内在机制的代际创新,梳理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史,以及潮起潮落的现象史,和大家分享。

 

第一代:中本聪的贡献

 

中本聪的创新是行业突破性的一步,他提出了一种解决信息资产化的方案。我们都知道信息和一般的物品或者社会关系不同,它很容易被复制。所有的加密技术只能解决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被窃取),但不能解决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双花”。中本聪通过放弃了代币发行的天然直觉——由设计者发行,转而交给去中心化网络来发行,并用共识来控制资产余额的使用环境。这一步逆向思维才真正解决了困扰加密社区30年的双花问题。

在比特币网络里,矿工群体其实参与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非合作博弈:基于HASH计算的代币分配,以及基于最长链机制的共识博弈,这机制奠定了数字货币的开端。比特币作为一种全新资产的雏形在白皮书里惊艳亮相,但真正上线后,却只沦为程序员群体的玩具。

一般均衡的特性

比特币要成为资产,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参与者必须被允许自由进出,没有审核,并且相关信息人人皆知。这是因为资产不同于商品,资产是一般均衡的。资产被参与和讨价还价的人群越广泛越好。

而普通商品是局部均衡的,任何地点的两个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即可。这一特征自然决定了比特币的开放性和抗审查属性,否则变成依赖某一个团队来捕获价值,或者依赖某些小众群体进行买卖交换,都不能成为一类全新资产。这种一般均衡的特性让比特币产生之初就全球化了。比特币的生态中的各种交易者,从矿工到投资人,投机客都不得不考虑每个人的具体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比特币接纳者的扩大则意味着均衡的广度和复杂性在提升,进而对其价格的波动性产生深刻影响。

减半的周期效应

比特币算法内置了四年一度的产量减半周期,意味着在同样的算力条件下下,矿工们的BTC收益会每四年降低一半。这是一个断崖式的巨变,这种变化在传统经济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作为比特币博弈的一般均衡,必然会跟随这个变化进行调整。

可以预想比特币生态甚至整个区块链生态在四年的减半周期里,需要进行一次均衡的破坏和再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太连续和稳定,价格剧烈波动的周期因此而来。这个调整过程现在逐渐成为行业所有群体的一致预期:四年一度的数字货币市场牛熊轮回,比特币价格也成为了区块链领域的大盘指数。

分叉的悲剧

比特币的设计是开创性且伟大的,但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它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比如它的吞吐量和拓展性一直受到大家的诟病。人们总是希望事物越来越完美,于是很多人试图改变比特币协议,比如更大的区块,更快的速度等等。但均衡一旦形成,改变是困难的。掌握算力的人试图通过分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轰轰烈烈的BCH分叉运动。

BCH的价格在大矿池的支持下狂飙突进,一度达到BTC市值的40%。但均衡的威力最终显现,BCH无法调动BTC世界的全部参与者,最终逐渐衰落,市值下降到BTC的1%左右,这基本宣告了挑战的失败。只是想在技术上、性能上对原有区块链系统进行改善,而罔顾挑战均衡的难度,几乎注定会失败,这是很难推翻的社会科学规律。

 

第二代际:以太坊的崛起

 

纠结于性能的改善,是一种看不清行业发展方向的执念,然而这种执念拥有着不小的市场。打破这种执念并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是以太坊。它并不是对比特币性能的提升,而是对比特币功能的拓展。在以太坊之前,已经有一些项目尝试在区块链上增加一些功能,比如当年的BTS,但它们的尝试多半非系统性的,甚至是嵌入式的。

以太坊的成功在于将比特币的脚本语言发展成图灵完备的虚拟机,这一改进极大的拓展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而且整个设计都没有超越中本聪架构。

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述也许更能看清楚,比特币相当于将数字余额这样简单的信息进行了资产化,目标是将其转化为数字货币。而以太坊则更进一步,恢复了数字信息的可编程特征,将数字货币这样的基础资产,延伸成以变量和函数为特征的函数资产,其中ERC20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ERC20可以理解成基于地址集、余额信息的函数表示。当然,智能合约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函数结构以及函数嵌套,这就为链上实现经济闭环打开了想象空间。

子周期一:发币热潮

以太坊即使完全抓住了行业发展的脉络,也未必能够快速确定其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大家对新事物的探索有一个过程。从其白皮书确立的各项内容来看,最终ERC20获得了市场.一轮蓬勃的ICO热潮自2017年起掀开了行业牛市。现在看起来,这一应用是非常简单的,然而却是以太坊早期能找到的破圈之刃。

发币潮是一轮想象力的盛宴,各种神奇的创意都在四处漂浮。上至太空,下至量子,打车、音乐、跑步、饮食无所不能。有的要做公链,做各种全新的应用链。但这些项目的代币先在以太坊上发行出来,便于融资。

而有的则直接在以太坊上做应用,并且直接用智能合约进行ico。这一段大潮让人看到了智能合约的力量,任何人都能快速的发行一种代币,并面向全世界融资。毫无疑问,对创新和财富的追逐自然而然引来了一波牛市,配合比特币周期,给了大家确定性的价格上涨,也带来了不切实际的一些幻觉。

牛市幻觉,熊市希望

体现牛市幻觉的,是2018年度爆发的链游,最后将市场行情推到了最高点。很多人是从一个叫以太猫的小游戏里看到以太坊除了融资以外的应用可能性,而其后的fomo3d等等屡屡将gas费推到新的高峰。人们开始认为以太坊想象空间比初期大得多,追求重做一条所谓应用链的项目方也开始试图转型在以太坊上开发。

甚至很多并不熟悉以太坊的创业团队和新用户都纷纷进入。牛市带来了人们对于应用程序的幻觉,让人们认为以太坊有无限可能,每个人都能加入进来,实现梦想。然而这些应用绝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基础上硬生生的塞入一个区块链TOKEN实现的,但币价的节节攀升让人根本无需思考这种结合是否合理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成功就在眼前,区块链幻觉不断推高市场泡沫。

当一切泡沫被真相戳穿时,熊市便到来了。但大家还不愿意接受,并且认为只是某些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导致。于是各类在牛市里心有不甘的投资人和媒体、传统商业机构就开始发明某些宏观概念,并试图让这些概念能够快速和传统产业建立联系。在2018年的熊市里,STO就是这样一个被自上而下推出来的希望之星。

它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也和很多传统行业如胶似漆,感觉以前被科技被区块链放弃的机构终于有机会进入市场来分一杯羹了。在投资机构和传统券商的反复讨论下,熊市显得充满了期待。然而STO今天烟消云散,其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熊市里给人以希望。

子周期二:链上DeFi

在熊市里真正酝酿下一轮行情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链上链下链接的模式,也不是链下“区块链加”的爆发,而是纯粹的链上闭环——DeFi,去中心化金融。在熊市里酝酿的去中心化金融项目,一开始并没有被很多人看好。无论是UNISWAP,还是COMPOUND,还是MAKERDAO,其实都开始于上一轮牛市的,但被漫天的神奇项目淹没了。那些神奇的项目在熊市里一蹶不振,有些甚至陷入清盘的境地。

DEFI逐渐以极为纯粹的去中心化理念和CYPTO NATIVE的风格在熊市夺取了话语权。从MAKERDAO,到CONPOUND,最后基于链上合约挖矿一举奠定了牛市的基调。而这一按区块出矿算法的起始却是一个叫做NEST的预言机项目,其前身是一个借贷项目。NEST在熊市里交易量长期排名在DAPPRADER的第一名,其动力就来自于链上挖矿,后面有更为知名的说法:流动性挖矿。

DEFI的爆发主要源自对链上闭环的追求,这永远是区块链发展的主流方向:寻找完全去中心化应用的可能性,建设链上世界,在区块链上挖掘数据的持续价值。无论引流出圈的说法多么吸引人,最后总是这样纯粹的发展方向奠定一轮牛市的主基调。反过来,以太猫启发的那些项目,再也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即使熊市坚挺的博彩类项目也逐渐烟消云散,而试图寻找更多可能的游戏群体也不得不像链上金融闭环靠拢。在下一轮牛市里,他们换了一个和链上资产更接近的名字:GameFi。

再来一次:NFT的超级幻想与Web3的镜花水月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NFT和上一轮的以太猫并不一样。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否认,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十分明显——某种意义上,我坚信这是牛市尾声的共同点。它们简单,易于炒作,更容易出圈,引起了大量对区块链原理并不熟悉的人群的参与和狂热。

但真正深刻的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NFT到底在链上捕获了什么价值?或者说真正重要的价值是在链下还是在链上,如果核心价值在链下,那么区块链就变成简单的签名记录仪,这种应用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如果在链上,那种视觉的吸引和追求是无法被数据直接对应,它有着天然的逻辑漏洞。但和上一轮牛市一样,没有人在乎这种细枝末节的思考。

当无聊猿一口气干到近100亿美金的市值时,大家可以从各种方向为他寻找存在的价值:潮流文化、社区新模式、艺术品新范式等等。那个时候“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牛市的癫狂的超级幻想,总是能刺激很多人的神经,进而带来泡沫。

而进入熊市后,大家又为一大堆的传统互联网企业找到了和区块链结合的点:web3。没有人能准确说清楚它的典型示例,也没有人能论证清楚信息交互在边际成本递增的区块链上如何生存,以及有什么必要。最后对web3的理解被简化成链接钱包。这和当年自上而下鼓吹STO如出一辙。传统势力可以介入(一群找不到增长点的互联网公司兴奋了,就和当时一群找不到新业务的证券公司狂热了一样),上面的政策可以挑战,下面的客户可以听懂,机构不断鼓吹,某些不明就里的人加入炒作,而最后却不了了之。这又何其相似!

总结:越简单,越喧嚣,越链下,越狂热,而真理总是掌握在链上!不能在链上捕获价值的,都是虚假的区块链应用——要么为了僭越法规和监管,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第三代际:创新从边缘开始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都不是上一轮牛市尾声鼓吹的概念或方向。这是因为实质性的创新都是自下而上的。这些创新由某些创业团队从行业边缘出发,找到了全新的范式,并指出了一个真实的示例,而不是机构或信息传播者口中,自上而下的概念铺陈。我们在上面也指出了,区块链的主流发展方向就是探索去中心化世界的边界,寻找更多去中心化应用的可能,不断丰富链上数据的内生价值,而不需要链下的映射或担保。

很显然,这一主流方向和试图快速出圈,圈住更多不懂区块链的人的WEB3并不一致。每一轮牛市转熊,大家都会站在上一轮的梦想上看世界。那些不懂区块链的人,在数年的熊市里逐渐远离,留下对去中心化理念执着的开发者。

其中有些具有创意的团队从某种边缘位置设计了全新的范式,并引领下一个代际的爆发。这一个新的代际,一定不是对以太坊性能的提升,而是对其功能的拓展——这看起来很难,真正的代际革命总是困难的。

但有一些项目逐渐触摸到了下一个代际的模式,比如MakerDAO,比如Synthitc,以及之前出事的LUNA等等。

他们从交易者与合约的交互方式上远离了大部分主流项目,比如他们都不需要撮合,他们都是用户直接与合约交互,只有一个卖方是合约,而不是LP,不是资金池。这一种模型不同于AMM,我们称之为万能做市商模型OMM。

虽然我们被luna的挤兑以及Uniswap的挖矿所震惊,但前者的失败不代表这一交互模型的失败,后者的成功不代表它能引领下一个代际。我们要从失败里提取经验,并看清成功的幻象,创新的困难就在于此。当时NEST创造链上挖矿的分发机制也是受了失败项目FCOIN的一些启示并进行大幅度改进,而其后的各种流动性挖矿无非在重复它们走过的路而已。

随机资产、万能做市商、概率虚拟机

将随机变量或者随机过程资产化,而不是将确定变量(数据)资产化,便是随机资产的生产。这一过程只有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想想看,我们不仅可以将数据余额这样的信息变成资产,我们还可以将对地址、余额等基础向量的函数变成资产。这是比特币、以太坊的伟大创新,但这一主线的发展并未就此终结。我们更进一步,可以将一段随机信息甚至是一个随机过程资产化,这是多么具有颠覆性的一步?

随机信息和随机过程资产化后,就是一类全新事物:随机资产。随机资产不能使用已有的代币作为计价单位。它必须拥有一个能够随时发行并销毁的链上token,以保证随机资产确定其样本价值时的可结算性,而确保这一发行机制的便是OMM机制(万能做市商)。所有的人已经不在进行互相之间的撮合匹配,只有一个万能的合约交易对手方,并保证所有的随机资产能够兑现。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这一系统时可以收敛的。

我们将其称之为系统第一约束条件,或者说随机资产的发行约束,C(x)>=E(X)。用于随机资产计价的token,我们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universal coin。很显然,它的风险收益结构完全来自于链上,且不同于eth和usdt,属于一个全新的资产。

在拥有了随机资产之后,其天然的信息属性不会丧失,因此我们依然可以对随机资产进行编程。这种编程除了在传统智能合约虚拟机内完成的部分外,更为重要的一类处理即是分布变换,也就是对随机资产分布的调整。

它们往往以一些常见的函数表示。在实际应用中,这类函数相对有限。我们不需要做过于复杂的讨论,只需要将这一类函数类比成虚拟机的指令,就拥有一个简单的概率虚拟机模型,分布变换的期望函数就类似于evm虚拟机的gas费用。这一整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例子,特别是用一个常见的期权进行说明:在任意符合GBM分布的价格信息流下,我们可以用universal coin作为计价单位,表示出价格信息的“价格币”,然后调用max{x1,x2}这样的常见函数,将其变换成一个期权。这样期权就对应了一个函数调用后的随机资产,其成本即期权费,不需要考虑撮合匹配,一步到位的解决风险对冲问题。

而这种编程接近于某种数学公式的编辑器,你想要的任何风险对冲或者资产合成、道具合成、经济关系,只需要表示成数学方程,就可以一键生成对应的合约,无论是交易和转让轻松自如。

应用范围

随机资产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宽广的用途,几乎所有的金融衍生品都是随机资产。常见的金融服务也可以从随机资产的角度去理解,比如借贷,甚至是交易。这样的结构几乎可以统一全部的defi,而不需要一个个的开发。

同样,不同游戏的道具合成关系,只要具备同样的数学结构,就拥有几乎等价的内在价值(游戏的附加价值可以称之为溢价),这样不同的游戏就完全可以互通,并且不会破坏各自的经济系统。而设计到一些新生的事物,比如基于随机分布的全新收益流,如指数资产,平方资产,开方资产或者这些收益流对应的游戏道具、经济关系,都可以快速的设计出来。

总而言之,随机资产或者概率虚拟机提供了更广泛的一类应用,这类应用与不确定性,组合性相关,并且不用准备资产池,不需要LP,不用进行复杂的底层开发,不用运营新发行的基础代币。这会显著的加速行业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并快速实现经济闭环。

开发者的差异化

在去中心化生态里,开发者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两个项目的开发者基本是重合的(主要功能上相似,而不是开发语言上的差异),那么大的社区就会虹吸小社区,这就是一般均衡只有一个的残酷事实。当然很多项目会寻找在开放方式、工具上的差异来试图增加开发者粘性,但只要是图灵完备的虚拟机,大家功能和目标基本都是一致,最终很难形成差异化。

我们必须为开发者寻找以太坊之外的功能创新,确保和以太坊开发社区拥有差异化。就像以太坊和比特币社区的差异化一样,虽然同样都在区块链系统,都在中本聪架构下。以太坊社区关注的是合约开发,比特币社区关注的是底层开发。二者差异下,以太坊才能聚集起一波拥有粘性的开发者群体。如果以太坊社区和比特币一样,都是基于底层开发的,那很难不被比特币社群吸收。

新范式下,开发者更关注的是随机变换。由于无法直接使用eth代币实现随机变换,我们必须选择一个universal coin进行开发,这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化。如果开发者越多,系统就越稳定。这样的自增强属性会自动形成聚集效应和门槛,从而有可能在当前eth的统治下走出一条新路。

 

未来展望

 

我们最后可以提一提对随机资产这一个创新代际的实践者,NEST。NEST在创造了完全去中心化的预言机后,迈入随机资产和概率虚拟机的新代际.大家都知道,如果使用中心化的虚拟机,那么代币的发行便完全控制在中心化的机构手上,回到了互联网代币的时代,与行业潮流背道而驰。如果全行业最后全是担保资产的话,去中心化的发展也就停滞了。只有完全去中心化的预言机才有可能诞生代际创新:随机资产。

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严肃的投资机构介入,以及发展的完善,特别是社区运营的成熟,一切都会越来越清晰的。

而从行情的发展来看,每次牛市都是内生(行业本质的创新推动)而非外生(概念炒作)的。我们相信随机资产会孕育下一轮牛市的基因,会播下下一轮牛市的种子,因为它的演变和产生是非常自然、逻辑清晰的。

至于最后大家是否使用本文叙述的概念,则是一个市场收敛的问题。但这些概念的本质不会因为名称的变化而改变,就像以太坊自称世界计算机,最终大众给了它一个新称呼:公链,然后引领了两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我们坚信对链上功能的拓展始终是区块链发展的主流方向,期待随机资产在下个代际中爆发。

链捕手ChainCatcher提醒,请广大读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切实提高风险意识,警惕各类虚拟代币发行与炒作, 站内所有内容仅系市场信息或相关方观点,不构成任何形式投资建议。如发现站内内容含敏感信息,可点击“举报”,我们会及时处理。
banner
ChainCatcher 与创新者共建Web3世界